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思政教研)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2月
Feb.2021
总第502期
Vol.502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席玉诚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在不同著作中对拜物教现象进行批判的梳理总结和系统论述。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
它依次从商品、货币、资本这三个在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导因素来论述人与物之间的深刻关系。
通过对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内容、特点的研究,对于分析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拜物教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拜物教;主体理性;自由人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8-0016-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马克思所论述的拜物教观念和拜物教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当下,重温经典,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将宗教领域中的拜物教信仰引入到现实社会中来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异常关系,并对这种拜物教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批判。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美好设想的理论基础”
(一)拜物教的历史来源
拜物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由于受到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对很多自然现象感到恐惧,就把这些未知的事物加以神化和崇拜,由此便产生了拜物教”1760年,法国的德布罗斯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宗教领域加以研究”这样,某些特定的物就被赋予一种灵性,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人类的主宰”然而,在科学和理性不断绽放光芒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始愚昧的宗教信仰为何再次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呢世纪中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洞察到,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对商品、货币等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崇拜,已经达到一种类似于宗教领域中拜物教的痴迷程度。
因此,马克思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二)拜物教的理论起点
商品是马克思研究拜物教现象的理论起点”劳动产品是由劳动者所创造的对象化的产物,通过这种对象化存在,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和本质力量得到自我确证。
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自然而然地成为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主要反映形式。
就是说“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最后生产者劳动的那些社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m,通过将劳动产品转变为商品之后,商品自身的奥秘也开始变得清晰明朗,商品把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本身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在交换过程中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由于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商品可以自由地“游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商品就获得了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的特殊身份,成为人们所崇拜的对象”
(三)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在商品拜物教形成之后发展、演变出两种更加隐蔽、更加深刻的拜物教形态”一种是货币拜物教,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摆脱了商品的具体形式,可以用来交换和衡量一切商品,成为一切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具有的这种外部职能逐渐掩盖了它的本质属性。
以至于人们更加相信货币的神奇力量,开始崇拜货币,这就是货币拜物教。
另一种是资本拜物教,这时货币已经不满足于进行商品的交换,而是通过获取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资本的新形式进行财富的积累与扩张。
在这时“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因为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切到这时,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越来越隐秘、资本主义的统治力量越来越强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已经发展到顶峰状态”
二、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不仅揭示出人与物之间颠倒关系的经济根源,也指出了这种颠倒关系的各种表现形式”拜物教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对个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拜物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
作者简介:席玉诚(1993—),男,硕士在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6
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也将必然随着商品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最终消亡。
(―)拜物教的普遍性
这主要体现在拜物教渗透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时,往往被一种无形的异己力量所支配,以至于为了货币而获取货币,货币自身已经成为一种目的,货币被抬高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在分配过程中,资本积累的规律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商品的人性化设计与消费政策的宽松和自由,人们逐渐脱离自身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限制,满足于消费带来的快感,人逐渐丧失自主选择能力而沦为商品的奴隶。
(二)拜物教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人的主体理性受到侵犯,造成尊严的丧失。
人的尊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从物质层面来看,是指人能够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独立地生存下去;从心理层面来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以友谊和善良为基础的相互爱护与尊重;从精神层面来看,是指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E然而,在商品的交换逻辑之下,人们不仅交换自己所生产的物质产品,而且情感、道德、信仰等精神因素也成为可衡量和可交换的特殊商品。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勒尼派,他不仅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哪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
”4在这种交换理性下,个人的独特性被物的普遍性所掩盖,人处于物的掌控之中,以至于人一旦离开了物,便失去了自身的存在感,人的尊严也逐渐丧失。
(三)拜物教的社会历史性
拜物教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密不可分。
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拜物教现象滋生的沃土。
“如果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51在分析拜物教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几种不同发展形态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抛弃,并提出了消灭拜物教的途径。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纱幕揭掉”叫
三、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现实启示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之中,但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发展经验不够成熟。
一些拜物教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物之间的非理性关系依然存在。
我们还不能立刻消灭它,但可以运用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它加以限制、规避,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一)构建人的主体理性
这是从个体自身层面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不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拜金主义,还是在消费过程中的享乐主义以及人的尊严的丧失,除了与商品、货币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有关外,还与人的主体理性缺失有很大关系。
一个真正理性的人能够自主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道德规范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这是不需经由他人的引导,就能够作出的独立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个理性的人既不会被物质财富、社会背景、政治地位等外物所束缚,也不会被自身的欲望和情绪所奴役。
因为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诉求与愿望,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能够把自身从被异己力量所分离的困境中恢复到自身的本来状态,实现自身的完整与独立。
(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这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社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就要坚决反对以物为中心。
马克思在对待人与物的关系时,向来是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否定那种将物凌驾于人之上的错误观念。
只有把商品等物置于人的控制和支配下,人才能感到自由与幸福,否则将会感到压抑和不幸。
当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追求自身价值时,要尽量撇开物的掩饰,把尊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
这样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从人类社会的层面来克服拜物教的根本途径。
拜物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内部矛盾的自我激化而产生的。
人们在利用商品、货币为自身和社会谋取利益的同时,也更加依赖和崇拜商品、货币的神奇力量。
然而,商品、货币作为人们劳动的产物之所以能够异常活跃,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是因为旧式分工对私人劳动的限制以及私有制下对劳动产品的私自占有。
因此,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逐渐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旧式分工,消灭私有制赖以生存的条件,进入美好的未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拜物教的弊端,在那里商品、货币等交换中介将不复存在,拜物教也将最终消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8.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35.
[3]成海鹰.人的尊严与人的异化[J].哲学动态,2102(03):78-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3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97.
(荐搞人:郭学旺,山西帀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