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合集下载

血液概述——精选推荐

血液概述——精选推荐

「考纲」 1.⾎液的组成与特性:①内环境与稳态;②⾎量、⾎液的组成、⾎细胞⽐容;③⾎液的理化特性。

2.⾎细胞及其功能:①红细胞⽣理:红细胞的数量、⽣理特性和功能、造⾎原料及其辅助因⼦;②⽩细胞⽣理:⽩细胞的总数和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③⾎⼩板的数量及其在⽣理⽌⾎中的作⽤。

3.⾎液凝固和抗凝:①⾎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②主要抗凝物质的作⽤。

4.⾎型:①⾎型与红细胞凝集;②ABO⾎型系统和Rh⾎型系统。

「考点」 1.细胞外液是细胞的⽣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动态平衡。

2.⼈体内⾎液的总量称为⾎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体重70~80ml⾎液。

3.⾎液由⾎浆和⾎细胞两部分组成。

⾎细胞在⾎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称⾎细胞⽐容。

健康成年男性为40%~50%,⼥性为37%~48%。

4.⾎浆渗透压包括两种: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蛋⽩)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的作⽤是保持细胞内外的⽔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浆胶体渗透压的作⽤是维持⾎管内外的⽔平衡,保持⼀定的⾎浆量。

5.渗透压和⾎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和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渗透压⽐⾎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液,反之则为⾼渗液。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沉表⽰,⾎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浆⽩蛋⽩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沉减慢;球蛋⽩和(或)纤维蛋⽩原增多,可使红细胞叠连,⾎沉加快。

6.红细胞⽣成的原料是铁和蛋⽩质,缺铁引起⼩细胞低⾊素性贫⾎;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是叶酸和维⽣素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

7.⽩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板的⽣理功能:参与⽌⾎;促进凝⾎;维持⾎管内⽪的完整性。

9.⾎液凝固的过程⼤体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步,凝⾎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步,在凝⾎酶原激活物的作⽤下,凝⾎酶原转变为凝⾎酶;第三步,在凝⾎酶的作⽤下,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

血液制品_精品文档

血液制品_精品文档
• 又称为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是指将约200ml 新鲜冷冻血浆在1℃~6℃复融后留下的冰渣状 不溶性成分,迅速高速离心,移去上层血浆, 剩下的白色沉淀物。将其连同剩下的少量血浆 即刻置于-30℃冷冻,从新鲜冷冻血浆完全融 化到分离结束不应超过1h。
• 冷沉淀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 到使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1年,融化后 应立即使用。
• 又称为冷冻血浆,与新鲜冷冻血浆的区别 是其来源不同。
• 来源于保存过期不满5d的抗凝全血或保存 期满1年的新鲜冷冻血浆。
• 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 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5年。
• 该制品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但缺乏 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临床 上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补充各种稳定的 凝血因子。
• 3.凝血因子类制品
• 凝血因子是一类能够参与血液凝固基本环 节的多种蛋白质组分,世界卫生组织按其 发现次序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 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 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四)全血
• 全血是指使用不同的抗凝剂于采血后 2℃~8℃保存,包括:血细胞、血浆的所有 成分、抗凝剂及保存液。
• 2.血液
• 或称全血,是指采集于含有抗凝剂溶 液中的血液,抗凝溶液中可含或不含 营养物,如葡萄糖或腺嘌呤等。
• 3.血浆
• 是指血液采集于含有抗凝剂的接收容 器中,分离血细胞后保留的液体部分;
• 或在单采浆过程中,抗凝血液经连续 过滤或离心分离后的液体部分。
• 4.单采血浆术和单采血细胞术
•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肿瘤 患者因治疗而导致的骨髓抑制等。

血液科宣传标语

血液科宣传标语

血液科宣传标语
1. 健康的血液,快乐的生活。

2. 血液健康,身体强壮。

3. 爱护自己的血液,远离疾病。

4. 血液是生命之源,保持健康必不可少。

5. 定期检查血液,预防疾病发生。

6. 血液质量决定健康水平,珍惜每一滴血液。

7.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基础。

8. 保持血液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9. 血管堵塞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影响心情愉悦。

10. 定期捐献血液,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心灵。

11. 血型决定命运,了解自己的血型有助于预防疾病。

12. 预防贫血、缺铁等问题,让身体更健康有活力。

13. 坚持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是维护血液健康的关键。

14. 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关注和维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15. 血液疾病不可怕,科学治疗才是关键。

16. 血液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更容易恢复健康。

17. 健康的血液是美丽的保证,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人生。

18. 血液健康,家庭和睦;血液不好,家庭困扰。

19.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

20. 关注血友病人群体,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关爱的社会环境。

血液制品简述

血液制品简述

血液制品简述血液制品是指通过采集、分离、加工、制备等方法获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特定疾病的产品。

它们主要由人类血液中提取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制成,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处理,以确保安全有效。

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 血浆制品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制成的血浆制品。

血浆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浆制品包括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白蛋白等,这些制品能够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红细胞制品红细胞是血液中携氧的主要成分,红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纯化的红细胞制作而成。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帮助患者提高氧气供应,恢复身体机能。

红细胞制品需要经过特殊的保存和运输方式,以确保其在使用前仍然具有足够的氧气携带能力。

3. 血小板制品血小板是血液的一种成分,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

血小板制品是从捐献者的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液凝块异常等疾病。

血小板制品可以提供大量可用于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帮助他们有效地止血,防止不必要的出血。

4. 白细胞制品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击败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白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白血病等疾病。

白细胞制品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正常白细胞,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结: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或预防多种疾病。

通过血浆制品、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和白细胞制品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血液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需要严格的筛选、处理和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血液制品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离心管中,以3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使血细胞下沉压紧而分层。

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是血液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下层深红色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层表面有一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和气味(1)颜色: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

动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低,呈暗红色。

气味:血液因有氯化钠而带咸味,因有挥发性脂肪酸而有腥味。

2、密度(1)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40~1.075之间,常用血液的比重来表示。

(2)全血比重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4)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3、黏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

(黏滞性维持正常血压)。

动物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6倍。

全血黏滞性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的黏滞性下降。

4、血浆渗透压半透膜:具有选择性让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称为半透膜。

渗透压: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99.5%,由血浆中无机离子(Na+、Cl-)、尿素、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0.5%,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血浆蛋白。

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血浆酸碱度(1)正常动物血浆pH值呈弱碱性,在7.35~7.45之间。

(2)血液酸碱度超过生理变动范围,动物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血液质量评估是通过检测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血液质量是否健康。

血液质量的好坏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血液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媒介。

首先,血细胞计数是血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白细胞的数量来评估血液的质量。

正常人的红细胞计数一般在4x10^12-6x10^12/L范围内,血红蛋白含量在120-160g/L范围内,白细胞计数在4x10^9-10x10^9/L范围内。

如果这些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血液质量存在问题。

其次,血小板计数也是评估血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凝血过程。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x10^9-450x10^9/L范围内,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计数偏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凝血功能也是评估血液质量的重要方面。

凝血功能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凝血酶和抗凝血物质之间的平衡来维持。

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

如果凝血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问题。

最后,血液中的生化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估血液质量。

生化指标包括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质、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新陈代谢状态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

综上所述,血液质量评估是通过检测血液成分、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等来评估一个人的血液质量是否健康。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是根据大量正常人的统计结果得出的,因此当血液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具体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液名词解释(1)(1)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血液样本分类

血液样本分类

血液样本分类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是人体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类及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功能和状态。

血液样本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以便于医生以及研究人员更加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

一、全血样本全血样本是指在采血时从身体中取下的全血,通常是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用于检测的。

全血样本可以用于测定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以此来诊断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

通过对全血样本的分析,可以确定人体的炎症、感染、血液癌症等情况,以及人体经常检测的其他指标。

二、血清样本血清是血液中去除凝血因子后所得到的液体。

在人体很多的疾病中,血清样本是非常重要的样本。

在一些疾病中,血清样本的标本对于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更高的诊断度等方面均比其它的生物样本都要更强。

通过分析血清样本,可以了解人体内合成蛋白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酶等指标,便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

三、血浆样本血浆是白色或淡黄的液体,是血细胞从血清中蚀解而成。

血浆样本可以通过离心法或者冷当量法等方法获得。

血浆样本可以用于测定含量高低的维生素、细胞外矩阵、凝血因子等指标,并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病毒性疾病、计划怀孕的妇女等等。

四、细胞样本细胞样本是从人体内取出的细胞物质,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样本之一。

细胞样本可以分为液体细胞和固体细胞。

液体细胞包括腹腔液、大小便、穿刺液等,它们可以用于判断脑膜炎、恶性肿瘤等疾病。

固体细胞主要是以组织为基础收集到的细胞物质,可以用于病理审查、分子生物学等一些较为高级的生物医学研究。

总之,血液样本分类对于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血液样本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加科学地治疗疾病。

血液运输标准

血液运输标准

血液运输标准一、血液采集标准1. 采血人员: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采血资格,并熟悉采血操作规程。

2. 采血设备:采血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 采血环境:采血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空气消毒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 采血操作:采血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采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5. 血液收集:收集的血液必须符合标准,如无污染、无溶血、无凝血等。

二、血液储存标准1. 储存设备:血液必须储存在专用的血液储存设备中,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储存温度:血液储存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储存时间:血液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天,超过7天必须进行处理。

4. 储存记录:储存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储存情况,包括储存时间、温度、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三、血液运输标准1. 运输设备:血液运输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运输温度:血液运输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运输时间:血液运输时间必须尽可能短,避免长时间运输导致血液变质。

4. 运输记录:运输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运输情况,包括运输时间、路线、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四、血液检测标准1. 检测设备:血液检测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检测项目:血液检测项目必须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项目,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测方法:血液检测方法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检测情况,包括检测时间、项目、结果等信息。

五、血液使用标准1. 使用对象:血液使用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病人,禁止滥用血液。

2. 使用申请:病人或医疗机构必须向血液中心提出使用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 使用程序:血液使用程序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二) 血细胞 1 分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大血管高于微血管。 3 临床意义:
二 血量(blood volum): 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 1 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 2 储存血量:小部分,肝、脾、肺、腹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4)致聚剂: 1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等。 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放。
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
第一相:
第二相:
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
剂量依赖式:ADP 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
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 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 抑制CFU-E的凋亡 ③ 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④EPO的来源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
肝 ⑤分泌:组织缺氧时。
2)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 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图3-3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 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
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 造血三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功能: 1 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2 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 3 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 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 期。

血液(七年级生物)

血液(七年级生物)

遗传与血型
血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 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进化和
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血型遗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 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某些疾病在 特定血型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了解血型遗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采取相应的
健康管理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血液疾病与健康
CHAPTER
贫血
定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 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身体组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血 栓形成等过程,对于维持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02 血液的功能
CHAPTER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01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从肺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 织和器官,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 气需求。
02
同时,血液还运输从食物中吸收 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和脂肪等,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 成原料。
毛细血管网络遍布全身,特 别是在皮肤、肝脏、肾脏和 肺等器官中更为密集。
ABCD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细胞进 行物质交换,例如输送氧气和 营养物质以及排除废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维 持体液平衡和调节体温等 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04 血液类型与遗传
CHAPTER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 红细胞表面所含的A 和B抗原的不同来分 类的。
谢谢
THANKS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血液通过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血液会运输热量或刺激身体产生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
同时,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是指将全血经过特殊处理后分离得到的血液成分,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个部分。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血液分离或血液分馏。

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侵入者如细菌和病毒。

红细胞则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并且具有血液浓缩的作用。

血小板则能够促进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血浆则是一种由水、盐和蛋白质组成的液体,含有许多重要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成分血的广泛应用包括手术、创伤治疗、输血和临床实验。

由于每个体现的血液成分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所以成分血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用于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可以减少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血液分离原理

血液分离原理

血液分离原理血液分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基于血液成分的差异性,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血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纯净的血细胞或血浆,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诊断或治疗。

血液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所采用的原理可以分为离心法、过滤法、沉淀法和电泳法等。

离心法是最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离心机是实现离心法的主要设备,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转子,使血液中的重质成分沉积在离心管底部,而轻质成分则悬浮在上层。

通过适当调整离心机的参数,如转速、时间等,可以实现不同成分的分离。

过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滤膜的孔隙大小,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滤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和分子筛选性。

通过将血液通过滤膜,大分子如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被滤膜截留,而小分子如溶解的物质和溶解的气体则可以通过滤膜,实现血液的分离。

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剂对血液中的一部分成分进行沉淀,从而实现血液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有酸、盐和有机溶剂等。

通过调整沉淀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选择性地沉淀出所需的成分。

沉淀后,可以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物与上清液分离开来,从而实现血液的分离。

电泳法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对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成分的电荷、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通过电场的作用,使其在电泳介质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电泳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水平电泳、垂直电泳、凝胶电泳等不同类型的电泳方法。

血液分离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可以通过血液分离获得纯净的血清或血浆,用于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疾病的诊断。

在生物学研究中,血液分离可以获取纯净的细胞,用于细胞培养、细胞分析和细胞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透明部分称为血浆,血浆的基本成分为晶体物质溶液,包括水和溶解 于其中的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由于这些溶质 和水都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与组织液中的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血浆中 电解质的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除水和无机盐外,还有多种 化学物质,包括血浆蛋白、非蛋白有机物以及酶、激素、O2、CO2 等 。
• (一) 血量 •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即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成人血液
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一个体重为60kg的人,血液总量为 4200~4800ml。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循环流动,这部 分血液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液(其中红细胞含量较多)滞留 于肝、肺和皮下等处的血窦、毛细血管和静脉丛内,流动缓慢,这部分 血液量称为贮存血量。
• 血浆的成分受机体的代谢活动和外环境的影响可发生相应变动,但在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血浆的成分保持相对恒定。当 机体患病时,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变动可超出正常范围,因此测定血浆成 分,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 (一) 水 • 水在血浆中占90%~92%。 • 水的主要作用如下: • (1)血浆中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大多是溶解于水而进行运输的。
上一页 下一Biblioteka 返回第二节 血 浆• (2)维持酸碱平衡。血浆蛋白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构成一对酸碱度 缓冲对,对血液的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 (3)转运某些物质。白蛋白可以与某些脂质相结合,还能与各种不同的 离子相结合,从而使这些脂质和离子能在血液中运输;球蛋白能与多种 类脂质结合而成为脂蛋白并能与一些脂溶性的维生素(A、D、E)相结 合,起运输作用。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二) 血细胞 •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如抽出一些血液注入备有抗凝
剂的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细胞下沉而分层,下层的部分为深红色不 透明的红细胞;中间是呈灰白色不透明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中血 细胞悬浮于血浆中。
• 二、血量和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三) 防御功能 •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等免疫物质,可以对抗或消灭细菌或
毒素,故血液具有使机体免于发生疾病的免疫功能。血小板和血浆中 的某些因子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故血液具有防止出血,保护机体免于 失血的功能。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血 浆
• 血浆为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机体 内、外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3-1)。
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所必须的条件。 • (4)各种离子是构成机体组织所必需的物质。例如,骨质中含有大量钙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血 浆
• (2)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 (3)水的含量与维持循环血量的相对恒定密切相关。 • (二) 血浆蛋白 •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
蛋白原三类。正常人的血浆蛋白总量为60~80g/L(6~8g/dL),其中白蛋 白为40~50g/L(4~5g/dL),球蛋白为20~30g/L(2~3g/dL)。球蛋白又分 为α1 球蛋白、α2 球蛋白、β 球蛋白、γ 球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的 比值为1.5~2.5。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4g/L(0.2~0.4g/dL)。 • 血浆蛋白的作用如下: •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方面,以血浆白蛋白为主,因其分子量小 、浓度大,故相对地能够产生较大的胶体渗透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三、血液的功能
• (一) 运输功能 •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特别是红细胞的运输O2 和CO2 的功能。细
胞代谢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维生素等,还 有各种代谢产物,都是通过血液的运输而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 (二) 调节功能 • 血液中含有许多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例如激素,通过血液这些物质可 以到达其所调节的器官组织,传递信息发挥的作用。热量也可随血液 被带往全身,因而血液在体温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红细胞内 和血浆中具有缓冲系统,所以血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内环境的酸 碱平衡,通过调节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二) 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 1.颜色。血液呈红色,这是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的缘故。动脉血中的
血红蛋白含氧丰富,呈鲜红色;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血浆因含有微量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色素,故呈淡黄色。 •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红 细胞比重为1.090~1.092。血液和血浆比重的大小与红细胞数和血浆 蛋白含量呈正比关系。 • 3.黏度。血液的黏度为水的4~5倍。血浆的黏度为水的1.6~2.4倍。血 液的黏度来源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血液因含有大 量血细胞和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质,故黏度较大。 • 4.酸碱度和渗透压。血液呈弱碱性,pH 值为7.35~7.45。血浆渗透压 为720~797kPa(280~310mOsm)。血液中酸碱度与渗透压保持动态 平衡。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第二节 血浆 • 第三节 血细胞 • 第四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 第五节 血型
返回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 一、血液的组成
•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以及一些气体组成。 • (一) 血浆 • 如抽出一些血液注入备有抗凝剂的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上层淡黄色
• (4)促使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时所需的大多数凝血因 子都属于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就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物质。
• (5)血浆蛋白还有营养功能。 • (三) 无机盐 • 无机盐又称为电解质,约占血浆总量的0.9%,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表3
-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血 浆
• 血浆中无机盐的作用如下: • (1)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 (2)维持酸碱平衡。 • (3)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Na+ 、K+ 、Ca2+ 的浓度适宜尤其是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