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科学备考,从容迎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备考,从容迎战!
2008年的高考二轮复习已经开始。
如何把握物理高考命题脉络、如何提高物理复习的针对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准备结合科学史、物理学发展史、08物理考试大纲、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以往的命题情况等内容从理论层面对高考加以论述。
也许有的老师和同学喜欢在做题上下工夫,对于理论方面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其实,只关心题目而忽视理论研究很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如果能够明确物理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指导物理高考复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那正是“策略要求先搞清,磨刀不误砍柴功,找准穴位去备考,信心百倍易成功”。
我们知道,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是高考的两大功能。
选拔性功能,要求高考题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将那些具有进一步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选拔到高校;导向功能,亦即所谓的“指挥棒”,要求高考命题要对中学物理教学及物理教学改革具有
指导作用。
所以高考试题必然要体现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改方针,促进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
而国家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和教改指导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等有关指导性文件之中.而教材(课
本)又是高考选拔的效度目标所要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资源依据。
因此,“课程标、教材和考纲说明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结合高考的功能与特点,我们就可以揭示高考的命题规律、趋势。
对新的高考进行合理的预测。
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高考备考,使备考更具有针对性。
事实上,我们07年应约为一些出版单位和教育研究中心所写的理论文章和命制的一些模拟试题已经和0 7高考多处“碰头”。
这也许就是我们对物理高考命题进行理论研究的一点收获吧。
.
一、重视对教材的再认知,高考命题常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1. 深挖教材,透彻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知识载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几乎每一道考题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掌握程度,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作题,而是加深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很多高考试题都是教材内容的转化和改编。
尤其是占48分之多的高考理综物理选
择题都是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变形考查.试想,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搞清了,那些作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应用的大计算题(55分)还能有多难呢?.
2. 全面理解、掌握教材的附加内容,善于从中挖掘信息、寻找问题
对教材中设置的附加版块:“思考与讨论”、“阅读材料”、“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等都要给予全面的重视和理解.纵观10多年来的高考命题情况,这类内容始终是命题的重要取材点.
2007年的四川卷第14题,取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图形也几乎一样;2007山东卷的第19题是对物理教材插图的变形等等。
3. 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应该额外关注
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全国卷的示波器一题,从06年以来我们所编写的书中和平时教学中,对此都格外关注,在我们编写的07年的《试题调研》第9辑我所负责的理论指导版块,又特别加以重视说明:“示波器属于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务必重视,要求从原理、操作方法各个方面进行练习”,结果07年果然出现了,可是当年在此栽跟头的考生却不少。
另外,传感器问题
几乎能够和物理学的所有部分相联系(如力电传感器、热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又和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容易命制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STSE试题,关于偏振、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问题也有类似规律,这必然是以后几年容易出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新增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呢?
4.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实验技能是考试大纲的五大能力要求之一
物理重在“以物明理”。
力、电实验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其它实验也有考查,即所谓的“一大加一小”。
分数在17分左右,读数和器材的使用问题,如游标卡尺(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读数问题以及对看原理简化图读数题考生很容易将卡尺的边缘作为读数的0点)、千分尺交替出现,几乎每年一个,电学实验的原理和示意图(电压表、电流表的改装与校表电路、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等),尽量自己在考前再画一画.设计性实验,例如怎样测(自来水或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的)电阻率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连接等最好动手尝试一下。
在2007年的物理高考卷中与我们命制的实验题,“碰头”有两个,一个是全国1卷的动量问题,另一个是全国2
卷的电学实验(我们在2007年4月写作出版的天星教育《大联考》(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卷中命中了两个。
就是依据我们对实验问题的命题规律的把握下进行的一种尝试。
(详细情况,见下面的列表分析)。
请一定抓住这易得、必考的17分!
二、研究“考纲说明”,了解高考的选拔功能
高考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命题环节也应该体现。
因此为了使考生了解高考怎样考、考什么等内容,每年的高考之前都要有考试大纲说明。
对高考的题型、内容要求、难度等进行范例性说明。
一般说来,每年的考试说明都会将有关信息在形式和难度上透漏出来,需要细心解读。
比如高考试题究竟是多选题还是单选题、有无证明题等都可以从当年的考试说明中表现出来.《考试大纲》关注的主要是高考的选拔功能方面的信息.对于考纲说明不但老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确考试的要求,增强备考的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复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事半而功倍.
我们曾经称这种方法是给学生一双慧眼,把高考改革趋势和命题规律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确考试的要求,增强备考的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复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事半而功倍。
不然,学生对
于老师的要求很容易不理解。
很难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在1999年对于高考10多分的一道动量守恒证明题的命制和“碰头”就是根据当年从考试说明等透漏
的有关信息然后进行试题原创的结果。
三、“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是出花样作秀。
据悉,命题专家内部近年新增了部分年轻的硕士、博士,他们思想前卫、前沿意识较强,对于学科发展、科技前沿、课题探究、多元性评价等理念容易接受也较为重视。
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他们不会轻易放过。
近年的高考命题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凸显,我们要有所准备。
如2003年上海春季卷中的“十个最美的实验,……科学美蕴藏于各门科学的实验之中,有待于……感悟、发现……”一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关于“美感”的题目,对培养学生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什么是物理美(如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具有一定作用.
爱国主义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之一,结合“神舟六号”设置物理情景的题目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
很好的命题铺设点,比如天体运动万有引力部分、动力学部分、动量能量部分,关于飞船的逃逸塔、运行周期等各个环节进行命题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应该关注的.
关心科技前沿、关注学科发展、了解科学发现的历程和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精神是课改理念的要求。
科技史实与科技时事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亮点(例如2006年的智能一号smart-t撞击月球实验,目的并不是为了使飞行器与月球撞击,而是为了验证离子发动机的工作性能,该飞行器在太空飞行了将近三年,接近报废所以最后作了撞击月球的实验,关于这类问题,我们在2007年3月的第天星教育的百校联盟系列《金考卷》(理科综合)中已经命制,而2007年6月的高考天津卷第2 5题恰好是这方面的内容;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是因为美国两位物理学家对宇宙爆炸初期的黑体辐射研究,于是我们在天星教育的《试题调研》2007第9辑的理论部分“备考专家指导”中对于此问题已经做了成功的预测,结果其中的一套高考题中就有这方面的问题;在再如比如05年的世界物理年问题,起因于对10 0年前的1905年对爱因斯坦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学年鉴》上的5篇论文和对这位科学巨人的纪念,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涉及到的5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所作的学术成就的各个考点都以不同形式进行
了考查). 高考命题的这种改革为我们的科学复习提供了线索:以重要的“科技史实与科技时事”“牵引”出相应知识点,然后对相应知识点强化复习、充分变式,是一个很好的备考策略。
另外,不要小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是支撑“目前世界图景的多元化格局”的四大理论之一,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方向性和过程性,“在自然定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爱丁顿),它与耗散结构、混沌问题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它已经突破物理学的学科范畴。
从新课标的“改变学科本位”体现科技前沿的思想出发,“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出在非重点章节,但作为具有导向作用的高考,就不得不对该知识点给予足够的凸显. 这已为近年的高考试题所证实,例如05年的广东卷以一个较大的题目出现,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认为就是缺乏前沿意识所致。
没有理解高考改革发展的方向.
今年仍然不可忽视.
为什么近年高考对夸克模型如此热中,我的观点是因为该模型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4大理论模型之一,当然应该引起重视;另外,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向着宇观和微观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因此作为“穷宇宙之际”的射电望远镜和“探粒子之微的”电子显微镜以及宇宙问题如BIG-BANG(大爆炸)、红移,粒子物理等有关内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讲求备考策略、狠抓关键点,合理预测,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以下对高考的关键点仅仅进行概括,必要的地方加以说明(限于篇幅个别地方不再论述)
1. 主干知识是重点,应该着力强化
动量能量、动力学、静电场、电磁感应、电磁场中的粒子运动问题等是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要划分条块、系统整合加大分类归纳练习的力度.请强化这主要的5大板块!我的观点或策略是:“泛做”与“精做”(这是我结合英语里面的名词给学生提出的)相结合。
“泛做”重在见题型,找方法;“精做” 重在讲求做题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二者缺一不可。
要有“抢”题的精神. “抢”就是要有时间的紧迫感.相信同学们能够抓住重点,使复习富有成效。
在天星教育的《试题调研》2007第9辑物理的“备考专家指导”中和2007年4月的《试题与研究》中关于“动量能量命题展望”一文,2007对于此问题已经做了成功的预测,
2. 科技前沿、生活社会等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情景铺设点,应该结合“情景”寻考点
除了超导、纳米、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子物理、混沌、大爆炸等,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呢?我们觉得最近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上的关于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天文小组关
于黑洞问题的新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高考命题情景铺
设点,因为这件事无论对于天文学界还是物理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看到如此接近黑洞中心区域的景象,也终于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了“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世界上第一张3.5毫米波长的高分辨率图像成为黑洞存在的最佳证明”. 完全可以从黑洞问题结合万有
引力、电磁波等有关考点设置物理题.再如电火箭(离子推进器问题).、热核反应,一如沈志强的黑洞研究新成果、05诺贝尔物理学奖(光、量子)、05诺贝尔和平奖(核能)、06(大爆炸、背景辐射、黑体辐射等)、07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电阻)问题,卫星探月等。
3. 对原高考真题进行变式、推陈出新一直是对主干知识进行考查的重要命题特点
例如1999年的全国卷的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证
明题就是80年代的一个原高考题的稍微改编,还有“作用区内的非接触碰撞”问题,高考中多次出现(我们怀疑是对核子短程作用模型的渗透),再如带电粒子在交
变电场中的运动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动量守恒定律的多体问题、多过程问题,板块模型、动量守恒定律在核物理中的运用,含有弹簧的动量能量问题,一直重复、推陈出新。
2007年全国(1)卷的动量能量问题和25年前(1982年)的中子减速剂一题是多么惊人地相似,我们之所以在07高考前在有关论文和试卷中能够对此作出成功的预测,主要就是受25年前的那个试题的影响.可见对原高考真题进行变式、推陈出新的确是对主干知识进行考查的重要命题特点
4. 对物理时事、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考查是近年高考的一个亮点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有利。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学生还能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历程,有助于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培养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当年或近年的重要历史事件等,如有关06年SM ART-1撞击月球的离子发动机问题,(07年还果真考了!) 05年的“世界物理年”,05年以这样的物理情景展开的就有多个选择题,国际上的2006诺贝尔物理奖,具有近代物理学之父之称的Galileo的一些科学成就和科学成果如他的气体温度计、他在羊皮纸上研究的、斜面题、落体运动研究等,核式结构,电子、质子、中子的发现实验装置和发现过程更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情景依据。
天星教育在2007年4月底出版的我们写作的在高考前出版的在天星教育的《试题调研》2007第9辑物理的“备考专家指导对此问题也有论述,而切与全国2的关于中子发现的一个计算题情景类似。
我们说的关注,不是对这些东西专门复习,而是以“新事件”牵引出相应知识点,然后对相应考点进行强化,提高针对性,增强自觉性.我们不妨称这种方法为顺藤摸瓜策略。
5. 琐碎知识、引起重视、通读教材、领会实质
对于振动和波、分子动理论与气体、交变电流电磁波、几何光学、物理光学、量子论初步、核物理(尤其是几个经典的核反应方程)等几乎每年每部分都有一个至少6分的选择题出现,加起来最少36分之多,难度不大,我们对本部分进行了全面铺设,含盖了高考的
所有子考点,在复习时,应该结合教材充分把握,因此我们应该“以本为本”。
关键是会读教材。
在考前对教材再过一遍,力争不在此处失分。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考生更应该如此,增加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抓住本部分的3 6分!
我们在《荣德基一模冲刺》(2007年第7期,出版于2007年1月)的第5套卷我们曾命制了这方面的题目,结果和2007全国卷1的波动与振动一题惊人相似!
6. 知识的回顾、梳理,方法的合作与交流是我们出奇制胜的法宝
不要一味做题而不总结、不归纳回顾,“盲目跟着资料走,抓不住方法的手”对发现的好题妙解“奇闻共欣赏,疑义相议析”也符合现代的学习理念,用时髦的叫法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8.实验复习有规律,合作探究出成绩
从近年高考对于物理实验的命题规律上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
即,“一大加一小”也就是说一般一个大的电学实验带上一个力学(或光、热)方面的实验。
而且呈现“大圈大重复,小圈横向近似”的特
点。
依据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全面细心地复习,一般全班同学多数都可以得满分。
对于实验,除了亲自操作外,最好3-4个同学联合复习,互相交流。
以多参考一些类似实验问题为好,对于同一个题目应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究、变式。
总之,我们不但要读课本、读考试说明,还要研究新课标,因为这是容易忽略的方面,而恰恰是它引导了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新教材”、“新的考纲说明”、总结以往高考命题的特点与规律,对高考的改革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比如,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高考的新趋势:“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必然逐步渗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试题,”(详细内容见《物理教学探讨》2003.3西南师大出版社.),从04和05、06、07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情况看,这类试题有逐步走高之趋势.(注意,全国卷1和2这方面不是很突出,北京、江苏、上海等却非常明显,既然研究性学习已经列入新的课程和教科书中,课程标准也有此思想要求,我想探究性试题渗入全国卷只是时间问题.).注意,整体而言,全国卷比较稳定,上海卷比较时尚,北京天津比较前卫.因此,
作为使用全国卷.的地区,有点新意识就行了,不可过多求新.
如果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加强“新课标、科学史、命题规律研究”意识,有利于我们增强复习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