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9/20 27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 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 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2018/9/20
28
• ①燥热伤肺证
症 主症:咳血,痰中带血。 燥热证:口鼻唇舌干燥,或有身热。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理 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2018/9/20 23
• ④气血亏虚证
症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 气血两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 悸,夜寐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理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法 补气摄力血。 方 归脾汤加减。
药
2018/9/20
24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牙衄、牙宣。 齿衄可因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致。 对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属口腔科。
2018/9/20 22
• ③肝火上炎证
症 主症:鼻衄。 肝火上火: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 赤,口干口苦。 舌、脉:舌质红,脉弦数。
理 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 火热伤阴:玄参、麦冬、二至丸。 有凉血止血法,应加用适当的凉血止血药。
2018/9/20 7
五、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并能排除外伤、倒经所致 者,均可为鼻衄。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血出于肺与气道,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 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鸣、肺痨等 病史。
2018/9/20 17
• 证型特点: 脾不统血----多表现为便血、崩漏等身半以下 的慢性、反复性出血,血色或淡或黯,质地常 较清稀,舌质也以淡胖为多。伴脾气虚症状。 肝不藏血----势凶猛,多为突然涌出,病前有 伤肝史,证性偏热为多。 热迫血溢----起病急,量多,范围宽,血鲜红, 实热、虚热证候夹杂。 瘀阻血溢----发生率较低,可与气滞、寒凝、 火毒等症合并出现。 冲任不固----一般仅见妇科。因持脾肾不足引 起。
2018/9/20
20
• ①热邪犯肺证
症 主症:鼻燥衄血。 风热犯肺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 燥热征:口干咽燥。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数。 理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法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 桑菊饮加减。 药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甘草桔梗芦根 肺热盛而无表证:加强清肺热药。 热邪伤阴:养阴增液,用增液汤之类。 凉血止血药的使用:
血证
2018/9/20
1
一、定义
•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 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 出血现象----程度不同、部位不一的非外 伤性出血。
2018/9/20
2
二、病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 溺血、溲血、便血”等血证病证。 •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已将出血相关病证列为专篇。 •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 • 《济生丸》等称血证为失血。 • 《医学正传·血证》首先以“血证”病名归纳 各种出血病证。 •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
2018/9/20 8
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 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 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 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 黄疸、癥积等病史。 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 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 痛。 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 成片,压之不褪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 为甚,带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 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罹患此病,但 以女性为多见。
2018/9/20 18
• 〖治疗原则〗 • 主要是治火、治气、治血三个方面: ⒈治火:火热迫血者清热泻火;虚热迫 血者滋阴降火。 ⒉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 ⒊治血:主要是止血。有凉血止血、收 敛止血、祛瘀止血等。 • 〖分证论治〗
2018/9/20
19
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 全身疾病而引起。因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属于 五官科。内科的鼻衄主要是由全身疾病而引起。 在辨证论治之前,局部止血是当务之急,请五官 科会诊协助止血,也可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填塞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 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桔矾60g,共研细末) 塞鼻等。
气不摄血
出血
2018/9/20
阴虚内热
5
火热薰灼 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 血溢脉外
血液不循常道
出血
• 感受外邪:风热燥邪 与湿热之邪等。 • 情志过极:五志皆能 化火。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 与辛辣醇酒可以酿生 湿热;同样也可以损 伤脾胃而脾气虚弱。 • 劳欲体虚:神劳伤心, 体劳伤脾,房劳伤肾。 体虚者多有气虚或阴 虚火旺。 • 久病之人可有阴虚内 热、脾气亏虚、久病 入络致瘀阻而血不归 经。
6
2018/9/20
• 共同病机:火热(虚实)薰灼、迫血妄 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 病理性质:气火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 阴虚火旺与气虚不摄者,属于虚证。 • 病机转化:火盛伤阴,壮火食气,或血 去气伤,均可以引起病人的阴虚火旺与 气虚不摄表现。出血积于体内,便属离 经之血,此为瘀血,瘀血阻滞,则血不 归经,瘀血可因气虚不运所致,因此该 病有实证向虚证以及虚证也可向实证转 化的病机变化。
• ②阴虚火旺证
症 主症:齿衄,血色淡红。 肾阴虚: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 不坚,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理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药 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 属火热灼伤肾阴者,可仿黄连阿胶汤意而用泻火、养阴。 阴虚内热者,可加用清虚热药如地骨皮青蒿白薇知母等。
2018/9/20 14
• ⒏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①热盛迫血证:多在血证的初期,起病较急, 伴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 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里实热征。 ②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 证迁延转化而来,病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 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征。 ③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者。 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疲倦怠,心悸,气短 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 质淡、脉弱等气血不足征。
2018/9/20 29
• ②肝火犯肺证
症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 肝火上炎:头晕目赤,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理 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药 两方合并,清肝泻火之药仅有青黛,尚可仿龙胆泻肝汤 之意加重清肝泻火之品。方中没有凉血止血之药,可以 适当加用。
2018/9/20 13
• ⒎ 紫斑: ①紫斑与出疹:斑与疹的区别。通过病因、病 位与主症等几个方面鉴别。斑隐于皮内,压之 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 色,摸之碍手。 ②紫斑与温病发斑:温病发斑具有温病的特点, 如发病急骤,传变急速,发热最盛,还有热入 营血、热盛动风之昏狂谵语、四肢抽搐等表现。 ③紫斑与丹毒:丹毒病起急骤,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红肿热痛,色如红丹,轻者压之褪色, 重者压之不褪色,
2018/9/20 11
• ⒋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部的出血鉴别。 通过主症与病史及相关检查鉴别。吐血经呕吐 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 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 残渣,五官科直视检查可见局部出血灶。
2018/9/20
12
• ⒌ 便血: ①便血与痢疾: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 大便之血为脓血相兼,伴有腹痛、里急后重、肛 门灼热等。 ②便血与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大便下血为 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肛 门直肠检查可以明确内痔或外痔。 • ⒍ 尿血: ①尿血与血淋:血由尿出为其共有特点,但尿 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②尿血与石淋:石淋损伤血络也可见血从尿出。 但石淋尿中时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 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 出则痛止。(还有膏淋也可混有血块)
2018/9/20 16
六、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⒈辨病证:出血的部位与原因决定了出 血的病证类型。咳血、吐血、尿血与便 血等。 ⒉辨病位:主要是指脏腑定位。如鼻衄 病位有肝、胃、肺。 ⒊辨虚实: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因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而由阴虚火旺, 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2018/9/20 21
• ②胃热炽盛证
症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 胃火上炎:口渴欲饮,鼻干,口干口臭,烦躁,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 理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 玉女煎加减。 药 地黄牛膝知母石膏麦冬
热结腑实:合承气汤之意。 胃热伤津: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气血两燔: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方。 凉血止血法则下的凉血止血药:大小蓟藕节等。
2018/9/20 9
• 〖病证鉴别〗 • ⒈ 鼻衄: ①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外伤鼻衄有明确 的碰伤、掏挖之伤等外伤史,属局部损伤,不 伴有相关的全身症状。 ②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经行衄血发于女 性的经行前期或经期,即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属妇科疾病,又名倒经,逆经等。 • ⒉齿衄:齿衄应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 逢、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 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的出血部位明显不 同。
法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 桑杏汤加减。 药
属燥邪者,津伤明显,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咯出,苔少,舌红少 津,加强养阴润肺药如二冬天花粉之类。 属热邪者,有在表在里之别,在里又有肺热与痰热的不同,在表者 多属风热,当合用疏风清热,辛凉解表;肺热者清肺泻热,痰热者 清热化痰。至于凉血止血药,各型均可适当加入。
2018/9/20 10
• ⒊咳血: ①咳血与吐血:通过主症、病史、伴随症 状等鉴别。咳血为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 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 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 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 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 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 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 色。 ②咳血与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及口腔 其它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 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2018/9/20 3
三、范围
• 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疾病都 属于中医内科血证。
2018/9/20
4
四、病因病机
•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
血 脉内 气的固摄 劳欲 久病 体衰 饮食 运行 气的推动
热迫气奔 血液妄行
外感 温热 湿热 燥热
实热 虚热
内伤 情志 五志 化火
2018/9/20
25
• ①胃火炽盛证
症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胃火上炎:头痛,口臭以及其它胃经证候。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理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药 清胃散加连翘犀角生甘草
凉血止血药的加用。
2018/9/20 26
2018/9/20 15
• 〖相关检查〗 • 根据血证具体病证类型作相应的现代医学的检查: 咳血:肺系(支气管与肺)病变与心系病变(二 尖瓣狭窄)、全身的如结缔组织病、钩体病、血 液病等。 吐血:消化系病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 与胆之病变、药物损伤,全身性病变等。 便血:胃、肠、肝、胆以及全身性与中毒性之病 变均有可能引起。 尿血:肾与膀胱的病变多见,也可见于上述的全 身性病变。 紫斑:主要是涉及血管系统与血液系统的病变。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 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 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2018/9/20
28
• ①燥热伤肺证
症 主症:咳血,痰中带血。 燥热证:口鼻唇舌干燥,或有身热。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理 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2018/9/20 23
• ④气血亏虚证
症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 气血两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 悸,夜寐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理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法 补气摄力血。 方 归脾汤加减。
药
2018/9/20
24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牙衄、牙宣。 齿衄可因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致。 对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属口腔科。
2018/9/20 22
• ③肝火上炎证
症 主症:鼻衄。 肝火上火: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 赤,口干口苦。 舌、脉:舌质红,脉弦数。
理 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 火热伤阴:玄参、麦冬、二至丸。 有凉血止血法,应加用适当的凉血止血药。
2018/9/20 7
五、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并能排除外伤、倒经所致 者,均可为鼻衄。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血出于肺与气道,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 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鸣、肺痨等 病史。
2018/9/20 17
• 证型特点: 脾不统血----多表现为便血、崩漏等身半以下 的慢性、反复性出血,血色或淡或黯,质地常 较清稀,舌质也以淡胖为多。伴脾气虚症状。 肝不藏血----势凶猛,多为突然涌出,病前有 伤肝史,证性偏热为多。 热迫血溢----起病急,量多,范围宽,血鲜红, 实热、虚热证候夹杂。 瘀阻血溢----发生率较低,可与气滞、寒凝、 火毒等症合并出现。 冲任不固----一般仅见妇科。因持脾肾不足引 起。
2018/9/20
20
• ①热邪犯肺证
症 主症:鼻燥衄血。 风热犯肺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 燥热征:口干咽燥。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数。 理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法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 桑菊饮加减。 药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甘草桔梗芦根 肺热盛而无表证:加强清肺热药。 热邪伤阴:养阴增液,用增液汤之类。 凉血止血药的使用:
血证
2018/9/20
1
一、定义
•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 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 出血现象----程度不同、部位不一的非外 伤性出血。
2018/9/20
2
二、病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 溺血、溲血、便血”等血证病证。 •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已将出血相关病证列为专篇。 •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 • 《济生丸》等称血证为失血。 • 《医学正传·血证》首先以“血证”病名归纳 各种出血病证。 •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
2018/9/20 8
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 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 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 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 黄疸、癥积等病史。 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 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 痛。 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 成片,压之不褪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 为甚,带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 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罹患此病,但 以女性为多见。
2018/9/20 18
• 〖治疗原则〗 • 主要是治火、治气、治血三个方面: ⒈治火:火热迫血者清热泻火;虚热迫 血者滋阴降火。 ⒉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 ⒊治血:主要是止血。有凉血止血、收 敛止血、祛瘀止血等。 • 〖分证论治〗
2018/9/20
19
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 全身疾病而引起。因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属于 五官科。内科的鼻衄主要是由全身疾病而引起。 在辨证论治之前,局部止血是当务之急,请五官 科会诊协助止血,也可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填塞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 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桔矾60g,共研细末) 塞鼻等。
气不摄血
出血
2018/9/20
阴虚内热
5
火热薰灼 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 血溢脉外
血液不循常道
出血
• 感受外邪:风热燥邪 与湿热之邪等。 • 情志过极:五志皆能 化火。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 与辛辣醇酒可以酿生 湿热;同样也可以损 伤脾胃而脾气虚弱。 • 劳欲体虚:神劳伤心, 体劳伤脾,房劳伤肾。 体虚者多有气虚或阴 虚火旺。 • 久病之人可有阴虚内 热、脾气亏虚、久病 入络致瘀阻而血不归 经。
6
2018/9/20
• 共同病机:火热(虚实)薰灼、迫血妄 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 病理性质:气火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 阴虚火旺与气虚不摄者,属于虚证。 • 病机转化:火盛伤阴,壮火食气,或血 去气伤,均可以引起病人的阴虚火旺与 气虚不摄表现。出血积于体内,便属离 经之血,此为瘀血,瘀血阻滞,则血不 归经,瘀血可因气虚不运所致,因此该 病有实证向虚证以及虚证也可向实证转 化的病机变化。
• ②阴虚火旺证
症 主症:齿衄,血色淡红。 肾阴虚: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 不坚,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理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药 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 属火热灼伤肾阴者,可仿黄连阿胶汤意而用泻火、养阴。 阴虚内热者,可加用清虚热药如地骨皮青蒿白薇知母等。
2018/9/20 14
• ⒏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①热盛迫血证:多在血证的初期,起病较急, 伴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 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里实热征。 ②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 证迁延转化而来,病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 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征。 ③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者。 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疲倦怠,心悸,气短 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 质淡、脉弱等气血不足征。
2018/9/20 29
• ②肝火犯肺证
症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 肝火上炎:头晕目赤,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理 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药 两方合并,清肝泻火之药仅有青黛,尚可仿龙胆泻肝汤 之意加重清肝泻火之品。方中没有凉血止血之药,可以 适当加用。
2018/9/20 13
• ⒎ 紫斑: ①紫斑与出疹:斑与疹的区别。通过病因、病 位与主症等几个方面鉴别。斑隐于皮内,压之 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 色,摸之碍手。 ②紫斑与温病发斑:温病发斑具有温病的特点, 如发病急骤,传变急速,发热最盛,还有热入 营血、热盛动风之昏狂谵语、四肢抽搐等表现。 ③紫斑与丹毒:丹毒病起急骤,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红肿热痛,色如红丹,轻者压之褪色, 重者压之不褪色,
2018/9/20 11
• ⒋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部的出血鉴别。 通过主症与病史及相关检查鉴别。吐血经呕吐 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 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 残渣,五官科直视检查可见局部出血灶。
2018/9/20
12
• ⒌ 便血: ①便血与痢疾: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 大便之血为脓血相兼,伴有腹痛、里急后重、肛 门灼热等。 ②便血与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大便下血为 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肛 门直肠检查可以明确内痔或外痔。 • ⒍ 尿血: ①尿血与血淋:血由尿出为其共有特点,但尿 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②尿血与石淋:石淋损伤血络也可见血从尿出。 但石淋尿中时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 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 出则痛止。(还有膏淋也可混有血块)
2018/9/20 16
六、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⒈辨病证:出血的部位与原因决定了出 血的病证类型。咳血、吐血、尿血与便 血等。 ⒉辨病位:主要是指脏腑定位。如鼻衄 病位有肝、胃、肺。 ⒊辨虚实: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因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而由阴虚火旺, 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2018/9/20 21
• ②胃热炽盛证
症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 胃火上炎:口渴欲饮,鼻干,口干口臭,烦躁,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 理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 玉女煎加减。 药 地黄牛膝知母石膏麦冬
热结腑实:合承气汤之意。 胃热伤津: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气血两燔: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方。 凉血止血法则下的凉血止血药:大小蓟藕节等。
2018/9/20 9
• 〖病证鉴别〗 • ⒈ 鼻衄: ①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外伤鼻衄有明确 的碰伤、掏挖之伤等外伤史,属局部损伤,不 伴有相关的全身症状。 ②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经行衄血发于女 性的经行前期或经期,即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属妇科疾病,又名倒经,逆经等。 • ⒉齿衄:齿衄应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 逢、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 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的出血部位明显不 同。
法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 桑杏汤加减。 药
属燥邪者,津伤明显,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咯出,苔少,舌红少 津,加强养阴润肺药如二冬天花粉之类。 属热邪者,有在表在里之别,在里又有肺热与痰热的不同,在表者 多属风热,当合用疏风清热,辛凉解表;肺热者清肺泻热,痰热者 清热化痰。至于凉血止血药,各型均可适当加入。
2018/9/20 10
• ⒊咳血: ①咳血与吐血:通过主症、病史、伴随症 状等鉴别。咳血为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 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 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 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 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 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 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 色。 ②咳血与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及口腔 其它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 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2018/9/20 3
三、范围
• 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疾病都 属于中医内科血证。
2018/9/20
4
四、病因病机
•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
血 脉内 气的固摄 劳欲 久病 体衰 饮食 运行 气的推动
热迫气奔 血液妄行
外感 温热 湿热 燥热
实热 虚热
内伤 情志 五志 化火
2018/9/20
25
• ①胃火炽盛证
症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胃火上炎:头痛,口臭以及其它胃经证候。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理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药 清胃散加连翘犀角生甘草
凉血止血药的加用。
2018/9/20 26
2018/9/20 15
• 〖相关检查〗 • 根据血证具体病证类型作相应的现代医学的检查: 咳血:肺系(支气管与肺)病变与心系病变(二 尖瓣狭窄)、全身的如结缔组织病、钩体病、血 液病等。 吐血:消化系病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 与胆之病变、药物损伤,全身性病变等。 便血:胃、肠、肝、胆以及全身性与中毒性之病 变均有可能引起。 尿血:肾与膀胱的病变多见,也可见于上述的全 身性病变。 紫斑:主要是涉及血管系统与血液系统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