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式摔跤杠学校教育中的开发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中学 庞世平
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与传承
一、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满足哈萨克式摔跤项目发展与传承的需要
(一)传承、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唯一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建县60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理念,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哈萨克式摔跤作为特殊的民族文化,凝聚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历程和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然而,在“安居工程”的实施下,哈萨克传统的游牧生活转化为现代都市生活,传统的草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将要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作为自治县的中学,既是文化传播的基地,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之重任,这对于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以及传承哈萨克族优秀文化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的需要
哈萨克式摔跤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和推广性,在学校教育中开发哈萨克式摔跤项目,并将其引进课堂,广泛开展“阳光大课间”和“阳光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利用汉、哈重大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举办哈萨克式摔跤竞赛,不仅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相应的教育、健身功能,而且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迫切愿望与促进学生健康政策有机地相结合,既完成了传承文化的重任,又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三)切实提高哈萨克族学生归属感和自信力的需要
哈萨克族学生和家长身上有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受游牧生活的影响,对强壮的身体有着强烈的渴望,健壮的身体是他们劳动的资本,在他们内心渴望本民族体育资源被重视、被利用,他们既是民族体育资源,也是民族体育的传播者。
许多优秀的哈萨克族传统风俗习惯和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可以增强哈萨克族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并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进校园和谐共融的文化气氛。
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哈萨克族优秀传统体育资源是内生的、必须的。
(四)打造体育特色校园的需要
我校是甘肃省唯一的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中学,我校的育人理念是“让草原儿女尽享教育的阳光”,我们的办学思路是“抓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抓优民族教育特色课程”。
我校哈萨克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32.8%,因此,有效整合丰富的哈萨克族体育资源,创编浸润民族体育活动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怀,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文化融入的自豪,享受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带来的乐趣。
因此,结合我校生源情况,摸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德、体兼备的学生发展特色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思考,我校提出了“开发哈萨克族优秀体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营造和谐共融的校园气质”的课题研究。
通过研究不仅在哈萨克族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哈萨克族优秀体育的根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爱好运动的学生创新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学中的模式与课程设置
根据基础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成长规律和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以下三种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设置。
(一)以课堂为主开展动作技术指导
依据课程设置,在全国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创编、开发出哈萨克式摔跤校本教材,增设哈萨克式摔跤课程,每学期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技术要求开设两周(以初中为例)共计6课时,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为起点,把培养摔跤意识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动作,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老师再进一步指导纠正,使学生初步掌握技能和动作要领,然后,经过反复练习与强化,完全掌握哈萨克族式摔跤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可采用个人模仿或分组对抗等教学模式,促进哈萨克族摔跤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和推广,拓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以课外活动为主开展技能训练
一项动作技能的掌握要通过反复地强化训练才能达到,紧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保障动作技能的掌握,而是需要在课外大量的训练。
通过“阳光大课间”和“阳光社团”活动,建立哈萨克式摔跤队,投入特色课程的实践检验,从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战术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好基础。
并实施不同级别的对抗性训练,强化技能、战术的实践训练,既培养对抗意识,又满足以娱乐为主的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在校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身
摘 要:哈萨克式摔跤作为哈萨克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体现着游牧民族的一种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是深受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根据民族地域特点,在学
校教育教学中引入哈萨克族式摔跤,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举措。
本文以课外活动为主开展技能训练,以传承文化为
主开展竞赛活动等,来对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学中的模式与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以期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特色
和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哈萨克式摔跤;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8B-0088-02
案例 反思/教学反思
88B
08/2018
89
B
08/2018
心全面发展。
(三)以传承文化为主开展竞赛活动
哈萨克式摔跤项目作为哈萨克族自治县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中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能够扩大民族教育的影响力。
大力开展教学比赛、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并参加各级民运会等赛事,从理论、实践、再实践的环节,完善竞赛规则,使竞赛能规范、合理、有效地进行。
通过竞赛的检验可以使哈萨克式摔跤日趋规范合理,丰富和完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使其向竞技化、娱乐化、表演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突出哈萨克族式摔跤课程的内涵建设,加强理论指导和竞赛实践检验,使之成为民族教育的有益补充。
现代哈萨克式摔跤运动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探索、完善和规范之后,在亚洲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哈萨克式摔跤锦标赛,该项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2013年9月,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洲哈萨克式摔跤锦标赛,这届锦标赛的举办,使这个小县城一夜之间被世人所关注,成为人们话题的焦点,全方位地对哈萨克式摔跤进行了宣传,哈萨克式摔跤在本区域得
到了很好地普及,将有力地推动哈萨克式摔跤在学校教学中的普及与提高,真正发挥体育竞赛的导向价值。
(四)以课题研究为主开展科研兴校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把握素质教育的动脉,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哈萨克族自治区域中的学校体育教学引入民族传统哈萨克式摔跤,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举措,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趣味性强,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将哈萨克式摔跤引入学校体育中,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哈萨克式摔跤在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运用研究”(JQ 147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樊玲,丁璐.新疆哈萨克族民俗体育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刘秀峰.新疆不同民族摔跤运动的传承特点与发展流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 .
◆内蒙古农业大学 李 剑
从角色塑造的概念隐喻解读《动物农场》中的形象讽喻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的含义是“从一边到另一边”,而“pherein”的含义是“传达,传送”,“metaphor”的本意就是“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指思维通过一个事物的特征认识另一事物的过程。
根据Lakoff & 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映射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个转换(transfer)。
Peter Newmark 界定了隐喻组成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象”(image)“目标”(object)和“意义”(sense)。
形象指由隐喻所显示出来的形象;目标是隐喻所描述和修饰的对象;意义指的是形象和目标相互重叠的区域里的相似性或语义重叠。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隐喻总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文化语境、角色塑造等因素密不可分。
而借助隐喻实现作品的寓诫和现实的影射目的也是许多小说采用的重要的创作手法。
《动物农场》是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 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完成的一部著名的政治批判讽喻小说。
Orwell 的创作主旨是用动物庄园象征人类世界,通过描写一群农场动物赶走了原来残暴的主人后自建家园,但又因为革命逐渐形成的新的极权而最终失去了自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极权主义的深刻认识和冷峻批判。
从角色塑造角度看《动物农场》的隐喻概念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隐喻化的动物角色名字,漫画式扁型角色塑造,以及动物形象的视觉隐喻效果。
一、隐喻化的动物角色名字
在《动物农场》中,被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不仅按人类世界的章程行事,连名字也被赋予了西方经典人物的相关寓意。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公猪“拿破仑”的名字恐怕是公认的最具影射力的例子了。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是西方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不但是颇具才华的军事家,也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他既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帝国强权的捍卫者。
拿破仑的名字总是让人和“革命”“政变”“军事独裁”“强权专制”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名字也因此被列宁定义为“波拿巴主义”。
李零在解读《动物农场》这部小说时指出,“小说中的拿破仑无疑指斯大林”。
作品中的拿破仑是动物农场中的动物们通过革命推翻了人类统治后取而代之的动物统治者。
它借助亲自训练的狼狗军队不但获得了革命后的绝对领导权,还对敢于反抗者和怀疑者施以严刑酷法,它不但天资聪明、行事果断,更加擅长政治权术和欺骗统治,最终凭借“铁腕”专政和强权统治巩固了自己独裁者的地位,成功地打破革命后“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戒律,而缔造出“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的极权主义的专政势力。
小说中用到的另一个西方典型名字是“摩西”。
摩西(Moses)是犹太教中的精神领袖,被看作是希伯来人的先知。
摘 要:英国著名讽喻小说《动物农场》采用拟人化的概念隐喻,表达了作者“动物即人,人即动物”的政治映射。
本文梳理了作者在角色塑造方面的三个特点,通过隐喻化的动物角色名字,漫画式扁型角色塑造,以及动物形象的视觉隐喻效果,来解读作者是如何通过独特的隐喻手法实现对小说背后政治形象的辛辣讽刺。
关键词:隐喻;《动物农场》;极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8B-0089-02教学反思/案例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