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政治上《的与人为善》教案粤教版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活动型教案

〖 课堂作业“活动建议”。
课后反馈:
(四)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活动一:
制作“的闪光点”卡片,(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位同学制作一张“ 的闪光点”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后,将卡片交给本组的另外一名同学填写所知道主人做过哪些“与人为 善”的事,再交给下一位同学填写,直到卡片重回到主人手里为止)。
请几位同学将自己的卡片与大家分享(可为自己所做过“与人为善”的事进行 补充)
《与人为善》活动型教案
教学
目的
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人为善的含义。2、认识到与人为善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从而积极培养与人为善的意识。3、掌握与人为善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尽自己所能,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与人为善”
教学难点
如何“与人为善”及其好处
好,讲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对“与人 为善”会有所认识,并且可能也会有很多感想,下面:
通过你对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对“与人为善”的感悟。
(学生回答)
〖总结本课〗
总结: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旦夕祸福。要想走好漫长的人生道路,就应当学习提灯笼的老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处处先替别人着想,真诚地关爱他人,也就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也正符合孔 子所说的“仁者爱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所说的“善良”不仅及于人类,也包括对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作为学生,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 “与人为善”,而且还要动员周围人多做“与人为善”的事,让世界充满爱。
情景剧(学生表演):
片段一:一学生下位置,不小心把旁边同学的书碰到地上,然后主动拾起来。
八年级政治上册 2_3 与人为善教案 粤教版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善良的要求难点: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故事导入:小故事大道理小孩的心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
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讲授新课课题板书:与人为善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解释板书:1、什么是与人为善?--------以善良之心待人2、善良的内涵: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美德。
3、善良的要求:活动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案例):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
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
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
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看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
思想品德:2.3《与人为善》教案 (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

重点:如何做到“将心比心”
难点:深刻体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在生活中“将心比心,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欣赏张学友一首《将心比心》的歌,以取歌名活动引出主题。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知道去理解歌词,根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
☆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粤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三框内容。主要认识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将心比心,对如何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提出了要求。本框内容在前面《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已接触过,但本框教材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层次的剖析,是对以往相关内容的总结和延展,更是一种落实。
☆学情分析
我国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而不懂付出。为此我在课前专门对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对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道理都比较明白但不够深刻,关键是碰到具体事情不能够自然地做到。生活中碰到事情,很多学生还是只想到自己、想不到别人的处境等。比如指责老师冤枉他、埋怨朋友不帮助他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嘴巴上。
播放视频《女子电动车失窃后偷走他人电动车》提问:
①两名女子在事件中有了怎样的角色转换?
②从受害者到侵害人的转变过程中给我们什么启示?
③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怎样?
根据课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当中“己所不欲或己所欲,施与人“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平时所作所为的剖析,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的道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2.3《与人为善》教案 粤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政治上册 2.3《与人为善》教案粤教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到善良是爱心的显现,助人为快乐的源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如何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与人为善的境界。
教学设想:通过“探究园”的“社会风景”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个与人为善的温情故事,探究故事主人公女老板的行为和心理感受,领会帮助他人是快乐之本;学习“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助人的过程中。
使学生认识到助人不仅是为别人付出,自己也会从中感受快乐。
通过“探究园”的“经典透视”活动,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精神,结合“心灵导航”第三节,联系实际,探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含义和要求,懂得与人为善要将心比心,主动体谅,理解,关爱,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使学生投身于助人的行动,主动去寻找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感受民间疾苦,付出自己的爱心,培养学生体恤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提高无私奉献的意识。
该活动既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具体途径。
通过对“阅读与感悟”中《永远的内疚》文章阅读思考,学生进一步领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在与人相处中不伤害别人,善意待人。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人为善。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人际关系。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与人为善的情况,但对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生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含义,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培养善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与人为善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生活中与人为善的场景,提高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活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方案,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3.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与人为善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主题。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场景中的主人公是否与人为善?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实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与人为善的?与人为善的意义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八年级政治上册 23 与人为善教案 粤教版

2.3《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时政结合法,歌曲欣赏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助人的过程中。
通过对有关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的,博大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时事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收集地震中的感人事迹,与人为善的事例。
板书设计与人为善勇敢宽容博大的真诚为人无私的克己是非分明尊重正直行动理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歌曲欣赏营造氛围导入课前3分钟放音乐《善良的人》听音乐,感受爱的温馨通过音乐营造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新课烘托主题二、感受地震中善良展示图片《姚明》和《林浩》视频,引导学生善良蕴涵的意义1、了解林浩的事迹和地震后感人事迹。
然后说说林浩的闪光点。
2、简述图片中的事迹3、说感想理解善良是美好道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感受患难见真情三、大善无形1、展示林秀贞图片和林秀贞的故事2、指导学生结合林秀贞的故事分析善良的品德1、了解林秀贞的故事2、说林秀贞的善良品德1、学生形成对善良等高尚品德的共鸣和认同2、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四、大爱无声指导学生结合林秀贞的故事分析善良的特点1、林大姐帮助的,都是她的亲人吗?2、你认为林大姐帮助这些人,图的是什么?3、曾经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年青人,也想找林大姐“帮忙”,你认为林大姐该不该帮忙?4、你认为林大姐凭什么感动了中国,语言还是行动?懂得[1、善良之心是博大的2、善良是无私的[3、要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2.3《与人为善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2.3《与人为善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2.3《与人为善将心比心》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同时也存在自我中心、自私等问题。
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教育引导,使他们对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含义,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含义,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将心比心的意识,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生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意义。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关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生活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关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与人为善?如何将心比心?2.呈现(10分钟)展示多个关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并总结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亲身实践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行为。
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说课稿课型:授新课课时:一课时授课人:陶反一、教材分析本课《与人为善》选自粤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第三框题。
本单元前两部分里学生已经懂得每个人生而人格平等,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人生,我们要诚实守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本部分“与人为善”旨在要让孩子们领会善良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基石,明白善良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本性,是和谐社会真切的呼唤,培养孩子们有一颗仁慈感恩的心灵,从而乐于助人,做一个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保持着单纯善良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外界不良意识信息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对善良、助人、爱心等道德观念产生偏见和抗拒,在现实生活中,要么表现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挖苦、中伤别人而无动于衷。
在中学校园中,存在一些不讨人喜欢、人际关系僵化的学生,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常常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从来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用说帮助他人,有的甚至幸灾乐祸,巴不得别人倒霉。
这种道德精神的缺失无论对于这些学生自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十分可悲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以上种种问题虽然还在萌芽中,但却不能轻视。
对他们进行善良、仁爱、宽容、助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无疑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了解善良的含义B.认识到与人为善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从而积极培养与人为善的意志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意识,领会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中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正义、人道、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漠无情、损人利己、是非不分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五、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和原则以及与人为善的好处,明白与人为善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情境探究型教案

《与人为善》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与人为善》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是粤教版《思想政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待他人”第三节的第一、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两节《诚实守信》和《平等待人》,懂得什么是诚实,认识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每个人生而人格平等,明白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是高尚品德,学会做个诚实的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就归根于一个人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博大无私的胸怀。
因此,领会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明白善良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本性,是和谐社会的呼唤;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从而乐于助人,做个奉献自己的人。
这两个框题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懂得将善良付诸于行动,乐于助人,获得助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善良的涵义,明白善良是有要求,有其自身的特点,领会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意识,领会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引导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正义、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损人利己等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崇高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做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善良的涵义和要求难点:与人为善要见诸行动,助人是快乐之本。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构思。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建立了交往艺术的新思维,但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不良思想及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知、情、意的统一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八年级政治上册 2.3与人为善名师导航 粤教版 教案

2.3 与人为善名师导航自主梳理1.与人为善(1)与人为善就是以之心待人。
善良包含着多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
(2)善良是无私的。
以善良之心待人是发自内心的驱使,善良的行为必然不图。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怀有善良之心的人不会容忍对的损害、对的伤害。
(4)善良之心是的。
一颗善良的心不仅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打开,对素不相识的人也会怀着真诚的善意,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更是会充满爱心。
(5)善良要见诸行动。
真诚的爱心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2.帮助他人能体现生命的快乐(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的需要。
帮助他人是一种主动的“”的活动,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比接受更快乐。
(2)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付出的是自己对别人生命的。
爱是感情不竭的源泉,我们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就越强。
3.将心比心(1)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方式和方式。
(2)将心比心就是,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
(3)将心比心就是,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4)将心比心就是不以的方式对待别人,不在精神和肉体上伤害别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伤害是的。
将心比心,我们也应该避免去伤害别人,造成别人的痛苦。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我们可以通过一起搜集社会上善良的人们以爱心奉献社会、救死扶伤、扶弱济困的事例,从中体会与人为善的真实含义,懂得以善良之心待人应无私、是非分明、见诸行动的道理,并真正地付诸行动,做一个善良之人。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爱心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从中体会付出的快乐,加深理解“给予比接受更快乐、更幸福”的道理。
●观察周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思考“为什么同学们都愿意与他合作?”“他是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等问题。
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出这些同学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他们是否能做到“将心比心”?他们是否善于理解和宽容别人?……在此基础上再去比较自己和这些同学的差距,就能够明白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为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思想品德:2.3《与人为善》教案2 (粤教版八年级上)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老人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男孩却说:________________
请你猜猜男孩会怎么说?(“小鱼在乎,知道我救了它们的命。”)
二、新课讲授
(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书)
教师读出2-3位学生的作业。
(设问:你会以类似的语言或者行动对待他人吗?为什么?)
小结:我们既然知道受伤害是痛苦的,我们也应该避免去伤害别人,造成他人痛苦,做到“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意思就是要以自己的心理推知他人的心理,设想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怎样理解将心比心呢?
如果你就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炙烤着的小鱼,当时会想些什么?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小孩善良的心灵,给人以美丽的感动。小鱼不通人性,也不懂回报,但那却是上千条鲜活的生灵,有的人不在乎,而善良的心却一定在乎。
我们在困难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那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候,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着想,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分担别人的痛苦。
三、课堂小结:
教后记
讨论:假如你是甲,从伤害别人到被人伤害,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小结:我们都知道受伤害是痛苦的,我们谁都不想受到伤害,将心比心,我们也应该避免去伤害别人,造成别人痛苦。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情愿、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给他人,让他人去承受。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八年级政治上册23与人为善教案粤教版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否认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根本道德原那么,提高助人为乐精神境界。
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美好道德基石,是博大无私爱心;认识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品质需要付诸助人和奉献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善良要求难点:与人为善要是非清楚。
故事导入:小故事大道理小孩心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
没一会儿,突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答复〕讲授新课课题板书:与人为善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爱心解释板书:1、什么是与人为善?--------以善良之心待人2、善良内涵: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美德。
3、善良要求:活动一:谁是真正助人为乐?〔案例〕: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
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
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
教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看法。
小欣说:“教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图书。
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最新秋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3《与人为善》教案.doc

4.延伸拓展:(活动三)
展示拓展资料,指导探究
在学校和家庭里,你有哪些地方 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2.3思维导图
1.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2.自学课本,合作交流
3.聆听点拨,形成共识
4.适度探究,升华提高
检测
1.布置练习:《学考精炼》2.3单项选择题
学生活动
目标Leabharlann 一、知识与能力:懂得善良的含义,理解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学会与人为善;做到将心比心,懂得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乐于 助人。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三、具体目标:阅读课本P51-52
1、与人为善的内涵是什么?
2、什么是善良,它包括哪些方面?
2.讲评点拨。
1. 完成练习,小组互评;
2.提出疑难,聆听解惑。
八年级思品科2.3《与人为善》教学简案
江义初级中学八年级思品备课组主备人:江绮颖
课题
2. 3《与人为善》
教
学
重点[
善良是一颗广博真诚的爱心
难点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
手段
一体 机
达标
检测
必做题
《学考精炼》P40-44单项选择题
选做题
无
教学过程
课堂模式
教师活动
3、善良的要求有哪些?(四点)
4、为什么“助人为乐”?
5、如何做到将心比心?
1.齐读目标,加深印象
2.明确重点,了解难点
导学
1.导入新课:
《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教案粤教版思想政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政治科组王大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善良是无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见诸行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榜样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懂得什么是与人为善的品德,懂得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是无私和博大的,要是非分明并见诸行动。
教学难点:善良特征中无私、博大如何理解?二者联系与区别,与人为善何来幸福感。
教学过程:导入:请回忆,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要善待他人的要求有哪些?做到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就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了吗?还应该做到哪些要求呢?情景体验:视频欣赏:《2009感动中国人物之萨布利亚》链接地址:/u73/v_NDk1MjIxMjA.html萨布利亚〃坦贝肯,1970年出生于德国,12岁时双目失明。
“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
1997年,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
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
她在引领着失去光明的孩子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的同时,她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
《感动中国》颁奖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
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体验结论:1、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与人为善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能力目标: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和要求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具传统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生:善待他人。
师:没错,就是善待他人。
我们在前面的课已经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原则,还学习了如何平等待人,它们都是善待他人的表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善待他人的另外一个表现——与人为善。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49页。
2、讲授新课师:与人为善是崇高的道德修养,中国的道德文化把它视为君子美德的核心。
孟子曾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在孟子看来,君子的品行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了。
与人为善,也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之一,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美好品德的基石。
就是因为有了善良的人和善良的行为,才会组成美好的社会。
歌里头都有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而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献出那一点爱心,所以说善良就是那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阿根廷有个著名的高尔夫球手叫罗伯特·温森,一次锦标赛夺冠后,他曾把奖金给了一个自称孩子病危的妇女。
不料几天后有人跑来告诉他:“那妇女是骗子,你上当了。
”他反问:“这么说,并没有一个孩子病得要死?”对方说:“是的。
”温森也就立刻笑了笑,说:“好极了,这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大家觉得温森是不是一位善良的人?生:是。
师: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温森身上散发出很多美好的品德:如宽容、克己、为人、真诚、奉献等等。
为什么他会具有这么多的美德呢?因为他具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个人具有善良之心,才能培养出多方面的良好品质:有了善良之心才能真诚地尊重他人,才能够理解和宽容他人,才能够为了帮助他人而作出奉献,才能够面对邪恶敢于斗争……换句话说,一个具有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无私奉献、正直勇敢等种种美德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故事中的温森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是因为他对他人对社会怀有深刻的爱心。
他的这种爱心是真诚博大的,是生活中的光明、希望、美好的源泉。
归纳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让同学们朗读“善良包含克己、为人……真诚广博的爱心。
)这就是善良的含义,同学们把这段话划起来。
假如现在一个爱心网站要招聘善良大使,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适合做善良大使,能谈谈你们心目中的善良大使是怎样的吗?生:……师:嗯,很好。
通过学习我们都清楚了善良大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与人为善的善良大使吧。
大家想想下面的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可以成为善良大使?活动一: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
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老奶奶犹犹豫豫,很害怕。
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奶奶过了马路。
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看法。
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也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
”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
我想和她搞好关系,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
”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她一把。
”刚才的三位同学大家觉得谁才是真正助人为乐?生:小云。
师:嗯,很好,那为什么大家觉得小云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呢?生:……师:小云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她可以成为善良大使。
因为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博大的爱心,必然是不图回报的。
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回报得更多,那么他所做的是“伪善”。
一旦他的付出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报时,他就会露出自私的本质。
因此,真正的善良应该是无私的,这是善良的要求之一。
生活中常常有人需要帮忙,如果力所能及,我们不要犹豫,尤其是不应该算账。
如果总觉得自己有恩于别人,总是“惦记”别人的报答,这是没有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
善良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它是不讲条件,因此必然是不图回报的。
当然,人应该严己宽人,如果是别人帮助了我们,那我们则应该知恩图报。
活动二:《一只手套》的故事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7页,社会风景中的《一只手套》的故事,然后讨论下面的问题:(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2)你怎么评价女老板这个人,你认为她可以推为“善良大使”吗?生:……师:(1)女老板一开始不肯卖一只手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手套通常是以一双为单位出售的,如果只卖掉一只,那剩下的另一只就无法再卖了。
(3)这位女老板一开始只顾做生意赚钱,后来发现顾客是个残疾少年从而转变态度,以体恤关爱温暖了素不相识的人。
由此看来,这位女老板是一位善良的人,她可以推为“善良大使”。
归纳:从《一只手套》的故事看,我们说与人为善应该有博大的情怀,不仅要善待亲人、朋友,而且应该善待其他人。
善是不分远近亲疏的。
也就是说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主张“博爱”之心。
因为博爱能够使亲的更亲,远的变近,人与人消除隔膜,世界变得温暖。
师:我们说善良之心是博大的,那这种博大的善良之心我们是不是可以滥用,可以是非不分,善待一切的人和事呢?生:不是。
师:嗯,很好。
下面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考试的时候,假如你的同桌要你帮助他考个好成绩——把你的答案给他看,而你的同桌因为你的“帮助”取得了好成绩,你觉得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做了件坏事呢?生:坏事!(少数人可能认为是好事。
)师:可是老师觉得这是好事啊,因为你的同桌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觉得他进步了,他的家长也可能会因此觉得很高兴,你看不是对大家都好吗?生:(学生会进行思考)(情形一:反驳)可是他的成绩不是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情形二:觉得老师说的对。
)师:(情形一:对,很好。
你们是懂得分清是非的人,虽然我们要求与人为善,但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善待一切的人和事。
)(情形二:其实那位同学就算取得再好的成绩也不是他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师:总结,因此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与人为善不是与恶人相安无事,不是对坏事宽宏大量。
特别是对那些道德败坏、违法犯罪分子,我们必须与之斗争,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就是对人民大众的不善。
师:但是有些人口头说说可以,要他付出实际行动去做善事时,却借口多多。
大家觉得这种人是不是真正的善良?生:不是。
师:很好。
一个人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品德,必须以行动来检验。
光靠口头上说说,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善良之人。
帮助他人是与人为善在行动上的体现,因此大家要把助人的行动落实到亲朋好友及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也就是善良要见诸行动。
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助人时应该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
因为帮助不是施舍。
所以,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决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架势,而应该伴随着物质性的给予,将精神性的关爱留在他人的心间。
这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艺术,更是帮助他人的本质含义所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善良要见诸行动,而最明显的行动就是帮助他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助人为乐、助人为快乐之本,甚至有切身的体会。
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帮助他人之后的生命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比如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你向其他的同学请教,而他们很热情地帮助你解决了你的疑问,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很开心啊?生:是。
师: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开心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帮助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啊?生:是。
师: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帮助他人首先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
现在同学们又反过来想想,当其他同学向你请教,最后你帮助他解决了难题,那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高兴还是沮丧的呢?生:是高兴的。
师: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高兴,无非是因为我们可以帮助别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存在的价值。
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了难题,他高兴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
由此我们可以说帮助他人,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那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是作为给予者快乐,还是作为接受者更快乐?生:……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你给乞丐一块钱和你作为一个乞丐接受别人的一块钱,你觉得哪一个更快乐?生:……师:我觉得你给乞丐一块钱会更快乐。
这也就是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一般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是那个接受别人一块钱的乞丐。
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体现了我们的力量和能力。
像国家某个地区出现灾情,当电视上很多企业给灾区人民捐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捐得比较多的企业好像实力都强一点似的。
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世界对自己的需要,从而对自己的价值有新的评价,能够增强自信心。
我们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平时长得不咋样,,学习也不好,可是,当你能够给一个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至少你还有这样一点能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不仅如此,一个人如果乐于助人,他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搞得比较好,相信在这方面大家都有所体会,平时比较乐于助人的同学会比较受大家的喜爱。
所以,我们不要把帮助他人单纯地理解为付出、奉献和牺牲,其实,为别人和社会做些好事,在精神上也是一种享受。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将你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其实助人并不是仅仅只有付出,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是有收获的。
助人是快乐的。
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
大家再细看一下48页最后一幅图,那女老板虽然做了一宗赔本生意,但最后她还是笑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因为她帮助了人,然后感到快乐啊?生:……师:所以我们平常要乐于助人,多奉献自己的爱心,而爱心它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不会因为付出而减少,相反,它会像泉水源源不断,因为流淌而更加清澈、充盈。
我们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收获更多,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六、板书设计2、3 与人为善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2、善良的要求:(1)、善良是无私的(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4)、善良要见诸行动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2、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3、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4、付出的越多,内心越充盈,幸福感越强七、练习作业1、美好生活的底色、美好品德的基石是指( A )A、善良B、诚信C、平等待人D、尊老爱幼2、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