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头汤的合⽅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应⽤导读】
风寒湿痹证以肌⾁关节疼痛,遇寒加重,⼿⾜不温,⼝淡,⾆质淡,苔薄⽩,脉沉为主。
【⽅药解读】
乌头汤是辨治风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由⿇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黄芪三两(9g),⽢草炙、三两(9g),川乌咬咀、以蜜⼆升、煎取⼀升、即出乌头、五枚(10~15g)所组成,以逐寒益⽓补⾎为主。
运⽤乌头汤,若是辨治风寒湿痹证,最好⽤乌头汤原⽅⽤量⽐例;若辨治以寒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乌头、⿇黄⽤量;若辨治以⾎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芍药⽤量;若辨治以⽓虚为主,可酌情调整黄芪、⽢草⽤量;若辨治以疼痛为主,可酌情调整芍药、⽢草⽤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运⽤则是最佳选择。
1.药⽤个性
(1)川乌味⾟、苦,性热。
⾟热旨在通经⽌痛;苦热旨在温化寒浊。
(2)⿇黄味⾟、苦,性温,宣通脉络,散寒⽌痛。
(3)黄芪味⽢、性温;⽢温益⽓固表。
(4)芍药味苦、酸,性寒;益⾎泻瘀,缓急⽌痛。
(5)⽢草味⽢,性平;益⽓⽣津,缓急⽌痛。
2.药⽤配伍
(1)川乌与⿇黄:两⾟相济旨在通络,两苦相济旨在泻实,苦⾟热相济旨在逐寒⽌痛。
(2)芍药与川乌、⿇黄:散寒⽌痛不伤阴⾎。
(3)黄芪与⽢草:益⽓固表,缓急⽌痛。
(4)芍药与⽢草:益⽓缓急,补⾎通络。
(5)黄芪、⽢草与川乌、⿇黄:益⽓逐寒通络。
【乌头汤与基础⽅合⽅辨治思路】
1.乌头汤与四逆散合⽅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机郁滞,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郁证,可选⽤乌头汤与四逆散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四逆散辨治⽓郁证。
合⽅组成:⿇黄9g,黄芪9g,川乌10~15g,柴胡12g,枳实12g,⽩芍12g,炙⽢草12g。
2.乌头汤与桂枝茯苓丸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瘀⾎阻滞,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瘀⾎证,可选⽤乌头汤与桂枝茯苓丸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桂枝茯苓丸辨治瘀⾎证。
合⽅组成:⿇黄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茯苓12g,桂枝12g,⽩芍12g,桃仁12g,牡丹⽪12g。
3.乌头汤与芍药⽢草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虚弱,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虚证,可选⽤乌头汤与芍药⽢草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芍药⽢草汤辨治⽓⾎虚弱证。
合⽅组成:⿇黄9g,芍药21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21g。
4.乌头汤与⼩陷胸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痰热,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痰热证,可选⽤乌头汤与⼩陷胸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陷胸汤辨治痰热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半夏12g,黄连3g,全⽠蒌30g。
5.乌头汤与⾚丸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寒痰,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寒痰证,可选⽤乌头汤与⾚丸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丸辨治寒痰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细⾟3g,半夏12g,茯苓12g。
6.乌头汤与栀⼦柏⽪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湿热,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湿热证,可选⽤乌头汤与栀⼦柏⽪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栀⼦柏⽪汤辨治湿热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栀⼦15g,黄柏6g。
7.乌头汤与⽢姜苓术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寒湿,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寒湿证,可选⽤乌头汤与⽢姜苓术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姜苓术汤辨治寒湿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术9g,⼲姜9g,茯苓12g8.乌头汤与当归四逆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虚阳虚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虚阳虚证,可选⽤乌头汤与当归四逆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当归四逆汤辨治⾎虚阳虚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当归9g,桂枝9g,细⾟9g,通草6g,⼤枣25枚。
9.乌头汤与四逆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阳虚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阳虚证,可选⽤乌头汤与四逆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四逆汤辨治阳虚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姜5g,⽣附⼦5g。
10.乌头汤与百合地黄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阴虚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阴虚证,可选⽤乌头汤与百合地黄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百合地黄汤辨治阴虚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百合14g,⽣地黄50g。
11.乌头汤与⽩虎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邪热盛实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邪热盛实证,可选⽤乌头汤与⽩虎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虎汤辨治邪热盛实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膏48g,知母18g,粳⽶18g。
12.乌头汤与⼤承⽓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热结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热结证,可选⽤乌头汤与⼤承⽓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承⽓汤辨治热结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黄12g,芒硝9g,枳实5g,厚朴24g。
13.乌头汤与⼤黄附⼦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寒结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寒结证,可选⽤乌头汤与⼤黄附⼦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黄附⼦汤辨治寒结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黄9g,附⼦15g,细⾟6g。
14.乌头汤与牡蛎泽泻散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湿热⽔⽓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湿热⽔⽓证,可选⽤乌头汤与牡蛎泽泻散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牡蛎泽泻散辨治湿热⽔⽓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牡蛎、蜀漆、葶苈⼦、商陆根、泽泻、海藻、天花粉各10g。
15.乌头汤与真武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阳虚⽔⽓证,对此既要
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阳虚⽔⽓证,可选⽤乌头汤与真武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真武汤辨治阳虚⽔⽓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术9g,茯苓9g,⽣姜9g,附⼦5g。
16.乌头汤与⿇黄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太阳伤寒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太阳伤寒证,可选⽤乌头汤与⿇黄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黄汤辨治太阳伤寒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桂枝9g,杏仁12g。
17.乌头汤与桂枝汤急、慢性肌⾁关节疾病既有风寒湿痹证的表现,⼜有太阳中风证,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太阳中风证,可选⽤乌头汤与桂枝汤合⽅,⽅以乌头汤辨治风寒湿痹证,以桂枝汤辨治太阳中风证。
合⽅组成:⿇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桂枝9g,⽣姜9g,⼤枣12枚。
【乌头汤合⽅辨治脏腑兼证】
1.风寒湿痹证与脾胃病证
(1)风寒湿痹证与脾胃虚寒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脾胃虚寒证如胃痛,遇冷加重,不思饮⾷,⾆质淡,苔⽩。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脾胃虚寒证,可选⽤理中丸与乌头汤合⽅。
⽅以理中丸温补脾胃,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参9g,⽩术9g,⼲姜9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
(2)风寒湿痹证与脾胃⽓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脾胃⽓虚证如胃痛,动则加重,不思饮⾷,⾆质淡红。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脾胃⽓虚证,可选⽤黄芪建中汤与乌头汤合⽅,⽅以黄芪建中汤补益脾胃,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桂枝9g,⽩芍18g,⽣姜9g,⼤枣12枚,胶饴70ml,⿇黄9g,黄芪9g,川乌
10~15g,炙⽢草9g。
2.风寒湿痹证与⼼病证
(1)风寒湿痹证与⼼阳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阳虚证如⼼悸,胸闷,头晕⽬眩,⼝淡不渴,⾆质淡,苔薄。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阳虚证,可选⽤桂枝加附⼦汤与乌头汤合⽅,⽅以桂枝加附⼦汤温补⼼阳,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桂枝9g,⽩芍9g,⽣姜9g,⼤枣12枚,附⼦5g,⿇黄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
(2)风寒湿痹证与⼼阴阳俱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阴阳俱虚证如⼼悸,畏寒怕冷,或五⼼烦热,或⾃汗,或盗汗,⾆质淡,苔薄⽩,或⾆红少苔。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阴阳俱虚证,可选⽤炙⽢草汤与乌头汤合⽅,⽅以炙⽢草汤滋补阴阳,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姜9g,⼈参6g,⽣地黄48g,桂枝9g,阿胶6g,麦冬12g,⿇仁12g,⼤枣30枚,⿇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12g。
(3)风寒湿痹证与⼼⽓郁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郁证如⼼中痞,胸闷,胸满,胸胁窜痛,⼼胸引痛。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郁证,可选⽤枳实薤⽩桂枝汤与乌头汤合⽅,⽅以枳实薤⽩桂枝汤⾏⽓解郁通阳,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枳实4g,厚朴12g,薤⽩24g,全⽠蒌15g,桂枝6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
3.风寒湿痹证与肾病证
(1)风寒湿痹证与肾阳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肾阳虚证如腰酸腿软,腰痛,⽿鸣,⾆质淡,苔薄⽩。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肾阳虚证,可选⽤茯苓四逆汤与乌头汤合⽅,⽅以茯苓四逆汤温阳益⽓补肾,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茯苓12g,⼈参3g,⽣附⼦5g,⼲姜5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
炙⽢草9g。
(2)风寒湿痹证与肾阴阳俱虚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肾阴阳俱虚证如腰酸腿软,腰痛,⽿鸣,畏寒怕冷,或五⼼烦热,或⾃汗,或盗汗,⾆质淡,苔薄⽩,或⾆红少苔。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肾阴阳俱虚证,可选⽤肾⽓丸与乌头汤合⽅,⽅以肾⽓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地黄24g,⼭药12g,⼭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9g,桂枝3g,附⼦
3g,川乌10~15g,黄芪10g,⿇黄9g,⽩芍9g,⽢草9g。
4.风寒湿痹证与寒瘀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寒瘀证如疼痛如刺,夜间加重,⼿⾜不温,⾆质淡,苔薄⽩。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寒瘀证,可选⽤温经汤与乌头汤合⽅,⽅以温经汤温经补⾎经瘀,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桂枝6g,吴茱萸9g,当归6g,川芎6g,⼈参6g,阿胶6g,牡丹⽪6g,麦冬24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
5.风寒湿痹证与痰湿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寒痰证如疼痛沉重,头沉,⼿⾜不温,⾆质淡,苔⽩腻。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痰湿证,可选⽤⾚丸与乌头汤合⽅,⽅以⾚丸温化寒痰,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茯苓12g,半夏12g,细⾟3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
9g。
6.风寒湿痹证与瘀热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风寒湿痹证伴有瘀热证如疼痛如刺,夜间痛甚,⾆质黯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涩。
对此既要治风寒湿痹证⼜要治瘀热证,可选⽤桃核承⽓汤与乌头汤合⽅,⽅以桃核承⽓汤泻热祛瘀,以乌头汤逐寒益⽓补⾎。
合⽅组成:桃仁9g,桂枝6g,⼤黄12g,芒硝6g,⿇黄9g,⽩芍9g,黄芪9g,川乌10~15g,炙⽢草9g。
【验案体会】
1.腰椎间盘突出、习惯性便秘
韩某,⼥,57岁,郑州⼈,有多年腰椎间盘突出、习惯性便秘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腰痛,腿困沉痛,因凉加重,⼿⾜不温,⼤便困难4~5天1次,⾆质黯红,苔薄黄,脉沉伏。
辨为风寒湿痹证与热结证,治当温阳逐寒,祛风胜湿,泻热涤实,给予乌头汤与⼤承⽓汤合⽅加味。
⽅取⿇黄10g,⽩芍10g,黄芪10g,川乌10g,桂枝10g,乳⾹12g,没药12g,⼤黄12g,芒硝10g,枳实5g,厚朴24g,炙⽢草10g。
6剂。
⽔煎服,每天1剂,分3服。
⼆诊:腰痛,腿困沉痛好转,以前⽅6剂。
三诊:⼤便困难好转,2天1次,以前⽅6剂。
四诊:腰痛及腿困沉痛较前⼜减轻,以前⽅6剂。
五诊:腰痛及腿困沉痛明显缓解,以前⽅15剂。
六诊:腰痛及腿困沉痛基本消除,⼤便通畅,以前⽅15剂;七诊:诸症基本得以控制,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汤剂变为散剂,每次10g,每⽇3次,治疗3个⽉。
随访1年,⼀切尚好。
⽤⽅提⽰:根据腰痛因受凉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腿困沉痛辨为寒湿,依⼤便困难、⾆质红、苔薄黄辨为热结,以此辨为风寒湿痹证与热结证;⽅以乌头汤温阳逐寒除湿⽌痛,以⼤承⽓汤攻泻热结,加桂枝温阳通经,乳⾹、没药活⾎⽌痛。
⽅药相互为⽤,以奏其效。
2.膝关节炎、膝关节积液
董某,⼥,36岁,有4年膝关节炎病史,1年前⼜诊断为膝关节积液,近因膝关节肿痛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膝关节疼痛,肿胀沉重,⼿⾜不温,⾆质淡,苔⽩厚腻,脉沉。
辨为风寒湿痹证与寒痰证,治当温阳散寒,荡涤痰浊,给予⾚丸与乌头汤合⽅加味。
⽅取茯苓12g,⽣半夏
12g,细⾟3g,⿇黄10g,⽩芍10g,黄芪10g,⽣川乌10g,川⽜膝30g,怀⽜膝30g,炙⽢草9g。
6剂。
⽔煎服,每天1剂,分3服。
⼆诊:疼痛减轻,以前⽅6剂。
三诊:肿胀减轻,以前⽅6剂。
四诊:沉重基本消除,以前⽅6剂。
五诊:疼痛基本缓解,以前⽅6剂。
六诊:诸症明显好转,以前⽅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3次,治疗3个⽉。
随访1年,⼀切正常。
⽤⽅提⽰:根据膝关节疼痛、⼿⾜不温辨为寒,再根据肿胀沉重、苔⽩厚腻辨为寒痰,以此辨为风寒湿痹证与寒痰证;⽅以⾚丸温化寒痰,以乌头汤逐寒益⽓补⾎,加川⽜膝、怀⽜膝强健筋⾻。
⽅药相互为⽤,以奏其效。
3.颈椎增⽣、脑动脉供⾎不⾜
吴某,⼥,53岁,郑州⼈,有多年颈椎增⽣、脑动脉供⾎不⾜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疼痛因寒加重,夜间⼩便多,⼝渴欲饮⽔,⾯⾚,⾆质黯红边夹瘀紫,苔薄黄,脉浮涩;辨为风寒湿痹证与瘀热证,给予桃核承⽓汤与乌头汤合⽅加味。
⽅取桃仁10g,桂枝6g,⼤黄12g,芒硝6g,⿇黄10g,⽩芍10g,黄芪10g,川乌10g,乳⾹12g,没药12g,炙⽢草10g。
6剂。
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
每⽇1剂,分3服;⼆诊:颈部僵硬疼痛略有缓解,以前⽅6剂;三诊:⼤便略溏,减⼤黄为10g,以前⽅6剂;四诊:⼤便正常,⾯⾚好转,以前⽅6剂;五诊:头晕及头痛减轻,以前⽅6剂;六诊:颈部僵硬疼痛明显缓解,以前⽅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治疗60余剂。
随访1年,⼀切尚好。
⽤⽅体会:根据颈部僵硬疼痛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渴、苔薄黄辨为热,依⾆质黯红边夹瘀紫、脉浮涩辨为瘀⾎,以此辨为风寒湿痹证与瘀热证;⽅以桃核承⽓汤泻热祛瘀,以乌头汤逐寒益⽓补⾎,加乳⾹、没药活⾎化瘀⽌痛。
⽅药相互为⽤,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