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 .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
复习目标1、语知部分梳理 2、写作素材积累
复习重点语知梳理
复习难点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指导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归纳总结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预习导学
课前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
廿.()黏.()合辜.()负翩翩
..()起舞蹁.()跹园圃.()潦.倒()燎.()原瞭.()望嘹.()亮潦.()草
撩.()人墟.()场悠邈.()田塍.()侘傺
..()()诧.()异姹.()紫嫣红谪.()居蛰.()居按捺.()不住
方兴未艾.()打夯.()自怨自艾.()什刹.()海刹.()车
二、成语使用(选择)
⒈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和国王也(概莫能外囊括无遗)。

⒉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

⒊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蒸蒸日上)。

⒋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⒌有的素性恬淡,误触生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悠然自得)
⒍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功亏一篑),并没有做到。

三、名句默写
⒈,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⒉苟利国家生死以,。

谪居正是君恩厚,。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⒊,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⒋胡马依北风,。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⒌鸟飞返故乡兮,。

(屈原《楚辞·哀郢》)
⒍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⒎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的《渡汉江》)
⒏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⒐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
课堂练习
一.字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辜负()菜圃()别墅()熠熠闪光()
贫瘠()悲怆()静谧()魂牵梦萦()
濡染()桑梓()搭讪()铩羽而归()
2.解释下列词语:
功败垂成:
根深蒂固:
安土重迁:
春风得意:
罄竹难书:
概莫能外:
萍飘四方:
二、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子
1.《想北平》中,作者为什么说是“我的北平”呢?
2.《想北平》,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却把笔伸向普通北平人的院子、墙根,选择那些平常的花、菜、水果来写呢?这样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3.《我心归去》一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这两句颇有哲理的话的?
4.《乡土情结》一文中大量引用古诗文的例子很多,试举例分析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作用和好处。

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对“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两句评价很高,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沈德潜评此诗:“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的“格”主要指诗歌在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请结合诗歌说说诗的构思脉络,并说明其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一4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

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

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

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响应。

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

③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

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

④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

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⑤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

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

一切挣扎都无用。

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

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

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⑥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

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⑦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

也许只有“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

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

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

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

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

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⑨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

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

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

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

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⑩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分)
3.文章第⑧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

(6分)
4.文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

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

(6分)
写作素材积累示例:
考场作文资料积累:乡土深情
(一)精美语言积累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二)建立作文档案
【名言警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白居易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清]袁凯
【精彩素材】海外华侨的“乡井土”
18-19世纪,在闽粤沿海港口常常可以见到一艘艘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中国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在去海外谋生的时候,他们都习惯地从井中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素材点拨】即使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农民”,不得不离开故土的农民,对家乡也是这么深情啊!在这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啊!【适用话题】“故乡情”“思念”“乡井”
【精彩素材】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素材点拨】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

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适用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写作思考
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精美段。

【参考答案】
三、
[答案] (1)客中久滞的孤单,思乡思家的怅惘,年华渐老的感伤。

(每点1分)
(2)运用夸张手法写云、鸟飞去之快,与下文的留滞之久形成对比(或答由眼前景引出下文留滞之久的感慨),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

(每点1分)
(3)全篇先写由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写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景情相间写来,有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阐述诗句内容2分,
景情相间1分,递进效果1分)
[诗歌赏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四、
1.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的手法(1分),列举生活细节(1分),抒发了亲人逝去的感伤情怀(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

2.(1)每天回家期待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孔;(2)母亲摔倒时,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焦灼、急切与不安;(3)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4)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

(每点1分)
3.从内容上看,说明亲人丧失的哀痛不仅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性的(2分),并点出“要准备学习痛苦”(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

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1分),同时引起下文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1分)。

4.(1)母亲两天之间从“生”到“死”(1分),体现生命的脆弱(1分)。

(2)生者对死者的怀念(1分),展现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1分);
(3)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1分),要学会“钙化”痛苦(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