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喀则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下·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件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
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
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上·临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
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
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
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 .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 .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
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9分) (2020高一上·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李海平
左图为良渚黑陶贯耳壶;右图为龙虬刻文陶片。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目前出土的大量疑似文字的行款方式,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
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
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
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竖写的决定性条件。
但事实上,尚没有
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
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
毫无疑问,甲骨占卜活动占据了纯对的“话语权”,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选,地位优势。
“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无论政治还是生活,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次,亲缘优势。
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
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如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甲骨占卜活动在行款基本样式确立中的关键性作用。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
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
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目前出土的大量疑似文字的行款方式,可以看出汉字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B . 汉字的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以及左手持简右手书写的习惯,是汉字竖写的决定性条件。
C . 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无论是“方便说”,还是“持简习惯说”,都明显牵强,没有事实依据。
D . 出土的甲骨文呈现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形式上吻合神灵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这一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良渚黑陶贯耳壶和龙虬刻文陶片为例,证明了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
B . 文章引用“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一句,说明占卜在生活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C . 文章末段论述了甲骨文的内容与占卜结果的关系,从而解释了字序自上而下的原因。
D .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呈现出逐层递进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新型行款的出现,与书写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等原因分不开。
B . “持简习惯说”的前提是古人要有竖向持简的习惯,但古人是否有这个习惯很难确定。
C . 初期汉字已经开始讲究书写的顺序,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
D . 甲骨占卜活动具有地位优势、亲缘优势两个先天优势,从而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4. (12分)(2019·奉贤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獾鼻
(俄罗斯)巴乌斯托夫斯基
时值秋天,阳光明媚,也常起雾。
穿过光秃秃的林木,可以望见远处的浮云和浓浓的蓝天。
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
这篝火成天烧着,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
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
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哼哼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
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
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
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戳穿,说他是一派胡言。
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用来过小溪。
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
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尽管一只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
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
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
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那是一只小獾。
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
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
土豆正在煎,咝咝作响,滚油四溅。
我正要大喝一声,然而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
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
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
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
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
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
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
我不相信。
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
远处白尾柔鹬一阵阵啁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剌泼剌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
我不想走动。
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
他感到委屈。
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撒谎。
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疗伤。
我勉强同意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
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
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
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
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
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
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
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
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
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边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
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它,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有伤疤的獾子。
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
我朝它挥挥手,但它气狠狠地对我嗤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
(有删改)
(1)简析第⑤⑥段描写“孩子”的作用。
(2)第⑩段中对獾子的描写极富特色,对此进行分析。
(3)赏析第⑭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紧扣标题“獾鼻”,提炼小说的构思特色和写作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上·白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童儿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彦之诚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茄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竞获免。
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为精舍以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其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自是钦慕风誉者,莫不怀刺敛衽,望尘而息。
殷芸欲赠以诗,昉曰:“趣舍既异,何必相干。
”芸乃止。
天监十二年,诏公卿举士,秘书监傅照上疏荐之,与吴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
陈郡袁峻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
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答曰:“为仁由己,何关人世?况仆非往贤之类邪?”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反,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逢。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时皆言其孝感所致。
大同二年正月,孝绪自筮卦。
其年十月卒,年五十八。
梁简文在东宫,隆恩厚赠,子恕等述先志不受。
(选自《南史·阮孝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为精舍/以树环绕/
B . 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为精舍/以树环绕/
C . 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为精舍/以树环绕/
D . 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为精舍/以树环绕/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居士,文中指古代称有才华德行而隐居不做官的人。
也称“处士”。
B . 公卿,原指三公九卿。
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也有其他含义。
C . 正月,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
阴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
D . 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
文中指皇帝居住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阮孝绪与众不同,喜欢独居。
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一般小孩不同的情趣。
十五岁后,避开众人独居一室,几乎足不出户,亲友们都称他为居士。
B . 阮孝绪不攀权贵,善于察人。
他的亲戚王晏官高显赫,但他估计王晏将来要垮台,因而对王晏的到访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想办法与之划清界限。
C . 阮孝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他被当时的很多名流钦佩崇敬,名流纷纷来见他,但都只能望尘叹息;他避世不做官,被人举荐,最终没有到任。
D . 阮孝绪孝顺母亲,获得好评。
他为给母亲治病,进山采药,迷路失途,但终于得药返回,母亲吃药后痊愈,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神灵所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竟获免。
②殷芸欲赠以诗,昉曰:“趣舍既异,何必相干。
”芸乃止。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6高二上·武邑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