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15)
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教案 教科版

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2.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3.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过程与方法:1.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
2.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
3.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对研究物体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
四、教学关键帮助学生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泡沫、木块、胡萝卜、蜡烛、小石块、曲别针、马铃薯、橡皮泥、硬纸块、小瓶、细沙、简易天平、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小刀、可以放入水中研究的小物体。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沉浮现象教师出示几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见度比较大的),如,彩色厚吹塑板、胡萝卜、大块彩色橡皮、啤酒瓶盖等。
(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便于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谈话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几个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后,教师逐个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认识什么现象是“沉”、什么现象是“浮”。
演示时,最后放瓶盖。
先把瓶盖盖沿朝上轻轻放在水面,会看到瓶盖“浮”在水面,然后,教师再把瓶盖放入水底,轻轻松手,又会看到瓶盖“沉”在水底。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性质,即沉浮性质。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沉浮性质的原理,老师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小球、石头、木棍、筷子、盐、水、容器、秤、玻璃棒、酒精灯、吸管等。
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秤盘量取各种材料的重量,记录下来。
2.将各种材料分别放在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在容器中加入盐,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4.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5.用玻璃棒将水中的气泡轻轻地吹掉,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实验结果:1.小球、木棍、筷子在水中漂浮,石头在水中沉没。
2.在加入盐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状态没有改变,但筷子的漂浮高度有所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3.在加热水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高度上升,筷子的漂浮高度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4.在将气泡吹掉之后,小球和木棍依然漂浮,筷子的漂浮高度略有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有所加快。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仅由自身质量决定,还与水的密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高于水时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时就会浮起来。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水的密度会因温度、溶质浓度、压力等因素而改变。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提问: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
7、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8、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小组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原因。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重点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一个水槽,小石块、小木块各一块。
每组学生:一个水槽,小石块、泡沫块、橡皮各一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各一个,一把小刀、一卷透明胶、3枚相同的回形针、三块相同的塑料块。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来回顾一下,老师这里这里有七种物体(课件出示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
)下面,哪位同学来预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预测)2、生做实验并汇报结果那么,通过以上实验大家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实验一刚才有同学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关,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与体积、重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1、学生猜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体积、重量变小时沉浮是否发生改变?2、生讨论实验方案。
3,生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生得出结论(三)实验二1、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实验。
但做科学要做全面,我们还能做一个什么实验啊?(生:变大)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我们以回形针和塑料块为实验,增大他们的重量和体积。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沉和浮教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玻璃瓶、水等。
2. 教学工具:实验桌、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为什么?2.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4.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设计一个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科学素养的体现。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评估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物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者海洋生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水族馆,观察和研究更多水中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所观察和思考。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浮沉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教学难点:物体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测量工具(如尺子、称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水中的浮沉,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浮沉原理来解释?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及其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解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2.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物体浮力与物体密度、水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验中合理控制变量。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盐水、清水等。
2. 实验器材:电子秤、量筒、容器、搅拌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浮沉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物体浮沉与物体密度、水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总结浮沉原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理:物体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时,物体悬浮;物体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时,物体下沉。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如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浮沉原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体浮沉原理,强调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进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的编写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沉力;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具备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过往的科学实验活动和小游戏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实施2.1、实验过程在小组之间分配不同的物品,供其观察和记录所选物品在水中的状态。
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大黄片、铅块、树枝等不同材料,体会不同物品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2.2、知识总结在进行实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简洁地总结物体浮沉的原理。
学生应能掌握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水的浮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与密度、水的浮力等能力的重要性。
2.3、自主学习通过精心编辑的教辅材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深化对于物体浮沉的理解,总结其于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4、实际应用通过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应先自主讨论和想象实际应用,如停车场泊车、物品装载以及潜水、游泳等活动等。
合理运用所掌握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方法。
三、教学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实验教学由于物体浮沉是一种物理现象,那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应提供实验器材和相关教辅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理解其原理和运作方式。
3、互联网教学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为学生构建聚焦学习的在线资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提供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概念;2. 掌握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3. 根据物体的重量、密度等判断其会在水中沉还是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判断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
教学准备桌面上放置几种物体(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准备一些水容器,如水桶、桶子、杯子、盆等。
教学过程一、热身(Warm-up)1. 交流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调查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讨论调查的结果,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2. 讨论: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的原因,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演示实验(Demonstration)1.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老师放入水中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体会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规律。
2. 加强讲解:老师给出一定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因,以及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影响。
三、实践实验(Practice)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容器,准备几种不同的物体,比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让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 总结检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根据不同物体的重量、密度等,结合实验结果,判断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浮。
四、结束(Conclusion)1.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比如:物体的重量和密度是决定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关键因素,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会沉。
2. 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一些实验材料,判断其在水中会沉还是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高效课堂结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学校: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表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相关说明1、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从较多地通过直接观察到较多地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活动增多。
本册教学中除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外,还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增加了学习模拟实验的内容。
(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加深对其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
着重指导学生确定改变什么因素,怎样改变这个因素,要保持哪些因素不变,怎样保持这些因素不变。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的公平性,进行“公平测试”。
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验证假设、寻求因果关系最常用的科学方法。
(2)学习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自然现象的成因。
“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模拟实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目录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00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材分析: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有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自己的解释。
表面上看有些物体上浮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是一些变量决定了物体的沉浮。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被放液体的密度有关。
通常人们所说的“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所有的木材都上浮”,这些表述都过于简化,生活中也不难找到与这些说法相悖的例子。
那么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
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渐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教学目的:1、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通过实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认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与判断,掌握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
3、能用实验验证猜想,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教学难点:猜想预测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原因。
教学准备:水槽、小石头、橡皮、回形针、萝卜、泡沫塑料块、带盖的空瓶、蜡烛等。
学生准备:水槽、橡皮、萝卜、回形针各10枚、体积相同木块4个、小刀、每组两张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言师:你们知道,把不会溶解于水的物体放入水中,它们在水中会怎样呢?(有的沉,有的浮)你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生举例)二、观察砖块和木块的沉浮师:把木块和砖块轻轻放入水里,而不是扔,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演示:把砖块轻轻放入水中,生观察。
(板书沉)把木块也轻轻放入水中,生观察。
(板书浮)师:判断物体是沉,还是浮是有一定标准。
师:出示塑料块。
先猜猜塑料块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半沉浮?)演示: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生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
小结: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都是浮的。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对砖块和木块的沉浮经验十分丰富,一般不会出现判断失误。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
沉和浮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物体会沉或者会浮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沉浮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造成的沉浮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让这些矛盾和分歧引起学生对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的探究兴趣。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作为一单元的起始课,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原有的认识基础,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活动都是和学生原有的认识作为基础的。
但是学生原来的认知中存在许多错误。
他们认为的沉浮因素也有许多许多,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他们会找不到探究的方向,造成知识混乱,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亲历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背景: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和下沉,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对于沉和浮又会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但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呢?”他们也曾尝试自己做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或者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他们已有了一些轻重、大小等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但研究过程中这些模糊概念又和实际观察结果会发生矛盾。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19)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浮力知识的兴趣。
2、训练用实验验证猜想,客观、科学认识生活世界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2、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优化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玻璃水槽1个,木块、小石块、锯末铝屑。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4枚,木块4块,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置疑,画沉浮。
1、用什么方法可以便捷的方式分离木屑和金属屑?2、学生交流,说说方法和理由。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师点拨:这位同学的方法巧妙的运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常识,大家了解沉浮现象吗?(预设:用小方形代表物体,画出沉在水底和浮在水面的物体各一个,将石块木块投入水中,检验你画的对吗?)(PPT点播:物体在水中落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不接触容器底部,有一部分露出水面的现象叫“浮”。
)4、关于沉浮,你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预设: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下沉?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怎样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什么有关系?)(二)、猜测假设,说沉浮。
1、常识反馈:根据你的经验说说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
你觉得物在水中的沉浮可能跟什么有关系?2、根据你的经验,你能预测你们组的实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PPT提示:1、预测和记录现象时可以用符号“↑”表示浮,“↓”表示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课
1.激趣提问:刚才老师不小心把米倒在糠里面了,请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的帮老师将米和糠分开呢?
2.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
3.随后演示:将一把米和糠的混合物放入水中,并用木筷轻轻搅拌,再让学生们观察之后出现的现象。
(米全部沉入了水底,而糠则浮在了水面上。
)
4.引入研究主题:物体的沉浮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吧! (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掌握学习目标和实验要求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
2、演示、强调操作方法:必须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物体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3、判断沉浮的标准: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
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领实验器材(小石块、木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泡沫塑料块)
2、学生预测以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理由。
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结合预测理由和实验结果,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1、质疑激趣
师:有人说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由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减少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学生自由猜测)
2、引出实验
师:这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是浮的,分别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分别减少了多少?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改变吗?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
4
5、总结结论一: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的重量和体积变小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二)实验三: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加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1、质疑激趣
师:有人说物体越大,重量越重,就越不容易浮起来。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由此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增加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学生自由猜测)
2、引出实验
师:一枚回形针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又会怎样呢?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又会怎样呢?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
4
5、总结结论二: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的重量和体积变大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三)总结结论
1、小组讨论:通过结论一和结论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
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四、闯关练习、激发兴趣
(一)第一关:巧思妙填
1、一枚回形针在水中会沉,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在水中
2、一块橡皮在水中会沉,把这块橡皮切成原来的1/8放入水中,
3、胡萝卜在水中会浮,把它切成一半大小放入水中
4、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
(二)第二关:慧眼识真
1、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它的轻重有关,轻一点的会浮,重一点的会沉。
()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会下沉()
(三)第三关:精挑细选
泡沫砖块带盖的空瓶小石头
下沉上浮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