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言”到“善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知言”到“善言”
作者:卢中林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课本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阅读理解的层面,应该把课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讲课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结合课文“因其势而利导之”,充分开发、挖掘并用好课文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例子”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恰当、有效的作文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课本与词语积累——针对学生语言的贫瘠干瘪
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词汇量的丰富与否。
只有在感知、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达到灵活驾驭语言、自由而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的境地。
对于课本中的生字词,当前的做法很多是抄抄写写式的语言积累。
但是学生语言贫瘠的问题并非一日形成的,生字词的落实在识记的基础上最终要靠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来实现。
那么,传统的造句,或者运用几个所学的词语写一个小段落的方法都应该坚持训练。
这样的练习方法,除了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和写法技巧的训练呢?何况,课本中很多词语,都可以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更细腻、更妥帖的表述方式,甚至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新的境界。
二、课本与修辞表达——针对学生表达的单调乏味
词语积累是“能言”,而修辞的娴熟运用则能让学生“善言”。
对于比喻、排比、拟人、对称等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停留于辨识、理解和鉴赏的层面,如果能够经常让学生动手去练一练,学生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靠。
比如学生练习修辞手法之后的运用情况:
当目光在纷杂的网络上凝视太久时,当手指在单调的键盘上跳跃过长时,你不经意回头,是否会看见不起眼的他们?他们形同草根,却用自己纤细的身躯装点了这个世界。
日子像巨大的汉堡,而我却像夹在中间被涂上满满奶油的生菜……
在物欲横流的今日,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心灵的那片晴空?在金钱的驱动下,又有多少人勾心斗角,落井下石?在强权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超然物外?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训练文采,这也是一种联想、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它可以为学生的表情达意提供多种表述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更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一种巧妙的语言表述,实际上也是一次思想火花的闪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锻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朗读,品味精彩语言,点燃思想火花,触发创作灵感,触类旁通,为我所用。
三、课本与段落组织——针对学生语言组织的零散混乱
作为例子的课文,可供借鉴的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的层面。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模仿课文中经典的写作方法,多做一些局部性模仿写作训练,是能够学以致用的。
比如《乌篷摇梦到春江》的点面结合的写法:
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
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先整体入手,对富春江的江流,以及乌石滩和七里泷一笔带过、形成“面”;然后集中笔墨写“葫芦湾”,点面结合,既有大处落笔,也有细节刻画,还有情感渗透,非常值得学生写作时借鉴。
四、课本与写作素材的拓展——针对学生素材的空洞平庸
学生作文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没内容可写。
其主要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也不是没有生活的感动,而是没有把平时的一些零碎感动积累起来。
在教学中,我发现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不少。
如果因势利导,让学生沿着课文作者的人生轨迹和生活感悟,引发他们相似、相关甚至是相反的生活感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打开学生自己深藏的资源宝库,开掘出一批好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