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而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以讲授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在中国地理部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同时,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地理事物和现象得以体现,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进而构建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笔者以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长江”一课为例,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1.以母亲河为主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人类文明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哺育。

长江,横贯九州大地,蜿蜒东流万里,干流长、支流多、流域广、流量大,哺育了中华文明,滋养了六亿多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本节课从母亲河这一主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再认识。

首先,在导课环节,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长江”的短片,用约1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感受长江是如何滋养我们的生活、涤荡壮阔时代的,理解长江被称为“母亲河”的缘由,以此引出导语: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对我们的母亲河是否足够了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篇章——探寻母亲河。

在“探寻母亲河”环节,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

每个小组从长江的上、中、下游三个河段任选一个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让学生在学案上描绘出本河段干流及主要支流,通过观察“中国政区图”认识本河段流经
的主要省区及城市,然后将其与“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等进行对比,找出该河段主要流经的地形区、干湿地区、温度带等,了解该河段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然后结合教师在资料袋中所给出的景观图片和古诗词等资料,总结出长江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最终各小组依次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母亲河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学生在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更全面地感受长江作为母亲河是如何哺育两岸生灵、促进巴蜀荆楚等灿烂文化形成、促进沿岸经济繁荣发展的。

与此同时,通过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明白母亲河在滋养哺育我们的同时,她却也正遭受着风雨的摧残和儿女的虐待,进而引出第二篇章——守护母亲河。

在“守护母亲河”环节,教师先展示一系列图片、影音资料,例如洞庭湖围湖造田前后面积对比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采访视频等,让学生了解长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紧接着提出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现象尤为突出。

教师提供几组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对沿岸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激发学生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了解的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各河段水文特征,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破坏情况,总结出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见图1)。

明确原因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应对策略,例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湖,裁弯取直等。

通过多措施并举,洪涝灾害治理成果显著,教师展示今年我国应对长江汛情的视频,主要内容是长江水利部门通过努力将千年不遇水位降为百年不遇,并尽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引导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参与到抗洪救援一线,但对汛情的持续关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也是体现自己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要突出讲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此次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中学地理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笔者以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长江”一课为例,通过设置“母亲河”这条主线,并加入诗歌、文化遗产等元素,实现地理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刘晓萌
(德州市第七中学, 山东 德州 253004)
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以“长江”一课为例
图1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产生原因思维导图
防汛保障中的关键性作用,以此推出第三篇章——开发母亲河。

在“开发母亲河”环节,教师先展示新闻资料“三峡工程在抗洪过程中实现发电量的突破”,通过资料让学生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要我们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本环节学生的任务是探究长江流域的绿色开发之路。

学生根据前面两个环节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课本关于长江开发的相关介绍,小组合作完成《开发母亲河研究报告》(见图2)。

各小组在完成后进行展示并相互学习不断完善。

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对地理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认识母亲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对长江的感恩之心。

图2 开发母亲河研究报告示例
教师通过设计“探寻—守护—开发”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对长江的简单认知到提出治理与开发的具体措施,这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这条母亲河情感的升华。

2.以诗歌为导线,增强地理课堂艺术性
在学习长江源流概况时引用李之仪的《卜算子》,激发学生兴趣。

使用多媒体设备显示《卜算子》上阕:“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提出问题:长江头和长江尾各在哪里?长江哺育了哪些地区的人民?从熟悉的诗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在认识长江三个河段的水文特
征时,首先展示三首不同意境的古诗:①斧劈峰岚一壑开,波涛滚滚动惊雷。

②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长江三个河段的水文特征后,将三首古诗与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对号入座。

在了解长江的航运状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说出古代诗人沿江航行的经典诗词,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理知识,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促使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古诗词描写的景象。

3.利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长江作为母亲河,被书写下许多华夏儿女与水相依、用水治水的壮丽诗篇。

在学习长江上游水能开发时,展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的相关资料:在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带领勤劳的巴蜀人民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

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仍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通过对都江堰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人类活动改造地理
环境的思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而这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让学生可以直观、近距离触碰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在地理课堂中引用文化遗产,有助于学生引发思想共鸣、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4.天人合一思想,传递传统哲学思维
在指导学生进行守护母亲河的思考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学生培养人地协调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它强调人类在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中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
然要和谐共生,不能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针对我国资
源短缺、生态破坏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首次
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在视察长江经
济带时又指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所以在
长江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认识长江的水文特征的基
础上,更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运用“天人合一”的思
想来认识、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江
治理部分时,长江上游由于乱砍滥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
水土流失问题,使长江的含沙量显著增加,同时围湖造
田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缩小,调洪蓄洪的能力减
弱,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学生通过资料认识到
长江各河段在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生态问题所引发的严重
后果,深刻体会到开发的前提是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引
导学生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提出解决长江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问题的简单构想,在培养科学人地协调观的
同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展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
地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意蕴及教学效果,帮
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探索传统文化。

在提高学生
人文素养的同时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但是在
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没有研究、没有取舍、没有创意,在课堂中渗透优秀
传统文化的过程出现生搬硬套、喧宾夺主等情况。

笔者
认为,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
意以下几点。

1.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服务地位
教师应认真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学科渗
透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尊重学科本质和学科教
学要求,按照课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
方式。

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教学内容,不要顾
此失彼造成地理教学内容主体失衡。

例如在本节课中,
应以地理教学内容为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为辅,学生
在探究长江概况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总结长
江开发治理方案的过程中形成“天人合一”的人地观思
想,而这些核心素养的养成正是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
无痕渗透。

整堂课中,教师没有提到优秀传统文化但又
处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以求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强
制灌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播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选取材料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
教师应充分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制定符合实际
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获得认同感。

在进
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渗透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的知识水平,尽量使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通俗易懂
的古诗词。

例如在探索母亲河环节,采用的三首古诗词
均选自中小学语文教材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通俗易懂,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与相应河段对应起来,从
而达到帮助学生分析该河段水文特征的作用;在守护
母亲河环节,因为学生在初一历史中已学习过都江堰的
相关知识,所以在此引用该事例,让学生从地理视角重
新认识都江堰的贡献,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
目的。

但如果选取学生不熟悉的素材,则会造成理解困
难,颠倒本课的主次,出现喧宾夺主等情况,丢失掉地
理课堂的本质。

3.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灵
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取决于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地
理专业素养。

但现阶段大部分地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
养仍有待提高。

地理教师可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提
升传统文化素养,这将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的
渗透。

李宗桂先生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时曾
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所
在,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具价值内涵的本质[2]”。

传统文化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所以在学科教学中
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容易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内
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相互渗
透、相互融合,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
的地理课堂,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
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061/201404/166543.html,2014-03-26.
[2]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
研究,2013(11):35-39.
(责任编校: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