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外幽兰六深山中的法华寺遗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外幽兰六深山中的法华寺遗存
五台山外围的早期佛教古迹,唐代繁华一时的法华寺仅存遗址。

古塔一层尚有宋代石碣。

寺外唐塔群形制独特,颇有研究价值。

不远处还有三座金塔。

兴废千年,佛寺已远,世事轮回,过眼云烟。

从尊胜寺上行去五台山的大道,在宽滩林场路口右转,有条进山小路。

过长珍村,再拐几道弯,看到左侧山坡上有三座形制、大小一致的残塔,村民说那是“姑子塔”,看样子不会晚于金元时期。

再向前,路的尽头是这条山沟的最深处——法华寺,曾是民国时期尊胜寺的下院。

法华寺是五台山南台外的重要寺院。

宋《广清凉传》卷中《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十四》载,南岳僧神会指点神英去五台山。

“汝于五台山,有大因缘,速须北行。

”唐开元四年(716年)六月中旬,神英在华严寺(现在显通寺的前身)瞻礼文殊。

后依“显圣之迹建道场为法华院。

寺内壁画有吴道子真迹。

并载“灵塔犹在”。

宋《高僧传》卷21《唐五台山法华院神英传》略同。

也说神英“春秋七十五,今坟塔存矣”。

为信奉观音菩萨,日本僧人辉锷在唐大中年间从法华寺请观音菩萨像东渡,但在浙江普陀山遇到海风无法回国。

后来与当地僧众将所请菩萨像供奉于普陀山。

这就是那里“不肯去观音”的来历。

唐五台山地区,法华寺是座极其兴盛的寺院。

现在山谷最深处只有近年新建的大雄宝殿三间。

寺院原址上唯一的古迹莲花塔已严重被毁。

有记载原为五层,后只一层尚存。

寺里的慈玉师父说,古塔由村内善人出资修复了。

但选用青砖修复后塔身只有三层,没了古意,原本的一层也全用新砖包裹起来。

一层塔门上刻:“大华严经塔藏”。

大约此塔内部曾做藏经之用。

第一层内石壁上嵌石碣,上有铭文为《梁朝志公菩萨十二时歌》,最后写道:“志公和尚乃观音大士示现外生,昔梁时垂化歌颂,今刊石于法华寺,元祐四年(1089年)……”志公得崇佛的梁武帝萧衍赏识。

志公即宝志(418—514年),又称保志,世称宝公、志公和尚,
俗姓朱。

事见《高僧传》卷10《神异下》。

志公和尚多有神力,《高僧传》将其事迹列入神异。

志公是南朝齐梁间的高僧,与梁武帝多有交往,记其得年九十七岁。

死后梁武帝葬其于钟山。

前些年曾被文物部门发掘。

《高僧传》卷10本传中有梁武帝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答云:'十二’。

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答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可见,梁武帝和志公确曾有过问答。

对十二时的理解当时已有。

禅宗兴起后,可能从早期问对中得到灵感,又加以重新诠释演绎,而远托于志公,以显其源即久且正。

此处的《梁朝志公菩萨十二时歌》应是宋代佛寺里修行者所常用。

山边小溪上的龙王庙,破败不堪。

原木摆了一地,几位木匠正在工作。

他们说是为修建龙王庙做准备。

古人说寺院周围必有好水,此话不假。

看法华寺周围山坡植被稀少,只有这里有处水源。

唐代佛教极盛时,山林繁茂,水流会更大。

山腰里还有上世纪50年代和尚修行居住的法华洞。

翻过寺南山坡,沿坡多有建筑遗迹,或许是昔日的寺院建筑位置。

阳坡的荒草中出现了三座古塔。

其中一座造型别致,是座外立面作内向弧形的六角形塔。

南面开门,塔刹已毁,塔基砖石多有损坏。

这座造型独特的灵骨塔塔主或即前文所述唐法华寺的开山主持神英。

唐代古塔多为方形,弧形立面自然增加了建造成本,也是罕见的个案。

这个特色与郎寨塔有类似。

西侧不远一处四方塔损坏严重,另一座则完全倒塌,残石遍地,砖石之间采用唐代典型黄泥粘合手法,可见这也是一座唐塔。

残存的法华寺高僧塔群颇有些研究价值。

返回,出寺二里许,来到进山时看到的那三座“姑子塔”下。

三塔形制几乎完全一样,六角平层,塔刹毁坏严重。

如果真是“姑子塔”,则此地曾有座尼姑庵。

这类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建遗迹在山西不可胜数。

折回豆村路上经西坡村,村口有五台寺。

精美的门楼和规矩的院落应是修缮后的清代建筑。

门前一只面目模糊的石狮或许是这里的老物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