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验仁的实践。

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

仁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提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仁的实践。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二章:义的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情境讨论,培养正确的义感。

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价值。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辨别义与不义。

2.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义的概念和价值。

道德情境讨论法:提供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道德判断。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礼的认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礼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礼的起源和功能。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3.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礼的起源和功能。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表演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

第四章:智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智慧。

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作用。

培养智慧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智的概念和作用。

思考和讨论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固有之我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固有之我。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并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固有之我。

5.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仁义礼智与固有之我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的体会。

5.4 教学评估:学生自我反思的表现。

第六章: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与自我修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优秀课件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优秀课件

文本探究
选文一
(一)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之政 例证 孺子入井 喻证
(二)四端说
(正)
无……心 _________非人也 (反)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性善论)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22
(三)扩而充之
苟能充之 (正) 苟不充之 (反)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
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 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 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 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 灵完整的人。
17
这些美好的品质来自于哪里呢?
人性 本善 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 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 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我不让他说的!
9
为什么一个盲人能够逃生?
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 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逃命,却 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谦让使场面 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的撤离赢得了 时间。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盲人, 牵着一只导盲犬,居然在人们的谦让 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10
? 教育 学 习!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 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 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 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 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 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 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做短评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 wl

《孟子》选读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件 wl
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 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 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 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 的丰富内涵。
解读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 良,还是如荀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 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 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 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 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 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解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 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 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 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 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 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 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 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 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第一章:仁的探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仁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仁1.2 教学内容仁的定义和内涵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义2.2 教学内容义的定义和内涵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义第三章:礼的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礼3.2 教学内容礼的定义和内涵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礼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第四章:智的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智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智4.2 教学内容智的定义和内涵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智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智第五章:五行相生相克与人的性格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五行相生相克与人性格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2 教学内容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五行与人性格的关系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自己的性格第六章:信的重要性与实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信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信6.2 教学内容信的定义和内涵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信任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第七章:孝道的传承与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孝道7.2 教学内容孝道的定义和内涵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讲授法:讲解孝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孝道第八章:中庸之道的理念与实践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8.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第九章: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定义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2 教学内容对前九章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的热情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前九章的内容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分享和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仁的探讨:理解仁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译文1.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2.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

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

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3.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固有之”,即每个人天生具备这四种德性。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

2. 参考资料:关于仁义礼智的学术论文、案例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1. 讲述仁的概念,解释仁爱、仁慈、仁心等,阐述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讲解义的概念,解释正义、义务、道义等,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

3. 阐述礼的概念,解释礼仪、礼制、礼貌等,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4. 讲解智的概念,解释智慧、智谋、理智等,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授: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四种德性。

4. 课堂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孟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āo) 求取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辞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东西的)头。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德
倡导社会公德,鼓励人们遵守社会 规范,维护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
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 正确的职业观念,积极履行职业责
任。
家庭美德
弘扬家庭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男 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 庭伦理道德。
个人品德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正直、善 良、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注重个人品德、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 ,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结果,重视 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
西方道德评价标准
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保护,强 调道德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重视 个人竞争和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如何借鉴东西方道德观念优势
01
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借鉴西方道德观念中尊重个人 权利和自由的精神,同时结合 东方道德观念中强调社会责任 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形成既尊 重个体又关注社会的道德观念
智之启迪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通过诵读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思想。
德育课程
开设德育课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 品德。
校园文化
营造充满仁爱、正义、礼制和智慧 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熏陶。
文明礼貌,树立良好形象
我们要保持文明礼貌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树立良好 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THANKS
这个君子形象具有仁爱之心、正义之 感、礼仪之规和智慧之思等特点,能 够以身作则、引领风尚,为社会树立 正面的道德榜样。
03
仁义礼智思想内涵探讨
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背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课文。

之前教学已经涉及到儒家的部分经典段落,学习了辞义典雅的《论语》,并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秦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文言基础,所以文章的难点应放在思想内涵的把握上,及学习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本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17)班,为年级文科素质班,学生踏实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对问题颇有看法。

【教材分析】本课所录6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在写作特色上,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鲜明生动。

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情感目标: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4、5、6则。

2、熟读课文,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1、把握“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质疑、思考、相互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视频/v_show/id_XMzE0ODk5Mjgw.html),与之相左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时时关注着四川人民,为他们捐款捐物。

我们也献出了一份小小的爱心,那么,我们跟灾民有血缘关系吗?是亲人,或是朋友吗?《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出,性本善。

2024版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2024版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程背景与意义•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义:公平正义,担当责任•礼:尊重他人,文明交往目录•智:明辨是非,善于思考•总结与展望01课程背景与意义思政课程重要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主题内涵挖掘人性本善课程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仁义礼智等美德。

倡导道德自觉课程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诚信意识强化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解读经典文献、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时代精神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课程注重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02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仁之概念及其历史渊源仁的基本概念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指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等品质。

历史渊源仁的思想起源于古代儒家学说,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释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关爱他人的表现关心他人的生活和情感,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传递温暖和关爱。

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关爱他人,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社会,具有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把握其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3、思考“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学习孟子的说理方法,体会其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难点思考“仁义礼智”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 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四、文本解读(一)原文呈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字词释义1、铄:授予。

2、弗思耳矣:只是没有去思考它罢了。

(三)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仁的解读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的概念,认识到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核心。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1.2 教学内容1.2.1 仁的定义: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道德品质。

1.2.2 仁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仁的概念和意义。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体验仁的爱。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以故事《孔融让梨》引发学生对仁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讲解仁的定义和表现。

1.4.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仁的爱。

1.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

1.4.5 总结提升:强调仁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仁爱之心。

第二章:义的解读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义的概念,认识到义在人生道路中的指导作用。

2.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义感,明辨是非。

2.1.3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义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2 教学内容2.2.1 义的概念:义是一种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正义的行为。

2.2.2 义的表现: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正道、勇于担当。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义的概念和意义。

2.3.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以故事《岳飞抗金》引发学生对义的思考。

2.4.2 新课导入:讲解义的概念和表现。

2.4.3 情景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正义行为。

2.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义。

2.4.5 总结提升:强调义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章:礼的解读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礼的概念,认识到礼在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礼的概念:礼是一种遵循社会规范、表达敬意的行为。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及相关文言现象,能翻译课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反复揣摩,互相探讨,理解孟子“四端”说的真正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6则。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己的潜能。

学法指导:导学法、诵读法、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学)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

2.根据自己读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1、【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作业设计方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作业设计方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设计相关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理念,培养其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作业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仁义礼智”的内涵和意义。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作业内容1、阅读与理解(1)推荐学生阅读《孟子》中关于“仁义礼智”的章节,如《告子上》《公孙丑上》等,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自己的感悟等。

(2)让学生收集与“仁义礼智”相关的古代故事和名人名言,制作成手抄报或电子文档,并在班级中展示和分享。

2、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行为,让学生运用“仁义礼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道德伦理的视频或新闻报道,然后分组讨论其中涉及的“仁义礼智”问题,并形成小组报告。

3、写作与表达(1)要求学生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创作一个小故事,或者编写一段小品剧本,并在班级中表演。

4、实践活动(1)鼓励学生在一周内至少做一件体现“仁义礼智”的事情,如帮助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等,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仁义礼智”的价值。

四、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读书笔记、手抄报、议论文、小组报告等。

2、口头作业如课堂讨论、故事分享、小品表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端说
► 恻:伤之切也 ► 隐:痛之深也 ► 羞:耻己之不善也
怜恤、同情 羞耻、憎恶 推让、谦让 指明辨是非
仁 义
► 恶:憎人之不善也
► 辞:解使去己也 ► 让:推以与人也 ► 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 ► 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


—Hale Waihona Puke 朱熹《孟子集注》2.结合选文,思考回答: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需要做到哪些方面呢?
►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
诚,(2)乐莫大焉。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 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 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 也。”(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 虚,则乐莫大焉。”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 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 乐孰大于是。”(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 道。”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蒙牛伊利对攻揭底:新仇旧恨十年宿怨未停息
10月19日晚间,互联网上突然盛传有关“圣元奶 粉事件背后有黑手”的帖子,声称包括“圣元奶粉致 早熟”事件、伊利“QQ星”及多家婴幼儿鱼油含EPA会 导致性早熟等事件都是其竞争对手蒙牛公司精心策划, 多名涉案人员已经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 按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的 说法:网上有关伊利“QQ星儿童奶”遭遇恶意攻击一 事,经公安机关侦查,系一起有预谋的商业诽谤案。 目前,案件基本告破,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 警方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发现,这起看 似商战的事件,确系“一网络公关公司受人雇佣,有 组织、有预谋、有目的、有计划,以牟利为目的实施 的”损害企业商业信誉案。
►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也。”(3) ► 【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2)庶物:与 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3)非行 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 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舜懂得万物的原理, 人与禽兽是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 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 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 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 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 违人伦。 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 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 而行之也”(朱熹《集注》)。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 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 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 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第一则) ②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 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第二则) ③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并加以保 持就能成为君子。 (第三则)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 容大度,推己及人。 (第四则)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第五则)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 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 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 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 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 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 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 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借鉴。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 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 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 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这四种品德了?
►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
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 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 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 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 )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nà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以要(yāo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 ) 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 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 同情的心情。——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 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 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 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 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 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 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
文本探究
第一则
仁义礼智——人皆有之,人固有之
(一)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之政
例证
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恻隐之心、羞恶 喻证 孺子入井
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 无……心 _________非人也 (反)
大并充实它。 (二)四端说
(正)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苟能充之 (正) 苟不充之 (反)
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 ► 【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
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诋毁礼义叫做 “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 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空 的人应加强修养。 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 走,可悲啊!” ►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 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弃。朱熹《集注》 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
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残害)者也;谓 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 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 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 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 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 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性善论)
(三)扩而充之
思考回答:
1.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 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 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 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 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 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 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
► 【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 ►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
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 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才能 ►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 句名言。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 达到仁义之境。 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对别人的痛苦、 不幸、危难等都有不忍、同情,怜悯、体 恤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 一样容易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 之,舍则失之。” 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 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 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 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 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 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 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 放弃便会失去。’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
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 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 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 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 发端。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
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 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 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 证明论点。
总结教学: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 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 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 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 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 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 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