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答案】2.【答案】3.诸多证据都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他们共同的祖先是()A.大猩猩B.森林古猿
C.黑猩猩D.长臂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
达尔文是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提出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如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等等,进而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点睛】
人和类人猿的原始祖先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掌握。
4.人体内氧和血红蛋白分离的场所是
A.肺泡外毛细血管B.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
C.肺动脉和肺静脉内D.各种组织细胞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这就决定了红细胞能够携带氧气。
在人体内,肺泡处氧的浓度最高,因此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人体内,组织细胞处氧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
于是在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发生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故选B。
5.有关人体免疫与健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婴儿注射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将甲型H7N9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
D.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有针对性,带有个体差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没有个体差异性。
【详解】
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没有针对性,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因此,婴儿注射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因此,将甲型H7N9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C正确。
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一起吃饭等不会感染艾滋病,D正确。
【点睛】
预防传染病有三种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6.【答案】7.某人正在看书,远处有人叫他,他戴上眼镜看清此人面孔,请问这个人戴的是()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D.太阳镜
【答案】B
【解析】
这个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能看清近处的,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8.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由于()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膀胱的贮尿作用
C.汗腺的排泄作用
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
因此,一个人一天可以形成150L原尿,可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左右,主要原因是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知识点的理解。
9.血液在人体内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为人体运输氧气、养料和代谢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循环系统主要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B.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这与其功能相适应
C.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
D.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右心室壁比左心室壁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如图所示:。
【详解】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A正确;血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
利于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B正确;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的血管,C正确;左心室的肌肉壁最厚。
因为左心室进行体循环输送血液的距离比右心室的长,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0.王老师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给他开了药,还要求他进行食物辅助治疗,他需要多食用的食物是()
A.紫菜和海带B.鸡蛋和牛奶C.辣椒和青菜D.猪肝和胡萝卜
【答案】D
王老师患的是夜盲症,夜盲症的原因是缺维生素A引起的,所以要多吃猪肝和胡萝卜。
11.【答案】12.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时都经过的器官是()
A.咽B.鼻腔C.口腔D.喉
【答案】A
【解析】
分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组成.此题考查消化系统组成与呼系统组成的综合题,解答本题需弄清两者的组成.
解答:解: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其中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组成.咽是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选项中的A、咽、B 鼻腔、D、喉属于呼吸系统;A、咽、C、口腔属于消化器官.综上所述B、C、D选项均为错误,只有A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14.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中,医生要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肋骨和膈的运动状态是A.肋骨上提,膈舒张上升B.肋骨上提,膈收缩下降
C.肋骨下降,膈舒张上升D.肋骨下降,膈舒张下降
【答案】B
【解析】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15.“植物人”是指具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的脑没有受到损伤的部分是()A.大脑B.中脑C.脑干D.小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其中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所以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他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
故选D。
【点睛】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位于大脑的下面,脑干的延髓部分下连脊髓。
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16.一名伤员被救出时,不幸被楼板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化验,她的血型是A型.下面最适合输给的血型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详解】
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会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最适合给该伤员输的血是A型血。
故选A。
【点睛】
对于输血的原则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关键点是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17.人有时需从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测,则在心脏中最早发现这种药物的部位是()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
【答案】B
【解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在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时,药物被臀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所以,人有时需从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测,则在心脏中最早发现这种药物的部位是右心房。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来分析解答
18.【答案】19.下列各组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A.流行性感冒、麻疹、近视眼B.肺结核、狂犬病、侏儒症
C.细菌性痢疾、结膜炎、水痘D.蛔虫病、糖尿病、肝炎
【答案】C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流行性感冒、麻疹属于传染病,近视眼是用眼不当形成的,不属于传染病,A错误;肺结核、狂犬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侏儒症不属于传染病,B错误;细菌性痢疾、结膜炎、水痘都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C正确;蛔虫病、肝炎属于传染病,糖尿病不属于传染病,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传染病的例子。
20.与类人猿相比,下列各项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A.有复杂的语言B.使用工具C.直立行走D.大脑发达
【分析】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一代一代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并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产生了语言,进化成人类;而另一部分森林古猿进化成类人猿。
【详解】
A. 类人猿的发音器官与人类不同,不能发出语言的许多音节,从而没有复杂的语言,因此复杂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
B. 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人类可以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因此使用工具不是人类特有的特征,B符合题意。
C. 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因此直立行走是人类特有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
D. 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
因此大脑发达是人类特有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
21.进入青春期人体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是
A.新陈代谢加强B.内脏器官的健全
C.神经系统的作用D.性器官的逐渐成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的影响,垂体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详解】
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
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孩和女孩的体形发生很大的变化,男孩身高突增,出现喉结、腋毛、阴毛以及声音变粗等,女孩也是身高突增,其次乳房增大,脂肪积累增多,身体丰满,臀部变圆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理解掌握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有利于( )
A.肺的通气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里运输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答案】B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B正确。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肺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
23.下列叙述中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的是()
A. 肺泡数目极多
B. 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
C. 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答案】B
【解析】B只是叙述的肺泡的所在位置,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24.手偶尔被针刺,立即缩回,这种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叫()
A.运动B.兴奋C.反射D.神经冲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详解】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手偶尔被针刺,立即缩回,这种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叫反射。
故选:C。
【点睛】
掌握反射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5.蚯蚓是:( )
A.软体动物B.环节动物C.节肢动物D.线虫动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节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蚯蚓都属于环节动物。
【详解】
环节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蚯蚓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是典型的环节动物。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6.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
B.⑤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能力最强
C.⑦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⑨
D.⑨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⑦是右心房、⑨是右心室、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⑧是下腔静脉,③是肺静脉。
【详解】
如图所示:⑦是右心房、⑨是右心室、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⑧是下腔静脉,③是肺静脉。
①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故A正确。
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
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因此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故心脏壁最厚的腔是⑤左心室,故B正确。
⑦是右心房,右心房收缩,静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右心房流向右心室,故C错误。
⑨是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右心室流向②肺动脉,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路线。
27.下列人体的生命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A.汗液的排出B.尿液的排出C.粪便的排出D.二氧化碳的排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水、无机盐和尿素)、皮肤排出汗液(分水、无机盐和尿素)。
【详解】
ABD、汗液的排出、尿液的排出、二氧化碳的排出,都属于排泄,ABD不符合题意。
C、粪便的排出是排遗,而不是排泄,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28.使人体各系统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B.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C.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各个系统既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又不能独立的完成各自的功能,例如人在运动时,需要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的相互配合、协调活动。
【详解】
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调节方式,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
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
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
【点睛】
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辅以激素调节。
29.【答案】30.研究发现,运动有助于减肥。
如图为几种活动的耗氧量。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分解
B.耗氧量可作为有机物消耗量的一个检测指标
C.睡觉不需要消耗能量,贪吃贪睡会导致肥胖
D.在以上几种活动中,最佳的减肥方式是慢跑
【答案】C
【解析】
运动时,需要大量的能量,能量的来源是食物。
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
在细胞的线粒体中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A正确;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要有氧气的参与,因此,耗氧量可作为有机物消耗量的一个检测指标,B正确;我们人体不管睡不睡觉,机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就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可知,减肥实际是与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有关,有机物的分解又与氧气的量有关,因此消化氧气越多,有机物分解越多,减肥效果最佳,D正确。
故选C。
3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近视是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佩戴凸透镜矫正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效应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3、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A正确;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应佩戴凹透镜矫正,B错误;
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效应器,D正确。
【点睛】
掌握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及近视眼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32.某学生用挖耳勺挖耳屎时,因太过用力,以致戳伤导致耳聋的结构是
A.外耳道B.鼓膜
C.听小骨D.耳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据此解答。
【详解】
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鼓膜的作用。
33.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类起源于()
A.森林古猿B.黑猩猩C.大猩猩D.猴子
【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