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螳螂捕蝉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
两课时
1. 学会 4 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教 认知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
1.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目 能力目标 2.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
标
活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 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选自《音乐生活》 2014 年第 4 期 有删减)
1.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
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
2。 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
朝;经典传统剧目有《
》《
》等;分
为泉州的
和漳州的
两大流派。
3.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类文阅读—4 藏戏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节选)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流传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 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 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 载):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 《南昌县志》记载:有灯无戏,也无 禁戏事。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尚未成戏。
30 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一、我会选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正确拼音下面划横线.
笨拙.(zhuō zhuó)
扑棱.(léng lēng)
扫帚.(z)
激动不已.(yǐ jǐ)
二、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孤芳自(
) 眼花( )乱 (
)尽全力
(
)打正着 (
)动不已 (
(1)师范读:生边听边赏老师哪个词或句子读的好。
过 (2)品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
程
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指名多遍读出“爱花”、“养花”的乐趣,感悟词中之
乐。2. 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带着你的喜爱,你的乐趣去读第二段。
(2)问文中“奇花异草”什么意思?谁来用上它说一句
的乐趣. 第六部分:(6 自然段)写养花也有忧伤. 第七部分:(7 自然段)总写养花的乐趣。 四、作业:1.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 1. 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 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教 学预 设
教学生成
教
一、深入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学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书。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分 7 部分:
第一部分:(1 自然段)写“我"爱花. 第二部分:(2 自然段)写“我”只养些好种易活、
自己会奋斗的花。 第三部分:(3 自然段)写“我”怎样养花。 第四部分:(4 自然段)写养花需要付出劳动。 第五部分:(5 自然段)写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果实
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查一查文中不懂的词句. (3)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本文记述了作者养花的一些情况和感受,说明养花 是一种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的事情,表现了作者对花 的喜爱、对劳动的热爱。)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查自学生字(听写生字)和读
话。
“大雨倾盆"什么意思?谁来画一画?(生主动前来画出此
景及春雨,指名说说夏雨和春雨的不同。)
3. 学习第三段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指名 6 位学生接读,其他学生品
评。
(2)这段中有一个符号[: ],谁知道它表示什么?
(3)出示多音字:尽生注音并组词。(尽管尽心尽力)找
出这一段没带多音标志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得载)
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
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
“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
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
4.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5。 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答案:1。 栩栩如生 声名鹊起 2。 明朝 大名府 雷万春打老虎 南路 北路 3. 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 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 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4。 秀才梁炳麟屡次 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 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5. 屡次失意的梁炳麟发明布 袋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 唱,“ 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活泼 风趣,内容以描写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为主。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 或“花灯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形成了戏剧形式。(居 据)目前 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不过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 150 多年才开始形成戏剧形式的。
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 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 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 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答案:1。 原 栽 居 2.(1)×(2)√(3)√(4)√ 3。D 4。特点:成为半班;业 余性质多;服装、乐器简陋,化妆简单;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木偶戏(节选)
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因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故
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
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学习第五段
(1)出示图片——昙花(2)“昙花”是一种什么花?(生
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
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
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
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
第一课时
学习 1.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目标 2. 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教 学预设
教学生成
教 学 过 程
一、兴趣导入: 课前播放录音〈趵突泉〉,感受老舍先生散文的优 美境界. 师问:谁知道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 你对作者了解多少?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并播放课件〈作者简介〉及作者的照 片.(指名读)师:老舍先生的作品,有词精妙,语句 隽永,思想耐人寻味.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取源于生 活,感悟生活的再现。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精美的生 活,感受一次养花的乐趣吧!(板书课题<养花〉)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 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
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
螳螂捕蝉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 8 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
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 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 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 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艺人交戏,唱小戏以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 因而成为 “半班”。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较多,各方面设备,服装,乐器都很 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有锣鼓伴唱,没有管弦伴奏。演唱期间,均在农闲时唱神 戏,还演赌戏。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生长,因 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根据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唯一剧种.( )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形成。( ) (3)由于反动统治者的阻挡,采茶戏不能在城市得到发展. (4)采茶戏最初主要是反映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 )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意思的转换 B。 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 C. 表示声音的延长。 D。 表示解释说明。 4。 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
)欲动
三、辨形近字,组词。
范(
) 拒(
) 棱(
) 浸(
)
犯(
) 苟(
) 凌(
) 侵(
)
参考答案 一、zhuō lēng zhou dā ké yǐ 二、孤芳自赏 眼花缭乱 竭尽全力 歪打正着 激动不已 蠢蠢欲动 三、范围 犯人 拒绝 苟且 棱角 冰凌 浸润 侵略
养花
课题 23.养花
课型 讲读课文
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
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
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
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4. 学习第四段
(1)快速自由朗读这一段
(2)出示语段:
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
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有得把花都搬出去,就
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么多么有意思呀不
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 加标点(可是……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B 把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
C 这段中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 :学生能正确读文 ,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