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4)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
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提高预感的方法和途径。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投影)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远草送别》古诗,以此引出两个问题:诗中那一句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歌咏古老平原上的野草是为了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白居易一诗通过描述古老平原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景象以衬托依依惜别之情,使得诗意中充满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
大凡文人作者撰文,常常要通过描述自然界景观来表述心中至深的情理。
今天我们要学的《石缝间的生命》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看看本文又是通过描述什么景观来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2、学生速度全文,初步体会文章(投影显示)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3、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初三下) (6)doc初中语文 (1)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1)⊙总体构思: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坚强的生命力、坚强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烈火颂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逆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初三学生是人一辈子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担能力还比较脆弱。
我们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如此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坚强拼搏,奋力前进,如此的人一辈子才是充实的。
本文文质兼美,有专门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他们进行坚强拼搏教育。
⊙课时打算:⑴.打算课时数: 1 课时⑵.打算进度:一周四节⑶.授课方式:新授课⊙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把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⑵.过程与方法:明白得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颂扬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⑴. 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⑵. 明白得本文坚逆境中坚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⑶. 认识石缝间生命所表达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样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阻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
提咨询: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管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语文版

2 石缝间的生命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撼了作者的。
1.了解作者,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难点)3.感悟生命的顽强,培养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一、新课导入齐唱歌曲《小草》(多媒体配合,显示歌词)。
小草,多么柔弱,多么渺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潸然:流泪的样子。
扼制:压抑制止;把握遏制。
困厄:(处境)艰难窘迫。
震慑:使震惊恐惧。
这里指对心灵的触动很大。
林希,1935年生于天津,祖辈在天津办洋务,父亲在一家日本公司供职。
1955年被定为“胡风分子”,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分子,从此跌入人间地狱,以超重劳动换取微薄收入养家活命。
195年开始发表作品,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至今,其诗集《无名河》获作协第二届新诗集奖、鲁迅文学特别奖。
本文选自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当时社会处在拨乱反正、辞旧迎新之际,所以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是时代赋予作家以深邃的构思,是时代赋予作品以强者哲学的壮音。
因此,这篇散文又是一曲富于时代精神的对优秀分子的赞歌。
他们不屈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阅读全文,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迅速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开篇直奔主题。
第二部分(第2〜7段):交代石缝间生命的由来,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实写石缝间生命的顽强,揭示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石缝间的生命》【一等奖教案】(1)语文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情感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2、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初三的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语文版《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布局的匠心。
3.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行文的思路。
2.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生命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赞美:赞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辉煌……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所有的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异常艰难的,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2.欣赏歌曲《小草》(板书)小草,多么柔弱,多么渺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
二、字词检查潸(shān)然泪下困厄(è)春绿秋黄吮(shǔn)吸扼(è)制犀(xī)利盘根错节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林希,1935年生于天津,原名侯红鹅,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在《河北文学》首发小说,曾任《新港》杂志社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其诗集《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新诗奖及1983-1984年度天津鲁迅文学特别奖。
主要作品:《五先生》、《丑末寅初》、《小的儿》、《车夫贾二》等。
四、理清思路快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的行文思路。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大意概括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讴歌石缝间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揭示石缝间生命对于人类的意义。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2石缝间的生命》word教案 (1)

2.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蕴涵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礼赞。
2.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
3.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的含义。
2.体味生命力的顽强,从而锤炼自己,成长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些时候,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
然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撼动了作者的心(板书标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
二、初步阅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思考下列问题:(“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第九段)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板书)一(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正面:石缝间倔强的生命。
二(2~8):分写说明原因反面:表明其贡献,突出其精神。
概述:进一步点明感动的原因。
三(9~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内容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有关野草、山花和松柏的相关章节。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对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分析: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两个关键:一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二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的。
老师在点拨时可以用明确:这些生命似乎生来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和艰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就无人问津,于是被不定的风裹挟着,散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不毛的石缝间。
生命似乎只有终结而不再会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丛生于不毛的石缝间了。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2石缝间的生命》word教案 (3)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读一读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新版)语文版

2.石缝间的生命【学习目标】1.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2.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生命绽放异彩时,我们不能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我们更要关注其背后艰辛的生存与付出。
请大家欣赏三幅石缝间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让作者心灵震撼的《石缝间的生命》。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林希,1935年生于天津。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在《河北文学》首发小说,曾任《新港》杂志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其诗集《无名河》获全国新诗奖。
2.读准字音。
倔强(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犀利(xī)佐餐(zuǒ) 逊色(xùn) 潸然泪下(shān)期期艾艾(ài)3.理解词语。
潸然泪下:形容因有所触动而流泪。
困厄:艰难窘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事物来代表石缝间的生命,找出它们的特点?明确:野草:生机不可扼制;蒲公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三、合作探究(一)把握内容,领悟精神。
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认识石缝间的小草。
(1)找出具体描写小草的句子,从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字词。
明确:句子:①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
②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字词:只是、三两片、细瘦、薄。
(2)从这些描写性的句子、字词中,你领悟到了什么?明确:石缝中的小草生长得十分艰难,但顽强生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新版)语文版

教具准备
电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1)介绍作者林希;
(2)复习课文中的字词,集体朗读字词和解释。
(1)了解作者林希;
(2)复习课文中的字词,集体朗读字词和解释。
(1)了解作品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字词,夯实基础
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在文中找一个词语,加在“石缝间的生命”的中间;
(2)全班齐读第1—3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生命“倔强”的具体内涵。
(1)默读全文,在文中找到“倔强”加在“石缝间的生命”中间。
(2)齐读1—3段,在这三段中找出“倔强”的具体内涵。
(1)培养学生速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
深入品味
(1)指名让三位同学朗诵第4—6自然段;
(2)带领学生赏析描写野草、山花和松柏在石缝间生长的语句,体会“倔强”的深刻含义;
(1)培养学生文本概括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思考本文带来的启发。
课后作业
在笔记本上搜集面对逆境迎难而上的名言警句(不少于8句)
在笔记本上搜集面对逆境迎难而上的名言警句(不少于8句)
(1)锻炼学生动作描写的能力。
(2)深入体会“坚持”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
开课教师
教研组
开课时间
开课班级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本中凝练的语言。
2.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把握作者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深体会石缝间生命的充满生机、奋力拼搏、驾驭环境的精神魅力。
3.引导学生树立面对逆境迎难而上的昂扬斗志。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初三下) (5)doc初中语文 (1)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教案(语文版初三下) (5)doc初中语文 (1)林希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际。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期望寄予在这一线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顺,从雨水里得到潮湿,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查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肃。
因此,大自然显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确实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敞的叶子,因为他们查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巨;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查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确实是生命。
假如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讲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美,生气竟是如此地不可扼制。
或者确实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差不多上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
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强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强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
生命确实是如此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差不多上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确实是拼搏。
假如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扬的,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壮苍劲,宏伟挺立。
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惨白逊色。
它们的躯干确实是如此坚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情感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2、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初三的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目标展示:
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4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四)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1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Ø 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Ø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
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Ø 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六)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