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柯作者观中文本书写的审美之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福柯作者观中文本书写的审美之维
摘要:法国文论家、美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作者批判中,以知
识地质学的方法,通过话语分析揭示出有,话语陈述主体就是权力主体,理性主义的作者概念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作者的实质是话语传
播特征的外部。

这样,作者不是统属文本话语的陈述陈述主体,意味
着书写就是作者在文本中会无缘的缺席或称“死亡”,在不同的条件
下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功能。

因此,在米歇尔・福柯的文学视域,“作
者死了”之后,文学书写就可以成为书写者心灵的和平主义游弋与自
我呵护。

关键词:福柯;作者;书写;审美
文学是在人与世界的双向结构中向人而创生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

其存在形态既不缘于天神的掌控,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事实,而是
人与物交互感应方式的显形。

文学创生的力量是由女孩子发出的,人
就被视为喻为文学活动的主体。

中所对于人在散文活动中的主体性地
位的认可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就造成对于“作者”及其对应的文学书
写所刻写进行解释的每种观点。

米歇尔・福柯,批判西方传统文论将
主体与作者按同意语词来代替,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了连续性的作
者概念。

他认为,作者只不过是在文本的外形线上,标志话语传播特
征的功能;因此,书写可以成为一种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自我技术,
即自我自由选择的写意诗意化生存方式。

一、从作者批判透视话语陈述中的其二与作者分离
以神秘主义作者理论为批判的靶子,福柯揭示出,在后现代主义
的操控下,作者在特定时期突变为一种指代的概念,文本书写就就是
以赎罪的技术规训主体的过程。

进入十六世纪是基督教化深入地发展,随着基督教的深化,权力的审查程序在强化,突显出神甫权力将作者
视为实施书写主体并对作者书写进行绝对控制。

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
正是如法炮制地,将作者主体化并置其于只要必须接受权力规范的检
查机制,翻译者成了受审查的对象,文本便成了“一大批按人头和时
间详尽汇集的详细档案”,“检查不仅使人进入监视领域,也以使人
置于书写的网络中。

……一种‘书写权力’作为规训机制的一个必要
部分建立起来。

”[1]可见,在仔细检查权力的操控下,作者的书写已
成在一种稳定的知识体系监视下的话语描述。

赋予自身以实际意义优
先权的理性主体,将权力与话语结合起来,通过诸如恰当与不正常、
事实与虚妄、理性与疯癫等规则来对作者需要进行规定与控制,在构
造连续性、整体性的作者概念背后,操纵和涂改着作者的长期存在方式,将语义文本解释成连续性的话语整体,把人类的意识转变成原主
体变成的理性书写。

这使得作者就便成了权力-知识体制的中间体产物
而被操控为知识的对象。

然而,这种权力书写与书写的本源现象相去
甚远。

为揭示书写的真相,福柯用技能考古学方法,通过话语分析,“考证”作者概念与话语陈述主体的非同一性。

或者说传统分类学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话语的时间性、系统,在
话语表层含意之下锚定深层的意义整体;那么,福柯进行知识“考古”的原则,就是要中立、客观地、排除任何先验与经验参与,抛开对象
的严肃性、神圣性,将对象的、永恒和意义存而不论,同时将研究者
移到和现实的旁观位置,从而避免使知识再度沦为先验权力的对象。

正是立足于考古学的旁观视角,福柯的话语研究不是去发现事物是什
么或具有什么样的本质,不是去判定事物与话语的关系真相,不是探
究“谁在说话”[2],而是要分析话语这类,要正式成为考察一种话语
的出现及事物成为一个话题的方式。

从话语出现的角度,知识考古学
就是去研究事物相应的话语的形成,揭示话语构成的规则整体。

话语
不是一种臆想结果,也不指代对象;话语在相关的科学专业领域里构
建着对象。

在具有整一性科学话语系统里,理性主体以话语的法律义务,对不同种类的表述内容,如心灵、躯体、生活、个人历史、神经
心理,进行联系、分类、组合,使之相互作用,形成为一个疾病(如
疯癫)陈述的系统整体。

陈述是话语的单位而指向机关话语构成,不
同的话语,因其隶属于同一形成系统内,而形成上两层的陈述整体。

然而,如同法律通告的作者不是打字员,话语的陈述主体也不是文本
作者;对于话语而言,作者并不存在。

因此,福柯说:“我们不应该
把陈述的主体设想为与表述的作者是的,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功能
上他们都不相同。

”[3]可见,福柯反对将陈述的生产主体理解为文本
作者的企图。

陈述实体是一个特定的和空白的位置,“它实际上可以
由填充不同的群居动物填充;但是,这个位置无论如何不是一劳永逸
地被定出、被贯穿和保留在某个文本、书籍和作品之中,相反,它在
变化―或可变性毋宁说它如此的蕴含可变性……”。

[4]也就是说,陈
述与陈述主体,是一种“位置”关系,没有既定的陈述主体。

“主体”只有占据一个特定的自辩位置才能成为特定的陈述主体。

当陈述主体
的位置遭受理性主义先验合法的控制之时,主体的位置就被预置为独
立自主、无处不在的理性主体,而语义作者却因不是表达方式话语的
陈述主体,而成为一种可变而复杂功能的话语机能。

如果说福柯的话语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否认了作者与陈述主体的同
一性,揭示出作者揭示在话语陈述之外,那么,对于文本而言,这就
意味着作者的缺席。

二、从作者缺席草书到作者功能的转化释放出书写的审美之维
如同作者在具有整一性的陈述话语中的缺席,写作活动中,作品
也没有整一的作者主体。

福柯指出,文学创作指向语言本身,然而又不
必局限于唯物主义语言内在性的限制,必须依靠作者从外部展开对这
种内在性的认识。

而这个外部展开就是在理性支配相互作用语言符号
之间的下以,由能指本身的性质来定位,而牵涉到是非由表示的内容来
生成。

因此,当写作成为理性的奴婢时,写作就成了一种外部展开的
认识活动,变成了理性的逻辑符号之间的刻画。

这使得“这种写作的
本质根源基础不是与写作行径相关的崇高情感,也不是将某个主体嵌
入语言。

实际上,它主要关心的是创造一个收关。

在开局之后,古典
文学的主体便不断消失。

”[5]可见,写作不算对主观感受的“表达”,也绝非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语言自身表示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相互作用,与其说是其所指的内容所致,不如说是根据其能
暗指的弥散而发生,也就是作者在某种话语的广泛传播弥散和运作中
功能性的弥散。

写作就像一种书写的游戏,书写者不断地超越自己,
被语言游戏的规则抛在后面,从理性知识体系的演绎展现中缺失。

因此,写作之于文本的内部,就是写作者的“死亡”或称缺席。

然而,在理性的操控下,当人们不得不关注写作之于文本的外部
意义时,作者就在“文本的外形线”上,成了一种这段话功能,而没
有一个具有连续性、同一性的作者概念。

作者的功能就是界定话语运
作和话语传播的功能。

因此,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由文本中抽取出、创造出一个作者,去确定“作者是谁”,已经是徒劳而无关紧要的丑
事了。

文本研究应当摆脱基础论的困扰,不必阐释作者是“谁”,
“谁在说话又有什么区别”[6]。

因为,在理性主义的操控下,书写话
语的演绎就是权力以自主权语言的形式运转的过程,作者只是话语的
一种功能,写作释义行为的情感态度在文本之内不断消亡、缺席,或
称“死亡”。

这样对于文本抄写而言,作者成小了在文本之外专门指涉文本的
概念,把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从事写作的结构个体肉身从话语的
内部结构引向外部,在作者概念与作品实体的比照中,划定和判断作
品的鸿沟,显示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特征,发挥话语大众传播的功能。

就像“疯癫”、“监禁”、“性”、“疾病”等话语一样,在当代,“作者”也作为一种话语,在发挥着言词功能的作用。

作者功能化作者与书写主体的分离,造成了话语陈述主体自辩位
置的空缺。

作为福柯研究专家的詹姆斯・米勒指出,德勒兹是“福柯哲
学上的风流、两位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理解他的思想家”[7]。


勒兹认为:“福柯的哲学毕竟还很难说就是关于主体的哲学。

至多可
以说,当福柯佩发现作为第七维的主体性时,他的哲学‘或许是关于
主体的哲学’。

”[8]德勒兹此话的意思是,福柯哲学不是主体哲学,
不是在理性批判中来建构一种新的理性主体空位填补作者缺席的来,
而是关照个体生命诗意甄锡化生存的可能出现,因而是一种生存美学。

正如福柯通过对古希腊、罗马伦理的研究,指出,“希腊伦理学的要
点是人作选择问题,是生存美学问题”[9];从真理与主体关系的角度
来看,个体可以古印度以古希腊罗马的适度伦理为借鉴,以自我塑造
的技术来创造自我、创新自我。

正基于此,福柯认为“作者缺席”的
写作可以审美自我生命体验的层面上获得成为自由的过程,可以是自
我人格以写作修炼的手法追求自我呵护的生存风格,而文本可以成为
生命体验的场域,不一定是街认识主体通达真理的大道。

三、自我生存艺术的多样性中绽放出文学书写的心灵呵护
这种自行决定将写作视为个体自由选择的自我塑造(自我技术)
方式,本源于古希腊将写作作为个人技术的生存方式。

福柯认为,正
如柏拉图在《自身之烦恼》中对写作与心灵关系的探讨中所指出,写
作不是为了包含潜意识帮助记忆的物质材料,文本是关于书面的还是
口头的书面形式即便无关紧要,它只是一种习字帖或练习本、笔记本。

古希腊人通过写作的自愿实践和反思,确定各种行为规则,改变和构成
人性自我独特的存在,而并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从
中获得“关心你自己”[9]的启示,通过主动选择让每个个体的生活都
以成为一件件精美的。

这样写作的“目的在于保护自身,在达到某些
确定的总体目标,如退隐、独居、自我理解、自我满足、自我得意、
自我愉悦。

笔记本(写作文本-本文作者注)的目的就是这样:把传授、倾听和阅读所传达的逻格斯片断重新汇编,并以此为手段,来设立尽
可能适合,尽可能完美的自身与自身竭尽所能的关系[10]。

因此,写
作将书写个体生命的生命特征显现出来,犹如“各师成心,其异如
面”[11],生成创造性一种自我实践的原创性的“风格”[12]来,并
且在书写的纵然中获得审美的快感。

但是,福柯指出,这种指导意义意义上的生存美学不是对古希腊
文化的“复古”。

他认为,古希腊人的自我实践具有一种道德的矛盾,即“他们一方面执著地追求一种生存的风格,另一方面又竭力使它成
为大家共同风格的风格”[13],恢复到希腊时期那种倡导单一的、共
同的风格实际上就是强调风格的,有确立具有同一性的认识主体之特
性危险。

的确,对福柯而言,以审美呵护作为即时性、现阶段性的自
我构造的方式并不是单一,“这个过程显然是自我意识结构提供贷款
的可能性中的一种”[14],也就是说主体化、风格化的方式具有开放
性。

它包括,与自我关系的理想化、与他人关系的风格化、行为的风
格化、也包括书写的风格化。

因此,“在自我形成中,自我和自我写
作写诗的问题并不是中心,但始终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一点是肯定的”。

[15]这表明,书写就是自我本体一种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自
由地、自主的书写活动,张扬每个基因型的感性生命,实现个性化、
诗意化的生存,以抵御科技理性对人的人会异化。

如果说福柯所谓“作者之死”,对于文学的其直接后果,就是造
成了文学的开放性,文学不再受到作者主体的专横,而成了一种作为
自我技术的书写活动,了自我生存可以多维地选择实现诗意栖居的方
式之一;那么,文学书写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去说明作者,把作者用语
言表现进去,也不是去再现作者的陈述或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蕴含了什
么意义。

福柯所说的基因型的审美化生存,表现在文学书写中,就是
通过审美化擦掉的文学写作拭去人的感性之外的浮尘,揭去遮蔽在个
体生命之上的冷冰冰的金属外壳,深切体察到自己直观的内心世界和
生命状态;就是把自我的唯物主义来世从启蒙主义的“人”之中解放
出来,生成自由的生命个体的过程;也就是束缚着永恒的作者的死亡,使“作者”将创作过程视为个体生命自我呵护的审美过程。

在文学写
作中,个体焕发出有生命自由的生机;生命能够得以生而又生,生生
不息,进而又进,进进不已。

它在生生不息中感受自己的热和力,在
进进不已中创造新人生境界。

在这种自由写作的文学活动中,“人”
就会像海边沙滩上画面孔的一副脸孔一样被抹掉,因为生命并非是已
经完成的预设,而是有待飞速完形的生存选择。

文学写作,对福柯而言,就是要让个体从繁杂的爱恋中投身于这种繁杂自我呵护的技术,
成为我写作并我快乐转变成着的诗意化的生存方式,而不在意要成为
一个作家。

诚如福柯所言,在文学书写中,上帝死了,“人”死了,主体消
亡了,作者缺席了,个体获得了欢欣,自由自在地,在诗学写作的审美
之维,创新自我、呵护自我。

这样书写就成了正面的成适应环境目标,而不是从逻辑推理中得出的外物标识。

书写就成了诗意化的生存过程,生命真正实现着审美化的不断转化成。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12-213.
[2][3][4][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4,103,207.
[5][6] [法]福柯.作者是什么[A].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5,185,189.
[7][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
[8][法]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6.
[9] [10][法]福柯.从古典自我到现代主体[C],见[美]拉比诺.打破结构主义与解释学・编后记[C].张建超,张静,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272, 320.
[1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齐鲁书社,1995:368.
[12][13][14][15][法]福柯.道德的复归[A].见杜小镇,主编,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17,516,525,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