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之五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省博物馆之五⽢肃丝绸之路⽂明展⼆楼的⽢肃丝绸之路⽂明展厅。
《⽢肃丝绸之路⽂明》展共分为丝绸之路的前奏、丝绸之路
的开拓、丝绸之路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绵延等四个单元,以丝绸之路发展史为脉络,主要展⽰⾃青铜时代起⾄宋元时期⽢肃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明的演变和政治、经济、⽂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展览汇集了⽢肃省博物馆及全省28个地县博物馆近50年来考古发现的顶级珍藏,囊括了彩陶、青铜、⽟⽯、⾦银器、⽊简、⽊器、丝织品、唐三彩、泥塑、壁画、写经、⽯造像塔、瓷器等420余件历史⽂物精品,因此可以说是⽢肃省博物馆⾥最为精彩的⼀个展览。
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西⽅的奇珍异物。
包括⾁桂、⽣姜、纸张、⽟器、丝绸、⽕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古琴等等。
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传到中国的奇珍异物。
包括荔枝、核桃、⽯榴、黄⽠、⼤蒜、杂技、佛教、琉璃器、⾦银器、独驼峰、孔雀、犀⽜、鸵鸟、长颈⿅、狮⼦等等。
第⼀单元丝绸之路的前奏。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中红⾊⼤点为兰州。
⽢肃处于交流前沿。
权杖是⼀种仪仗式的⼯具,从战争中僧侣所使⽤的棍棒所演变出来。
与作武器的棍棒不同的是:权杖外表并不包铁,⽽通常都是包⾦。
或饰以各种宝⽯。
它是贵族或掌权者⽤来表⽰⾃⾝权⼒及地位的物品。
这些权杖的材质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演变之中,这些宝贵的遗存为研究当时地⽅政权和社会政治的变迁提供了资料。
彩陶权杖头⾼7.6公分,⼝径2.8公分、腹径10公分。
⽢肃西和县宁家庄出⼟。
距今5900年—5500年 彩陶权杖四⽺⾸青铜权杖头。
四坝⽂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门市⽕烧沟出⼟,⽢肃省⽂物考古研究所藏。
蚕纹双联陶罐。
齐家⽂化,临洮冯家坪出⼟,临洮冯家坪姜成禄捐献。
罐腹部刻划出六条蚕纹,分为两组,每组三条。
蚕有头、嘴、腿、尾,⾝上有⼋九条平⾏线纹和折线纹,表⽰蚕体的多节肢。
蚕体略呈弯曲状,有⽣灵蠕动之感,是⽣活中蚕的真实写照,是⼀幅早期罕见的群蚕图,雕刻精美。
这些蚕纹与甲⾻⽂“蚕”字和其他省区出⼟的新⽯器晚期的蚕纹极为相似。
这说明在三、四千年以前,河陇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红陶三⾜鸟形器。
齐家⽂化,⼴河县齐家坪出⼟。
三狼钮盖彩陶⿍。
四坝⽂化,⽟门市⽕烧沟出⼟。
通⾼27厘⽶,⼝长23厘⽶,⼝宽12厘⽶。
⿍盖上塑三只竖⽿站⽴的⽝,⽅⿍上原绘深灰⾊凸彩⽹带纹,现已⼤部分脱落。
折带纹彩陶筒状杯。
马⼚类型(约公元前2350-前2050年),征集⽂物。
发源于新⽯器时代早期⽽绵延⾄今的“⽟⽂化”是中国⽂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把⽟看作是天地精⽓的结晶,⽤作⼈神⼼灵沟通的中介物,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物展柜⼀瞥
⽩⽟壁。
齐家⽂化(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武威市皇娘娘台出⼟。
⽟璧,⽢肃武威出⼟,公元前2100-1700年
⽡纹绿⽟琮。
齐家⽂化,静宁县博物馆藏。
贝币是主要的原始货币。
种类不⼀,以齿贝最为流⾏,学名“货贝”(Cypraea moneta),中国在殷周时期也以齿贝为货币,以若⼲贝为⼀“朋”。
后来由于真贝不够,乃⽤仿制品,有蚌制贝、⾻贝、⽯贝、陶贝、铜贝等。
夏代盛⾏海贝,周代有⽟⽯磨成的贝币,称⽟贝,⼜称珧贝。
之后有⾻贝,最后是铜贝,其中铜贝是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
秦始皇统⼀中国后,铸钱,废贝、⼑、布等币。
王莽曾⼀度恢复使⽤。
在云南⼀带,⼀直沿⽤到清朝初期。
后来很多跟价值有关的⽂字,都⽤贝字作部⾸或偏旁,如:财,贸,货,等。
环纹货贝,公元前2300-2050年.兰州出⼟。
周秦光华。
青铜⼤圆⿍西周灵台县⽩草坡出⼟⾼60厘⽶,⼝径50厘⽶。
此⿍厚⽴⽅⽿,深⿎腹,圜底,三柱⾜略有蹄意。
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翼,饰六组兽⾯纹,兽⾯展出之分体为尾⽖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上⼜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
腹内壁近⼝处铸族徽“ ”。
形成浑厚典庄,纹饰瑰异,⽓韵不凡。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环带纹铜⿍。
垂鳞纹秦公铜⿍春秋早期礼县⼤堡⼦⼭出⼟⾼41厘⽶,⼝径40厘⽶。
折沿,平唇,双⽴⽿。
敛⼝,垂腹,平底,三蹄⾜。
⾜上刻有“⼭”字形扉棱,以扉棱为⿐脊饰兽⾯纹。
⼝沿下饰⼀周窃曲纹。
腹部饰三周垂鳞纹,颈部与腹部间以两道凸弦纹相隔。
⽿外廓饰重环纹。
器腹内壁刻“秦公作铸⽤⿍”。
礼县⼤堡⼦⼭西垂陵区墓主⼈有秦庄公、襄公、⽂公之说。
翼兽形铜提梁盉,春秋泾川县出⼟⾼30.2厘⽶,纵20.8厘⽶,横22.5厘⽶。
盉体被设计为⼀四⾜怪兽。
兽⾸微昂,张嘴为流,略翘的短尾为鋬,器腹深圆,粗短⽽趾⽖向前的四腿,即为盉的四⾜。
提梁呈龙形,盖中⼼亦饰⼀⼩翼兽为钮,盖与器⾝⽤⼀⼩环连接。
器腹两侧各浮雕⼀飞龙,龙体遍饰鳞纹。
龙做回⾸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翼。
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
匀铜甗西周灵台县⽩草坡出⼟⾼37.5厘⽶,⼝径23.5厘⽶。
侈⼝,细腰三款⾜,腰设活箅,⼝沿饰兽纹,⾜饰⽜⾯纹。
腹内壁铸有“匀”铭⽂。
镂空鞘青铜短剑 西周 灵台县⽩草坡出⼟ 通长24.3厘⽶,鞘长18.7厘⽶,宽10.5厘⽶。
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螭蛇纹构成。
蛇⾝上有阴刻浅槽,钝三⾓形蛇头,双⽬凸起,鞘⼝两侧各有⼩犀⽜⼀只。
剑茎平直,剑⾝若⾲叶形,剑⾝脊铸窃曲纹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团花纹铜敦。
平凉庙庄出⼟。
⾼17.5厘⽶,宽21厘⽶,⼝径19厘⽶,底径11.5厘⽶。
敛⼝,弧形母⼝深盖,盖⾯上有三个卧虎钮。
圆⿎腹,圜底近平,三蹄⾜。
两侧铺⾸衔环。
盖⾯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时期的新纹样。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铜⽅⿍。
灵台县⽩草坡出⼟。
阝爰(这个字打不出来)伯铜提梁卣 西周 灵台县⽩草坡出⼟ ⾼32厘⽶,⼝径13厘⽶。
卣为提梁筒形,带盖,提梁两头饰⽜⾸,盖表饰凤纹⼀周,腹部饰凤纹⼆周。
底与盖内均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
西周铜簋。
灵台县⽩草坡出⼟。
西周铜盉。
灵台县⽩草坡出⼟。
西周铜⾓。
灵台县⽩草坡出⼟。
春秋铜编钟。
礼县永兴乡出⼟,礼县博物馆藏。
⿍形铜⾏灯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开启⾼30.2厘⽶,收合⾼16.7厘⽶,⼝径11.3厘⽶。
收合时为三⾜圆⿍,内盛燃灯时所⽤的油料,盖两侧⼆鸭⾸,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盖便被牢牢扣住。
⽤灯时,将双键⽀起,可插⼊⿍盖中⼼的圆銎中,此时⿍盖即成为灯盏。
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便,封⼝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时使⽤的灯。
西周⼈头形青铜钩戟,这件兵器于1972年在⽢肃灵台县⽩草坡出⼟,长25.5厘⽶,宽23厘⽶。
此戟援基有⼀⽜头浮雕图案,戟端为⼈头像,深⽬⾼⿐、长颌窄⾯,腮胡蜷曲上翘,拖发卷须,脸颊上有⼀个如“⼝”字形纹,可能是少数民族⼈脸上的纹⾝图案,也可能是墨刑标志,这个⼈物总是异民族,有⼈认为这是先秦时河西之⿁⽅、猃狁、羌等族⼈,也有学者认为此为中亚吐⽕罗⼈的形象,⽤异族⾸级悬于兵器顶端,有炫⽰威武之意,青铜⼈头戟以胡⼈为戟⾸,或取此意。
马背⽂明。
张骞
第⼆单元丝绸之路的开拓。
建郡设关。
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在河西⾛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修长城、筑障塞;新置⽟门关、阳关,且驻军屯戍,移民实边,发展⽣产,⽢肃地区得到了更⼤规模的开发。
悬泉置遗址共出⼟⼆万多枚有字简牍,以材质分,这些简牍以⽊质为主,⽵质极少;形制可分为简、牍、觚、帛书封检等;按内容可分为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爰书、簿籍、符传、历谱、术数、医⽅以及⼀些古籍残篇。
据这些简牍可知,此遗址为“敦煌郡效⾕悬泉置”,是⼀个邮驿机构,这是迄今为⽌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物最多的⼀处汉魏驿置机构,所出⼟的简牍中除了保留了⼤量具体⽣动的邮驿资料,更涉及军事、经济、商业、⽂化交流、民族融合等各⽅⾯的历史信息,为研究我国秦汉史、西北地⽅史、中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和两汉丝绸之路以及其他专门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西汉阳朔⼆年(公元前23年)悬泉置传车亶兴薄。
传统⽂献
铜奔马。
来⾃东汉(公元25-220年),武威市雷台出⼟。
它为⼈熟知的名称是“马踏飞燕”,不过在博物馆的解说⾥已改为“马踏飞鹰”。
因为若是燕⼦则与马⾝的⽐例不符。
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嘶鸣、逸⾜奔腾状,摄取了奔马三⾜腾空、⼀⾜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
飞鹰回⾸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铜奔马全⾝的着⼒点集中于超摄飞鹰的⼀⾜上,精确地掌握了⼒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艺⽔平。
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宛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特别是表现河西⾛马的对侧步的特征,使凉州骏马遨游丝路、凌空万⾥的不凡⽓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铜奔马成为东西⽅⽂化的使者和象征,因此被列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奔马驰誉世界,它是全⼈类的的⽂化瑰宝。
但据说这⾥陈列的这个镇馆之宝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
再来⼀张。
西汉“马厩图”⽊版画,⾦塔县肩⽔⾦关出⼟,⽢肃省⽂物考古研究所存。
长 25.5厘⽶、宽20厘⽶,由三块⽊板拼接⽽成,画⾯为⼀棵树下栓马⼀匹,马后站⼀⼈,⼀⼿执鞭,这个⼈⼤概是牧马者,马背上有只双腿劈叉、两⼿攀扯树枝的猴⼦,其左右还各有⼀猴。
整个画⾯⽤笔颇为简略,尤其是猴⼦,⾝躯、两⼿、两腿,⼏乎就是⼀笔画线的样⼦。
据学者研究,伊朗、印度及中亚草原地区的游牧⼈,很早就相信猴⼦可以防⽌⽜⽺等牲畜的疫病,《西游记》中天庭⾸次招安孙猴⼦,让其管理天马,正因猴可“避马瘟”也,所以,吴承恩让⽟帝封孙猴⼦为“弼马温”,是有道理的。
东汉(公元25-220年)铜连枝灯。
武威市雷台出⼟。
⾼146厘⽶,宽66厘⽶。
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瑞兽纹和云⽓纹。
灯呈树形,主⼲分为三段,套插⽽成。
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
⼗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个,叶端有⼩灯盏,盏沿各有桃形叶饰⼀个,象征⽕焰,⼲枝顶端有仙⼈骑⿅形花饰。
原有灯13盏,现存9盏。
东汉釉陶碉楼院。
武威市雷台出⼟。
院⾼105厘⽶,长67.7厘⽶,宽54.4厘⽶。
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成。
院中央矗⽴5层楼阁,每层都四⾯出檐,由下到上递层缩⼩。
院四周有围墙,正⾯⼤门为菱格形透窗,门檐上建两层门楼。
坞壁四隅为两层⾓楼。
门楼与⾓楼间有飞栈相连。
中央以及四个⾓楼之四壁均设透窗。
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天马西来。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产的重要⼯具,西域多产良马。
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宛汗⾎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发展。
武威雷台汉墓出⼟的铜奔马及铜车仪仗队,可谓这⼀历史发展的见证。
但遗憾的是这铜车仪仗队也只是复制品,真品据说也在国家博物馆。
主车舆车通长36厘⽶,马⾼40厘⽶,奴婢俑⾼19.5-24厘⽶。
铜车马出⾏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车,3辆⼤车、1辆⽜车、17个⼿持⽭戟的武⼠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势宏⼤,铸造精湛,显⽰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西汉⽊马。
武威市磨嘴⼦出⼟。
丝绸锦绣。
中国丝绸西传⾄罗马帝国后,在贵族中倍受青睐,因⽽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各国的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
中外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繁多,⾊泽艳丽,⼯艺精巧,技艺⾼超,对西⽅的丝绸纺织技术产⽣了深远影响。
西汉刺绣花边。
武威市磨嘴⼦出⼟。
其精致的程度⽤⾁眼都难以分辨。
科技艺术。
汉晋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廊的开发,促进了⼈⼝增加和经济发展。
许多中原⼤族和⽂化⼠⼈来到河西,中原⽂化、外来⽂化和本⼟⽂化有机融合,开创了思想活跃、⽂化发展、艺术繁荣的新局⾯,为中华⽂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
西汉⽊⽜拉车,武威市磨嘴⼦出⼟。
西汉,武威市磨嘴⼦汉墓出⼟,马⾼88.2厘⽶,长78.8厘⽶;车⾼95.2厘⽶,长96.5厘⽶。
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
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
根。
御奴跪坐,作双⼿持缰状,以⿊、⽩两⾊勾出眼、⿐及冠服。
马⽤红、⽩、⿊三⾊彩绘,马⼝含兽⾯饰衔嚼⼀副,颈上套轭。
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千⽯的官吏乘坐的车。
西汉⽊独⾓兽,武威市磨嘴⼦出⼟。
这件⽊雕长59厘⽶,宽16厘⽶,⾼38.5厘⽶。
此或为獬⾘,獬⾘⼜名廌、触邪,是传说中的⼀种神兽,驱邪避祟,⼜能辨识善恶忠奸,确判是⾮曲直,《说⽂》释⽈“似⼭⽜,⼀⾓。
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论衡》记其为“⼀⾓之⽺,性识有罪。
”颜师古注《上林赋》“弄獬⾘”云:“似⿅⽽⼀⾓。
⼈君刑罚得中则⽣于朝廷,主触不直者。
”后世以獬⾘为执法公正之象征,⽤以装饰刑官,⽽早先两汉魏晋的獬⾘,多⽤于镇守墓室,将其置于墓葬门⼝,起到抵御能邪狞的作⽤。
这只独⾓兽欲做前⾏冲刺的动作,⾝体造型厚实,头、⾓、颈、胸、腿⾼低起伏,错落有致,表现出雄强的⼒度,威猛的⽓势,汉代雕塑雕刻技法⼤多简单朴实,却有能显现博⼤的⽓象。
魏晋(公元220-420年)画砖。
其中有魏晋时期的“邮驿图”画砖,被确定为中国邮政标志,这是⽢肃博物馆中另⼀个被采⽤为⾏业标志的⽂物。
仔细看会发现,其中的⼈物没有画嘴,意思是保守秘密。
西汉黄⽺夹⼦,⽺脚陷进去就很难出来,⾦塔县肩⽔⾦关出⼟,⽢肃省⽂物考古研究所存。
西汉时期,西⽂铅饼。
灵台县康家沟出⼟,灵台县博物馆藏。
西汉时期的医⽅简,与黄帝内经、本草纲⽬并称中华医学三⼤瑰宝。
黄帝内经重在理论,本
草纲⽬重在药物,医⽅简重在药⽅。
⽊六博俑汉武威市磨嘴⼦出⼟。
六博是汉代流⾏的⼀种棋。
棋盘长29.2厘⽶,宽19.3厘⽶;⽊俑⼀⾼27.5厘⽶,⼀⾼28.5厘⽶。
棋盘呈长⽅形,上绘⿊底⽩⾊“规矩纹”图案。
⽊俑为两男跪坐相向博戏。
盘右⼀俑,右⼿放膝上,左⼿举于胸前;盘左⼀俑右臂向前下伸,握⼀筹。
两⽊俑着交领长袍⽤灰⾊坐底,⽩⾊宽带线描绘条状纹饰,腰系带,头挽髻,⾯部及双⼿敷⽩粉,其上墨绘五官、发髻、胡须、⾐领、袖⼝等,表情⽣动,惟妙惟肖。
胡⼈俑⽣动传神
各地出⼟的凤⾸壶。
三彩凤⾸壶。
唐代,⽢⾕县出⼟,壶⾼31厘⽶。
胎呈⽩⾊,直⼝,细颈,⼝颈相交处作⼀风⾸,风眼圆睁,啄张噙珠,神姿英发。
椭圆腹,⾼圈⾜。
凤冠长伸⾄腹为柄。
腹部两⾯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花瓣的脉络。
器⾝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流光溢彩。
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三彩釉⼯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化的特征,瓷器融合中西⽂化风格于⼀体,是⼀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艺品,独具魅⼒。
⼋思巴⽂虎符圆牌元代通⾼18厘⽶,直径11.7厘⽶,重249克。
圆牌为铁质,⽂字为银质。
两⾯镶嵌凸起的元朝官⽅⽂字⼋思巴⽂正体字五⾏,⼀正⼀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如不钦奉虔敬,治罪。
”制作⼯艺精细。
这⾯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遣使者所⽤的
信物。
西夏⽂⽂书
独脚青铜⿍。
经解讲员讲解后,知道了三件事:⼀是青铜器原来是从西⽅传过来的,有了西⽅青铜器,尽管传过来的时候是个⼩⼩装饰品,经过咱古⼈的研究开发,后来就有了祭祀⽤商⿍,有了战争⽤的⼽戟...再是说原来咱中原的⼈不吃猪⾁,原来吃多了容易⾼⾎压,所以这条丝绸之路上到现在也吃的是⽜⽺。
后来是咱中国⼈发现了茶叶,这样吃猪⾁喝茶⽔,才避免了⾼⾎压,这也就是中原江南⼈多吃猪⾁的起由。
三,他说中国有三⼤发明传到世界,其实还有⼀个⼤发明就是马镫。
那时候连张骞出访骑的马都不⽤马镫,有了马镫,才有了重骑兵,把战争的⽔平⼜提⾼了⼀⼤步。
第三单元丝绸之路的繁荣。
古凉州城⽰意模型。
唐代(公元618-907年)陶印度⼈俑。
⼭丹县博物馆藏。
商旅往来。
唐三彩⽂吏俑,秦安县叶家堡出⼟,⽢肃省博物馆藏。
唐三彩武吏俑,秦安县叶家堡出⼟,⽢肃省博物馆藏。
⽢肃佛教⽯窟分布⽰意图。
包括敦煌莫⾼窟、西千佛洞,安西市榆林窟,肃南县⽂殊⼭、马蹄寺⽯窟,武威市天梯⼭⽯窟,永靖县炳灵寺⽯窟,天⽔市麦积⼭⽯窟,西峰市北⽯窟寺,泾川县南⽯窟寺等。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拉⽇巴画传唐卡。
敦煌莫⾼窟 ⾼94厘⽶,横62.2厘⽶。
唐卡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拉⽇巴的⽣平事迹。
⽶拉⽇巴(1040-1123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祖师,西藏贡塘⼈,出⾝于富商家庭。
画中描绘了他与别⼈辩经的场⾯,还有他为⼈治病,接受供养的情景。
这幅唐卡的绘画技巧成熟,动作捕捉准确,描绘⽣动,显得古朴典雅。
元代唐卡⼗分少见,所存者都⼗分珍贵。
这件唐卡可以说是⽢肃元代唐卡的代表作品。
原有张⼤千的题
跋,重新装裱时被截去。
北凉(公元401-445年)菩萨像壁画。
来⾃武威市天梯⼭⽯窟的真品。
菩萨⾼碧深⽬,⾯部及上⾝⽤朱砂晕染,⿐梁、眼⽪、额⾓凸起受光处晕染⽩粉,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
描绘⾝体轮廓、⾐褶的铁线描⼜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风⾻,充分显⽰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点。
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 武威市天梯⼭⽯窟 坐佛⾼130厘⽶。
全趺坐,圆髻⼴颐,长眉细⽬,嘴唇紧闭,右⼿扶膝,左⼿施禅定印。
⾝着通肩式袈裟,⾐纹梯形折出。
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线,表现出恬静的⼼境。
彩绘虽以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祥的神韵。
同窟中的菩萨⽴像,⾝姿优雅,⽓度端正。
左侧胁侍菩萨⾼183厘⽶。
头挽垂环髻,发
绺披肩,⾯庞圆丰,秀⽬微睁,神情超脱中⼜露严正。
体着紧⾝束带天⾐及贴腿长裙,帔⼱⾃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
右侧胁侍菩萨⾼180厘⽶。
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不失妩媚。
左臂曲⾄胸前,右臂下垂。
宽披帛⾃双肩垂落⾄腋下,⽺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的⾝姿相应和,影塑技艺已臻完善。
北魏(公元386-532年)影塑菩萨。
天⽔市麦积⼭⽯窟。
⼤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函,唐代,泾川县⼤云寺出⼟此套舍利容器共五件,由⽯函、铜匣、银椁、⾦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成。
最外层为⽯函,⾼42.5厘⽶,常50.5厘⽶,宽49.5厘⽶。
由质地坚硬的灰⾊⼤理⽯制成,⽅形覆⽃顶,顶上正中刻⽅格,格内刻“⼤周泾川⼤云寺舍利之函总⼀⼗四粒”。
阴⽂⾪书,书法遒劲有⼒。
第⼆层为铜匣,⾼12.3厘⽶。
铜匣形同⽯函。
通体鎏⾦,錾刻忍冬纹,盖顶嵌⼀银质莲花,⼗⼆瓣,莲花中⼼镶⼀桃形银珠。
盖与⾝之间背⾯安装⼆个银质合页,正⾯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铜锁钥。
第三层银椁,⾼9.3厘⽶,长10.7厘⽶,宽8.4厘⽶。
覆⽡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形,四⾯有勾栏平座⼀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
第四层⾦棺,⾼6厘⽶,长7.5厘⽶,宽6厘⽶。
形同银椁,棺盖及棺⾝⽤⾦⽚、〕珍珠、绿松⽯镶嵌成⼤莲花,周围⼜饰以⾦⽚组成的⼩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
银椁和⾦棺下⾯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
⾦棺内有⼀檀⾹⽊⼩隔板。
⾦棺内置⼀玻璃瓶,长颈、圆腹、平底、⽩⾊透明。
内装舍利14粒,形如⽶粒,质似珍珠,中间有⼈⼯所穿的⼩孔。
瓶上盖古铜⾊丝质⼩帕。
全套作品精巧华丽,光艳夺⽬,反映了盛唐时期⾦银器制作的⾼巧⽔平,也是佛教艺术的珍品。
五代(公元907-960年)浮雕舍利⽯棺。
灵台县博物馆藏。
鎏⾦错银舍利铜棺 唐代 铜棺⾼15.4厘⽶,长19.7厘⽶,宽10.6厘⽶。
棺为铜质鎏⾦,盖若⽡形。
盖、棺两侧及前端均饰以错银的唐草纹、莲花纹、忍冬纹等纹饰,⾦银交映,光彩照⼈。
错银花纹柔美精丽,棺体玲珑别致,⼯艺卓越。
唐代《妙法莲华经》卷⼆(局部)。
征集⽂物。
西魏(公元535-557年)《贤愚经》卷(局部)。
征集⽂物。
⼤般涅槃经
第三单元丝绸之路的繁荣。
乐舞翩跹。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亚、印度等地的⾳乐、舞蹈艺术⾸先传⼊新疆和⽢肃河西地区。
在与本⼟乐舞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律优美,舞姿婆娑的“龟兹乐”、“西凉乐”等乐舞艺术,它们后来成为隋唐宫廷乐舞的基础,并且传到朝鲜、⽇本等地。
唐代⽯刻彩绘乐俑。
天⽔市博物馆藏。
唐代⽯刻彩绘吹排箫俑。
天⽔市博物馆藏。
唐代⽯刻彩绘吹贝蠡俑。
天⽔市博物馆藏。
榆林窟第25窟《观⽆量寿经变》乐舞图。
竖箜篌(右),⼜名胡箜篌、⽴箜篌、竖头箜篌,缘于美索不达⽶亚,东汉时经西域传⼊中国,后经⾼丽传⼊⽇本。
⽢肃敦煌壁画弦数不等的竖箜篌是传乐图中重要乐器之⼀。
五弦(中),⼜名五弦琵琶。
隋唐时极为流⾏。
隋唐燕乐的多部乐中,五弦琴被列为正式编制。
⽑员⿎(右),打击乐器,隋唐时⽤于天竺、龟兹、扶南诸部乐。
都昙⿎(左)。
打击乐器,隋唐时⽤于天竺、龟兹、扶南诸部乐。
古琴,传为伏羲所创,先秦时已为常⽤乐器。
现代称为七弦琴。
丝路奇珍。
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化的融合,也使⽢肃成为丝绸古道上中国与西⽅⽂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化交流的舞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化⾯貌,各类艺术奇珍,折射出独特的异彩。
隋代(公元581-618年)连珠纹扁壶。
征集⽂物。
唐代⾼⾜鎏⾦银盘。
肃南县西⽔乡出⼟,肃南县博物馆藏。
唐代海兽葡萄纹镜。
征集⽂物。
公元3-5世纪,佉卢⽂买卖奴⾪⽊牍,新疆安迪尔古城采集。
佉卢⽂是⼀种古代⽂字,佉卢⽂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通⽤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可追溯⾄公元前251年,⾄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可能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弃⽤。
此佉卢⽂买卖奴⾪⽊牍,⼀长21.3厘⽶,宽3.7厘⽶;⼀长13.5厘⽶,宽3.5厘⽶。
⽊牍谁弄个以佉卢⽂记载⼀份法律判决书,其⽂⼤致为判决⼀些⼥奴归属州长们役使,并刻抵押、出售和馈赠他⼈,另外还指⽰⼥奴拥有者要让⼥奴⽣育,以带来繁荣。
唐代鸟纹鎏⾦铜梳。
征集⽂物。
第四单元丝绸之路的绵延。
⽂化多彩。
宋元时期,⽢肃地区汉、藏、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长期共同相处。
商业贸易兴盛,印刷术、⽕药、天⽂、医学等科学技术频繁交流,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泛传播,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化格局。
西夏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五仕⼥”⽊版画,武威市博物馆藏。
西夏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彩绘牵马“⼤六”⽊版画,武威市西郊林场出⼟,武威市博物馆藏。
⼩⽊屋精美的⽃拱和绘画。
元代荷塘鸳鸯纹青⽟钮。
张掖市⼤佛寺出⼟,⽢州区博物馆藏。
摩羯纹铜镜⾦临洮县北乡⿇家坟出⼟直径23.7厘⽶,边厚0.6厘⽶。
为⼥真国所铸。
正圆形,半球钮纹饰为相环绕的两条摩羯鱼,头前各有⼀系带飘曳的宝珠。
鱼为龙⾸鲤鱼⾝,曲体长尾,以极精致的⽔曲纹作底为衬托。
摩羯是佛教故事中的神鱼,乃如来的化⾝。
带翼的龙头鱼⾝纹是⾦代铜镜流⾏的纹样。
摩羯侧⾝有铭⽂“陕西西路监造使”。
在宋⾦时期有如此纹饰清晰、有铭⽂的铜镜是罕见的,弥⾜珍贵。
莲花形玻璃托盏 元代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 盏⾼4.9厘⽶,⼝径8.9厘⽶,底径3.4厘⽶;盏托⾼1.2厘⽶,⼝径15.2厘⽶。
玻璃托盏为晋蓝⾊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泡。
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托⼝为平⼝,边沿呈⼋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形。
托盏造型优美,⾊彩艳丽,⼯艺精湛,是迄今出⼟最完整的⼀套元代玻璃托盏。
阿⽂铜⾹炉明代炉⾼12.3厘⽶,宽21厘⽶,⼝径13.5厘⽶。
铜呈⾦黄⾊,底有四半圆⾜。
象⿐形⽿,腹上下各⼀道弦纹,炉腹两⾯嵌⾚铜阿拉伯⽂,炉底有两⽅铭款,⼀⽅为“⼤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为“⾂马⼤⾂”。
这件铜炉是明武宗赏赐给当时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长⽼的,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化和历史的珍贵器物。
“庄严妙相”象⽛印明代印⾼6.5厘⽶,印台⾼2厘⽶,印⾯边长4.2厘⽶。
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印⾯镌刻阳⽂九叠篆书“庄严妙相”。
印背钮两边分别阴刻楷书“⽞德⼆年□⽉□⽇”和“赐剌⿇班丹领占”。
班丹领占系岷州卫喇嘛,曾于⽞德元年赴京贡马。
明⽞宗在⽞德⼆年回赐财物,以⽰褒奖,印应为赐物之⼀。
瓷器⽣辉。
宋元是中国制瓷业的⾼峰时期,瓷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销亚⾮欧很多国家,制瓷技术亦远传丝绸之路沿途各国。
今天,全国各窑⼝的瓷器在⽢肃均有发现,反映出当时瓷器⽣产的兴盛与贸易的繁荣。
北宋明道元年(1032)磁州窑虎纹瓷枕,征集⽂物。
宋代⼋⼤窑系代表作。
包括:越窑青瓷花瓣纹罐、南宋龙泉窑系青釉菊瓣⼤碗、宋定窑⽩釉龙⾸净瓶、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注壶、景德镇窑刻花葵⼝碗、宋建窑兔毫盏、钧窑宋⽉⽩釉出戟尊、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
龙泉窑青釉瓷匜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6.3厘⽶,⼝径14.2厘⽶,底径8.4厘⽶。
直⼝,浅腹,矮圈⾜,⽩胎。
器⾝扁圆,在下腹部有⼀槽形长⽅流。
通体施青釉,造型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