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趋同: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它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居群:指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双名法:种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加种本名,全用斜体。

常规绝灭: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老种消失和新种产生;
集群绝灭: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
小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在短时间内的进化;
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
匙形台:是腕足类的齿板下部相对延伸,两者愈合成一匙形板,称为匙形台。

羊膜卵:(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卵壳、外层卵壳膜、内层卵壳膜(卵黄细带、外侧卵白、中间卵白、卵黄膜、潘氏核、胚盘、黄卵黄、白卵黄)、内侧卵白、卵黄细带、气室、角质层
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他们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卵壳石灰质或革质,坚韧,能维持卵的形成,它的作用:1减少卵内的水分蒸发,2避免机械损伤,3防止病原体侵入。

卵壳表面有许多小的气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大的卵黄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生物带:任何一种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和谱系带;
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行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底层层序。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这就是瓦尔特定律。

指相化石: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相变: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统称为相变。

遗迹相:一定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化石组合,是根据同一或相似沉积环境条件下多种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或遗迹群落来体现的。

沉积相:是指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

海侵:是指海洋向陆地推进,海水面积扩大,海岸线延伸到原来的陆地内的现象,其前进的方向即为海侵的方向。

海退:是指海平面下降,海水从大陆后撤,海岸线向外迁移,称为海退,它所产生的沉积称为海退序列。

简答:
1.化石保存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叫做实体化石。

绝大多数实体化石是生物硬体经历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后形成
的,这些化石又叫变化实体化石,但有些实体化石没有经过明显
的变化或只经过细微的变化;
(2)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叫做模铸化石。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和铸
型化石四种类型;
(3)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4)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但遗体分解后其有机成分仍然残留在岩层中,这
些有机物的化学分子结构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设备从
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并证实过去生物的存在。

2、小进化/大进化及其基本形式。

答:进化可以在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发生。

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生物学家研究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就是小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研究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种和种以上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即大进化。

小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大进化的进化事件大多数是小进化的积累。

小进化基本形式
(1)突变:突变是指生物体的DNA发生改变。

(2)迁移:是指居群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

(3)遗传漂变:在居群中,如果新一代随机的从上一代获得等位基因,那么居群越大,新一代越能够代表上一代的基因库组成。

(4)适应: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从生物的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个体组成的居群等生物组织层次上,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

(5)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大进化基本形式
大进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条渐变与间断平衡。

(1)适应辐射:指的是一个祖先群类,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包括两种:①当某一类群产生了一种进化革新,使得它们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或开拓新的生活方式。

②当集群灭亡发生后,由于种间竞争压力减小,使得某些生物在腾空的生态环境中得以适应辐射;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相似的形态。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②系渐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

②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3、简述䗴的旋壁分层类型和特点。

一层式旋壁: (i)由致密层组成; (ii)由原始层构成。

双层式旋壁:(i)外为致密层、内为透明层;(ii)外为致密层、内为蜂巢层。

三层式旋壁:(i)由致密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ii)由外为致密层、中为蜂巢层、内为内疏松层组成。

四层式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

4、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壳体差异。

腕足类壳分背壳和腹壳,背壳小,腹壳大。

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

肉质柄收缩,使动物快速潜入海底泥沙中。

背腹二壳内面各具一片外套膜,其边缘有刚毛。

壳由套膜分泌形成,二套膜之间为外套腔,动物的柔软身体的大部分位于其中。

外套腔被隔膜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内有螺旋状得总担,一般左右各一,后部为内脏团。

双壳类是左右两片壳,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

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状突及一圆形开孔,双壳类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腕足类多体型多小,双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大类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两瓣壳大小不一样,壳质是钙质或几丁磷灰质。

4、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壳体差异。

腕足动物的两瓣外壳分为背、腹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每瓣壳内呈左右对称;铰合构造中的铰齿在腹壳上,齿窝在背壳上。

双壳类,两瓣外壳分为左右壳,是左右两片壳,两壳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但每瓣壳内前后一般呈不对称;铰合构造中的铰齿和齿窝在两瓣壳上都有分布。

5、被子植物两大类群的基本特征。

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花朵花瓣为三的倍数花瓣为四或五的倍数
茎茎部维管束是散乱的茎部维管束是环状的
次生长很少会显示出次生长很常有次生长
花粉花粉有一个沟或气孔花粉有三个沟或气孔
根偶发成长的长自胚根中
叶子叶脉是平行的叶脉是网状的
子叶一个两个
5、被子植物两大类群的基本特征。

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纲与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形态草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
主轴不发达发达
茎茎部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不可次生增粗茎部维管束环状排列,有形成层,可次生增粗
叶脉平行或弧形,有横脉彼此联结羽状,掌状或网状
花各部分的数目 3的倍数 4或5的倍数
6.马的演化历程
马的进化大约有以下几个趋势:(1)体型由小变大;(2)腿增长而脚趾数减少,适应开阔草原的奔跑生活;(3)侧肢退化,中肢加强;(4)背部由弯曲而伸直和变硬;(5)门齿变宽;(6)前臼臼齿齿化;(7)牙齿由低冠变成高冠;(8)食性从食用森林中的嫩叶变成食草;(9)头骨的前部和下颚加深,以适应高冠的颊齿;(10)眼前的颜面部伸长;(11)脑增大并趋向复杂化。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

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

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

前足4趾着地,后足
3趾着地。

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

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

体大如羊。

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

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

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

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

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

四肢更长,齿冠更高。

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

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

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四趾完全退化。

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

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欧亚大陆。

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绝灭。

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绝灭。

只有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繁荣和发展。

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以及现在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

现代马则是由野马经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

简单的说,就是始祖马→中马→古马→新马→真马
7、什么是地层的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底层划分和对比有哪些主要方法,简述之。

答: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或属性按地层原始顺序,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是指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性或属性一致和(或)地层位置相当。

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从层型向外延伸是通过对比实现的。

由于所依据的特征或属性的不同,地层划分与对比也是多种的。

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按两地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的相似性来建立其对比关系——岩性对比法。

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回
(二)生物地层学方法
生物地层学方法就是古生物学方法,它是根据上、下地层中所含化石的不同来划分地层。

主要有:标准化石法、生物组合(生物群)分析法、种系演化

(三)构造学方法
(四)现代地层学方法包括: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古地磁测定法
8、何谓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选择或确定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应具备哪些条件?
(1)概念
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简称界线层型(GSSP),俗称“金钉子”,是指特定地区内,特定岩层序列中的一个专有的标志点,藉此构成两个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界线的定义和识别标准。

界线层型是定义显生宙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的唯一标准,晚前寒武纪末期的地层亦可参照使用。

晚前寒武纪末期以前的系不适用界线层型定义,其界线以同位素年龄值定义,称为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简称GSSA。

界线层型的核心是用下界界线层型来确定年代地层单位,较高级别(统、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的下界,应自动地被其所含的最下部一个阶的下界所定义。

(2)选择或确定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应具备的条件
①连续、无间断、无明显垂直相变的含化石的海相或非海相沉积层序,并具有一定厚度以确保能代表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未遭受沉积同期或后期构造的破坏,或强烈的变质作用。

③具有丰富、保存完好、多样化和世界广布的动植物化石代表。

④有利于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提供各方面资料证据(如同位素年龄测定、磁性地层、化学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等)。

⑤剖面交通方便,易于到达,允许国际同行自由研究。

9、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

答: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由于地史经历的差异而不同,可有以下几类接触关系:
(1)整合:在一个沉积盆地内,连续沉积的两套地层没有明显的、截然的岩性变化,它们是逐渐过渡的,两者产状平行一致,这种关系称为整合;
(2)平行不整合:两条地层之间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产状平行一致,这种关系称为平行不整合;
(3)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之间不但隔有大陆侵蚀面,而且两者之间的岩层还呈现截交关系,产状不一致,这种关系称为角度不整合。

10、海侵和海退的概念及沉积特点。

海侵: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推进,海岸线向大陆方向迁移的现象。

沉积特点:新的海侵沉积物与原海区沉积物是整合接触,与原陆区沉积物是不整合接触;沉积颗粒由下向上逐渐变细。

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从大陆后撤,海岸线向海方向迁移的现象。

沉积特点:沉积颗粒由下向上逐渐变粗。

11、陆相沉积的主要沉积类型和特点
1.陆相沉积类型
(1)山麓堆积
在高山与其接境的低山或盆地之间,常可以分出一个山麓带。

当河流一出山口,坡度变缓、水流分散,流速骤减,大量岩屑快速堆积,在山麓带形成冲积锥或冲积扇。

(2)河流沉积
河床沉积包括河床滞留砾石沉积、边滩及心滩的砂质沉积。

河床沉积的砂、砾,其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砾石排列常逆流倾斜;具有单向斜层理,倾向基本和流向一致。

沉积物中的动物化石少见,有时可见植物树干化石。

河漫沉积包括堤岸、决口扇、岸后湖泊(河漫湖)及沼泽等沉积,代表洪水泛滥期产物。

河漫沉积较河床沉积细,主要是细砂、粉砂和泥,一般具水平和微斜层理。

在河漫湖、牛轭湖中可发育成沼泽,因而往往形成泥炭层,可见植物和动物化石。

(3)湖泊沉积
湖泊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两种。

潮湿地带的湖泊都是淡水湖,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及黏土岩为主。

干燥地区的湖泊一般是咸水湖,其特征的沉积物是盐类矿物(岩盐、石膏、芒硝等);层理以水平层理较为常见。

(4)沼泽沉积
淡水湖泊发展的结果是湖泊逐渐缩小,湖水变浅,以致植物大量繁殖而形成沼泽。

沼泽相以黑色黏土岩为主,含煤层及炭质页岩并具有丰富的植物化石为沼泽沉积的主要特征。

沼泽沉积中还常含有菱铁矿和黄铁矿结核,有时富集成矿。

(5)冰川沉积
冰川沉积是由于冰川运移至雪线以下融化,其携带的物质迅速堆积的结果。

因此,冰碛层没有分选性,细砂、黏土和巨砾混合在一起,没有任何层理;砾石多成棱角状,表面常有冰成擦痕,一般也没有生物化石保存。

(6)风化壳(残积层)
主要是指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影响下,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下的产物。

它的存在,说明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剥蚀阶段,是当时特有的气候、地形标志,同时风化壳中常含有很多矿产,如铁、铝、镍、锡石和铂等。

12、年代地层学中的地层单位和年代单位的对比关系。

(1)年代地层单位——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从大→小划分为六级:宇、界、系、统、阶、时间带。

(2)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期中的时间划分单位。

从大→小划分为六级:宙、代、纪、世、期、时
3)两者关系:
宇和宙: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在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宇。

界和代: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界,比宇、宙小。

系和纪:是界、代的一部分,在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系,如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叫二叠系。

统和世:是系、纪的一部分,在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叫统。

阶和期:是基本单位,在期的时间内全部形成的地层叫阶。

时间带和时:最低等单位,代表一个时内所形成的全部地层叫时间带。

一般根据生物属、种的延限带或组合带建立起来的。

13、简述前寒武系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同位素年龄测定:
由于前寒武纪的地层都由结晶岩石构成,矿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便成为前寒武纪地层时代确定、划分、对比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它可提供前寒武纪地层的定年数据,成为大区域乃至全球性前寒武系划分对比的基本依据。

方法二构造—岩浆旋回法:
根据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以及对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岩石特征、构造特征、变质程度、岩浆活动等进行综合研究来划分不同的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的方法。

方法三岩石学方法:
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沉积建造,如条带状铁矿建造、冰碛层等;岩石的变质程度,分为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

方法四生物地层学方法:
主要是菌藻类、叠层石类和原始的后生动物群化石。

14、为什么说印支运动是中国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印支运动使亚洲东部三个不同陆块(扬子、中朝、西伯利亚)进一步叠接。

当时,在西伯利亚与中朝之间(中亚-蒙古褶皱系)和中朝与扬子之间(秦岭褶皱系)都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逆掩,使地壳进一步叠覆、缩短。

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奥夫带强烈运动的开始。

它不仅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印支地槽褶皱,而且使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开始活化,形成自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海洋愈来愈强烈的基底和盖层的褶皱和逆掩,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自此以后,中国东部地区转化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

印支运动是特提斯构造带第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

这一褶皱带向南经马来、印尼与滨太平洋印支褶皱带相连,向西经帕米尔、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或更远。

15、简述古生代早期和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规律
古生代早期,全球范围发生了三次重要的褶皱运动,在很多地槽活动地带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古生代早期的构造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寒武纪后期的萨莱伊尔运动;奥陶纪后期的太康运动;志留纪后期至泥盆纪初期的加里东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表现的最为强烈,分布最广,影响最远,因此常用“加里东运动”或加里东构造阶段来代表所有发生在古生代早期的褶皱运动,即为广义的加里东运动,而所有古生代早期运动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古生代晚期的地质发展史基本上与海西构造阶段相吻合,所以常把海西构造阶段当作古生代晚期为主的地壳运动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之为海西(华力西)构造运动,或称为海西构造旋回、海西构造期等。

海西构造阶段隆起的褶皱带,则称为海西褶皱带。

古生代地壳运动表现在: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向着形成统一的联合古陆方向发展;到海西构造阶段末期,联合古陆主体业已形成,海西地槽、乌拉尔地槽、天山—兴蒙海槽均已褶皱成山系,使大陆
面积迅速扩大。

由于陆地面积空前扩展,陆相沉积更为发育,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分异也因此更为明显,与此同时,生物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面貌,尤其是陆生植物的大量繁盛,构成了地史时期最主要的成煤期。

论述:
一、论述脊椎动物亚门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演化。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又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有力支柱,同时保护着脊髓。

3.低等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及次生水生种类成体用肺呼吸,腮裂只在胚胎时期出现。

4.除圆口类外都具有上下颌,以支持口部,加强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下颌上举闭合的方式为脊椎动物所特有。

5.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位于身体腹面的能收缩的心脏,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6.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肾管,提高了排泄能力,以适应高的代谢活动。

7.除圆口类外,都具有成堆的附肢(鳍和肢)作为运动器官。

分类演化:
脊椎动物可分为有颌类和无颌类;无颌类代表了最原始的脊椎动物,没有上下颌,以现生的七鳃鳗以及化石盔甲鱼类为代表;有颌类包括其它所有的脊椎动物,具有明显的上下颌,从志留纪出现的盾皮鱼类开始,经历了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后来在泥盆纪晚期开始登陆,随之演化出了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成为陆生动物中的统治者。

两栖类为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阶段,幼体以鳃呼吸,成体肺呼吸;具有了五指(趾)型四肢,脊柱有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中耳和耳柱骨的出现。

爬行动物类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其中羊膜卵的出现,由此繁殖脱离了水的束缚;化石最早出现于石炭纪晚期,一直延续至今;根据颞孔类型,爬行动物分为无孔类、单孔类和双孔类;其中无孔类在三叠纪中晚期演化出了龟鳖类动物,单孔类在三叠纪晚期演化出了哺乳动物,而双孔类不仅包括了现生的其他爬行动物,而且在侏罗纪晚期演化出了鸟类。

鸟类适应于飞行,由此前肢演变为翼,体表为羽,身体恒温。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成果的一类,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和哺乳,四肢腹位,牙齿分化,听觉器官发达有三块听小骨。

二、论述植物界的主要分类和演化。

根据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及进化形态特征,植物界可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繁殖又称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种子繁殖,统称种子植物;除了苔藓植物之外,其他植物又被称为维管植物;而被子植物也被称为显花植物。

蕨类植物包括原蕨植物(或莱尼蕨类和工蕨类)、石松植物、节蕨植物、真蕨植物和原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又包括种子蕨植物、本内苏铁植物、苏铁植物、银杏植物、松柏植物和买麻藤植物。

植物演化历程: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即原蕨植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志留纪-泥盆纪。

石松植物、节蕨植物和真蕨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在泥盆纪晚中期分别出现,并在石炭纪演化出许多大型乔木,构成了全球性的重要的成煤森林;但之后开始衰败,现今仅残存有一些草木类型;原裸子植物代表了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化石最早出现在泥盆纪晚期。

裸子植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植物,最晚类型也已存在中生代早期,是中生代时期重要的植物类型,在新生代裸子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