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问什么是观察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问: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特点?
答:观察法是指人们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目的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作为科学的观察应具有如下特点:(1)科学观察是具有研究目的的观察,(2)科学观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3)科学观察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观察。
33.问:观察法有哪些种类?
答:从研究者能否对观察对象实行控制来划分,观察可以分为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实验观察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下进行观察。
非实验观察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观察。
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能对观察环境及有关因素实施人为控制,而后者则完全自然发展无法进行控制。
从研究者的观察方式来划分,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无结构观察两种类型。
结构性观察在于预先设计出观察指标,无结构观察指研究者不预先设计出观察项目,也不专门探究某一行为,而是观察和汜录在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从研究音在观察中扮演的角色来说,又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观察。
这类观察可能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隐蔽观察,即参加到各种活动之中却不暴露自己的观察身份。
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另一种是非隐蔽性的参与观察,这种观察是对被研究对象不隐匿自己研究调查者的身份,并通过对方的支持,尽可能地为研究者提供方便,使研究昔较充分地掌握资料。
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而是作为局外人,通过观察,来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这种观察完全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
34.问: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答:观察法的基本原则:
1.全方位原则
我们在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特定事件时都不能以管窥豹,以局部的观察代替对事物的全面调查。
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在运用观察法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尽量以多方面、多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搜集资料。
2,求实原则
观察法的实质是追求真实可靠的科学结论。
不辨真伪的观察是毫无意义的,它的结果只能自欺与欺人,甚至危害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观察法的要求:
第一,密切注意各种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
第三,积极开动脑筋,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35.问:怎样评价观察法?
答:观察法的优点在于搜集非语言行为的资料方面优于其他的方法。
观察法的伸缩性较大,有较充裕的时间与被观察对象接触。
如果观察是在非人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那么被观察者不易因访问者的出现而在行为上失常。
此外,观察者还有利于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一些社会现象的倾向性。
然而,正如它具有的优点一样,此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和不足,甚至某些局限性是与优点孪生而来的。
(1)大多数观察,研究者对于环境因素准于控制。
因此,为要得到真实可靠的资料,有时研究人员往往只能消极等待。
(2)只有较少指标可用数量表示,而大量的观察资料难于数量化。
观察研究一般采用非数量表示的知觉形式,而不采用调查研究和实验法中常用的定量测量法。
当然不是所有的观察性资料都不能用数量表示,有时观察所得到的资料的量化常常限于百分比等少数指标。
而更多的资料是事物状况、性质,发展趋势的直接描述,这些一方面数量化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也无数量化的必要。
(3)观察研究的样本比较小。
从原则上说观察研究若有足够的观察人员,可以面对成千上万的观察对象,然而实际上观察研究所得资料大多是人的感受,无法数量化。
这就造成了观察人员之间所搜集的资料无法相互对比和统计,特别是无法证明非结构式观察的可信度。
同时观察研究比较复杂,费时费力,这就决定了观察研究不可能有较大的样本数。
(4)观察者难以进入观察环境,接近观察对象。
许多观察研究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为了保证所得资料较少掺杂别的因素影响,就不应暴露自己的观察角色。
但由此就难以进入观察环境,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入观察环境,在接近观察对象时也常常受阻。
况且还有记录方面的困难,多数情况只好依赖于观察者的记忆力。
36.问:无结构非参与观察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答:基本上有五个方面:
第一,对情景环境的观察。
第二,对人物的观察。
第三,对事物动因的了解。
第四,对社会行为的观察。
第五,对出现频率和出现次数的观察。
37.问:无结构参与观察的特点是什么?在实施中需要哪些技巧?
答: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引起被观察者的心理障碍,观察者完全掩饰了自己“研究者”的真实身份。
作为“局内”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的资料,这是无结构参与观察最突出,也是其他方法无法相比
的优点。
不过有两点容易对此方法的结果产生质疑;一是因为无结构,所以不同的观察者往往有不同的结论;二是参与的程度越高,资料的主观色彩越浓。
所以凡要运用此种方法的工作者,都要慎重地实施每一步骤,牢记自己的观察收集资料的任务,避免产生以上两种偏颇。
在参与观察中应掌握的技巧:
(1) 消除观察对象的戒备心理。
(2) 尊重并顺应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
(3) 与观察对象共同生活,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
(4) 参与群体的活动和个别的接触相结合。
(5) 对被观察者提供帮助以增进互助关系。
38.问:什么是有结构观察?它的内容是什么?
答:所谓有结构观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在观察前设定所要观察的活动和行为,并根据预先假设的反映类型,制定出严格的观察记录表格。
观察是在这种严格控制下进行的。
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有控制的观察。
所谓控制,是研究者在观察手段、观察程序和采用技术等等问题上实施标准化,即以某些工具或设备,如录像、录音,单向玻璃、记录机器和各种表格等来从事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根据观察研究的目的,预先确定探究的范围,使观察结果达到标准化的程度。
有结构观察的内容大略有三个方面:
1.物质表征
此项内容相当广泛,但大都是一些外在的形式。
例如,服务机构的徽章、标志、标语口号;企业组织的整洁、文明程度、墙上的奖状、家庭陈设等。
2.动作行为
这主要是指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它将表现动作者的好恶倾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等等。
3.态度行为
态度行为常常是对某一事件出现后,被观察对象的价值判断、态度取向,引起态度行为变化的,在自然环境是由事件的出现引发而自然出现的,而在人工环境中可以是研究人员输入的。
39.问:什么是文献和文献研究?
答:文献的通常涵义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社会调查中的所谓文献是指与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社会中的有关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
它包含的内容要比一般意义的文献内容宽泛的多,通常要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别,三个方面。
从内容划分,有直接文献和间接文献。
所谓直接文献一般称为第一手资料,这类文献是由社会事件或行为的直接参与或接触者撰写的。
间接文献是指转手的第二手资料,它不
是由事件的直接参与或接触者撰写的,而是通过目击者的叙述或阅读第一手资料之后所撰写的报告,文章等等。
一般说来,这两类文献,直接第一手资料比间接第二手资料的信度高。
从文献的来源上看又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私人性的文件,包括日记、书信、遗书,自传和供词,第二是公务性的文件,包括会议记录、洽谈决议、备忘录、各类报表、政府文件等等,第三是宣传性读物,如报纸、杂志、期刊、通讯稿和文艺作品等等。
文献研究是从搜集的资料中提炼、选择、提取、整理分析的过程。
它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有结构的文献研究不,或叫做定量的文献研究。
此类研究有预先设计的组织方式和研究提纲,它通过对文献中所涉及资料有目的量化,使之验证原来理论假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另一个类型是无结构的文献研究,也叫做定性的文献研究。
此类研究多数从资料本身出发,不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定量化,而是着重资料内容的分析上的一种研究方法。
40.问:文献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与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相比较,文献研究最大的特点是把研究对象由直接方式转变为间接方式,研究人员不再是同现实社会的具体人打交道,改变为接触各类文字材料。
这种变化给整个具体研究既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既有方便,也有困难。
从文献研究的优点方面看:
(1)文献研究可以避免研究者对调查对象本人带来任何影响。
尤其是当文献并不是专门为调查目的撰写的情税下就更容易保持文献资料原有的纯洁性,绝不会因对社会研究产生偏见而影响文献本身。
而实地调查则完全不同,既使是非常慎重接触对方,也难免引起误解。
(2)文献研究与实验法、观察法等相比较,可以采用较大的样本。
(3)文献研究还具有所得资料质量高、费用低的优点。
另外,文献研究既不必控制调研环境,也不必很大范围地奔波去搜集资料,这样相对来讲耗经费就比较小,所以说它也是比较经济的研究方法。
局限和不足:
(1)由于文献包含着撰写人的个人倾向性内容,这就增加了研究者从文献中选择客观资料的难度,尤其是第二手文献,如果作者带有比较偏执的倾向,就无法辨别原事物的真像,而且其描述水平愈高就愈增大研究的困难。
(2)文献的不完全性,也是造成研究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
这主要是指历史性文献。
(3)文献研究就局限在文字语言,图表等无再反映的范围之内,无法通过再询问等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补充资料。
41.问:文献研究有哪些作用?
答:作用有二:1.文献研究具有深度回顾的功能。
2.文献研究具有纵向剖析的功能。
其特点为:
1.注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强调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
2.注重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而不过份注意内容的表达形式。
3.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它的分析有效性也比较强。
4.在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上更为注重理解能力和研究水平。
42.问:文献定性研究的特点和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答:其特点为:
1.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强调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
2.注重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而不过份注意内容的表达形式。
3.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它的分析有效性也比较强。
4.在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上更为注重理解能力和研究水平。
其步骤为:1.文献摘录。
2.分析文献资料与研究主题的关系。
3.说明主题。
43.问:什么是文献定量研究?它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答:文献定量研究也叫文献内容分析,它的基本特征在于将文字的、非定量的文献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其步骤为:(1)抽取文献的样本,(2)定义分类的内容,(3)定义记录的单位,(4)定义上、下文联系的单位,(5)定义计数系统。
44.问:应当如何运用献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答:我们把文献研究从方法上分为两大类型,即定性的文献分析和定量的文献内容分析。
但是,在实际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时,经常是两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既包含有定量的文献研究,也包含有定性的文献研究。
同时,也要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因为实践证明如果把文献研究作为该项课题的唯一研究方法,出纰漏的概率就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采用一些方法。
另外,不论进行定量研究还是定性分析,均应考虑文献本身的适用性,否则把适于定性研究的文献硬性进行定量的分析,其结果就会引出不必要的偏差。
45.问:什么是试点调查法?它有哪些特征?作用如何?
答:所谓试点调查法,就是为了取得实行某一政策或方案的经验,固守一个有代表性的基点,进行一个时期的持续调查,系统地搜集和积累第一手资料,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试点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借以指导全面工作的调查方法。
试点调查法是获取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是领导机关和公务人员摸清实际情况,据以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方法。
试点调查法的特征:
1.实践性。
它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有计划地改变试点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试点对象进行调查。
2.代表性。
试点调查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问的因果关系,认识试点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丰富理论假设,指导全面工作。
试点调查的过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是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结合起来,因此,试点调查得到的资料以及由试点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具有指导其他单位工作的作用。
3.动态性。
由于实践活动不断进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试点对象本身也必然发生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这就是说,试点调查的实践性,决定着试点对象的动态性。
4.综合性。
在试点调查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改变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外,一般都要采取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和集体访谈等直接调查方法。
不仅如此,试点调查的过程。
不仅是不断搜集资料的过程,而且是不断研究材料的过程,它是各种调查方法和各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交叉进行的过程。
作用:1.试点调查法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方法。
2.试点调查法是验证方针政策的重要方法。
46.问:试点调查法有哪些种类?
答:主要有:
1.平行试点和连续试点:平行试点,也叫对照试点,是指既有试点组又有控制组或对照
组的一种试点方法。
试点组是指施加自变量影响的组,即试点单位。
控制组是指与试点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不施加自变量影响的组,即与之对比的单位。
在平行试点中,假设的检验要依据同一时间内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的状况的比较进行。
连续试点,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观察或测量,以检验假设的一种试点方法。
在这种试点中,不存在与试点组平行的控制组。
同一组在采用白变量之前是试点中的控制组,在采用自变量之后则是试点中的试点组。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的检验要依据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问里的四种状况(或两种值)的比较。
2.实验室试点和实地试点:实验室试点,是在人工的,“纯化了”的环境下进行的试点,试点者对试点环境可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
实地试点,则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试点。
这种试点又分为两种:控制试点和自然试点。
控制试点就是对试点的对象增加试点变量即自变量,或者改变原有的变量以检验其假设。
控制试点能基本保证被研究对象的原有特性、不改变研究对象的现场背景。
自然试点是指研究人员不用自变量去影响试点组的一种试点。
研究人员基本上不干涉试点对象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只是观察和测量他所需的指标值。
自然试点既可按两个平行组(控制组和试点组)的图示进行,也可按“之前”和“之后”的连续图示进行。
3.单一试点组试点、试点组对照组试点和多试点组试点。
47.问:怎样进行试点调查法?
答:试点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大致可以分为试点前的准备,试点过程的控制和试点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三个阶段。
1.试点前的准备:包括确定试点目的和试点课题,建立试点假设(或称理论假设),进行试点设计、选择试点对象和完备试点环境四个方面。
2.试点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试点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试点因素的控制。
3.试点效果的检测和评价:试点效果的检测,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检测的指标、检测的方法和检测的手段要科学。
其中,首要的是指标要科学。
此外,对于科学的指标,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检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
所谓统一性,是指对不向的试点对象,都应用统一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去检测。
所谓可重复性,是指检测所得的结果,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
只要试点对象、试点环境,试点激发以及试点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相同,不管由谁来检测,不管在何时、何地检测,检测的结果都应重复出现。
对试点结果的科学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试点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科学评价,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把试点效应与非试点效应严格区分开来。
二是对试点结果的外在效度作出科学评价。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把试点结果中共性和个性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
对试点结果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评价,都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决不可任意地拔高,任意地吹捧。
更不可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盲目地普遍推广。
48.问:试点调查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试点调查法的优点:它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试点调查法是可重复的调查,因此,试点调查的结论一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它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试点调查法的缺点:难以选择到有充分代表性的试点对象和试点环境,因此,任何试点调查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在现场试点中,人们很难对试点过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完全排除非试点因素对试点过程的干扰;对于许多落后的、消极的社会现象,不可能或不允许进行试点;试点调查法对试点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花费的时间较长,试点的对象不能过多等等。
49.问:什么是会议调查法?
答:会议调查方法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利用会议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
会议调查的主要程序包括:一是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二是讨论、研究有关问题。
50.问:会议调查有哪些种类?
答:根据会议调查主体进行调查的方式不同来划分,有列席旁听型;专门举行型、附带进行型。
根据调查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任务来划分,有收集资料型、研究问题型。
51.问:会议调查法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会议调查方法的特点:灵活性强;有效程度高;综合性强;可控性强。
会议调查方法的作用:能够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调查效率;能够使调查对象把调查主体需要掌握的调查内容集中、客观、具体地反映出来,保证了调查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是完善调查手段、增强调查信度和效度的有效形式。
52.问:应当如何运用会议调查法?
答:首先,对于会议调查方法的选择,应在通过对自身所从事的调查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1)必要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通过对各种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和选择,确认会议调查方法是完成此项调查任务的必要方法。
(2)有效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通过对会议调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判定,确认它是完成此项调查任务的有效方法。
(3)可行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通过对本项调查任务的调查成本进行测算,对调查主体的自身能力以及其它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价,确认会议调查方法是完成此项调查任务的可行方法。
(4)最佳性原则。
即凋查主体通过对所有的适合本项调查工作的调查方法进行优选,确认会议凋查方法是完成此项调查任务的最佳方法。
其次,对于会议调查方法的具体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慎密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在组织调查会议的过程中应认真地制定调查的总体方案、慎重地确定会议的议题和议程、科学地确定与会的调查对象、周密地安排与会议有关的各项事务性工作。
(2)灵活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在举行调查会议的过程中要灵活、机动地开展会议调查。
会议的效果如何决定于调查主体与调查对象之间的配合程度如何,调查主体作为调查会议的主导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经济性原则。
即调查主体在组织和举行调查会议的过程中要尽量压缩其“综合成本”,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是体现调查会议组织得成功的主要标志。
53.问:会议调查方法的实施有哪些基本步骤?
答:社会调查的实施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具体调查阶段和后期总结、研究阶段。
会议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会议调查总体方案的拟定;会议议题、议程的确定;会议的组织工作。
会议调查的具体进行包括:会议的开始;会议的主持;会议记录。
会议调查的后期总结、研究工作包括:调查材料的概括与整理;调查材料的分析与解释。
54.问:什么是资料整理?它有什么意义?
答:资料整理是根据社会调查的目的,对社会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或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组,汇总和再加工的过程。
资料整理为分析研究资料准备集中的、系统的、反映总体的资料。
资料的整理是社会调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资料整理的意义:
1.资料整理是对社会调查工作质量的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深化。
2.资料整理是对社会凋查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开始。
3.资料整理是社会调查积累资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