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语文教学是一门多方位、综合性的学科,除了包涵文言文、现代文、写作、阅读等方面,还应该深入剖析作品之中的多层意蕴。
作品中的多层意蕴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这不仅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读、去感受、去理解,更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展开多层次的阅读、解读与分析。
作品的多层意蕴,可以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
比如,古典文学中的“意象”重在意象本身的符号意义,相比之下,现代文学中的意象更多探究“存在状态”和人性层面的有关联的意义。
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也是构成文学、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剖析作品中的多层意蕴,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让他们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文学、语文的无穷魅力和生命力。
说到多层意蕴,就要提到对比分析。
任何事物的“多层意蕴”都是相对、包容和矛盾的,而对比分析正是因为这种“多维性”,才更能厘明事物内涵的不同侧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多个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同一题材不同作品之间的优劣和不同层面的意蕴。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苏轼、黄庭坚两位文学大家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他们不同的文学特点和风格,并通过对文学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对比,看到这两位文学大家在诗歌创作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多层意蕴,再由此深入探讨所研究的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除了对比分析,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多层意蕴的理解,那就是联想。
通过与历史、思想、文化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阅读,让学生更全面地研究和欣赏作品中复杂多样的内涵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庐山谣》和《氓》两篇文学作品,展开历史联想,在客观了解时空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维,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情感、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文化、思想的系统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一味强调文化背景和创建时代的关联性,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本质,理解作品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中的多层意蕴。
在学生阅读、解读、分析作品时,不仅需要从作品表面性质入手,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人类智慧、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多层次含义,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更具科学、民主、有机、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