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介绍
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介绍。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
习时的指导方针。

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介绍
1穿线索
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

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连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

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

2构框架
构建历史框架就是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了解历史教材所叙述的主要历史内容。

历史的发展有一定规律,这一规律就注定了历史发展过程有章可循,也为我们构建历史框架学习法提供依据。

3.巧记忆
(1)顺序记忆:这种记忆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按照
事件本身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记:
①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

②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③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1778年,战争中心南移。

⑤1781年,英军总司令康华利把宝剑呈给华盛顿。

⑥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2)规律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世界史上六大帝国衰落的原因都是:一是人民起义;二是各地封
建主形成割据趋势,力求摆脱中央控制;三是统治阶级的内讧;四是外族或外国的人侵。

(3)对比记忆:
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对比。

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的异同等。

(4)归纳记忆:
可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

比如:我国古代八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近代台湾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事例。

红军四次反围剿作战方针等。

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

比如:1 945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苏、美、英雅尔塔会议,中
国共产党“七大”召开,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上党、邯郸战役,联合国成立,台湾回归祖国。

(5)顺口溜记忆: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成(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再如朝代的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6)讲解记忆:
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他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号储存时间
长。

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还有隔年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理记忆法、信号记忆法等等。

4.善联想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

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历史学习的指导方法介绍
一、课前准备备学法:
(一)揭示知识体系:
在备课中,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化、条理化、网络化,使之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

二、课堂教学教学法: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亦然。

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这样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获取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体现学法的多样化: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通过教材、讲义或者互联网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练习。

(二)“师疑”与“生疑”相结合:
教师的设疑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提炼,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启示切入问题的角度。

学生的质疑主要是指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问题的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导和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