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蝴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蝴蝶》——陈启佑
这是高中的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非常喜欢这种凄美的感觉,感觉得到他对樱子爱的很深。
文中一直铺垫到最后才引出信的内容,更让人对陈启佑的构思拍案叫绝。
1,叙述的奥秘——细读《永远的蝴蝶》
“伞”与“散”谐音,中国传统观念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崇尚合和,排斥离散,所以,就如同枣,栗子(早立子),筷子(快子)等因谐音而成为吉祥物一样,伞在相关生活场景中也由语言禁忌而成为意象禁忌。
文中提及“伞”共六处。
在视觉事实上,伞是樱子留给“我”的最后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语言事实上,伞是樱子生前最后一句话(也是文中她唯一的一句)的关涉物:“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最后,这句话在“我”耳边萦回不去,甚至有了“一语成铁”的意味。
所以“我”一再追问:“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无疑,“伞”被“我”直观地派做了悲剧的罪魁祸首。
这种追问反复进行,“伞”就不难突现出其在悲剧氛围中作为不祥之物的含义。
又如“蝴蝶”,“夜晚的蝴蝶”这一凄美意象第一次出现于“我”在嫉妒惊鄂的瞬间的幻觉,它是“死”的委婉语,是被毁灭的生命和美的化身。
但随后,在“无奈”和“痛惜”的意味之外,它又有了得自传统的“对现实的超越”这一含义。
早在古老的庄生梦蝶典故里,蝴蝶就是超越生命界限,泯灭物我区别的凭借。
而在著名的梁祝传说中,蝴蝶则是对礼教秩序抗争的象征物——现世不能实现的爱情,通过化蝶得以虚拟地实现。
不同于梁祝的“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是一出“命运悲剧”。
但其中的蝴蝶,同样是化不可能为可能,化瞬间为永恒的媒介,是人面临命运分离时的想象式超越:它第二次出现是“我”在短暂的意识空白之后提醒自己,“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意味着印象被“定格”:等到“蝴蝶”第三次出现——被作为为篇名并冠以“永远”时,它就由直感过度到了执着的祁愿。
肉身毁灭的事实将化成精神的涅磐,爱情由此获得永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