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梦玲:理解环节,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探讨周瑜与诸葛亮两个人物特点,学生说说周瑜,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概括出的周瑜的妒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用加提示语的方式感受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再分角色朗读这段话,更能加深对周瑜人物形象的感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文的重点,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最后集体交流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课时
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
重点
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礼仕湾完小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时间
2017年4月7日
地点
教师办公室
学科
语文
主持人
柏梦玲
记录人
柏梦玲
五年级下册
课题
草船借箭
课时
一课时
备课组研讨过程(各组员发言要点):
郑俊艳: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是帮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计划这样做的:1、课前同学们都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2、检查读词语,并解释几个词语。3、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文埋下铺垫。
柏梦玲:字词教学中煞费苦心的情景的创设,是否会因为字词的突然呈现而大打折扣呢?可否把字词教学变成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多音字组词、近义词、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等。
郑俊艳:需要教师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朗读、理解会有困难的、容易出错的、容易混淆的,多音、复杂的词语帮助学生当堂记忆理解。其他一些生字词完全可以自学解决,不须多花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课题的总体教学思路:
集体备课应结合本班学情,进行适度的调整,再用于自己的课堂内。只有把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融为一体,才能使后续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礼仕湾完小集体备课初备教案活页表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课型新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备课人柏梦玲听课人
语文组
日期
2017.4.7
课题:草船借箭
调整与修改
教
材
分
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于《三国演义》。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妒贤嫉能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生性多疑的曹操。选编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草船借箭》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
情
分
析
我调查了一下全班41名学生仅有4名学生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部分学生对里面的情节故事不了解,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容易。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悟人物形象。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2)齐读此句。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练
习
设
计
练习:
1.缩写本文。
2.排演课本剧。
课
后
反
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时
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
重点
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礼仕湾完小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时间
2017年4月7日
地点
教师办公室
学科
语文
主持人
柏梦玲
记录人
柏梦玲
五年级下册
课题
草船借箭
课时
一课时
备课组研讨过程(各组员发言要点):
郑俊艳: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是帮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计划这样做的:1、课前同学们都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2、检查读词语,并解释几个词语。3、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文埋下铺垫。
柏梦玲:字词教学中煞费苦心的情景的创设,是否会因为字词的突然呈现而大打折扣呢?可否把字词教学变成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多音字组词、近义词、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等。
郑俊艳:需要教师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朗读、理解会有困难的、容易出错的、容易混淆的,多音、复杂的词语帮助学生当堂记忆理解。其他一些生字词完全可以自学解决,不须多花时间。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课题的总体教学思路:
集体备课应结合本班学情,进行适度的调整,再用于自己的课堂内。只有把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融为一体,才能使后续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礼仕湾完小集体备课初备教案活页表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课型新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备课人柏梦玲听课人
语文组
日期
2017.4.7
课题:草船借箭
调整与修改
教
材
分
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于《三国演义》。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妒贤嫉能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生性多疑的曹操。选编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草船借箭》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
情
分
析
我调查了一下全班41名学生仅有4名学生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部分学生对里面的情节故事不了解,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容易。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悟人物形象。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2)齐读此句。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练
习
设
计
练习:
1.缩写本文。
2.排演课本剧。
课
后
反
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