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同步复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第3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
作业2 苏教版必修2
一、知识检测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李煜②柳永③苏轼④秦观⑤李清照⑥辛弃疾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B.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D.③⑥/①②④⑤⑦
2.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A.《淮海集》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D.《白氏长庆集》
4.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⑤⑦⑨C.③④⑦⑨⑩D.③④⑤⑨⑩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古诗/绝句/词/律诗
A.①④/⑨⑩/②③⑥⑧/⑤⑦
B.①⑤/②⑨⑩/③⑥⑧/④⑦
C.①⑦/⑨⑩/②③⑥⑧/④⑤
D.①⑦/⑨⑩/②⑥⑧/③④⑤
二、能力拓展
(一)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5. 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
6. “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7. 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
附:(一)《破阵子》【赏析】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
“作”,作“如”解。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
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