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般说来,解决某⼀问题所必需的物体⽐较靠近,都在⼈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例如,已知⼀个圆的半径是2厘⽶,求圆的外切正⽅形的⾯积,⽤A、B两种⽅式呈现图形(见图6-1),A图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要困难,⽽B图中,⼈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

图6-1 圆的外切正⽅形呈现⽅式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则会产⽣⼲扰。

如图6-2,由
于“⼼理眩惑”作⽤,右侧的箭形部分不易被看出。

图6-2 镶嵌图形(你能看见右侧图上与左上图相同的箭头吗?)
⼆、迁移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车反⽽影响学骑三轮车。

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

例如,⽑笔字写得好的学⽣,钢笔字往往也会写得不错。

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扰的影响。

例如,学过汉语拼⾳的学⽣在初学英⽂时往往有⼀些困难。

⼀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概括⽔平越⾼,新旧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越易于将知识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去,促使问题解决,产⽣正迁移;相反,知识经验⽚⾯、概括⽔平低或使⽤不当,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或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引向歧途,导致负迁移产⽣。

三、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

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然界、⼈类社会和⽇常⽣活之中。

例如,⼈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的启发制成降落伞,模拟蝙蝠定向作⽤的⽽设计出了雷达,模拟狗⿐⽽设计“电⼦⿐”。

科学家们从动物的形态、动作和某些机体结构中获得启发,解决了⼤量的⽣产、⽣活和军事上的问题,并形成仿⽣科学。

四、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种⼼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种易于以习⽤的⽅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也有消极影响。

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理学家卢钦斯
(A.S.Luchins,1942)的⽔杯量⽔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

该实验要求被试⽤三个不等容量的杯⼦去解决“取⼀定数量的⽔”的问题。

共有8个问题,每题时限为30秒(表6-1)。

该实验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

实验组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6、7、8三题。

结果,实验组被试⽤B-A-2C的⽅法解决了1~5题,接着⼜有81%的被试⽤B-A-2C的⽅法解决了6、7两道题,在⽤这种⽅法解第8题时遇到了困难;⽽控制组被试由于不受先前活动的影响,他们采⽤A-C和A+C的简便⽅法很顺利地解决了6、7、8题。

实验说明,实验组⼤多数学⽣在解6、7、8题时之所以没能采⽤简便的⽅法,是由于受到在解1~5题时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阻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

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旦发现⾃⼰以习⽤的⽅式解决问题发⽣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种思路,寻求新⽅法。

五、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看不到它其他⽅⾯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途的固定看法。

例如,对于电吹风,⼀般⼈只认为它是吹头⽤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服、墨迹等的烘⼲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来建筑,然⽽我们还可以⽤它来当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着影响⼈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有这样⼀个实验,让被试把三⽀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板墙平⾏的⽅向,固定在⽊板墙上。

发给被试的材料是三⽀蜡烛、三个纸盒、⼏根⽕柴、⼏个图钉。

把发给第⼀组的所有材料分别装进三个纸盒⾥,⽽发给第⼆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

结果是:第⼆组有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组只有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

为什么第⼀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组被试呢?原因在于第⼀组被试⼀开始就把纸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没有看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的功能,所以没能顺利解决问题。

第⼆组被试⼀开始就没有把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所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六、动机与情绪状态
动机是促使⼈问题解决的动⼒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

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

就动机的性质来说,如果⼀个⼈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它对⼈的活动的推动⼒就越⼤,⼈们就会为问题解决积极、主动
地进⾏探索,这样,活动效率也就会越⾼。

就动机的强度来说,它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的影响⽐较复杂。

⼀般情况下,当⼈具有某种问题解决的强烈动机时,⼈的思维才活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法;相反,动机强度太弱,对问题解决漠不关⼼,⾃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法,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的思维活动和⼈的能⼒的发挥,这时易产⽣畏难、退缩⾏为。

但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的。

⼼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弱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可以描绘成⼀条“倒转的U形曲线”(如图6-3)。

可以看出,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动机超过适宜强度,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因为动机过强会造成很⼤的⼼理压⼒,易出现情绪紧张,思维紊乱,反⽽抑制思维活动,降低解题成效。

动机强度的适中点会随解决的问题的难度⽽变化。

⼀般来说,越是解决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如图6-4)。

个体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对活动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般说,⾼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的解决;⽽愉快、兴奋的情绪状态则会使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但情绪过于兴奋和激动,也会抑制⼈的思维活动,使⼈的思路狭窄,妨碍问题的解决。

七、个性特征
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是有个性特征的⼈,⼈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

⼀个有远⼤理想、富于⾃信、有创新意识、勤奋、乐观、勇敢、顽强、坚韧、果断、勇于进取和探索的⼈,能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个⿏⽬⼨光;畏缩、懒惰、畏难、拘谨、⾃负、⾃卑、遇事动摇不定的⼈,往往会使问题解决半途⽽废。

研究表明,绝⼤多数有重⼤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事业⼼和积极的进取⼼。

他们善于独⽴思考,勤于钻研,富于⾃信,勇于创新,有胆有识,有坚持⼒等。

此外,⼈的能⼒、⽓质类型也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