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开《中山出游图》鉴藏情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吳血秋濡*1■笼
龚开《中山出游图》鉴藏情况研究
□何静
摘要:《中山出游图》为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代表作,以“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钟馗为画题,体现了龚开作为宋代遗民对元廷统治的不满。
这幅作品与《瘦马图》一起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龚开遗民思想和笔墨特色的作品。
此卷画风独特、内涵丰富,叶恭绰评曰“此瑰宝也”该文以其卷中鉴藏印章为基础,结合卷后题跋和后世著录,梳理此卷鉴藏史。
关键词:龚开中山出游图印章鉴藏
龚开,字圣与,一作圣予,号翠岩,又号黾城叟,宋末元初书画家。
画鉴》载:“近世龚圣予先生,名开,淮阴人,身长八尺,硕大美髯,读书为文,能成一家法。
”关于龚开的书画创作,《图绘宝鉴》载:“……作隶字极古,画山水师二米,画人马师曹霸,描法甚粗,尤善作墨鬼钟馗等画,怪怪奇奇,自出一家。
”2由此可见,钟馗题材在龚开的书画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钟馗成为画题的时间较早,最早出现于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的“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3及其卷后的关于唐玄宗梦钟馗的唐人题记”然而,唐玄宗梦钟馗的故事有较大的传奇色彩且难以考证,吴道子的钟馗绘画也没有真迹流传”其后,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首次出现对钟馗的绘画形象即所谓“钟馗样”的详细记载:“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4由此可见,在唐宋时期,钟馗画已有其绘画体格”但唐时的钟馗形象大多为蓬发挥刀等粗犷形象,而宋人画中的钟馗形象大多与未中举的寒士文人形象相结合”在《中山出游图》中,龚开笔下的钟馗头戴连翅帽、身着官袍,一派文人形象,其面部豹鼻环目、髯发丛生,又保留了粗犷的形象,使钟馗形象在威严中又带有一丝诙谐的意味”
《中山出游图》创作于元大德甲辰(1304),是龚开晩期的作品”卷后有龚开以“八分书”题写的题诗与题跋,除其本人题跋外,其后有元、明、清三朝相继二十一人在此画后题跋,即李鸣凤、王肖翁、祓襫翁、韩性、陈方、宗衍、钱良右、宋无、刘洪、孙元臣、吕元规、汤时懋、龚璛、王时、白珽、周耘、高士奇、朱彝尊、李世倬、许乃普等,铃印一百余方,多为题跋者印章和明清鉴藏家印章”对于卷后题跋,《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清河书画舫》《江村书画目》《茶香室丛钞》《虚斋名画录》等书中均有著录,卷后题诗在清厉鹦《宋诗纪事》卷八十中亦有采录。
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皆仅录前十七人题跋,但其著录的题跋顺序与弗利尔美术馆所藏《中山出游图》题跋顺序有所不同,疑为原序在后世收藏家装裱过程中有所调整”
研究《中山出游图》的鉴藏历史,卷后题跋和加盖的一百余方印章是主要的资料”对于《中山出游图》在元代时期的收藏情况,从卷后鉴藏章中难以窥见其收藏历程,但从其后题跋可窥见一二”在龚开自题题跋之后,最早为《中山出游图》题跋的人是李鸣凤”李鸣凤生活于元代末期,其卷后题跋写道:“老夫书倦眼模糊,睡魔麾去复来不受驱”故人偶过蓬蒿居,授我一卷牛腰墨戏图……”由此可知,其曾收藏《中山出游图》”卷中有“李印鸣凤”印、“黄山书房”印,是李鸣凤鉴藏过此画的又一力证”自李鸣凤后的元人题跋,皆未反映出相关的收藏信息,而加盖印章也多为题跋者本人姓名章,未有更多鉴藏章”仅从邾伯盛的“静寄轩”印章可见,其曾收藏《中山出游图》,但卷上未见题跋”邾伯盛名珪,字伯盛,元末苏州人,书法家,且喜制印,“静寄轩”为其斋名”他与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相交,倪瓒曾为其作《静寄轩诗文》。
中山出游图》中共有四处铃有“静寄轩图书印”,由此可知邾伯盛曾收藏《中山出游图》”
《中山出游图》上之藏印大多为明清鉴藏家之印,可见其反映的主要是其在明清时期的收藏状况”在书画史上,进入明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画作之上鉴藏家的鉴藏章逐渐增多,印章的形式也更加多样,除姓名字号章之外,出现了更多的闲章”因此,自明之后,题跋者在《中山出游图》后加盖印章增多,画中鉴藏印多为此后加盖”关于《中山出游图》在明清时期的收藏史,现研究者多认为该卷为项元汴、韩世能、毕涧飞、安国、高士奇、庞莱臣等人递藏”然而,就画上鉴藏章的情况看,这个说法稍有缺漏,明清藏家的递藏顺序亦有误”因此,该卷在明清时期的收藏状况还有较大的考证空间”据沈红梅《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项元汴曾藏龚开《骏骨图》和《钟进士移居图》,且都有文献著录[]”而从相关著录中可知,《钟进士移居图》中有项元汴印十余方和文嘉题识,而从《中山出游图》中所铃鉴藏章中未见其鉴藏章乃至闲章,可见项元汴所藏录为《钟进士移
22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居图》的画并非此卷,由此可推项元汴应曾未藏过此卷《中山出游图》。
从《中山出游图》上所铃印章可见和卷后题跋可推,在明代曾收藏此卷者有明代安国(1481—1534)。
据《书林清话》记载,安国为无锡富人,好古书画,明代收藏家安氏与华夏同为当时的收藏大家,其虽不及华夏著名,但收藏亦颇丰。
《中山出游图》中有六处盖有“明安宝玩”印,可见安国曾收藏《中山出游图》。
从卷中印章看,稍晩于安国收藏此画的有韩世能(1528—1598)。
韩世能收藏颇丰,其本人未对其收藏作品作详细著录,但因其与当时同为书画鉴藏家的张丑关系匪浅,因此其家藏珍品多被收录于张丑所著《南阳书画表》《清河书画舫》。
据《清河书画舫》记载:“左方元人题跋极多,不及悉录,今藏韩太史家,或以画符比之过矣”[]。
由此可见,在当时,《中山出游图》被收藏于韩世能家中,而现从画卷中鉴藏章也可印证他曾收藏此图,《中山出游图》本幅末尾有“韩印世能”印。
而在韩世能后,《中山出游图》的藏家应为其子韩逢禧。
韩逢禧约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图中三处出现的“韩印逢禧”印是其收藏印证。
由此可见,明代晩期,《中山出游图》确为韩氏家藏。
卷后明代题跋者丰坊(1492—1563)的题跋云:“嘉靖丁亥二月二十五日,四明丰坊观于宝岘楼,因题。
”嘉靖丁亥年为1527年,宝岘楼为明代名士王济(?—1540)的藏宝楼,曾收藏诸多法书、名画、石刻,当时文人墨客如祝枝山、文徵明等人多在此集会,因此丰坊也曾于此观赏了《中山出游图》并为此作跋,由此可推在《中山出游图》在入韩世能家藏前应曾为王济所藏。
进入清代以后,据此卷后题跋,丰坊后为其作跋者即为高士奇(1645—1703)。
笔者认为,在韩氏藏此画后,或有其他藏家曾藏此画,然无著录和鉴藏印章能加以佐证。
高士奇在卷后题跋曰:“今年六月,又得其《中山出游图》二卷,皆极著者。
前贤题跋多且佳,余故并珍之。
”由此可见,其于康熙庚辰(1700)六月收藏了《中山出游图》。
卷中题跋后多初铃有“高詹事”“江邨士奇之章”“不以三公易此日”等印,画幅中也多处铃有高士奇的鉴藏章,如“竹窗”“高氏江邨艸堂珍藏书画之印”“耗壮心遣余年”“高氏清吟堂鉴藏书画”“简静亝”“高士奇图书记”,可见高士奇对此画的喜爱和重视。
在高士奇之后,从《中山出游图》的鉴藏印中不难看出,毕泷①也收藏过《中山出游图》。
全卷有其鉴藏印章十余方,如“廣堪亝毕氏藏”“毕泷藏书画记”“毕泷涧飞氏藏”“毕泷鉴藏”“太仓毕氏静逸斋图记”“毕泷鉴赏”“毕泷涧飞藏印”“毕泷审定”“娄东毕泷涧飞氏藏”“毕泷鉴藏图画”“毕泷鉴定图记”等。
然而毕泷无并收藏著录传世,因此仅可从图中印章知其鉴藏情况。
这也是乾隆、嘉庆年间此画曾归于毕氏收藏的唯一证明。
“笙巢真赏”“卧雪亝藏”“笙巢秘玩”三印均为曾协均②藏印。
曾协均(1821—?)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由此可见其生活年代在毕泷之后,其收藏此画的时间也应在毕泷之后。
而稍晩于曾协均的藏家应为蔡鸿鉴(1853—1881),其为清末藏书家,有“墨海楼”“二百八十草堂”藏书楼,藏书甚富,在《中山出游图》上也多处铃印,先后有“碧玉壶蔡鸿鉴校书读画之印”“蔡鉴”“碧玉壶珍藏金石书画记”“蔡鉴长乐”“碧玉壶”“季白真赏”"碧玉壶珍藏金石书画记”“四明蔡季子鸿鉴章”“碧玉壶珍藏金 石书画记”“四明蔡氏”等,且因其生活在光绪年间,故光绪年间《中山出游图》应为其家藏。
庞元济(1864—1999),近代鉴藏家,精于书画鉴藏,著有《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录续录》。
其《虚斋名画录》中完整著录了《中山出游图》及其题跋可见在清末蔡鸿鉴之后到民国时期,《中山出游图》曾收藏于庞元济手中。
庞元济为此卷最后一位私人藏家,其在画中盖鉴藏章约有十八枚,如“虚亝秘玩”“虚斋至精之品”“莱臣眼福”“莱臣心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虚斋审定”“虚亝墨缘”“虚斋鉴定”“莱臣审藏真迹”“庞元济书画印”等。
此后庞氏因资金问题将此画售予美国人查理斯•朗•弗利尔,故此画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从上文可知,《中山出游图》中鉴藏印章,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元代较少,结合卷后题跋与卷中丰富的鉴藏印章可知其收藏历史。
在元时,此卷应曾为李鸣凤、邾伯盛收藏,明清时期为安国、王济、韩世能、韩逢禧、高士奇、毕涧飞、曾协均、蔡鸿鉴、庞元济等人递藏,今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其间或有其他藏家收藏,然从卷中鉴藏章中未见,且此画相关著录较少,著录中也未见其他鉴藏信息,故现仅可考证至此。
注释:
①毕泷,字涧飞,号竹痴,乾隆、嘉庆年间江苏人,工诗、书、画,精于鉴藏,其兄为乾隆年间大学者毕沅。
毕泷与其兄都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丰。
②曾协均,字舜臣,号笙巢,清道光年间中举人。
参考文献:
[1]
(元)汤垕.画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59.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宋)沈括.梦溪笔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210.
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252.
[5]沈红梅.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94.
53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5.北京:古籍出版社,1950:121.
5.明)张丑.清河书画舫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211:494.
5.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编辑缪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