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b...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一)、江苏民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
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
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
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
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
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
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
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
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
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
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1)、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
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
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
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
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
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
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2)、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
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
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
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
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
当人们步上木梯,坐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
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草排,赠青竹,来帮工。
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一两天即可竣工。
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
傣族人民喜爱的“赞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
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
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
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室内的陈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已习以为常。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
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
碉房一般为2~3层。
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
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
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
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
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
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
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
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瓜岭古村寨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
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较特殊的住宅形式。
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楼房里。
且用于居住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