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蜀道难 教学设计2(鲁人版必修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品言悟情,发挥想象,品味诗歌豪迈飘逸的意境美。

3、知人论世,合作探究诗歌的思想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豪迈飘逸,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教学本诗,打算安排2课时,辅以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读“懂”诗意。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为品言悟情,发挥想象,品味诗歌豪迈飘逸的意境美。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同学们游大华山的感受引入(语文生活化,切近教学)
二、诵读指导:1、让学生了解诗歌重抒情的特点,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简单解释题目,《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抒发蜀道之难的感慨,李白推陈出新,融入了时代因素和诗人情感。

2、听名家朗诵,揣摩诵读。

3、老师范读指导。

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以及情感的流露和情感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结合诵读指导,自由朗读。

4、诵读点评。

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诵读的节奏和情感。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句的读法应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是两个五字句,你们怎么看?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

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

他们把这一句定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我以为这样断句较为适当。

它是两个五言句,不是七、三句法。

理由是:“愁空山”三字不成句。

歌行中的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用的。

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只因为“子规啼月”、“蟪蛄啼月”在唐诗中往往可见,所以许多人不敢把“夜月”二字和“啼”字分开,于是读成了上七下三的句法。

至于“夜月愁空山”这一句的意思是:在空山之中,明月之下,使行人为之忧愁。

再如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又该怎样读呢?我认为第一次应平缓些,第二次要有悲叹意,第三次则缓慢、深沉、慨叹。

总之: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活用词重读。

三、整体感知(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
板书:蜀道难李白
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难战祸之烈劝诫安居之难
第2课时
一、品言悟情涵咏玩味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问题设计:1、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2、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蜀道之难的呢?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
1、从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来写。

2、从蜀道险峻,山势高危的角度来写。

(具体描写)
3从行人感受的角度来写。

4、从风光奇险的环境角度来写。

5、从人居的现实环境来写。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二、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结合课文注释○1,探究本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合作、讨论、交流)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理由:通过描绘地形之险恶人事之凶险劝诫友人不要前往,表达对友人的担心、挽留、惜别之意。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理由:诗人初到京城,狂喜自信,踌躇满志。

但不久就受到排挤,内心块垒难消,故借写蜀道言仕途艰险。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理由:“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统治者警惕野心家据险叛乱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理由:“不如早还家”诗人以山之高危,壑之深险喻人事复杂,功业难建,高官要职不可攀,居高险自生,不如退隐。

注意探究应从诗歌文本出发,不架空分析,不泛泛而谈。

三、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 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情回环往复。

(3)想象丰富奇特,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四、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战祸惨烈,写蜀地安居之难。

诗人用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板书:蜀道难李白
(主旨)(艺术手法)
入蜀难(友人)神话传说
仕途难(诗人)虚实映衬
国事难(国家)夸张渲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