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巧的导语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精巧的导语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作者:焦云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2年第18期
文/焦云
摘要:精巧的导语能使整个课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

如行云流水,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神妙境界。

为人师表者一定要想尽办法,精心设计
课前导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学生学得很愉快,教
师教得也轻松。

关键词:导语;调动;乐学
语文课前的导语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的特点,它如同开启新课的钥匙,
登堂入室;它好似华彩乐章的序曲,引人入胜。

精巧的导语能使整个课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语文”的魅力。

为此,我们应努力探寻语文课堂导语
的设计方法。

一、用诗词曲赋引领学生
唐诗、宋词、元曲是浓缩的精华,语言凝练,意境优美,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

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引用诗词曲赋,既能渲染一种诗词画意的典雅气氛,又能创设先声夺
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诗歌的熏染,这种
熏染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教学《秋思》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对于秋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
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
是王勃的少年壮志。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欣赏完马致远的《秋思》中给我们
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是另一番意境。

这样就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起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的景色。

许多文人墨客也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你听,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叶绍翁说: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那么,在诗人眼中绚丽多彩的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一幅美丽的
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春》。

二、用名人故事牵引学生
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无论是文章还是人品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导语以此为切入点,必使学生对作家肃然起敬,从而愿意走近作者,渴望读他的文章。

在教《陋室铭》时我曾经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刘禹锡因为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被贬了。

到安徽和州知县手下当一个小小的通判。

按照规定应该住在县衙里三间三
厢的房子里。

可这个知县落井下石,故意刁难,在半年的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是一间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看这个县官势利眼,实
在是欺人太甚,于是写了一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自警自省。

那么我们来一起欣赏这篇文章。

这样的导语设计,既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格教育,教书育人,一举
两得。

三、用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

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
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

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教师可以用以下导语引导学生;课文描写的是一群被
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用牺牲一半成员挽救另一半成员的方法摆脱困境的
壮举。

作品极力赞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这种牺牲精神,却回避
了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人类的凶残。

这篇文章大家看过之后,可以展开讨论“斑羚飞渡”
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这样的导语符合新课标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
生的注意力,学过之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藏羚羊跪拜》,让学生的视野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语文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使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从而把语文学
习和关注现实紧密联结在一起。

通过密切联系现实的导语,使学生明白学习这样的篇目的现实
意义,引起共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用精彩的故事带动学生
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就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
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对学生来说,要将
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情感环境,而与
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气氛中。

如,在教授《拿来主义》时,可以这样运用导言: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的
时候,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
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答:不!人吃
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机智幽默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这个精彩的故事
恰当而变通地化用了“拿来主义”,学生顺利进入了课堂。

五、用文题的解析点醒学生
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课文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

文体的形式,集中概括地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

如,在教学《品质》中,我这样说:品质既有质量高低的意思,又有人的修养方面的好坏
的意思,既然这样,高尔斯华绶讲述的小作坊倒闭的始末用品质做标题有什么用意呢?请大家
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这个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靴子的质量是文章
情节发展的基础,又能注意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六、用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授《孔乙己》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
的现象所感动。

鲁迅自己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孔乙己。

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
欢孔乙己呢。

他究竟是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孔乙己这个人
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这则导语就是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
生答案就在课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会有很大提高。

作为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
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因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想尽办法,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调动起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学得很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

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放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作者单位吉林市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