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住居文化中的楚风因子初探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民俗艺术与楚巫文化传承

湘西苗族民俗艺术与楚巫文化传承

“ 带叟” 笼儿”的 ( :以上别称用字均是谐音 ) 、“ 按 。苗族祖先蚩 脚楼从 规划设计到建筑须选择 地势好 、介 质硬、泉水 多、树木
尤 ,是 中国古代炎 、黄 、蚩三大部落集 团之一 。由于蚩尤南迁 , 在淮河 、 长江中下游 地区开拓疆域 , 所以这一时期 史称 “ 三苗” 、 密 、阳光充足 的居住 环境 ,屋向坐 南朝北 ,或坐 北朝南 ,忌东 西 向 ,因犯风水 。悬柱有八棱形和 四方形 ,下垂 底端 常雕绣球
占湘西州总人 口的 3 %多 ,约占全 国苗族人 口的 1%左右。 0 O 湘西 苗族 是中国苗族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 ,勤劳 勇敢的苗
族人民用 自己的双手和聪 明才智 , 在湘西 大地上 留下了深深的奋 苗语 ,意为美丽的峡谷 。德夯苗族村是 最具 苗族风情 的苗寨之 斗足迹。 苗族是最早发现 、 种植水稻 的民族之一 , 曾先后发 明铁
湘西 苗族人的信仰主要是祖先 崇拜 、 图腾 崇拜 、 自然崇拜 。
4 —— 传统 与创新 4
山、 下火 海 , 以鼓伴舞 、 以鼓 为乐 , 通过叙事性 的演奏方式 , 来 抒情表意 。湘西 的苗族鼓舞一般是在 逢年过节等重大 活动 中进
行 ,凡遇结婚嫁取 、演傩戏 、农历 “ 四月八 ” 赶秋 、 、 农事丰 收 、 喜迎 宾 ,都要演奏此艺 。湘西苗族鼓 舞最突 出的演奏 方式是击 鼓面 和敲 打边 ,其 节奏 和音韵高亢雄 浑 ,构成 了鼓乐 艺术的独 特样式 与豪迈个性 。最壮观的场景是 大鼓当先 、锣鼓齐奏 ,伴 唢 呐、长 笛、二 胡、土 号 、三弦 ,音韵缭绕 、气氛 热烈 ,场面 十分火暴 。鼓舞 的艺人动作洒脱 ,或似劳作情景 ,或似拳 术武 功 ,或似动物嬉戏 ,或似先 祖征战 ,他们通过每一个生 动的击 鼓和舞动 动作 , 再现 了湘西苗族人 民历史长河 中的劳 作与生息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形,一是以衣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期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以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要紧散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要紧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维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当场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要紧风格;那个地址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一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阻碍着本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处,呈圆形尖顶。

通经常使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日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历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确实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遇的标志,起指路,分辨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

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黔西北苗族聚居区传统文化精神探析⊙王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毕节 551700]摘 要:苗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在黔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积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拥有肥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土壤,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之处。

本文立足黔西北苗族聚居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显著特征、表现形式,探析苗族传统文化隐性和显性的积极性表达。

关键词:黔西北 苗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精神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从山地民族到平原民族,多样的民族发展过程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驳杂性,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表现的文化同生共在。

苗族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有着复杂变迁历程的组成部分:“苗族初至中国,住于河南,由河南迁至贵州,贵州而四川,四川而云南,云南而东京,东京而老挝。

”《战国策·魏策》曾有记载:“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山海经·大荒水经》也有注释:“大戎以西,名曰苗民。

”《国语·楚语》对其归类:“三苗九黎之后也。

”历史学家王桐龄在其所著《中国民族史》中对苗族也有过划分:“现在四川之僚僰,贵州境内之苗,广西湖南之徭僮,云南境内之罗罗、野人,广西境内之黎蜑……皆苗族之后裔。

”作为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的贵州,是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黔西北作为清代时贵州首条贯穿毕节、威宁、四川的泸州大路的地区,聚居着十二个支系的苗族,西北的大花苗、小花苗各自分区域居住,中东部各支系交错杂居、小地域分支系聚居,呈现着支系繁多、分布面广的特点。

一、黔西北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精神关联在今天的文化版图中,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建立在历史因素上的共同文化基础,相互依托、彼此互动、相映成彰。

(一)黔西北苗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异曲同工 黔西北苗族文化哲学中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生成难全古到今。

湖工大建筑学苗寨实习论文

湖工大建筑学苗寨实习论文

苗族服饰与民俗之美内容摘要:苗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名族之一,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份的交界地带。

人口739.8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个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民居是一种平凡普通而又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把苗族民居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研究,将苗族民居的艺术风格、地方特点和现代建筑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揉合与融洽等手法,构建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精神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总结经验为现代建筑设计所用,从而实现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现代苗族民居和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苗族民居苗族服饰苗族文化体系和文化传承苗族民居的保护一、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浅析苗族民居建筑中的符号文化

浅析苗族民居建筑中的符号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148-04 收稿日期 2023-03-05摘 要 苗族独特的迁徙文化历史以及地势因素,形成了顺应环境的独特建筑形式和建筑符号。

该文以符号文化学为技术路线,通过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三个层面,分别从外部形态符号、平面空间符号、指示象征符号等方面提取探析符号特征,并探析苗族民居符号内涵和符号文化,通过建筑符号了解苗族文化,并探析因苗族文化而形成的独特建筑符号特征。

关键词 苗族民居 符号文化 苗族文化Abstract The unique migration culture history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of the Miao people have formed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 m a nd architectural sy mbol that con for ms to the environ ment. Taking semiotic culture as the tech nical route, we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external morphological symbols, flat space symbols and indicator sy m b ols, t hen we explore t he sy m b olic con not ation a nd sy m b ol culture of Miao dwelli ngs, a nd u nderst a nd Miao culture th rough architectural sy m bols, fi n ally we explore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y m bol cha racteristics for med by Miao culture. Keywords Miao dwellings, Symbolic culture, Miao culture唐 冰 | Tang Bing 何俊萍 | He Junping浅析苗族民居建筑中的符号文化The Symbolic Culture in the Architecture of Miao Folk Houses苗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之一,历经数千年的迁徙,形成了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苗族在特殊的地势环境和人文影响下创造了独特的民居形式,即吊脚楼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贵州苗族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

贵州苗族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

贵州苗族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李智伟张超陈晓光余继平[摘要]贵州苗族民居是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乡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西部经济大开发中,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旅游资源。

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贵州苗族民居与我国其它传统民族文化一样正面临着迅速消失的危险。

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民居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的途径,为民族地区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苗族民居;民族文化;物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5)0143)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2005年度资助项目:贵州苗族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05I F144)作者简介:李智伟(1957-),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超(1957-),男,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成都610041;陈晓光(1952-),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贵州贵阳550025;余继平(1970-),男,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重庆涪陵408100贵州苗族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乡土建筑, /其合理利用山坡陡地建宅的丰富经验,村寨选址的生态观,防卫自保的规划布局及朴素的环保意识等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

0[1]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对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民宅建设、发挥其潜在旅游价值、城镇一体化的社区建设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如何保护好苗族这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进一步得以传承,成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

一、贵州苗族民居的现状/建筑是沉默的历史,建筑文化的生存背景,是族群保持其叠垒在成长经历中并直接影射到居住空间的知识体系。

0[2]透过苗族民居各类建筑的形态洞悉,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厚重的苗族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这对于目前贵州经济大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笔重要的民族文化资产。

神奇的湖湘村寨,诡谲的巫楚色彩 村寨

神奇的湖湘村寨,诡谲的巫楚色彩 村寨

畜相烹、拱鼎而食的风俗,生活其间的人们尚鬼神,好古歌,认为万物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韩少功生于湖南长于湖南,骨子里流淌着 灵。鸡头寨的人认为蛇性淫,灌大粪可以治好疯病,喝牛血可以解毒,收
楚文化的血液。经受了 80 年月初期“伤痕文学〞潮流后,韩少功返回民 成不好是因为鸡精作祟,丙崽娘生下似人似鬼的丙崽则是因为劈柴是劈死
就斥之为“×妈妈〞。他毫无疑问是个畸形儿、白痴,却也曾被村民尊为 学特征所不同,楚文化的审美意识具有独特的飘逸之美。司空图《诗品》
“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永久也长不高的丙崽脸上却也能生 特地列有“飘逸〞一品,将其概括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
出皱纹,时光的消逝没有放过作为一般生命的丙崽,但是他永久十三岁, 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行执,如将
杨义云:“楚属南方文化,其地毗邻西南夷,巫风极盛,人鬼对话交
第1页共3页
真,充满了奇妙色彩。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另外,根据楚文化中道家的理论,无欲无为的人方可齐物而逍遥,丙崽这
二、奇异怪诞的人物设计
个无用之人却能永生,也可谓老庄“无用之用〞哲学的最好阐释。
《爸爸爸》的主人公丙崽可谓十分怪诞。他的外貌特征是个畸形儿—
内容。在占卜过程中,胜的对立面必定是败,确定一个事物必定否认它的 找楚文化的根,他多次谈到“楚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我是很感兴趣。比方楚
对立存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巫性思维,是远古楚人的一种非理性的 文化的主观浪漫主义精神,不拘泥于形式,主观地扩张、扩大……这种浪
思维方式。由此意义上看,只会说两句话的丙崽无疑继承了古楚人的思维 漫主义精神我觉得我是可以汲取的。具体说到作品,地域文化是一个文化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西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尤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

在这些地区,传统木构民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木构民居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以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特点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而著称。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这些民居多采用坡屋顶、挑檐、马头墙等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其次,在结构特点上,传统木构民居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此外,这些民居还具有通风良好、冬暖夏凉等优点。

三、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挑战尽管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木构民居在舒适度、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传统木构民居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受到冲击。

此外,传统木构民居的维护和修缮成本较高,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压力。

四、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策略为了使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应加强对传统木构民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其次,在改进和优化方面,可以根据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优化。

例如,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功能性。

可以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防火等安全性能。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增加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贵州苗族图案元素的运用与创新

贵州苗族图案元素的运用与创新

毵嗣圆睡呼碱设计与产品O ct.2010N o。

10贵州苗族图案元素的运用与创新徐百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通过对贵州苗寨采风的服饰图案介绍,苗寨采风资料的整合与提取,以及与现代家纺主题配套设计运用与创新的论述与分析,旨在说明在现代愈发宽广的交流平台上,表现民族风格与文化的主题概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元素只有遵循现代家纺配套的特点,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需求。

才能永具生命力。

关键词:苗族;图案元素;现代家纺;创新运用中图分类号:T S941.11;35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03(2010)10-0030-05A ppl i c at i on and I nnova t i on of t he M i ao Peopl e’S Pat t er ne d El em e nt s i n G ui zhouX U B ai qi a(C oll ege of A r t,SoochowU ni ver s i t y,Suzh ou215021,C hi na)A bs t r act:T hi s paper ai m s at expl ai ni ng t he ri s i ng i m por t ance of t he des i gn of t he concept ual t opi cs w hi c h expres s t he e t hni c m i no r i t y st yl e and cul t ure o n t he br oad eni ng exchange pl at f or m i n m ode r n t i m es t hr o ugh i nt r oduci ng t he cl ot h i ng pat t erns col l ect ed i n t he f ol k cust om i nves t i gat i on of M i ao vi l l age i n G ui zhou,i nt egra t i ng and e xt ra c t i ng t he r esearch m at er i al s of t he fol k cus t om of M i ao vi l l age,di s cours i ng and anal y zi ng t he ap pl i cat i o n and t he i nnov at i on of t he t hem e concept des i gn of m ode r n hom e t e xt i l e,but t he e t hni c m i nori t y el em ent s can onl y be e ndow ed w i t h i m m or t al i t y by m a t chi n g t he f ea t ur es of t he m ode r n hom e t e xt i l e and c at e ri ng t he a es t het i c needs of m odem pe opl e.K ey w or d s:The M i a o nat i onal i t y;Pa t t er ned e l e m e nt s;M odem hom e t ext i l e;Innovat i on and appl i cat i on.搞设计需要资料,然而亲身经历收集资料再进行创作设计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如何发掘和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

如何发掘和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

如何挖掘和保护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少数名族中,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名族。

苗族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

勤劳的苗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饰等等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这些美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因此发展旅游事业可以好好的吸引外来游客,有利于苗族的丰富的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苗族同胞们创造利益。

为苗族的更好的发展提供保证!苗族的民居木楼,以其古朴典雅为独特景观,直接展现了我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它铺排壮观、气韵恢弘,再配以精美别致的雕刻,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美丽的木楼,这些古朴而典雅的独特景观做宣传。

吸引导演们前来取景。

通过媒体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苗族的特色景观。

苗族有着很多的节日,比如说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几积极地举行这些节日,可以加强苗族的团结。

同时可以增强节日的渲染力。

让我们这些兄弟名族们更好的来了解他们的文化。

加入他们,增强名族与名族的凝聚力。

这是节日文化就成了我们名族之间感情发展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好好的发掘节日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的医药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它凭借着它独特的魅力让众多的医药工作者为之倾倒。

苗族集中分布的广大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里山峦重叠,江河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动、矿物药资源十分丰富,历来是我国药材主要产区。

数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些地区生息耕耘,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

【湘西风物】苗族神秘的原始文化——取黑

【湘西风物】苗族神秘的原始文化——取黑

【湘西风物】苗族神秘的原始文化——取黑苗族是个神秘的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始文化,除了喊魂,烧蛾,还有很多神秘而又原始的民族文化,比如取黑。

为什么需要取黑,取黑是因为受到惊吓所致的一种病,跟喊魂和烧蛾是不同的。

取黑所用的东西简单,只需要一只碗和一些大米、银子(纯银),效果更加的神奇,更加的神秘。

喊魂是喊魂,受惊是受惊,受到惊吓的人需要取黑。

关于取黑,我平生只见过两种,因为亲眼目睹父亲操作。

第一种:只需要一只碗,一些大米,一块布或者一条帕子,帕子不讲究,洗脸帕也可以,这种方法通常是用于替孩子取黑。

取黑时,将一张凳子摆在门的右侧,把受惊的孩子斜躺在膝盖上,将碗装上大米,满满的一碗,再用帕子或者布包裹得紧紧的。

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捏住装满大米的碗,面朝落日的方向,从头往脚轻轻地往下刮,一边刮,一边念念有词,连刮三遍。

刮完三遍,解开裹着的布,如果受惊严重的话,就会看到碗里的米消去很多,大人们会告诉我们说,有虫吃米,所以要取虫。

然后把米补得满满的,用帕子或者布裹得紧紧地,继续第二次刮。

重复三次,每次三遍,如果碗里的大米一次比一次消得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一般刮上三天即可。

第二种方法:一定要用本地鸡蛋,准备熟鸡蛋和纯银首饰,这种方法一般是针对大人。

把鸡蛋煮熟剥去蛋壳,用线从中间割断,去掉蛋黄,把银子放进蛋白里,对着肚脐眼盖住。

十几分钟后拿出来,会看到银子变黑,每天重复数次,直到银子没有变色为止。

第三种方法:对着孩子额头比划十字或者有些用碳木灰划十字,嘴巴念念有词,连划三下,简直药到病除,大人小孩适用。

在湘西这一代很普遍。

取黑,在湘西大多是一些苗医药堂,苗寨的赤脚医生,巴代雄会有次法术。

这就是苗族神秘的原始文化取黑,取黑非常的简单,不用打针,不用吃药,不用烧纸,只要这简简单单的几样东西即可。

在医学还十分落后的时代里,苗族人就靠着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神秘的原始文化呵护着苗族后人。

如今医学发达,苗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汉化,一个民族要想在新时代里生存和发展,必须得汉化。

浅谈贵州苗居建筑

浅谈贵州苗居建筑

浅谈贵州苗居建筑摘要:本文在研究贵州传统民居环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关注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分析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挖掘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 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关键词: 苗族建筑生态观念文化内涵现实价值1苗族建筑的研究背景苗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分支,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因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逐步形成一个好斗性很强且勇敢的民族,这从苗族人民的斗争史中可以得到佐证。

为躲避战乱和保存实力,几经迁徙,从最初的长江中游西迁到了我国的西南山区,居住位置也从山下逐渐搬到了半山腰。

而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的贵州,由于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

也正因为地理及生存环境的苛刻,加之部落间争夺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苗族人民空前团结(这从他们的大团结舞蹈、聚落中心空间“铜鼓坪”以及民居建筑中具有强烈中心感的堂屋就可以察觉到),至今苗寨还以同一血缘和姓氏聚居。

苗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穿斗式结构和特有的上楼下畜居住形式,能够诠释苗族各个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很有民族特色2 传统的苗式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

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郎德上寨苗居是中国传统苗族建筑的代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的山坡上。

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没有使用任何钉子或螺丝,完全依靠木构件的匹配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支撑。

郎德上寨苗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珍品之一,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郎德上寨苗居的营造技艺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建筑使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材、竹子、木材等自然资源。

在一千年的时间里,郎德上寨苗居经历了许多技艺的流变。

比如,早期的建筑墙体是用木板覆盖的,而现在的建筑则使用了石头贴面技术。

从原始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变化是在技术创新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技艺在整个营造过程中随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风格而逐渐完善,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工艺水平。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这种传统的建筑技艺无法被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所替代,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来实现。

因此,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需要继续深入地理解它们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探究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保护方案。

为了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加强对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延长建筑寿命。

二、在进行修缮和保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维持传统的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三、加强对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视。

四、开发建筑文化旅游和研究,增加建筑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和多方面的努力。

从科学的角度解开历史和文化的密码,为传统建筑文化寻找新的出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的世界中,保留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珍品,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杂散居苗族的风俗现状及保护建议

杂散居苗族的风俗现状及保护建议

杂散居苗族的风俗现状及保护建议风俗现状:苗族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妇女的服饰款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种以上,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长短等等,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寨与寨之间,均有各自特点。

苗族群众都喜爱银饰,特别是盛装时都喜爱佩戴多种银饰。

苗族饮食偏重酸辣。

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和腌制鱼肉。

苗族喜饮酒,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无酒不成席,有一套喝酒的传统礼仪,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

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尽相同,居住在山麓、河边或平坝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居住于山区的苗族住房多为“吊脚楼”。

苗族讲究礼节,各种场合都是长幼有序、大小有别。

若家里来了客人,用餐时男客由男主人陪同进餐,女客由女主人陪食。

若老幼同桌吃饭,上坐老人,其余则分坐,老、幼或主、客围座火塘时,靠近中柱请长辈、老人或客人座。

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是为纪念祖先而兴起的节日。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

“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节日,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在农历正月或春天。

苗族信仰原始宗教为主,有些地区信仰道教和佛教(苗民通称为“客教”),还有部分地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

目前,蜡染工艺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成为苗族地区重点开发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建议:1.加强苗族民间文化艺人的培养2.发扬苗族民间文化活动3.加强法制建设4.提高对苗族风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石群勇【摘要】湘西苗族特色民居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最重要的物化形式。

保护好苗族特色民居,苗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保护才有保障。

湘西苗族民居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当地政府、苗族民众、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

要保护好苗族特色民居,需要提升苗族民众对苗族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有效利用苗族特色民居;需要尊重苗族民众的主体地位,强调苗族民众主体参与行为,推动苗族特色民居可持续保护。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年(卷),期】2011(003)002【总页数】5页(P120-124)【关键词】文化生态;苗族民居;保护【作者】石群勇【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湘西苗族特色民居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最重要的物化形式。

要搞好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和保护,首要是保护好苗族特色民居。

而现实是苗族特色民居遭受到较大的破坏,苗族民居的特色在逐渐消失,保护苗族民居迫在眉睫。

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探讨苗族民居保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苗族民居的文化生态内涵文化生态是指文化与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形成的专属于某个民族的生存生境,是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制衡运行的复合产物。

文化生态包含了文化内部各要素间的制衡关系、文化与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衡关系和文化与其他并存文化之间的制衡关系。

文化生态由文化、文化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湘西苗族地区苗族民居文化是在湘西特有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和社会环境的侵染下而通过不断地调适、适应而形成的特有的民族文化,湘西地区苗族民居与湘西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一个互动制衡的文化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成员生存的基础,也是不利于民族生存的根源。

但是无论哪个民族都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构建自己的文化,再凭借该文化去获取民族成员所需的生存物质,同时也要避开不利条件。

楚辞中的苗族文化因子浅探

楚辞中的苗族文化因子浅探

楚辞中的苗族文化因子浅探
吴广平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楚文化与苗文化有着割扯不断的关系,楚辞中埋藏苗族文化的因子.例如,宋玉<招魂>招唤顷襄王的生魂回归枫林,即与苗族原始宗教里枫树崇拜与始祖崇拜是叠合在一起的有关;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可能与苗族青年男女的"跳月"风俗有关;屈原<天问>中的"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可能与苗族文化认为狗屎能够祛病避邪、禳灾免祸有关.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吴广平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苗族日常养生之浅探 [J], 陈雅婷;朱星;崔瑾;袁玥
2.黔东南苗族婚俗中女性文化浅探 [J], 代江平
3.《诗经》与《楚辞》祭祀诗差异之原因浅探 [J], 李小娟
4.《楚辞》艺术美浅探 [J], 颜翔林
5.抽象·形象·美感——《楚辞·九歌》艺术美浅探 [J], 敦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上古走来的苗族

从上古走来的苗族

市场营 销规划 人力资 源规划 投资效 益分析 保障篇
分区
分区 规划
市场分析
分析篇
定位篇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
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 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 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 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各型银角中,施 洞型银角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

苗族人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
同祭祀祖先;苗族人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蕴藏著丰 富的牛文化;寨门拦路酒,必以牛角杯盛酒。
苗族的傩文化

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在我国的贵州、
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
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
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 老而独特,叫做“傩”。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
苗族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苗族的来源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称“三苗”,居
住黄河中下游。经过漫长的历史,三苗的部分支系逐渐南
移至江淮,后又迁往洞庭湖入湖南中部。秦汉时代,苗族
先民已经聚居在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 “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 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三苗的一 部西迁,进入黔北、川南、滇东;一部南迁入湘西、黔东 南、铜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及广西大苗山。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
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 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黔东南地 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体佩 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可避邪的神物, 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银饰同时也财富的象征。所以, 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 8 -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 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知识金字塔」苗、侗、瑶、布依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不同)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极其漂亮!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独有的建筑特色,侗族、瑶族、布依族以及土家族也是吊脚楼的集大成者。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瑶族吊脚楼以及土家族吊脚楼各有什么不同。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区。

苗族吊脚楼的建筑文化,历史极其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侗族吊脚楼多是杉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为悬山式屋顶,屋顶盖青瓦或杉皮,两边搭有偏厦。

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

楼板以下为“底层”,顶棚为“楼层”,中间层为“住层”。

底层一般为关养家禽牲畜,堆放家具,柴禾杂物和安放石碓的地方,有的厨房也设置在此层。

楼层主要是储藏粮食的地方,有的也设置卧室。

住层主要是设置卧室,是住宅的主要空间。

布依族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

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议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住居文化中的楚风因子初探Chu Elements in the Miao Minority Residential Culture 汤诗旷Tang Shikuang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大量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从苗族民间文学中的居住记忆、席居文化、仪式空间与方位、巫文化空间节点和建造风俗等多方面,与历史文献中对楚地风俗的描写进行比较研究,阐释苗族住居文化与古代楚文化的关联,并探究楚风因子在苗族住居原型空间中可能的残存方式。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苗族在故地生活场景方面可见楚俗的依稀痕迹,其住居文化,如席居传统、祭祀空间与方位、室内外巫术节点以及建造风俗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楚俗有关联。

关键词:苗族;住居文化;楚风因子;古今关联;住居原型Abstract: The study, through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compares descriptions of Chu custom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ose from memories in Miao folk literature. These include seating culture, ritual space and orientation, nodes in witchcraft cultural space, and constructional custo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ao residential culture and ancient Chu culture are explained to aid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le residual modes of Chu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living spaces of the Miao minority. Only vague evidence of Chu customs is found to exist in the Miao’s scenes of life. Their residential culture, such as seating traditions, sacrificial space and orientation, indoor and outdoor witchcraft nodes, and construction customs, are related to Chu customs in varying degrees.Keywords: Miao minority; residential culture; Chu cultural element; cultural connection; spatial prototype of residence中图分类号:TU-092.816;K892;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289(2018)03-0022-09DOI:10.19673/ki.ha.2018.03.004民族住居空间,除了以自然地理形式和人为建构环境作为其基本要素之外,由于积淀了人的各种活动,并层叠了持续的历史建构结果,而被附加上各种文化意义,并由此衍生出基于文化意义的各类空间和节点。

譬如,体现社会关系的仪式空间、体现经济类型的储粮和饮食空间,以及体现民族特征的符号节点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并置的情况,也存在相互重叠的可能性。

人的活动在塑造这些空间类型和节点的同时,也在使相关空间或主体间的关系“阶序化”(hierarchize)[1]。

厘清民族住居空间的源流,并对其进行长时段追溯,可以探究作为相对概念的民族住居原型及其历史演化途径。

目前不少学者秉持苗楚同源、文化共生的学术观点①[2,3],这在今天苗族日常生活中有颇多证据,如:“端午”一词可能源自苗语②;楚“郢都”之“郢”与苗语“yenx”发音一致,而后者意为“城”;苗族古歌可在体例、内容、表达方式等多方面与《楚辞》作比③[4];苗族铜鼓、银饰常与屈家岭纺纶、楚系青铜器具有同类涡纹;苗族祭服式样与楚国礼服可能有同源关系④。

作为日常生活展开的物质空间,苗族民居是否也在文化上保留着与楚风因子的关联?探讨楚风因子在苗族住居空间的残存显现方式,有助于在厘清文化层叠关系的基础上,全面解读苗族住居空间的场所意义,提升对其住居原型空间的认知程度。

1 记忆:民间文学中的故楚地居住场景对苗族族源、族史和迁徙路径,当前学界仍然存在争议,但大都认同其先祖“三苗”曾长期聚居于“左洞庭、右彭蠡”之间的广大江淮区域,与楚地有一定程度的重合⑤[5-7]。

苗语各方言区长期传唱的民族古歌,提供了苗民在故楚地生活场景的些①如范文澜认为楚国是苗族的楚国,甚至认为“三苗后裔”或“髦人酋长”俱为苗人,是楚国先民(《中国通史》)。

李建国、蒋南华则认为芈姓楚族与苗族有亲缘关系,同时两者也产生了文化融合(李建国《试析楚苗文化的亲缘关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蒋南华《试论苗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1期)。

石宗仁更从文化上将“支那”与湘西苗语“吉那”、楚国故都城“纪南”关联起来,并以此论证苗楚文化渊源(《楚文化特质新探》)。

这些观点不乏异议,但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苗楚关系之密切。

至少苗族先民是楚国主体居民的论断,是有较充分依据的。

②在苗语东部方言中,“wu”的发音与水有关,许多水边村寨命名带有此音,如“高务村”意为“好水之地”。

“端”有“到”与“死”的双重含义(与古汉语一字多音多义的情况类似)。

“端午”以苗语解驿,应有“投江”或“到水里玩乐”之意。

其中前者对应屈原投江的典故,后者与端午节赛龙舟等习俗一致。

③多位学者将《九歌》与苗族巫歌作关联研究,认为其可能是在苗族古代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或至少取材于它。

④中部方言区的苗族古歌曾记载:“得了牯牛回到家,还有礼服没找到,还有祭帽没找到,快快去把礼服找,快快去把祭帽找,礼服(xib)在什么地方?祭帽(mos)在什么地方?”这里提到的祭服(“xib”或“xibjeb”)是黔东南地区鼓社祭时鼓社头所穿礼服,对照考古实物,有可能就是楚人的夹襦(袷)。

后者是一种比单衣和袍要短,一般长度大约在腰至膝部间的服饰。

《急救篇》有“袍襦表里曲领裙”一句,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腰)者。

”从发音来看,“jeb”很可能与“袷”(jié)同源,且“袷”之实物出土于马山一号墓,交领右衽、直裾。

领缘用组,袖缘用大菱形纹锦,裾和下摆都包有绣缘。

⑤相关记载如“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

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韩诗外传》);“三苗之国,在彭蠡、洞庭之野”(《淮南子集释》高诱注);“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战国策 · 魏策一》)等。

日仍在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使用的口语)的体现。

楚国职官以左为正、以右为副,其习相沿至汉。

其公族的墓葬也是头东横葬,墓向与头向一致,从东。

苗人葬仪亦具楚风。

苗族早期横葬,不管是土葬还是崖洞葬,都以头东脚西为基本方位,如贵州榕江、长顺、都匀等多处苗族集体洞葬,均是“东向横埋”②[16](图1),具有浓烈的回归东方老家的祖先崇拜思想。

一些受汉俗影响的顺葬区域,虽然习俗已经改变,但东西向的概念仍然需要交待给亡灵:圆坟时孝子要在坟上拍土指向,交待东西方位,以引导亡灵回归东方祖灵故地。

湘西及黔东北苗族的“二次葬”习俗是楚风在室内空间的体现。

清代,上述两地苗族若有老人亡故,须将老人衣物穿在草垛种文献记录苗族睡卧均无被盖,只依靠火塘采暖御寒。

段汝霖《楚南苗志》这样描述清乾隆年间苗族睡卧情形:“右设火床,床中安一火炉,饮爨饮食,及冬月男女环坐,烘火御寒。

夜即举家卧其上。

虽翁婿亦无间。

惟令夫妇共被,以示区别耳。

”[13]民国元年(1912)《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内设塌一,高四五尺,冬月陈火炉于其中,曰火床。

家人男女坐卧杂处;夫妇同被,女长则别设一床于右,习与共处,不以为怪。

人处其上,牛马鸡犬处其下,盖防盗也。

”[14]可见苗民长期围绕火塘设榻而眠。

苗族古歌有“酬它一块大石板,石板供它作睡簟[9]166”的表述。

苗语中部方言中,“席子”的发音“dinl ”或与古汉语“簟”字有关。

“簟”是用芦苇编制的席,《礼记》记载“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15]”。

从楚辞《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10]56”的表述来看,席居是楚人在以干栏为主的建筑形式下形成的睡卧模式。

所以楚地苗民席居自有其历史渊源,是各民族基于相似自然环境作出的共同选择。

3 仪式空间与方位3.1 丧仪:方位指向与二次葬自称日神远裔和火神祝融子孙的楚人以东、以左为最尊,以南为次尊,这与周俗尚南、尚右相悖,是楚人“不服周”(今许线索①。

如《湘西苗族古老歌话 · 历次迁徙 · 大坪大地》中有以下内容:来到占楚,便立占楚。

来临占朴,便住占朴。

起屋盖那茅草,起房捆那竹木。

整理地方,建设家园。

安居养儿,安住育女。

竹筒拿去担水,土仓拿来装粮。

做成许久,居得很长。

发如群虾,多似群鱼。

[8]66其中 “起屋盖茅草,起房捆竹木”一句说明了早期先民曾使用绑扎技术建造房屋,以茅草为屋面防水敷面;“土仓拿来装粮”则表明其粮仓为土制。

黔东南苗族古歌《溯河西迁》也有少量描述苗族先民居于江淮楚地时的场景:先祖住在欧振郎,水波潋滟与天连。

大地平坦如晒席,像盖粮仓的地盘。

窄处窄得像马圈,陡处陡得赛锅沿。

鸟多巢窠容不下,人多地窄住不了。

火炕靠火炕烧饭,脚板挨脚板舂碓。

盖房拥挤像蜂窝,挤挤撞撞破锅罐,汽盆甑子都挤烂。

[9]462-463歌中故楚地“欧振郎”水波浩淼,苗民临水而居;当地地势平坦,便于平地耕作。

从建成环境来看,火塘众多,可能已开始分灶;舂碓去谷壳,以汽盆、甑子作炊具,可见其饮食类型;房屋空间逼仄拥挤是迁徙的缘由。

虽然苗族古歌并非信史,但在只言片语间却足以使人对楚地的生活充满遐思和想象。

2 关联:席居传统楚人世居地多山地而富水泽,宫室为适应水位涨落的需求采用土石筑台或木材筑榭,从而有了“层台累榭”“高堂邃宇[10]207”的建筑形式,并出现了“水周兮堂下[10]64”“筑室兮水中[10]67”这样的水中干栏式建筑。

张良皋引《左传 · 成公十二年》中“晋郤至于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11]857”一段,论证了楚国干栏建筑的发展使得楚殿堂有立于空心台榭之上的可能[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