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虹星桥镇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虹星桥镇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

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

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6分)
答: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

“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

结合现实和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参考答案:
(1)A、E( A《雀之灵》《两棵树》不是原生态歌舞。

E《藏谜》“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错)
(2)①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

”②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

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

③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

④对名利极为淡泊。

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3)照应了文章开头她对舞蹈的“冷静与痴迷”,进一步说明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除了舞蹈她不愿也不会有别的选择;(3分)从另一个方面更好地说明了杨丽萍生性淡泊,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更好地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一面。

(3分)
(4)参考答案:“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

“原生态”歌舞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民族文化艺术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濒临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原生态”歌舞是从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和保护。

(3分)杨丽萍倾心打造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和《藏谜》,因为扎根于绚烂的民族文化,才征服了观众,而且杨丽萍制作《云南映象》和《藏谜》过程,也是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

(3分)因而,“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

(能从现实和文本两方面来谈,合理即可)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之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共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古夸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迭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韫,当恩来处不易;半丝丰缕,恒念物力雏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

比如,奎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奎问题不客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
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正像有A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
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而人类只有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然后发展到工业文明,才能最终到达生态文明。

B.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必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C.建设生态文明,应立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D.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致的;对自然界,人类既要索取更要投入,既要利用也耍建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虽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所以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B.我们常说的“人类征服自然”,这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而忽略了原本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如果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C.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可以得知,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虽然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从长期来看,自然界会对人类实施报复。

D.中国古人所留下的经典诗句和治家格言都是质朴和充满着智慧的,它们流传下来,体现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即便在今天仍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高发频发阶段。

B.全国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民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C.老百姓“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而生存问题已经不再被关注。

D.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虽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1.A
2.D
3.C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先找出有关“生态文明”的答题区域,再结合具体语境判断,A项,由文章第一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知,生态文明离不开工业文明,但是人类不一定必须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才能到达生态文明的阶段。

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由“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可知,并不是所有中国古人所留下的经典诗句和治家格言“都”是质朴和充满着智慧的。

故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生存问题已经不再关注”理解不正确,从文章来看关注生态是为了生存更好。

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0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咖啡和茶
人类以咖啡和茶作为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两种植物中均含有咖啡碱,对人体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劳动效率和思维活力等多种作用。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三倍。

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

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

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

”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

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1%—2%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
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

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

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的《尔雅》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

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

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种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

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

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

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

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

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

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节选自李鹏翔《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
7.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

B.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C.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D.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8.下列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和“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2%的咖啡碱,其价格十分昂贵,茶含有咖啡碱,还有茶单宁、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种保健饮料。

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饮料,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

C.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D.这两句话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绿色保健饮料”指代茶,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和咖啡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饮料,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饮茶,不要喝咖啡。

B.人类喝茶的历史比喝咖啡的历史短得多,现在茶叶的年消费量约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饮茶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C.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搏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D.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白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状况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红”有较大区别。

B.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C.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D.咖啡和茶都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

参考答案:
7.D(D项中“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的依据是“依据制作过种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而不是“茶叶发酵的程度”。


8.C(文中称咖啡为“黑色金子”,是说它的颜色和经济价值;称茶为“绿色保健饮料”,是说它的功用。

A项“价格十分昂贵”不确切,B项说法答非所问,D项“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欠妥。


9.C(“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搏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中说咖啡能降低胆固醇,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说对心血管患者最好不要喝?依据文章第一段可以看到“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是两者的功用,而“加速
脉搏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只是茶的作用。

可以参见文章第三段结尾处的表述。


10.A(B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中无因果关系,绿茶之所以是茶叶中的精品,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而不是保留了鲜叶的原色。

C项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无依据。

D项“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说法有些绝对,文章中是说有些地方可以种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

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

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

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

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

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

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

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

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

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

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

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

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

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

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嘉:嘉奖、赏识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亡叛:叛逃者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用事: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彰:表彰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B.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C.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D.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斛律光箭艺高超。

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

B.斛律光英勇善战。

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C.斛律光抗令不从。

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D(彰:明显)
5.A
6.C (“欣然”改“不得以”)
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1分)
(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