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图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知识图解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金点子: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顶端优势现象可以说明:①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下端运往上端。

②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因为尽管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高,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能逆浓度梯度由顶芽运往侧芽。

③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2.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能引起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同时生长素从顶端向下运输,从而使尖端下部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二、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注意把几种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理功能、分泌异常病症等加以比较,如列表、图解都便于复习巩固。

2.――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引起的原因不同: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②表现的性状不同:侏儒症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正常,生殖系统完善。

呆小症表现为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系统发育不全。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金点子:
一、生物的生殖
1.生物的生殖方式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容易混淆,故要记住每一种生殖方式的名称及类别。

另外,要注意,一种生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生殖方式。

2.――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源染色体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此概念有三个要点:一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二是“形状大小一般相同”(在第六章中我们将学到,决定性别的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它们大小不相同);三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综合是考查的重点。

应通过识图比较与列表比较,搞清两者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以及各自的特点,找出两种分裂方式的区别。

4.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单体=四个DNA分子
二、生物的个体发育
1.一般来讲,双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2个,营养物质多贮藏在子叶中,如花生、菜豆等。

单子叶植物种子内子叶数目为1个,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如小麦、水稻等。

2.A.极体和极核。

极体是动物特有的,在卵巢中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极核是植物特有的,在胚珠的胚囊中,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在一个胚囊中,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一定相同。

B.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里面的囊腔。

囊胚是动物胚胎的某一时期,此期胚胎中出现一空腔,即囊胚腔。

这个时期的胚胎叫做囊胚。

C.珠孔与胚孔。

珠孔是胚珠上的结构,是花粉管的入口。

胚孔是动物胚胎发育到囊胚后期,由于植物极细胞内陷,形成了原肠腔。

原肠腔向外的开口叫胚孔。

D.胚与胚乳。

胚和胚乳都是植物种子中的结构。

胚是受精卵发育成的,是新植物的幼体;胚乳是受精极核发育成的,有贮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金点子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1)在双链DNA 分子中,A =T ,C =G ==1 (2)双链DNA 在一条链上的比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上的比值互为倒数。

(3)A+T (或C+G )在DNA 双链上占的比例,与在任一条单链上所占的比例相等。

2.一个被标记的DNA n 代后的DNA 分子数为2n 。

其中有标记的DNA 。

有标记的DNA 单链占 。

3
4.――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比较:DNA 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是指在信使RNA 上
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5.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影响
6.生物体的核酸分为DNA 和RNA 两种。

病毒只含有DNA 或RNA 的一种。

细菌、真菌、动物、植物和人体内都含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

组成DNA 和RNA 的核苷酸共八种。

组成DNA 和RNA 的碱基共5种。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1.(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 隐性=3 : 1,则双亲为杂合体,即A a ×Aa 。

(2)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 隐性=1 : 1,则为测交,即A a ×aa 。

(3)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为纯合体,AA ×Aa 或AA ×AA 。

(4)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双亲均为隐性纯合体,a a ×aa 。

2.植物果实中的果皮、果肉及种皮的基因型与父本无关,与母本的基本型相同,因此性状与母本相同。

3.――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的简便计算:
①求AaBbCcDd ×AaBbCcDd 后代的基因型的种类数
Aa ×Aa →3Bb ×Bb →3Cc ×Cc →3种基因型Dd ×Dd →3②求表现型的种类
Aa ×Aa →2 Bb ×Bb →2 Cc ×Cc →2 Dd ×Dd →2
4.同样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或n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若问某一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则为2n。

若问一个精
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类型,只有2种。

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

因为就一个细胞而言,只能有一种排列组合方式。

三、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致病基因遗传方式的判断:
1.男女发病概率相等――常染色体遗传病
(1)双亲正常子女病: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常隐性遗传
(2)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不病或子病母不病――常显性遗传
2.男女发病概率不等――性染色体遗传病
(1)父病子均病:患者都是男性――Y染色体遗传
(2)男性多于女性:双亲正常子患病,母病子必病或女病父必病――X隐性遗传
(3)女性多于男性: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X显性遗传
四、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各种生物都会发生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有基因重组。

2.――正确区分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可见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区分依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
而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

不同生物的单倍体含染色体的数目不同,对二倍体而言,它的单倍体只有一
个染色体组;对多倍体而言,它的单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所以切记单倍体可能不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金点子
1.――自然选择、适应和变异的关系:达尔文认为适应是选择的产物(结果)。

在同一种群的生物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微小的不定向变异,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变异比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并遗传给后代,另一些变异由于对生存不利而遭到淘汰。

也就是先出现变异,以后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适应的性状。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在自然情况下,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但是,一个物种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就整个物种来说,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有利变异还是很多的。

因此,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后代表现型种类很多,使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因此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金点子
一、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实例:
(1)光。

鸡产卵、动物的繁殖季节、蛾类趋光性、动物换毛或换羽、水生植物的分层现象、鸟类的迁徙、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开花的时间。

(2)温度。

南方橘、北方梨、动物的冬眠、极地熊的短尾和短耳、鱼类的洄游、峡谷或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

(3)水。

陆地生物分布。

浅根系植物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草原上鱼类、两栖类较少,西双版纳动植物较多。

动物的夏眠,仙人掌叶变为刺。

2.――各种种间关系的实例:
(1)共生。

地衣是真菌和绿藻的共生体;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白蚁与其肠道内的寄生虫;人与大肠肝菌。

(2)寄生。

蚊、虱、牛虻、蛔虫、病毒与人或动物的关系;蝉、蚜虫与植物的关系。

(3)竞争。

大小草履虫、草地上的羊与牛,农作物与杂草。

(4)捕食。

猫与鼠、羊与草、蛇与鼠、瓢虫与蚜虫。

二、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出生率种群密度死亡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提供了未来种群的动态信息。

2.――影响群落生物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的影响。

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

三、生态系统
1.――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1)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如小麦、玉米、人、狼、大豆等。

(2)种群:是指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块农田中的玉米;一片草地上的青蛙;一个鱼塘中的鲫鱼。

(3)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全部生物)的总称。

如农田中全部的生物;一块朽木上的所有生物。

(4)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种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整体。

如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一条小河,积水很久的树洞,一块农田。

联系: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环境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题,要注意“最少”时用10%,“最多”时用20%进行计算。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营养结构有关。

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金点子
二、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稳定性的基础。

2.――“赤潮”和“水华”对生物的危害:
(1)水生植物(藻类)大量生长,挡住阳光,影响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使之死亡。

(2)水体中死亡的动植物尸体,为需氧细菌的繁殖提供条件。

由于需氧菌的大量生长,加速了水中溶氧量的减少,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

(3)有些藻类植物产生毒素,引起生物中毒死亡。

(4)有些藻类植物分泌粘液,妨碍生物的滤食和呼吸,严重者会窒息死亡。

实验部分
金点子
1.――质壁分离实验说明的问题:
(1)能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的细胞是活细胞。

(2)说明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3)说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强。

(4)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的溶液:用KNO3溶液、甘油、尿素等溶液替代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发生自动复原的现象。

其原因是K+、NO3、尿素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液泡,使细胞液的浓度升高,细胞渗透吸水后,自动复原。

3.――生物组织成分的鉴定:鉴定化学成分依据的是某些化学试剂与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的原理,因此应该牢记各种成分与相关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的颜色反应。

4.――四条色素带的巧记:胡(萝卜素)黄(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简记快,橙(橙黄色)黄(黄色)蓝(蓝绿色)黄(黄绿色)颜色显,质量大小定快慢,含量多少定宽窄。

5.――实验设计的原则:
设计实验,除了对实验有整体设计思路外,还要注意基本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只改变其中一个实验因子,其他因素不变。

如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的实验,只能将胚芽鞘的顶端与基端倒转,而不能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与空白琼脂块颠倒。

(2)设立对照实验:为排除无关条件干扰,要设立对照实验,如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时,在对照试管中加等量清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