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扬州邗江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扬州邗江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

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 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

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 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 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 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 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认识论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发展出了差别很大的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主张知识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西方文化则秉承了自古希腊以来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存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论差异,中西方知识体系在内容偏重、学术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与富国强民的目标下,我国一度几乎全盘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架构来重新归置
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知识在此过程中被严重边缘化,西方知识大量涌入,并成为创造新知识的基础。

清末以降,我国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都是现代西方大学制度,留给传统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

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有其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也多源自西方,因此,教学中缺乏传统和本土知识。

在社会科学教科书中,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家的名字远多于国人,得到系统介绍的学术思想多为西方理论,对传统思想的阐释通常也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

在研究方面,由于国际科研的主流仍以西方国家为代表,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力图对标西方赶超。

可以说,同其他非西方社会一样,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已经广泛地存在,人才培养从内容到形式大量借鉴现代西方学术模式。

然而,如果我们的知识体系只是简单临摹西方的,建基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人,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都很难同时掌握中西两种知识体系的差异进而将其融通。

有人做此尝试,由于受到已有知识和训练的限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傅斯年在1919年已经指出,“如果你要研究中国文学,却不了解外国文学,或者如果你要记录中国文学的历史,却从未读过任何外国文学史,你永远不会掌握真相。

”今日的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在研究我国的任何一个对象时,西方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参照对象,我们必须熟悉西方的研究传统、相关理论与实践。

相比之下,西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却不是如此,一个在欧美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人不是必须了解中国文学或者任何西方之外的文学。

所以,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学人必须面对的。

事实上,我国现代知识体系已经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这首先是历史造成的,尽管它曾经带给我们巨大的伤痛,但一旦完成融合,新的知识体系将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

随着西方文明中诸如过度理性化、缺乏节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凸显,非西方文明传统逐渐受到重视并被用以反省西方文明,从而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在当代仍极具价值,我们可以按现实需要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养分。

对高等教育而言,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背后是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

因此,即使理顺中西两种文明的传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也必须要直面差异并设法协调、糅合,从而掌握善于处理两种传统的方法和能力。

(摘编自杨锐、沈裕挺《融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认为知识源于生活;西方文化则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B.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依据西方经验建立,完全照搬现代西方学术模式培养人才。

C. 中西方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往往以对方为参照对象,需要熟悉对方的研究传统等。

D. 中西融合是我国现代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新体系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融会中西知识体系。

B. 文章从教学与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C. 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中国学人融通中西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D. 文章回顾历史、直面现实,由因及果,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学习西方经验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但也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与本土知识。

B. 直面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C.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盘接受、简单临摹西方知识体系,不利于融通中西知识体系。

D. 西方文明问题日益显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非西方文明传统的价值逐渐凸现。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

短片描述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

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情绪等。

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年2月27日,中国网)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

《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20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 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人,老年化水平将超过30%。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症。

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

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

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材料三:
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

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

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

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新浪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 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 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D. 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当前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看,短片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警醒冷落独居老人的子女们,希望他们继承并弘扬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

B. 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 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改善的问题,二是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的问题。

9. 结合材料,概括说明除政府、社会需做出努力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

少聪敏,有口辩。

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

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

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

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

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

数载,迁太子舍人。

后加武骑尉。

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

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

”于是拜晋王友。

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

以父免职,夔亦去官。

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

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

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

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

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

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

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

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

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

坐父事,除名为民。

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

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 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

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

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惩罚方式。

D. 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

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 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

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 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

仕途上,他两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罢免官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 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

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官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

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2)谢果遣骑贲金银珠玉以赂龟兹。

超伏兵遮击,尽杀之。

(《班梁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

上都,指都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5.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感叹。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

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

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语言基础应用(5分)
①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不屈不挠地排队,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在家里不眠不休地抄书。

②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左右,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

③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书似乎又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④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手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

⑤数据显示表明,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

⑥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

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②句划线处应删掉“左右”。

B. ⑤句划线处应删掉“显示”或“表明”。

C. ⑥句划线处表意明确。

D. 将⑦置于⑤⑥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

19. ①句中划线的两个分句结构相同,请在后一个分句的空格处添加一个词,使其完整。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是说:人物的脸谱化与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相关,前者是后者引起的结果,所以能体现戏曲角色脸谱处理。

但没有更多文字证明B项中的“充分体现”,B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根据第三段“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悲剧源于客观原因和人物命运摆布两个不同原因,而没说因为“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D项强加“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错,原文中说“这是因为他既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可见莎士比亚没有突破时代限制。

C项,据原文,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造成主人公窦娥的悲剧的原因。

D项,据第一段“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可知,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故D项“都各不相同”说法与文意不符。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4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