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史记:古代乌蛮与白蛮的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史记:古代乌蛮与白蛮的风俗文化
滇东地区的爨人,大约在刘宋时期分成东、西两部。

东爨的地域,为初唐时期的曲、靖、协、麻四州之地,相当于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北部和贵州西部地区。

东爨地区的部族,见于文献记录的,有从石门(今云南巧家)至昆川(今云南昆明)交通沿线的阿旁部落、阿夔部落、阿芋部落、暴蛮部落、卢鹿部落等。

这些部落统称为东爨乌蛮。

其男人的头发绾成椎髻,女人则披头散发。

“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

”“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

”崇拜鬼,主祭的巫师称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

每年每户必须出一头牛或二只羊,到鬼主家祭献。

大小事都要经鬼主用雄鸡的两髀骨,刺以竹签,视其纹路多少与向背以定吉凶。

西爨的地域,为初唐时的南宁州、昆州、黎州、归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蛮之地,相当于今云南的滇池地区、曲靖地区、楚雄州东部、红河州、文山州等地。

东西两爨的中心区域位置,相对为东北与西南,并非正东与正西,之所以称为东爨与西爨,是大概而言。

西爨地区的部族统称为“白蛮”,其族系与东爨乌蛮相同。

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同为“爨蛮”,他们有共同的风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体为汉晋时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

西爨白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较为发展,文化与汉族较为接近,东爨乌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尚处于落后阶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点较多。

东爨乌蛮与西
爨白蛮,是同一“爨蛮”族系,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不同,而形成乌蛮(生蛮)与白蛮(熟蛮)的差别。

二、洱海地区的乌蛮与白蛮洱海地区的居民在汉代是昆明人。

东汉末年,其他部族逐渐迁入洱海地区,有从滇东北和滇池地区迁来的汉姓和人;从澜沧江以西迁来的哀牢,从金沙江以北迁来的磨些。

汉姓和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东的今下关、凤仪、祥云、弥渡等地,形成一个以张氏为首领的酋邦,称为“白子国”。

昆明人则因外族的迁入逐渐退居洱海以北的今剑川、洱源等地。

晋时,洱海以北的昆明人称为“上方夷”,洱海以南的汉姓和人称为“下方夷”。

唐代前期,洱海地区诸部也分为“乌蛮”与“白蛮”。

乌蛮包括昆明蛮、哀牢蛮、磨些蛮诸部,白蛮包括青蛉蛮、西洱河蛮、云南蛮、弄栋蛮和汉姓。

乌蛮分布在蒙舍(今巍山)、蒙(今漾濞)、浪穹(今洱源)、邓赕(今邓川)、施浪(今剑川)、越析(今宾川)等地。

白蛮则分布在渠敛(今大理凤仪)、勃弄(今弥渡)、越析(今宾川)、云南(今祥云)、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等地。

乌蛮主要从事游牧业,他们随水草畜牧,夏处高山,冬入深谷。

具有游牧民族“尚战死,恶病亡”的剽悍之风,各部均有胜兵数万。

白蛮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耕种的方式与收获的产量与中原地区大体相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富庶的蜀川(今四川)相当,已是人众生活殷实的富裕地区。

白蛮社会尚无世袭的大酋长,数十百户为聚落,各据山川,互不统率。

白蛮的语言与汉族大体相同,所以说其发音最正。

乌蛮中除蒙舍蛮与汉语接近外,其他都与汉语有所不同,如有的名称与汉语叫法不一,“四声讹重。

”白蛮的服饰与汉略同,住房上栋下宇,也悉与汉同。

白蛮诸部中的大部分人有姓氏、如杨、李、赵、张、董等,皆
为汉姓。

白蛮,人死后三日内埋葬,依照汉法建筑墓穴。

乌蛮不行墓葬,人死后三日焚尸,其骨灰埋掩在土壤里。

洱海地区众多的蛮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大小而区别为乌蛮与白蛮。

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接近的称之为白蛮,反之,则称为乌蛮。

白蛮的生产方式、语言、姓氏,服饰、葬法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只是在某些风俗习惯上仍保持着“蛮”的特点,是介于“蛮”和“汉”之间的部族。

乌蛮则是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保持固有特点,并受汉化影响较小的蛮族。

三州地区的乌蛮与白蛮州(今四川西昌)地区诸蛮,也分为乌蛮与白蛮。

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为白蛮,五姓为乌蛮,而初裹的五姓,全是乌蛮;东钦蛮的两姓,全是白蛮。

其他如:傈僳蛮、雷蛮、梦蛮诸部也有乌蛮、白蛮的分别。

州诸蛮以姓氏区分为乌蛮、白蛮,其具体内容不详于记录。

据明代的《炎檄纪闻》《松潘边图》及地方志书,可推知州地区以大姓为乌蛮(黑人),以小姓为白蛮(白人),与近代西昌彝族以贵族(大姓)为黑彝,被贵族控制的曲诺(奴隶、小姓)为白彝的情况相类似。

州地区乌蛮与白蛮服饰有明显的区别: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白蛮“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

”服饰色彩与长短的不同反映了大姓、小姓的差别与等级的高低。

至今,傈僳族仍以服饰的色彩和式样区分为黑、白、花三种:穿黑布衣服的叫黑傈僳,穿白布衣服的叫白傈僳族,穿花布衣服的叫花傈僳。

四、乌蛮与白蛮不是族别的专用称谓唐代云南,“群蛮种类,多不可记。


有乌蛮与白蛮的称谓,泛指各地社会文化高低不一的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含义。

爨地是以同一族系(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部落区分为乌蛮、白蛮;洱海地区则是以不同族系的社会文化类型区别为乌蛮与白蛮;州地区是同一族系以不同的姓氏与社会等级区别为乌蛮与白蛮。

所以,虽然同用“乌蛮”“白蛮”的称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情况,不能混为一谈。

“蛮”是南方、西南民族的统称,不是具体民族的专用名称。

“乌”“白”二字所要说明的是:同一族系中不同集团间,或同
一地区诸系间,社会经济文化的高低差异,风俗习惯的文野区别,汉化程度的深浅。

白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进步些,乌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些,白蛮的汉化程度深一些,乌蛮较为稳定地保持着本民族的固有特质而较少改变。

因之,“乌蛮”和“白蛮”也是泛指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的泛称,不是具体族名的专门名称。

明确这一点,不仅对我们认识唐代云南诸民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认识今天云南诸民族的源流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