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篇目,被编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这篇文章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孔子和四
个弟子的对话,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理想,反映了儒家
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文章处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该
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经典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作
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培养文化素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是,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作品,学生在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了解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和志向,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体会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1)理解孔子的评价,体会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实现文本的现实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归纳总结法: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孔子讲学的视频,引出课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4、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思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分别有怎样的志向?他们在表达志向时的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子路性格直率、勇敢,他的志向是治理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且充满自信;冉有谦虚谨慎,他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诸侯国;公西华谦逊有礼,他希望能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曾晳洒脱高雅,他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与朋友一起游乐。

5、理解孔子的评价
(1)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晳的志向?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

孔子认为子路不谦虚,冉有过于谦虚,公西华过于注重礼仪形式,而曾晳的志向体现了“仁”和“礼”的思想,符合他的治国理念。

6、探讨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
(1)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探讨儒家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儒家主张“仁政”,强调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在人生追求方面,主张积极入世,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和
理想?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评价。

8、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儒家思想等。

(2)强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正确
的人生观。

9、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志向和理想的短文,不少于 500 字。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
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
在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时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