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我见
作者:赵家祥, ZHAO Jia-xia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刊名:
学习与探索
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0次
1.邓小平文选 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4.列宁全集 1985
5.列宁全集 1986
6.列宁选集 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 1997
9.列宁选集 199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00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199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5
1.期刊论文马桂芬.黄仕强科学社会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之比较-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2)
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托洛茨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中,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在蓬勃发展.加强对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2.学位论文贾乾初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论析2007
目前,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化思想研究尚属分立状态,将二者贯通起来进行探索,挖掘和分析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特质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具有充分可能的。

晚明清初以来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各自的侧面映射出民生社会主义演生的历史境况,这一境况注定了民生社会主义无法摆脱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关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便将中国之前途设想为社会主义,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对社会主义的学习与介绍。

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时代,使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产生了飞跃性发展。

经过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实践的需要相契合,与后来毛泽东论述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当接近。

孙中山一方面继承了以“大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了改铸,从而将民生社会主义建筑在现代工业社会基础之上。

在孙中山那里,中国现代性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传统大同理想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展现出不同于欧美现代性的另外一种面貌。

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选择中的深层问题,而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抵抗性思考正是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诉求的基本特色。

以大同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始终是民生社会主义的精神依托,立足于民族主体性生存是民生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的批判性吸纳只是民生社会主义的一个来源,因而,民生社会主义是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本土形态”的社会主义。

从列宁到毛泽东代表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民生社会主义审视的两种不同语境,前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俄国化审视语境,后者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审视语境。

毛泽东对三民主义所做的历史肯定并非仅仅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在更深层次上与中国的大同理想传统相联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新三民主义的衔接根源于它们共同的社会主义指向。

民生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意蕴,展现了孙中山在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这个问题意识,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理论超越。

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对民生社会主义价值进行再发现的意味深长之处在于,民生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一起,从中、西对比和理论、实践等方面构成了映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面镜子。

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其民族主体性立场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鉴戒,它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示了关注重点,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民族资源。

民生社会主义的历史指向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3.期刊论文周开明科学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指导了俄国的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体制的缺陷和其他原因而解体.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章着重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
4.期刊论文侯远长科学社会主义主题与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州学刊2001,""(3)
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就成为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主题要求,马恩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同时发生"理论;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基础上实现的.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波匈事件、"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三次重大挫折;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过程中又经受了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及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国举什么旗的考验,使全党同志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期刊论文张春和.ZHANG Chun-he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创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细化、落实和升华.
6.期刊论文于金富.曲瑞琴.YU Jin-fu.Qu Rui-qin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现代模式-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2)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明确规定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设计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虽然照搬了经典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特征,但却背离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挫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与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要创造体现这一原则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7.期刊论文易然.YI Ran几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行-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3(3)
介绍西方在一百多年来探索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几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情况,并阐述了他们寻找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并广为传播,而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
8.期刊论文张奎彦.ZHANG Kui-yan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转
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本社会主义思想.但这种人本主义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就必须首先实现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随着对经济学、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工人运动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人本主义思维模式逐渐让位于实践思维模式,进而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跨越,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期刊论文张静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观比较-前沿2008,""(3)
民主社会主义是二战后西方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所奉行的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改良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两个"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它们的社会主义观上,即以下两个问题上: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
10.学位论文周远明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两种表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2005
本文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两种表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人类历史上探索建立美好社会制度的思想理论成果以及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阶级属性、实践前提和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划清了与以往社会主义的界限,既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然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等于现实。

科学的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诸多表现形式中,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形式。

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必然性: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是其思维模式形成的国际环境;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历史传统是其形成的国内环境;激情与责任感的交织是其形成的主体原因。

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表象的现实性与实质的空想性;形式的超前性与本质的滞后性;理论的激进性与实践的保守性。

从总体上看,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尽管始终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由于没有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将其理想化,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具体结论混为一谈,使得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饱经挫折。

在总结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以往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共存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同一性与模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挥领袖的作用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开放性、突出的实践性和坚定的原则性等特征。

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是必须始终坚持的理论指南。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xyts201003001.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dd8576f7-7932-4d81-bb4a-9e59016e78c8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