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
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
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
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
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
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
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
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
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
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
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
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
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
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
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
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
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
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
”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
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
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
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
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
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
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
(1)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A. 哉矣焉云尔
B. 云尔焉哉矣
C. 焉矣哉云尔
D. 矣哉焉云尔
(2)第⑤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3)第⑥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A. 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 苏东坡心高气傲。
C. 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 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________。
(5)第⑥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答案】(1)C
(2)D
(3)A
(4)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
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5)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
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解析】【分析】(1)本题所给虚词中,“哉”用在句末一般表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矣”用在句末可表陈述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表感叹的语气;“焉”用在句末,可作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也可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云尔”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文中第三个方框后是叹号,应选“哉”,排除A、D两项。
第四个方框在文章结尾,应选用“云尔”,排除B项,答案为C项。
(2)本题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知大意思是“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其中“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是对上文的总结,其后应断开,“者”可译为“……情况”,也有表停顿的意思,其后应断开;“遂”一般用在句首,前面应断开。
故此题答案为D项。
(3)“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在文章的第⑥段,意思是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
“此语”指上文的“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意思是“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下文表达对苏东坡观点的赞同之意,说自己不会刻意去装饰园亭,“庶几弗为吾累也”,可见,作者要说明的是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答案为A项。
(4)本文的前四个自然段都在写景,描写了偶园及其周边的景色,山水竹木,楼台桥亭,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突出了这些景色的优美和丰富。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景,却是为了突出不为外物所凝滞的主题,可见,从结构上来看,写景的部分有引出下文议论,为表达主题做铺垫的作用。
(5)第⑥段先写了有客人建议“我”装饰偶园,“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而“我”的态度是“余唯唯否否”,否定了客人的建议;然后以祖逖、陶侃、苏东坡为例,论证“圣人不凝滞于物”“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的观点;最后回到偶园,指出“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
可见,这一段由偶园引起,联系到书画,再拓展到一切外物,层层递进。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
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⑸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
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⑸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或补叙什么。
【参考译文】
①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
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
(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
左右的寺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
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
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
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
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
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
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②由芳草阁向北边是江霞馆,馆中有许多层门,长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慢慢的挺直起来。
③由江霞馆向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幽深巍峨,山上有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
山
下半块土地方圆百亩,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④由兰皋向西,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正对窗户。
和附近的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⑤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⑥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佯装答应,但心中并不赞成。
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有识之士不获取当前的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具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
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
”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
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自我娱乐的,如果刻意装饰,不免会让自已悠闲安乐,无益于社会。
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画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
偶然而园也就是姑且偶然为它写下这篇记的意思。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嵩,貌伟秀,美须髯。
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①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士争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
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②,举门蕃炽。
”时人不许。
开元初,擢中书舍人。
时崔琳、正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
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
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
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怀保边人。
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
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
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
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
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
子衡,尚新昌公主。
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
初,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
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
嵩惭,乞骸骨。
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
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
弟归,夕当有诏。
”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卒者。
”久之,进太子太师。
固请老,见许。
嵩退,脩莳园区,优游自怡。
家饶财,而子华为工部侍郎,子衡以尚主位三品,年逾八十,士艳其荣。
天宝八载卒。
(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减)【注】①僚婿:同门女婿。
②艾:对老年人的敬称。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B.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C.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D.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辈行,辈分、排行,也可指同辈的人,文中借以指学问水平相当的一群人。
B. 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
C.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有时也借指将帅。
D. 晡,申时,即十五点至十七点,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嵩还未做官,名声不显。
相士夏荣却断定萧嵩将来比陆象先寿命长且家族兴盛,但时人都不认同相士的看法。
B. 萧嵩胜任边疆事务,有效解除边境危机。
他知人善任,派将收复瓜州;他富有谋略,连续拒敌,使敌军溃败。
C. 萧嵩得到皇帝的恩赏,被人羡慕。
出师远征,皇帝作诗送行;取得战功,被授予高官;与皇帝结成亲家,地位显贵。
D. 萧嵩懂得臣子进退之道。
他在帝王宠眷未衰减时恳请退休,反而得到皇帝郑重挽留;退休后修园置产,安度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
②卿言切矣,朕未能决。
弟归,夕当有诏。
【答案】(1)C
(2)B
(3)B
(4)①萧嵩于是施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吐蕃的赞普果然杀了他。
②卿说得很恳切,朕不能决断。
你姑且回去,傍晚会有诏书。
【解析】【分析】(1)本题中,首先根据文的关系,可知“陛下未厌”对应的是“有如厌臣”,“臣”作前一句的宾语,又可以前省,做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排除AB两项。
根据前后文,这段话的大意是“臣愧为宰相,爵位已极高,幸亏陛下没有嫌弃,得以乞求退休。
如果陛下厌恶臣,臣将身首不保,又怎能如我的心愿?”,所以“待罪宰相”要放一起,不可断开。
故选C。
(2)B句中“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分析错误。
根据原文“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意思是:皇帝选择能胜任边地事务的人,改任萧嵩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事务。
所以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前一种情况。
故选B。
(3)B项,“连续拒敌,使敌军溃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是从早晨一直战到傍晚,吐蕃终于大败。
故选B。
(4)第一句得分点:乃:于是、就;纵:施行;示:制造;端:事情、道理;果:果然;诛:杀。
第二句得分点:切:恳切;决:决断;弟:副词,姑且;诏:诏书。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萧嵩于是施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吐蕃的赞普果然杀了他。
②卿说得很恳切,朕不能决断。
你姑且回去,傍晚会有诏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
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
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
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
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萧嵩相貌俊秀,有漂亮的胡须。
当初,娶了会稽贺晦的女儿为妻。
贺家另一女婿陆象先,是宰相的儿子,当时任洛阳尉,士人争着和他结交;而萧嵩被埋没还没有做官,人们不认为他有奇异之处。
夏荣这个人善于给人相面,对陆象先说:"君十年后,将贵为宰相,但不如萧郎那样官位高年寿长,全族兴盛。
"当时人们不赞同他的说法。
开元初年,升任中书舍人。
当时崔琳、王丘、齐澣都有名气,认为萧嵩缺少学问,不赞许他是同辈中的名人,只有姚崇称赞他大器晚成。
十四年,以兵部尚书兼任朔方节度使。
将要前往军中时,有司奉皇帝的命令在定鼎门外陈设帷帐、用具等,皇帝设宴为他饯行,玄宗赋诗慰劳他出师远征。
正值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和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皇帝选择能胜任边地事务的人,改任萧嵩河西节度使,兼管凉州事务。
萧嵩上表奏请安排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在幕府中任职,任命建康军使张守珪任瓜州刺史,安抚保护边民。
这时悉诺逻恭禄威势震慑各部,吐蕃倚仗他的勇健蚕食唐朝边境。
萧嵩于是实行反间计,制造可疑的事情给吐蕃看,吐蕃的赞普果然杀了他。
吐蕃又派悉末明攻打瓜州,张守珪奋力抵抗,吐蕃军退却。
萧嵩又派遣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强弩兵和吐蕃在祁连城下交战,从早晨一直战到傍晚,吐蕃终于大败,唐军斩杀吐蕃一名将领,敌人的哭声震动山谷。
皇帝很高兴,授予萧嵩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
他的儿子萧衡,娶新昌公主为妻。
萧嵩的妻子入宫谒见,皇帝称呼她亲家,用于礼仪的器物非常贵重。
当初,皇帝委托萧嵩选择宰相,萧嵩推举韩休,等韩休和他同处相位,严峭刚直不相让,以致闹到皇帝面前评判是非曲直。
萧嵩惭愧,请求退休。
皇帝安慰他说:"朕没有嫌弃卿,何必要离去呢?"萧嵩伏身说:"臣愧为宰相,爵位已极高,幸亏陛下没有嫌弃,得以乞求退休。
如果陛下厌恶臣,臣将身首不保,又怎能如我的心愿?"因而哭涕。
皇帝为此动容地说:"卿说得很恳切,朕不能决断。
你姑且回去,傍晚会有诏书。
"不一会儿派遣高力士下诏给萧嵩说:"朕将你留下,君臣情谊应当有始有终。
"一段时间以后,萧嵩升任太子太师。
他坚决请求退休,皇上同意。
萧嵩退居在家,修栽园林,游玩自乐。
家境富裕,而萧华任工部侍郎,萧衡因娶公主为妻位居三品,萧嵩年过八十,士人羡慕其一门荣耀。
天宝八年去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
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孔子不得位得位:得志
B. 勤不废经者废:停止
C.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乡:向往
D. 而与吾徒锄治之徒: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其得力于经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
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答案】(1)D
(2)B
(3)A
(4)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解析】【分析】(1)D项解释错误,“而与吾徒锄治之”意思是: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
徒,指一类人,一辈人。
故选D。
(2)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B项,于:①②都作介词,从。
D 项,者:①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②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 项,其:①代词,那、那些;②代词,自己的。
故选B。
(3)A项,“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说伏羲、神农时并无经文经书。
故选A。
(4)画线句子的大意是: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因”后面的内容是指出“公文章衣被天下”的原因的,因此,“因”前要断开。
“皆是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也”后需要断开。
“……不……而……”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不”之前,“而”之前,都需要断开。
“以祛邪慝”表示“振兴经教”目的,前后需要断开。
“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这里说的两句话,“不存于心”与“求见诸行事”中间需要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即可。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①荣,以……为荣;侈,夸大,显耀;记,记述。
②方,当……的时候;委曲,屈身折节;好,喜好。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⑸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