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从 知识到能力(与“交流”有关优秀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尊
是自我价值的肯定过程。具有高度自尊的心的人,在交流时有自 信心也比较乐观,能比较强的克服心理压力的能力。 (2)自我检视 在交流过程中,能察觉周围各种信息和变化,并相应修正自己 行为的能力。自我检视能力强的人,对交流行为是否得当,对 自己的表现特别敏感,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更加专注,能体会 对方的感受,更能适应不同的交流情境。 (3)思想开放 思想开放意味着愿意公开和适当地解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愿意 接受对方的解释。
• 其特点是:受教育者是该模式中的焦点,而不是教员。
•
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知识的传授。
•
在与模拟环境中人物的互动中学习文化适应。
• 缺点:在该文化中生活时间有限(几天或几个星期)
•
若是模拟环境,模拟得难以如真。
第26页,共50页。
• 3、互动模式(interaction model) • 学员与来自异文化的人士直接面对面的交流。
第29页,共50页。
• (二)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technique)
波特在著名的《跨文化传播》中提出的具体的跨文化伦理道德准则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他们认为,跨文化的道德要求交流者:
• 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训练时直接用于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开始跨文化训练的研究,以提高被培训者跨文化交流中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9) (2) 深层文化
(10)
第11页,共50页。
二、跨文化的敏觉力——情感能力
1. 跨文化敏觉力的性质和定义
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个人情绪和情感变化。交流过程中,一 个人对了解与感觉到的文化差异,与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正 面情感的能力。
第12页,共50页。
具有跨文化敏觉力的人要具备以下6种能力
第6页,共50页。
• 恰如其分是指交流行为符合交流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 望;交流的情境最主要的有:
• 1、语言情境——指在用词遣字,语句陈述、选择的话题等 方面是否得当。你对英语的掌握程度。
• 2、关系情境——指在交流时符合交流者双方特定关系的信息 结构、形式和风格。
•பைடு நூலகம்3、交流的环境——交流时,符合交流环境的要求。 • 总之,“恰如其分”是只交流者能够了解交流的内涵,言行举
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结合看电影、阅读等教学方 法,基本上对比另一种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 • 缺点:教室所学与实际环境之间,有不小的差距。有闭门造车之 弱点。理论联系实际差。
•
第25页,共50页。
• 2、仿真模式(simulation model)
• 针对补充教学模式不足形成的一种模式。
• 建立一个与某种文化相似的环境,是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生活, 从而适应和学会在该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犹如教学实习)。暑 期班到外国参观旅行1-2周。
第3页,共50页。
• 本讲所讲的内容:
•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本质 •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的培训方法 • 第四节 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和国际法
第4页,共50页。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本质
• 一、交流能力 • 二、交流能力的种类 •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5页,共50页。
• 该模式认为,只要学会了另一国或另一种文化的行为技巧,对该文化 的适应就能得心应手。经过这个训练,学员可以减少与该国人员互动 时由于情况不明的焦虑感。
• 优点:简单易学
• 缺点:专注与一组行为的做法,忽略了文化复杂性。
•
只了解行为,难以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
对于学员,只有对文化的深层理解,才容易作出
• 在交流过程中,对交流进程实施恰当和有效的控制能力。
• 或者是适当地建构与维护交流过程的能力。
• (5)维护认同
• 在交流过程中,顾及对方面子和保护对方认同的能力。
• (6)应变能力 • 应对交流过程中环境、角色、情况的改变的应对能力。
第17页,共50页。
• 2. 跨文化有效力的评估
• Hammer, Gudykunst & Wiseman (1978)对跨文化有效力评估,包 括3个方面和18项内容:
• 三、跨文化的有效力——行为能力
• 1. 跨文化有效力的内涵
• (1)信息技巧 • 操作语言和非语言语,以达到有效交流目的的能力。 • (2)自我表露 • 在交流过程中,和对方分享心中事情的表露。
• (3)行为弹性
• 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行为的能力
第16页,共50页。
• (4)互动控制
• (9)能与陌生人打开话匣子 • (10)能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谈
• (11)有效地处理人际中的误解 • (12)有效地处理不同的人际形态
第19页,共50页。
• 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 (13)有效地处理社会网络关系
• (14)发展满意的人际关系 • (15)与他人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 (16)正确的了解他人的感情 • (17)有神入的能力
• 1、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
第二天,天气闷热,夫妇俩身穿短袖的休闲服,脚穿凉鞋,去逛商场。 一个好的个案具有让学员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决断、提出解决方法的潜力。
5、文化•理解模式(要cu求ltura学l aw员aren象ess演mo员del)一样,扮演一个模拟实际生活的角色。其目的 5(、3)文化寻理找解人是模际式间使(和文c学u化ltu间员ra的l a通共wa同r过e点nes模s m拟ode过l) 程,试着解决跨文化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得体的行为。
第28页,共50页。
• 5、文化理解模式(cultural awareness model) • 该模式注重文化知识(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学习。认为,要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必须系统地了解文化,了解自己与对 方双方面的文化。该模式把文化当作一个普遍的概念加以研究。 • 优点:理论性强,概括性强。 • 缺点:文化的复杂性,使学员在把文化普遍性的知识应用到一 个特定的文化时,不容易。
第13页,共50页。
(4)神入(empathy)
暂时地站在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想对方所想,感对 方所感的过程。
(5)互动的介入 指在交流时,专注、回应和感知的能力。它和神入有密切的关
系,具有神入工夫的人,在交流时,能够感知和专注言语的交换, 对对方的信息有适当的反馈。 (6)慎作判断 真诚和耐心听取对方观点的态度。能耐住性子听取对方与己不 同的意见,是跨文化敏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妄加判断,通 常可以培养一种享受文化差异的情感。
• 方法要适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医疗卫生、与劫持人质者谈判、 解决纠纷、法律冲突、媒介、外事工作、留学生活。
• 科技发展使方法在不断增多。 • 传统的方法:
• 演讲、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紧要事件。
• 现代的方法
• 录像带、自我评估、计算机培训、网上在线
第22页,共50页。
二、跨文化培训内容和过程
该方法的特点是把学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第30页,共50页。
• 2、模仿法(simulation) • 模仿法是由Shirts1974年创造的game BáFáBáFá法发展而来。
其学院对象是美国海军士兵。它是依据使学员学习两种文化 (文化甲、文化乙),成为两种对比文化的成员的想法创造的。 然后两种文化成员相遇互访。例如,甲文化是集体主义倾向, 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文化,乙文化是个人主义,以工作关系为 主导的文化。两种文化成员的交流互动,互动的要点是使学员 认识到,在一种文化中认为是不合理的、不重要的,有矛盾的 做法,在另一种文化却被认为是合理、非常重要的、不矛盾的。 有些喜剧色彩,使用语言录音带。 • 此外还有barnga式的模仿法。
• 例如在大学中,请留学生座谈。 • 其优点:外国留学生比起教师能提供更完整和准确的文化信息和行为
模式。
• 缺点:若无必要的准备,异文化人士对自己的文化理解不系统, 难以上升到理论和概念层次。
第27页,共50页。
• 4、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
• 教导学员学会某种文化的行为技巧。如学习外事礼仪。
第10页,共50页。
一、跨文化的理解力——认知能力
1. 跨文化理解的阶段
(1) (1)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
(2) (2) 对差异性文化特征的理解
(3) (3) 从对方角度的理解
(4) 2. 达到跨文化理解的方法
(5) (1)文化普遍法 (6) (2) 文化特殊法
(7) 3. 跨文化理解力的模式
(8) (1)表层文化
• (2)沟通能力
• (3)社交能力 • (4)社交技巧
• (5)人际关系能力
• (6)处理社会关系能力
第9页,共50页。
•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
•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延伸,跨文化交流能力特
别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注意交流双方由于文化差异对 “恰如其分”的不同标准。以使自己具备让双方都 能感到交流行为恰如其分的能力。
•
抽象的概念化
•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第24页,共50页。
• 四、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法
• (一)跨文化训练的模式
• 1、教学模式(classroom Model) • 又称“知识模式”或“大学模式”,简便易行。
• 优点:侧重认知能力的增强,使听课人能了解一种文化,了解
• (18)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社会风俗
第20页,共50页。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的培训方法
• 一、方法在不断发展 • 二、跨文化培训内容和过程 • 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 四、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法
第21页,共50页。
• 一、方法在不断发展
•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开始跨文化训练的研究,以提高被 培训者跨文化交流中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 一、交流能力
•
• 通常讲,交流能力是指交流者,所具备的能胜任交流工作的优良 主观条件。简言之,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能有效地 交流信息的能力。
• 其中,“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和“有效 ”(effectiveness)是人们判断交流者是否具备交流 能力的基本尺度。
• 一是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 • (1)有效地处理挫折。
• (2)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
• (3)有效地处理压力
• (4)有效地处理适应环境的压力 • (5)有效地处理财务困难
第18页,共50页。
• (6)有效地处理社会疏离感 • (7)有效地处理政治上的问题
• (8)有效地处理焦虑感
• 二是有效的交流能力
第五部分
从知识到能力
第1页,共50页。
第2页,共50页。
获得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学习跨文化交 流学课程的最终目的。
学习跨文化交流不外乎使学习者获取跨 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取 得理想的效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 通过看书和请教专家知道很多冲浪的知识 但未经过冲浪实践的人,不会具有冲浪的 能力。
(二)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technique)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作,以达到不同模式所提出的目标的方法。 (18)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社会风俗
所住的宾馆旁有一个大商场。
常用的技术手段有: (2)尊重每个人价值观
1、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人人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
内容
过程
教诲式
实践式
一般性的文化
教诲式一般性文化 实践式一般性文化
特定的文化
教诲式特定文化
实践式特定文化
第23页,共50页。
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Kolb 式学习偏好环形图
•
具体的经验
•
Concrete experience
• 主动的实验 • Active experimentation
对观察的沉思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止没有违反交流情境的规范。
第7页,共50页。
• “有效”是指交流者一方交流活动中,达到了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或满足了交流者的需要。
• 例如,向同学借笔记。目的是借到笔记。达到目的 交流是否恰如其分,不会为了借笔记,请对方到“ 俏江南”吃一顿。
第8页,共50页。
• 二、交流能力的种类
• (1)语言能力
享受跨文化交流的愉悦心情表现在: 乐于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乐于与不同文化的人加强良好 的工作关系;乐于接受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第14页,共50页。
3、跨文化敏觉的发展
• 跨文化敏觉的发展
• 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 否认 辩护 缩小 接受 适应 一体化
• 民族中心主义阶段
民族相对主义阶段
第15页,共50页。
是自我价值的肯定过程。具有高度自尊的心的人,在交流时有自 信心也比较乐观,能比较强的克服心理压力的能力。 (2)自我检视 在交流过程中,能察觉周围各种信息和变化,并相应修正自己 行为的能力。自我检视能力强的人,对交流行为是否得当,对 自己的表现特别敏感,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更加专注,能体会 对方的感受,更能适应不同的交流情境。 (3)思想开放 思想开放意味着愿意公开和适当地解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愿意 接受对方的解释。
• 其特点是:受教育者是该模式中的焦点,而不是教员。
•
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知识的传授。
•
在与模拟环境中人物的互动中学习文化适应。
• 缺点:在该文化中生活时间有限(几天或几个星期)
•
若是模拟环境,模拟得难以如真。
第26页,共50页。
• 3、互动模式(interaction model) • 学员与来自异文化的人士直接面对面的交流。
第29页,共50页。
• (二)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technique)
波特在著名的《跨文化传播》中提出的具体的跨文化伦理道德准则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他们认为,跨文化的道德要求交流者:
• 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训练时直接用于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开始跨文化训练的研究,以提高被培训者跨文化交流中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9) (2) 深层文化
(10)
第11页,共50页。
二、跨文化的敏觉力——情感能力
1. 跨文化敏觉力的性质和定义
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个人情绪和情感变化。交流过程中,一 个人对了解与感觉到的文化差异,与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正 面情感的能力。
第12页,共50页。
具有跨文化敏觉力的人要具备以下6种能力
第6页,共50页。
• 恰如其分是指交流行为符合交流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 望;交流的情境最主要的有:
• 1、语言情境——指在用词遣字,语句陈述、选择的话题等 方面是否得当。你对英语的掌握程度。
• 2、关系情境——指在交流时符合交流者双方特定关系的信息 结构、形式和风格。
•பைடு நூலகம்3、交流的环境——交流时,符合交流环境的要求。 • 总之,“恰如其分”是只交流者能够了解交流的内涵,言行举
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结合看电影、阅读等教学方 法,基本上对比另一种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 • 缺点:教室所学与实际环境之间,有不小的差距。有闭门造车之 弱点。理论联系实际差。
•
第25页,共50页。
• 2、仿真模式(simulation model)
• 针对补充教学模式不足形成的一种模式。
• 建立一个与某种文化相似的环境,是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生活, 从而适应和学会在该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犹如教学实习)。暑 期班到外国参观旅行1-2周。
第3页,共50页。
• 本讲所讲的内容:
•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本质 •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的培训方法 • 第四节 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和国际法
第4页,共50页。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本质
• 一、交流能力 • 二、交流能力的种类 •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5页,共50页。
• 该模式认为,只要学会了另一国或另一种文化的行为技巧,对该文化 的适应就能得心应手。经过这个训练,学员可以减少与该国人员互动 时由于情况不明的焦虑感。
• 优点:简单易学
• 缺点:专注与一组行为的做法,忽略了文化复杂性。
•
只了解行为,难以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
对于学员,只有对文化的深层理解,才容易作出
• 在交流过程中,对交流进程实施恰当和有效的控制能力。
• 或者是适当地建构与维护交流过程的能力。
• (5)维护认同
• 在交流过程中,顾及对方面子和保护对方认同的能力。
• (6)应变能力 • 应对交流过程中环境、角色、情况的改变的应对能力。
第17页,共50页。
• 2. 跨文化有效力的评估
• Hammer, Gudykunst & Wiseman (1978)对跨文化有效力评估,包 括3个方面和18项内容:
• 三、跨文化的有效力——行为能力
• 1. 跨文化有效力的内涵
• (1)信息技巧 • 操作语言和非语言语,以达到有效交流目的的能力。 • (2)自我表露 • 在交流过程中,和对方分享心中事情的表露。
• (3)行为弹性
• 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行为的能力
第16页,共50页。
• (4)互动控制
• (9)能与陌生人打开话匣子 • (10)能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谈
• (11)有效地处理人际中的误解 • (12)有效地处理不同的人际形态
第19页,共50页。
• 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 (13)有效地处理社会网络关系
• (14)发展满意的人际关系 • (15)与他人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 (16)正确的了解他人的感情 • (17)有神入的能力
• 1、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
第二天,天气闷热,夫妇俩身穿短袖的休闲服,脚穿凉鞋,去逛商场。 一个好的个案具有让学员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决断、提出解决方法的潜力。
5、文化•理解模式(要cu求ltura学l aw员aren象ess演mo员del)一样,扮演一个模拟实际生活的角色。其目的 5(、3)文化寻理找解人是模际式间使(和文c学u化ltu间员ra的l a通共wa同r过e点nes模s m拟ode过l) 程,试着解决跨文化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得体的行为。
第28页,共50页。
• 5、文化理解模式(cultural awareness model) • 该模式注重文化知识(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学习。认为,要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必须系统地了解文化,了解自己与对 方双方面的文化。该模式把文化当作一个普遍的概念加以研究。 • 优点:理论性强,概括性强。 • 缺点:文化的复杂性,使学员在把文化普遍性的知识应用到一 个特定的文化时,不容易。
第13页,共50页。
(4)神入(empathy)
暂时地站在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想对方所想,感对 方所感的过程。
(5)互动的介入 指在交流时,专注、回应和感知的能力。它和神入有密切的关
系,具有神入工夫的人,在交流时,能够感知和专注言语的交换, 对对方的信息有适当的反馈。 (6)慎作判断 真诚和耐心听取对方观点的态度。能耐住性子听取对方与己不 同的意见,是跨文化敏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妄加判断,通 常可以培养一种享受文化差异的情感。
• 方法要适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医疗卫生、与劫持人质者谈判、 解决纠纷、法律冲突、媒介、外事工作、留学生活。
• 科技发展使方法在不断增多。 • 传统的方法:
• 演讲、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紧要事件。
• 现代的方法
• 录像带、自我评估、计算机培训、网上在线
第22页,共50页。
二、跨文化培训内容和过程
该方法的特点是把学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第30页,共50页。
• 2、模仿法(simulation) • 模仿法是由Shirts1974年创造的game BáFáBáFá法发展而来。
其学院对象是美国海军士兵。它是依据使学员学习两种文化 (文化甲、文化乙),成为两种对比文化的成员的想法创造的。 然后两种文化成员相遇互访。例如,甲文化是集体主义倾向, 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文化,乙文化是个人主义,以工作关系为 主导的文化。两种文化成员的交流互动,互动的要点是使学员 认识到,在一种文化中认为是不合理的、不重要的,有矛盾的 做法,在另一种文化却被认为是合理、非常重要的、不矛盾的。 有些喜剧色彩,使用语言录音带。 • 此外还有barnga式的模仿法。
• 例如在大学中,请留学生座谈。 • 其优点:外国留学生比起教师能提供更完整和准确的文化信息和行为
模式。
• 缺点:若无必要的准备,异文化人士对自己的文化理解不系统, 难以上升到理论和概念层次。
第27页,共50页。
• 4、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
• 教导学员学会某种文化的行为技巧。如学习外事礼仪。
第10页,共50页。
一、跨文化的理解力——认知能力
1. 跨文化理解的阶段
(1) (1)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
(2) (2) 对差异性文化特征的理解
(3) (3) 从对方角度的理解
(4) 2. 达到跨文化理解的方法
(5) (1)文化普遍法 (6) (2) 文化特殊法
(7) 3. 跨文化理解力的模式
(8) (1)表层文化
• (2)沟通能力
• (3)社交能力 • (4)社交技巧
• (5)人际关系能力
• (6)处理社会关系能力
第9页,共50页。
•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
•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延伸,跨文化交流能力特
别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注意交流双方由于文化差异对 “恰如其分”的不同标准。以使自己具备让双方都 能感到交流行为恰如其分的能力。
•
抽象的概念化
•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第24页,共50页。
• 四、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法
• (一)跨文化训练的模式
• 1、教学模式(classroom Model) • 又称“知识模式”或“大学模式”,简便易行。
• 优点:侧重认知能力的增强,使听课人能了解一种文化,了解
• (18)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社会风俗
第20页,共50页。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的培训方法
• 一、方法在不断发展 • 二、跨文化培训内容和过程 • 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 四、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法
第21页,共50页。
• 一、方法在不断发展
•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开始跨文化训练的研究,以提高被 培训者跨文化交流中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
• 一、交流能力
•
• 通常讲,交流能力是指交流者,所具备的能胜任交流工作的优良 主观条件。简言之,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能有效地 交流信息的能力。
• 其中,“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和“有效 ”(effectiveness)是人们判断交流者是否具备交流 能力的基本尺度。
• 一是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 • (1)有效地处理挫折。
• (2)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
• (3)有效地处理压力
• (4)有效地处理适应环境的压力 • (5)有效地处理财务困难
第18页,共50页。
• (6)有效地处理社会疏离感 • (7)有效地处理政治上的问题
• (8)有效地处理焦虑感
• 二是有效的交流能力
第五部分
从知识到能力
第1页,共50页。
第2页,共50页。
获得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学习跨文化交 流学课程的最终目的。
学习跨文化交流不外乎使学习者获取跨 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取 得理想的效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 通过看书和请教专家知道很多冲浪的知识 但未经过冲浪实践的人,不会具有冲浪的 能力。
(二)跨文化训练的技术手段(technique)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作,以达到不同模式所提出的目标的方法。 (18)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社会风俗
所住的宾馆旁有一个大商场。
常用的技术手段有: (2)尊重每个人价值观
1、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人人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
内容
过程
教诲式
实践式
一般性的文化
教诲式一般性文化 实践式一般性文化
特定的文化
教诲式特定文化
实践式特定文化
第23页,共50页。
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Kolb 式学习偏好环形图
•
具体的经验
•
Concrete experience
• 主动的实验 • Active experimentation
对观察的沉思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止没有违反交流情境的规范。
第7页,共50页。
• “有效”是指交流者一方交流活动中,达到了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或满足了交流者的需要。
• 例如,向同学借笔记。目的是借到笔记。达到目的 交流是否恰如其分,不会为了借笔记,请对方到“ 俏江南”吃一顿。
第8页,共50页。
• 二、交流能力的种类
• (1)语言能力
享受跨文化交流的愉悦心情表现在: 乐于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乐于与不同文化的人加强良好 的工作关系;乐于接受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第14页,共50页。
3、跨文化敏觉的发展
• 跨文化敏觉的发展
• 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 否认 辩护 缩小 接受 适应 一体化
• 民族中心主义阶段
民族相对主义阶段
第15页,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