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精编版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 片战 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 片战 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根本原因19 世纪 5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2、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战争经过1、时间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

2、参战国家英国、法国为主凶,美国、俄国为帮凶。

3、战争进程(1)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2)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4)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进而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三、不平等条约1、《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2、《北京条约》(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赔款额大幅增加。

四、战争影响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3、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4、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五、火烧圆明园1、时间1860 年 10 月。

2、侵略者英法联军。

3、概况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精华,被侵略者洗劫和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启示1、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鲁教版7年级上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

鲁教版7年级上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同
扩大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 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 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 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 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 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 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 调停。 选自美国德涅特《美国东亚 外交史》 回答:①“树上的伙伴”、“果园的主人”分别指 谁? ②摘”果子”说明他们侵略目的是什么?
直接:虎门销烟 鸦 1840年 6 月 ~ 1842年 起止时间: 片 重大事件: 1841年 英军占香港岛 战 失败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 争《南京条约》:1割2赔3五4税
原因
根本: …开辟…推销…掠夺…
影响:…开始…逐步…是…开端 附加:虎门销烟的意义?(P4第一段)
直接: 鸦 起止时间: 年 月 ~ 片 重大事件: 年 战 失败根本原因: 争《南京条约》:4条 影响: 附加:虎门销烟的意义?
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怀抱
1.英法火烧圆明园(重点) 2.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重点)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难点)
一、阅读P8小字部分
A、“夏宫”指的是?
B、“抢劫”和“付之一炬”指什么? 发生在什么时候?具体时间? C、“强盗”指的是? 二、马克思说:“某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 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 得到更多的好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
知识梳理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列强为了 (2)起止时间: 年10月-年10月 主凶是 ,帮凶是 。 (3)列强侵华罪行 ① 年, 攻占 ,火烧 。 ②沙俄割占中国 和 领土 平方公里。 。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爆发: 年, 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 , 起义军称为太平军。 (2)定都:1853年占领 ,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了与 清王朝 的政权。 (3)北伐西征:为推翻 ,太平天国派军队 和 (4)抗击洋枪队:洋枪队由美国人 统领。 ① 率军取得 大捷② 战役中 被击毙。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

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教学方法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_课件1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_课件1
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为了打开 英军 《南京条约》 1840年 中国市场、 掠夺原料、 推销商品 1856年 英法主凶 《天津条约》
美俄帮凶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半殖民地 化程度进 一步加深
相同
扩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沙俄——割占领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三(1817~1864),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 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看不 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 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后来战争又起,只得在听 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 高兴)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 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因其曾是“贼”遭到拒绝。 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1)根据材料描述,张三当兵亲历了我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当地士绅为什么说张三曾是“贼”? 因为他参加了太平军,反对清朝统治。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刚正不阿、勇于抗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正义之士。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为反抗清朝统治,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 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 军” 。
2.定都和全盛:
(1)1853年,定天京(今南京)为都城,建立起 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2)派军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 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太平军进入军 事上的全盛时期,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史实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鸦片战争史实的了解,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记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比较法、学法:合作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反思性学习法教学过程:课件1: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导入导语: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大家看了没有?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师生互动:视频结束了,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生发言。

教师:先进的武器、威武的军容、昂扬的气势,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

无不令人震撼,更让每个中国人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

然而,回望历史,100多年前的中国,国家贫弱、政府腐败、人民生活(课件2:课题)在水深火热之中。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英国率先发动了鸦片中国,中国历史就此改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学习第一课“鸦片战争”,追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课件3:课题)教师:为了学好这节课,我把本课划分为四个板块:(课件4:板块)鸦片流毒,为害甚局虎门销烟,扬眉吐气战火燃起,国门洞开南京条约,丧权辱国师生互动:请同学们齐读,学生读。

教学过程:教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板块一、鸦片流毒,为害甚局(课件5:板块一)教师:鸦片是什么呢?(课件6:罂粟花、罂粟果、鸦片)鸦片正是从这美丽的罂粟花成熟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等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和掠夺。

教材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列强的罪行和对中国造成的严重损失。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鸦片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具体罪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与讨论,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严肃性,对列强的侵略行为产生愤慨和反思,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具体罪行。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具体罪行。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图片展示法:教师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列强的侵略行为,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列强侵华的具体罪行。

3.讨论: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教师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展示列强的侵略行为。

5.总结: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和爱国情怀。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鸦片战争这样的复杂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于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鸦片战争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鸦片战争相关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鸦片战争?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鸦片战争中的某一环节,如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战役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拓展(5分钟)学生查阅学习资料,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发展,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美国、俄国等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行径。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列强侵华罪行的严重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了解相对片面。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列强侵华罪行,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此外,学生应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教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认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教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2.难点:分析侵略者行径的恶劣影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总结历史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等。

4.教学道具:地图、时间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列强侵华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侵略者的暴行。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无能。

3.掌握沙皇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事实,理解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4.掌握农民起义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事实。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X、放肆的根源所在)2.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领会能力。

德育目标1.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

2.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1.复习提问法。

导入新课可用此法,使学习的内容前后相衔接。

2.说、看、议结合法。

像“火烧圆明园”的内容,就可以把教师的解说、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发表议论等形式结合起来,加强教学效果。

3.分析归纳法。

对沙俄的割地行径可采用此法。

4.连环提问法。

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一目可采用此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相关图表。

2.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插图是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在西郊。

这里青山绿水,风景幽美。

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了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了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等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它们是如何组成的?来中国为了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的。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带答案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带答案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带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时间:1839年6月3日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从中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腐蚀统治机构,①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严重虚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关天培在虎门之战中为国捐躯)二、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条件: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2、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
3、《南京条约》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
关税)。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军事落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一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他选择的正确答案应是( )A、英国B、美国C、日本D、俄国【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A、得到巨额赔款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学校资料室有三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作品,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鸦片战争》②《甲午风云》③《火烧圆明园》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的残垣断壁,是列强摧残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虎门销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俄《尼布楚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右图这一劫难发生的历史时期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朝前期,我国疆域广阔,19世纪中期后,北方大片领土被大量侵吞,变成一只“大公鸡”。

中国版图缩小与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A、英国B、日本C、法国D、俄国【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高价拍卖。

鼠首、兔首铜像被盗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七年级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理念通过比较直观的图片、录像等展示历史史实,在逼真的氛围中引导学上接受知识、受到教育、产生情感,自觉得进行历史思考。

内容标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史实;简述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能够说出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太平军英勇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参阅教材插图,形成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空间概念。

通过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等具体史实的分析,得出主权进一步丧失的历史结论。

结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历史史实,作深刻的思考:一个国家的首都遭受史无前例的浩劫、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被侵略者强行割占,对于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从中分析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国耻国难。

在史实分析中,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

从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中,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坚强意志和光荣传统。

激发学生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一条线索、三大板块:一条线索: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

三大板块:本课内容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三部分内容构成,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后,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们攻占了天津和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在此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1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1

第二次鸦片战争1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

2019年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后辅导练习五

2019年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后辅导练习五

2019年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后辅导练习五十二第1题【单选题】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英国D、英国和法国【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法国D、日本【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这场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

经历了这场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老师让李明同学讲一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故事,李明应该讲(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林则徐虎门销烟C、黄海海战D、左宗棠收复新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英国参与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电影《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近代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的有关历史(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再次侵略中国【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

版图的变化与哪国有关( )A、美国B、俄国C、英国D、日本【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小明参加电视台“开心一刻”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近代史上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他应选择( )A、美国B、英国C、法国D、俄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2012年9月以来,因日本政府推出钓鱼岛“国有化”措施,违反曾经达成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造成中日关系不断紧张,钓鱼岛作为的附属岛屿,被日本割占始于(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11年夏天,失而复得的国宝——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下图)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导致这四件国宝当年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英美联军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俄国军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哪场战争中当时作为中国都城的北京被异国军队攻陷(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抗日战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大不列颠(英国)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北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并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应该在夺取北京以后永远占领广州。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

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

这是1862年前后在浙江慈溪流传的一首民歌,“红头军”指的是( )A、太平军B、清军C、洋枪队D、北洋水师【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图是法国作家布立赛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大劫难”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单个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遭到外国强盗的摧残后的遗迹。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巩固辅导七十八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巩固辅导七十八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鲁教版巩固辅导七十八第1题【单选题】“圆明园,我为你哭泣!”这段话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B、法德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人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信中提到的强盗指( )A、日本、俄国B、英国、美国C、英国、法国D、美国、俄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A、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符合中国国情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头兽咏叹》一诗中写道:“十二生肖飞,强盗理不亏,猴牛虎猪卖,强盗作鬼肥!”诗中的“强盗”指( )A、俄国军队B、美国军队C、英法联军D、日本军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③爆发于1856年④美俄两国为帮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遭到外国强盗的摧残后的遗迹。

它首次遭到西方列强掠夺和焚烧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他们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

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

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

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

”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

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

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

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

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

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

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

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

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

”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

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

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

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

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

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

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

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

(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
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

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

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

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