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精编版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提出对沉浮原因的各种猜想,为后面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猜想影响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引发出学生猜想的沉浮原因够全面。
教学设计流程: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简单轻松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观察2种常见物体砖块、木块放入水里的沉浮,由师边演示边提问的形式实施,师用严谨实验过程操作,作为学生后面实验的正确导向。
操作完,引导学生提出判断沉浮的标准,并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学生思考沉浮的原因,并提出全面的猜想
给学生提供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材料不同的7种物体,让学生观察他们的沉浮。
(教材上有用胡萝卜,而胡萝卜有的是沉有的是浮。
容易误导学生,应考虑换一种物体)学生观察完后,给学生3分钟讨论时间,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猜想沉浮的原因,鼓励同学们大胆、多角度的思考。
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有秩序的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出后面的科学课分课时一一验证研究。
第三环节:
先引导学生初步从重量、体积的角度探索沉浮的原因。
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活动实施。
这里也不用胡萝卜,改用马铃薯较好。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数据分析与处理5. 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铁块等)、水、容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相关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浮沉原理: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解释浮力、重力、密度等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6.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解答疑问。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强调影响浮沉的因素。
8.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表达流畅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完整、书写规范等。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通过以上的学习,从而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几种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尝试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体验探究的乐趣。
2、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3.教学重点: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教学难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法、讲授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优秀说课稿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优秀说课稿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优秀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沉与浮》优秀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
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
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
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
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1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1,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
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课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的说课稿《沉与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篇1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领域《沉与浮》。
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活动准备、说教法、说活动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
幼儿天生爱好玩水。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
通过经验交流。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
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学会了用多种实验方式来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根据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实验认识、操作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培养每个幼儿都乐于动手,乐于探索的兴趣。
特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体向上托。
2.发展发散思维和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并学习记录实验的结果。
3.乐于和同伴交流经验,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提供丰富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亲自动手操作实践。
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四张桌子放一个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积木、泡沫、纽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铁钉、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海绵、羽毛及各种纸。
2.记录材料: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卡、笔。
四、说教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验操作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
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自愿参与而成为活动的主人。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实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沉和浮》涉及到许多变量,归根结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有关(阿基米德定律)。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只有提供给他们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才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一:“体积相同时,物体比水重下沉,比水轻上浮”验证实验2、实验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密度测定”演示实验四、实验器材1、小组实验材料:蜡烛、圆柱形橡皮、茄子(注:相邻两个实验小组的三种材料的大小不相同)、覆盖有塑料膜的铝箔纸(6张)、托盘天平、水槽、毛巾、实验报告单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自制密度杠杆尺五、实验改进要点1、将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替换为验证实验“体积相同时,物体比水重下沉,比水轻上浮”。
本课原为实验观察课,而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只有提供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才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于是,根据教学实践,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体积相同时,物体比水重下沉,比水轻上浮”验证实验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研究基础,并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铝箔纸塑模法如何得到相同体积的水?教材在本单元第8课采用排水法。
而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且数学课程“如何比较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部分内容,比科学课晚一个月左右,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排水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一、说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 2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通过以上的学习,从而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几种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尝试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体验探究的乐趣。
2、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3.教学重点: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教学难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法、讲授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部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部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是根据“物质世界?常见的力”编写的教材。
第一、说教材本课由4个部分组成。
一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二是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三是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四是思考和讨论。
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从而得出两种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
随后在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即:先推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之后就把推测正确的和推测错误的各放成一堆,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张扬,这时他们最想弄明白“物体的沉浮究竟与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
在经过上面的探究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就成为学生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
于是,教材引导学生们先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显然,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当事实与经验相矛盾时,学生就会去思考并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欲望。
于是设计了后两项观察活动。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通过观察,由此学生很可能会说:“嘿,跟轻重和大小还是有关的。
”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材的第四部分“思考和讨论”。
“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究竟有没有关系呢?”顺着学生的思路,教材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四个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本课所做的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和探究的过程进行研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说课稿尊重的列位专家.评委.引诱.先生:大家上午好!这是我曾在科学课题组上的一节研究课,时光已经曩昔两年多,如今我们的课题也即将结题,但当时上课的情景一向让我记忆犹新,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课上完后大家热闹的评论辩论.今天,我就来说说我是如何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一.教授教养布景(一)教授教养内容剖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本课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不雅察罕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得出不雅察物体沉浮的科学办法;第二部分是探讨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探讨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刻.(二)学生情形剖析教授教养本课之前,我在五年级两个班随机各抽取了20逻辑学生,就“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前测,发明学生有沉浮的概念,但也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以为在水中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会改变等.(三)概念改变教授教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为,科学常识不是经由过程教师传授得到的,科学进修不是教师把常识简略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本身主动地建构.二.教授教养目的依据教材的编排和课标中的相干请求,针对学生前概念检测的具体情形,联合学生的一般认知纪律和特色,我确立了环绕科学概念组织教授教养的教授教养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断定物体沉浮有必定的尺度.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改变.进程与办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猜测,并用试验验证,做好记载.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办法研究物体的沉浮变更.情绪.立场.价值不雅:熟悉到用试验验证猜测,能实时改正本身的错误概念.三.教授教养进程(一)不雅察物体的沉浮,导入教师出示一石块和一泡沫块,演示:将它们轻轻放入水中小石块下沉,板书:沉↓;泡沫块上浮,板书:浮↑然后引出课题,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设计意图:用典范的比较试验引路,孩子们在不雅察交换中发明物体的沉浮与不合的物体有关,这里还引出了不雅察物体沉浮起首要解决的问题——不雅察沉浮的办法和断定沉浮的尺度.】(二)探讨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形成概念一指点各组学生打开塑料袋,拿出课前预备的4种物体,分离是苹果.橡皮.回形针.木块.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呢?学生分组进行猜测,记载员统计本组对各类物体沉浮情形猜测的人数,填入试验记载表一.然后每组指派一逻辑学生报告请示猜测的成果,师生配合统计猜测成果,稍作剖析.(猜测成果:全班48人,猜测木块↑的为48人;猜测回形针↓的为48人;猜测苹果↓的有37人,↑的有11人;猜测橡皮↓的有34人,↑的有14人.看法有不合,学生特殊等待做试验.)学生领取试验器材,分组试验.不雅察,完成试验记载表一.(试验成果:木块↑,回形针↓,苹果↑,橡皮↓)引诱学生思虑:你以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身分有关?(当学生提到体积.轻重.材料等身分时,教师合时板书:体积.轻重)【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对不雅察运动提出更高的.进一步的请求.即:先推想,再验证,然后再归纳.总结.依据孩子们已有的生涯经验进行猜测,这种不雅察前的推想,是科学不雅察的重要环节;试验验证是科学探讨办法的一个症结步调,让学生亲自着手试验验证本身的假设,是最好的办法.】(三)探讨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形成概念二引诱学生思虑: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和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形会改变吗?如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橡皮在水中是沉的,分离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再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甚至把它切得更小,放入水中,会如何?又如一个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回形针或木块衔接在一路,放入水里,是沉照样浮?学生先做出猜测,记载员统计本组对各类沉浮情形猜测的人数,分离填入试验记载表二.三.每组指派一逻辑学生报告请示猜测的成果,师生配合统计猜测成果,剖析.(猜测成果: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小,放入水中,全体都以为↑;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成一半大小,↓45人,↑3人,再切成四分之一大小,↓36人,↑12人,切成八分之一大小,↓25人,↑23人,切得更小,↓8人,↑40人;一个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回形针衔接在一路,放入水里,全体都以为↓;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两个.三个.四个木块衔接在一路,全体都以为↑,更多木块衔接在一路,↑45人,↓3人.看法再次消失不合,学生等待试验.)学生领取试验器材,分组试验.不雅察,完成试验记载表二.三的填写.(教师提示学生留意用刀安然.)试验停止,提问:经由过程适才的试验,你们有什么发明?得出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会产生改变的.【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主如果为了改良和完美孩子们对物体沉显现象的熟悉和所做的说明,为了促进学生朝着科学地不雅察.设计方面迈进.到这里,孩子们有须要对他们本来所做的关于沉浮的说明加以修改.在该课的进修.探讨运动进程中,孩子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熟悉阅历了“发明—否认—再发明”如许一个不竭冲突.不竭修改的进程.】四.教授教养后果检测剖析教授教养运动停止后,课题组研究人员对上课的48逻辑学生进行了关于“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中的科学概念后测.从当时检测的成果来看,绝大多半的学生控制了这节课的科学概念,达到了教授教养目的.五.创新之处1.存眷学生前概念,环绕概念组织教授教养相较于平凡的教授教养,我先查询拜访学生针对这一课的教授教养内容有没有迷思概念,在教授教养目的制订和教授教养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室教授教养中,经由过程猜测和提问让学生吐露隐约甚至错误的概念,然后经由过程试验验证和交换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改变.2.统计数据办法的创新许多先生在教这课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的统计,如许,一个班分为几个组,就只有几个数据,不克不及真实.充分地反应每一个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是沉照样浮的前概念的控制情形.我的这节课可以看出每个组里每小我的前概念认知情形,教者做到心中稀有,教授教养时就更有针对性.。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学校科学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说教材《沉和浮》单元的学习要求是盼望同学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熟悉;经受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阅历,并对原有的阅历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看、科学试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进展探究四周事物的爱好和奇怪心。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受“发觉——否认——在否认——再发觉”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熟悉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简单浮,重的简单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简单浮,小的简单沉。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我对教材、同学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学问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简单浮,重的简单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简单浮,小的简单沉。
过程与方法:2、经受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掌握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缘由。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3、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思索,擅长合作沟通;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熟悉。
三、教学的重、难点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观看讨论物体的沉出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简单浮,重的简单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简单浮,小的简单沉。
2、教学难点:设计试验,怎样通过掌握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缘由。
四、说教学方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纳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沟通、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同学经受一个非常典型的“试验观看——发觉——推想——证明”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同学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学问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肯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伙伴的关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精编版

⋯⋯⋯⋯⋯⋯⋯⋯⋯⋯⋯⋯⋯⋯⋯⋯⋯⋯⋯⋯⋯⋯⋯最新料介绍⋯⋯⋯⋯⋯⋯⋯⋯⋯⋯⋯⋯⋯⋯⋯⋯⋯⋯⋯《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讲课稿一、说教材1.讲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2、教课目的依据课标的要乞降教材的特色,联合五年级学生的实质水平,本节课可确立以下教课目的:科学观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必定的标准。
●同种资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研究●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展望,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经过以上的学习,进而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指引学生察看几种常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涌现象,试尝试究影响物体沉浮的要素,体验研究的乐趣。
2、经历对物体沉涌现象的察看描绘和解说的过程;初步经历经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察看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中获取对于物体沉浮和物体自己大小、轻重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3.教课要点:察看同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教课难点:同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二.说教法。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色,为了更有效地突出要点,打破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纳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引诱法、察看法、讲解法为辅。
教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迪性和思虑性的实验,创建问题情形,引诱学生思虑、操作,教师合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研究知识的欲念,逐渐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一直处于主动研究问题的踊跃状态,进而培育思想能力。
三.说学法依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别性原则,让学生在“察看一操作一归纳一查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加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符合,特别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简单浮,体积小的反而简单沉,这一点在学生思想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视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一样资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北街小学李成伟一、说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即:1、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1、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一开始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
2、学生根据经验先演示,教师再示范物体的沉浮。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3、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和预测的理由填入表格;(2)、给学生发水槽,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注意:必须先让学生预测和思考,然后做实验验证。
)出示幻灯片:小石块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预测理由结果(3)、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4)、我们在预测时,判断物体沉浮的依据是什么?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以备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4、观察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5、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问:这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和体积减小了,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2)让学生把预测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写上预测理由。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新部编本1

1、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学生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3、学生能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备课
时间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授课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课后记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5、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在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做沉浮实验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教学目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
●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通过以上的学习,从而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几种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尝试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体验探究的乐趣。
2、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3.教学重点: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教学难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法、讲授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即①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②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③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在前吗?④提出了出了四个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探究活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第一部分:观察物体的沉浮
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接下来要判断塑料块在水里的沉浮情况,由于学生对砖块、木块的沉浮经验十分丰富,一般不会出现判断错误,而对塑料块的沉浮经验普遍不足。
所以,应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然后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这里既是复习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若放人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块,塑料块的大部分是浸入水中的,有些学生会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塑料块沉入水中了”,而不是表述为“塑料块是浮的”。
因此,此项活动,也是进一步界定“(浮在水中的物体)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再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
教科书安排了七种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
这七种材料是有结构的,有学生极易做出沉浮判断的材料,如石头、泡沫塑料等,也有他们较难判断沉浮的材料,如萝卜、蜡烛头等。
因此,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科书对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即“先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说预测的理由,再把它们放在水
中观察”。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进行初始的假想或推论,更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预测,展示的是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初始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所以,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区分哪些预测是正确的哪些预测是错误的,结合自己的预测理由,进一步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的经验中,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变量)有以下几个: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这些因素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如大小、形状和是否空心。
接下来的学习,将围绕这些变量,进行沉浮原因的探索。
第三部分: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部分内容研究的是材料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指向物质的密度概念,但在此处不出现密度概念。
教科书用橡皮和萝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因此,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
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切分橡皮和萝卜的方法,不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只要能够大致切分成差不多大小就可以。
实验中使用小刀的时候,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制地切小,切分得太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会改变探索的方向。
通过橡皮和萝卜的实验,学生会初步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变的。
同样,做回形针和木块的实验是对前一部分的逆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会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增大,它们的沉浮状况也不会改变。
把这两个实验连起来观察,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可见,这部分内容隐含着材料本身的质地(物质的密度)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关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