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
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
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
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展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
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
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
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
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
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
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
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
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
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
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
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
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籍,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
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
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
的。
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
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一一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⑪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
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
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⑫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
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
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 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 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活动。
5. 文章写夏日告别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 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多年来,网络文学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前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行业坚定初心、锐意进取,在守正创新中,从内容创作到商业模式全面探索网络文学健康蓬勃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2012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规模以年均超过10%的增速不断壮大,用户规模已达4.3亿。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网络文学依托便利的传播条件,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因此,网络文学行业要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发展方向,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展现鲜活的语言、塑造丰满的形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作品中,让读者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坚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
《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在2442万部各类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已超过六成,同比增长24%,一批反映创新创业、社区管理、精准扶贫、物流快递、山村支教的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主题格调、内容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并产生了一批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体现网络文学节奏与特色的优秀作品,实现了表现形式与作品选题的双重突破。
今年,网络文学平台纷纷推出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现实题材主题征文大赛中,就涌现出《旷世烟火》《无字江山》《天梯》《俗艺大师》等多部优秀作品,此外,网站从推荐位到稿费也都向现实题材作品倾斜,不但将很多网络文学作者引向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也吸引了不少传统作家加盟。
(摘编自王小书《守正创新,探索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之路》)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切渊源。
在其发轫之初,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就是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的文字,一些早期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佳作名篇如浩宇繁星,众多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典范之作,既是文学创作技巧的取法宝库,也是作家灵感的不竭源泉。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这类清新雅丽、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于经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
古风小说《绾青丝》大量引用唐宋诗词,颇有“清词丽句必为邻”的意味。
小说中《咏柳》《问刘十九》《水调歌头》《卜算子·咏梅》《一剪梅》等名篇起到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
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追慕和认同。
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轰动一时的作品,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改编都表现突出。
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的人。
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
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爱不释手。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以全新网络文学形态进行演绎和创新。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材料三:
近年来,网络文学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盗版行为的侵害。
据有关统计,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因盗版造成的损失高达58.3亿元。
打击各种盗版平台花样百出的侵权行为,成为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与已经在正版化道路上取得很大进展的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相比,网络文学的盗版难题显得格外突出。
这既与文字作品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有关。
相比视频和音乐作品,文字作品的存储空间特别小,即使是长达数百万字的作品,也只有几百个千字节(KB)。
文字作品对服务器和带宽的要求也极低,盗版者只需租用一台小型服务器就能下载成千上万部作品。
尤其是随着移动阅读的兴起,盗版网络文学聚合类APP应用的监管难度显著增大。
门槛低、获利大、打击难,网文盗版现象因此比较严重。
行政、司法和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是打击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其中司法保护尤为重要。
实践中,许多权利人即使赢得了诉讼,所获赔偿也难以填平损失。
按照现行有关法规,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侵犯著作权的最高赔偿金额为50万元。
和权利人的损失相比,与不法分子的违法所得相比,这一赔偿标准明显不够。
打击侵权盗版,需要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体系。
当前,网络文学已成为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侵杈盗版所造成的损失也水涨船高。
如果不从立法层面加大处罚力度,考虑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将不足以对不法分子构成威慑。
除此之外,也应从制度上鼓励创新、激发原创动力,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创新版权治理模式,建立协同治理联动机制;推动版权信息共享,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等。
(摘编自张贺《合力打击网络文学盗版行为》)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在迅速发展中,守正创新,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国网络文学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早期的网络文学作者就是在模仿文学经典中走进网络文学园地的。
C. 网络文学面临盗版行为的侵害,损失严重,目前侵权盜版难题无法破解,网络文学发展遭受重创。
D. 材料一倡导网络文学要凸显时代性,材料二则倡导网络文学要发掘古典资源,二者针锋相对,观点迥然不同。
8.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络文学拥有不断壮大的读者规模和便利的传播条件,内外兼修,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B. 2018年我国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占比超过半数,优秀作品实现了表现形式与选题的双重突破。
C. 古风小说《绾青丝》大量引用优美的唐诗宋词,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意味,又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D. 《琅琊榜》等作品之所以轰动一时,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发掘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
9.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领域的版权问题已经有所改善的时候,网络文学领域却成了盗版的“重灾区”。
B. 在融媒体环境下,侵权主体非常分散,作品被侵权后,往往在各平台上铺天盖地地出现,难以找到侵权源头。
C. 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主要靠行业自律,在网络文学行业内部,建立畅通、健全、良性的沟通环境是关键。
D. 如果盗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网络作家著作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网络文学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加巨大。
10.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勃,沛人。
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
方与反,与战,却敌。
攻丰。
击秦军砀东。
还军留及萧。
复攻砀,破之。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楚怀王封沛公号武安侯,沛公拜勃为襄贲令。
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成武,破之。
攻长社,先登。
攻颍陽、缑氏,绝河津。
击赵贲军尸北。
南攻南陽,破武关、峣关。
攻秦军于蓝田。
至咸陽,灭秦。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
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
从入汉中,拜为将军。
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
攻槐里、好畤,最。
北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陽,最。
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赐爵列侯,剖符世世不绝。
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
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
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
击韩信胡骑晋陽下,破之,下晋陽。
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勃迁为太尉。
击陈豨,屠马邑。
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降。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夺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
破绾军上兰,后击绾军沮陽。
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东二十九县、渔陽二十二县。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
十年,高后崩。
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
勃与丞相平、硃虚侯章共诛诸吕。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攻丰击秦/军砀东/
B. 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攻丰/击秦军砀东/
C. 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攻丰/击秦军砀东/
D. 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攻丰/击秦军砀东/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这里指的是刘邦。
高祖是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B. 侯,爵位。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 拜,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D. 惠帝六年,用用汉惠帝刘盈的谥号纪年。
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勃能征惯战,屡建功勋。
他跟随刘邦征战多年,攻城略地,经常能最先登上敌人的城池。
B. 周勃战功显赫,屡受封赏。
刘邦征战各地,周勃带领部队常担当先锋,胜利后受到封赏。
C. 周勃木强敦厚,不好文学。
他每次和儒生辩士议事,都面向东而坐催促儒生快点给他说。
D. 周勃厚重少文,可任大事。
刘邦死后,周勃和陈平等人联手帮助惠帝平定了诸吕的叛乱。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2)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①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白帝城③边古木疏。
圣代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衡山南峰有回雁峰,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
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③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