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祁寯藻书法略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书画鉴赏
Calligraphy & Painting Appreciation
晚清祁寯藻书法略论
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晚清时期山西寿阳人祁寯藻曾为三代帝师,在政治和治学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并有文集流传至今。

历来对祁寯藻的研究在书法方面多有忽视,今就他在书法实践上对行草书和楷书等方面作出的书写实践展开论述,
并对他的书法予以关注。

关键词:
祁寯藻;
书法;行书;楷书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淳甫,后避清帝讳改为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省平定州寿阳县(今山西省寿阳县)人。

祁寯藻是晚清时期的重臣,曾为三代帝师,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

同治元年(1862年),教习同治皇帝读书。

同治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谥号文端。

晚清时期祁寯藻被尊称为一代“儒宗”。

他不仅在对儒学的研究上具有很深的造诣,潜心问学,同时在政治上身居高位,官至一品,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官声。

关于他的书法则很少有人关注,祁寯藻的书法诸体皆擅,尤其以行书所见长,主要学习魏晋以来“二王”一脉的“帖学”书风。

除了行书以外,祁寯藻对楷书、篆书、隶书和草书等书体也均有学习,并有不少作品流传下来。

清代学者李放在《皇清书史》中称祁寯藻:“善书,初工晋唐小楷,笔致秀美,出入黄庭、灵飞两经。

中年取经涪翁而直摩诚悬之垒,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与云芬侍郎颉颃,惜不多作。

”[1]我们从李放的评价中可以得知,他对祁寯藻的书法水平是极为认可的,并对祁寯藻取法《黄庭经》《灵飞经》的小楷和瘦硬通神的小篆尤为青睐。

祁寯藻的书法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在民国时期也备受关注,学者常赞春在《山西献微》中评价祁寯藻的书法:“深厚遒健,自成一格,为大书深刻之绝诣,世争宝贵。

”[2]从常赞春评祁氏书法“世争宝贵”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人对祁寯藻书法的追捧和喜爱。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祁寯藻的书法作品约有六七百件,形式主要有楹联、中堂、信札、长卷、题跋、诗稿和横幅等;所创作的书体有行书、楷书、隶书、草书和篆书;从创作时间上看,最早的为嘉庆二十五年,最晚的是他去世那年(同治五年),其中绝大多数为其在咸丰年间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是应友人索求应酬之作。

祁寯藻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十八日,晓起写字。

近日笔墨债多,几上纸卷、扇柄堆拥,略为挥笔酬之。

”[3]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笔墨相互唱和,书画应酬之事极为常见,当下所能见到的祁寯藻的墨迹也多属此类。

我们论述祁寯藻的书法状况,主要从以下不同的书体来展开相关讨论。

一、行书和草书
祁寯藻的行书主要师承和取法“二王”法帖,他受当时“帖学”思想的影响,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十七帖》用功尤勤。

他在《临兰亭跋》中云:“欲学《兰亭》,须俊楷书已有规模,先写怀仁《圣教序》一二年,然再临《兰亭》,则事半功倍,且无后人习气。

若能汉隶入手,加以《十七帖》草书,便可得其神理,不止买王得羊而已。

”[4]祁寯藻认为学习二王一脉的帖学,要先从《兰亭序》入手,之后再学《圣教序》,然后把此两种法帖融会贯通,方能求得王羲之书法的精神。

祁寯藻不仅取法《兰亭序》,并推崇《兰亭序》文中名士雅集的境界,他在《杂记》中记载了此种心境:“三余读书,妙在雨夜挥毫,落纸必取清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使人如身在其坐。

不止作浴沂之想而已,此其所以为《兰亭》。

”[5]山西省博物馆藏祁寯藻行书八言联,上联曰:“曲室清风静坐得趣”,下联曰:“虚庭流水永日娱怀。

”此联的书写内容为祁寯藻从王羲之兰亭序文的内容中集字而来,足以见得他对羲之书法的喜爱,观此联的书法亦和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一脉相承,其中上联的“室”“清”“静”“坐”等字,较之《兰亭序》,可以看出祁寯藻的用笔和结字全从兰亭而出,一笔一画之间都心摹手追羲之。

祁寯藻晚年的行书偏重于学习宋代黄庭坚,他自己还收藏了不少黄庭坚的书法拓片,在读书闲暇之余曾多次拿出观摩并题跋。

他在山谷书《云亭宴集诗》跋中云:“山谷此诗崇宁二年作,学士谓廖明略,令君谓吴明府,叶县壶公二句,盖亦分局吴、廖也。

大鸿护王啸山二兄发桂以山谷书《云亭宴集诗》陕刻石本见示,因记其后。

咸丰七年成次丁已孟夏之月。

”[6]我们从他所书的《山灵招我行》行书长卷中,可以看到祁寯藻学习黄山谷书法的轨迹。

这是他晚年所作的大字行书,整个章法上疏落有致,字势整体向右上角倾斜,结字中宫收紧,主笔向外挑出,大有山谷书法之意蕴。

祁寯藻的草书目前所能见到的多为小草作品,大草几不得见。

他的小草取法唐代书家孙过庭,祁寯藻曾多次临习孙过庭《书谱》。

祁寯藻评:“孙过庭《书谱》,为草书正宗。

世无二王,不应在弟子之列。

智永《千字文》胜于楷,右军家法以草为重,即此可知矣。

”[7]现存有一件祁寯藻通临的《书谱》,纸本墨迹,宽三十七厘米,长二百三十一厘米,此作书于同治二年正月,为祁寯藻七十一岁时所书,此件书作风格俊逸,点画飞动,运笔娴熟,可得孙过庭小草之神韵,可视为祁寯藻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

二、楷书
祁寯藻的楷书实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小楷,二是大楷。

在这两种楷书之中,他对小楷用功最勤奋,几乎可以做到每间隔不了三五日就会静下心来在书房练习一段小楷。

祁寯藻的小楷所取法的对象比较广泛,对元代的赵孟頫和明代的董其昌均有学习。

这和清代盛行的“馆阁体”书法有直接的关系,当时秀才考中举人,步入官场的敲
27
28
书画鉴赏
Calligraphy & Painting Appreciation
门砖是必须要有一手好看的小楷书,写得俊秀漂亮,结字排布平均匀称。

赵孟頫和董其昌的楷书则刚好契合这种隽秀试卷体的写作。

他在日记中记载:“廿三日,写折小楷一千二百余字。

方晴皋先生以制尺牍信稿,嘱余代为拣择
摘其尤要者存之。

其余泛泛通问之信,俱付之丙丁,以清几案尘埋烦冗之患。

读《纲目》,写行书数幅。

”[8]从祁寯藻
自己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小楷的练习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一上午写就小楷一千二百多字,用功不可谓不勤,在他的日记中类似于此类的记载随处可见。

关于祁寯藻的大楷则主要偏向于对唐楷的学习,他本
人非常佩服唐人的书法,尤其是楷书,认为唐人的楷书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没有不佳者。

祁寯藻曾为澧州试院用颜真卿楷书的风格和笔意书写“用严”二字,并题款云:“钱南园先生笔也,模以自厉,雋藻记。

”这里所讲的钱南
园先生即为当时的书法家钱沣,而钱沣的书法则是专工颜真卿的楷书,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

祁寯藻在对大字楷书的取法上追随钱南园,学习颜真卿是需要一定书学环境
的。

祁寯藻《观我斋日记》载:“十四日。

夫子临《多宝塔》帖,此第十七本也。

少顷,汪常吉入部来掲,夫子赠以手临之帖,笔法较前所临更道紧圆健。

值此屯变之时,尤能心气
平和,染翰不辍,非学养素定,升沈不惊,何以及此。

”[9]祁
寯藻在当时和友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之中,曾把自己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赠予汪常吉,还进一步探讨了关于笔法的
问题。

除了学习颜真卿之外,祁寯藻对欧阳询的楷书也有临摹和学习。

《观我斋日记》又载:“此数日内,夫子命寓藻与澜止兄同几临摹《九成宫碑》,并训以作字之法,愈缓愈
进,常人落笔即思满幅驱毫不定,拙目惊羡,谓如风卷落叶者,余视之直抄书墉耳。

作字缓则笔定,急则笔滑。

不但工
书,即此是学,人品学问,俱可呈露,非可草草也。

余抵领训辞,铭诸心腑,日与澜止分笺共研,暇则于古紫山谈棋。


[10]从此段记载中可知,祁寯藻对欧阳询《九成宫》的作字之法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在道光十六年曾用欧楷书风写《三晋东馆记》,之后被摹勒刊石,通篇三四百字,楷法严谨,点
画遒劲有力,深得欧阳询《九成宫》的楷则。

三、篆隶书体
除了以上行书、草书和楷书之外,祁寯藻对篆隶书体
也都擅长,但从目前留存下来的数量看,篆隶书体可见的比较少。

清代李放与祁寯藻的生活时代相近,所能见到的
祁寯藻书迹则远超当下,故他的话更有信服力。

他曾评祁寯藻:“中年取经涪翁而直摩诚悬之垒,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与云芬侍郎颉颃,惜不多作。

”从此段记载中我们可
参考文献
[1][2]郭华荣,刘长海主编.祁寯藻书法经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4.
[3]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197.[4][5]刘淳.祁寯藻书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35-36.[6]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660.[7]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674.[8]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198.[9]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203.[10]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206.
薛飞,1988年生,男,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书法史、书法文献。

作者简介
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晚清祁寯藻书学思想与书法创作研究(青年项目)”(课题编号:YS19244)
基金项目
以知道,祁寯藻非常精通小篆书体,并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可能在当时祁寯藻就不太轻易作篆书送人,故李放才会有此种感慨。

综上所述,祁寯藻在书法的实践上几乎做到了诸体兼擅,并在当时和之后的民国时期受到文人学者的青睐。

这不仅与他的政治地位和声望有一定关系,而且同祁寯藻自己在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无不相关,故应当
对他的书法引起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