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MCM Newsletter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葛道凯同志
在第八届全国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会议
暨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3年8月,大连)
各位老师∶
我这报告谈不上,刚才我已经说了机会非常难得,另外,各位老师知道,从99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可以说非同寻常的发展阶段。

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从体制改革到教学改革,到其他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方方面面,如果说谈教育部的各项政策的来龙去脉以及改革的走向,我想在这里谈一天可能也谈不完。

为了给各位老师建立一个整体的相对清晰的概念,我结合我自己这几年在教育部工作的经历,谈几点认识,供各位老师参考。

这个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这样∶怎么看待过去几年以及今后的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试图用五句话来概括这个特点。

第一句话,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

为什么说提高质量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呢,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98年时,我们普通高校招生108万,去年,普通高校招生321万,今年,计划招生355万,我估计肯定要突破这个数据,那么,从招生数上来看,今年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是98年招生人数的三倍还要多。

从在校生来看,98年的时候,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在校生的总和643万,到去年年底,1513万。

如果再加上其他形式的,比如,包括网络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里头的专业学位教育,1632万。

这是有数据可查的。

在这之外,我们去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1260万人,去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毕业证的115万人。

所以,到去年年底,国家公布我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15% 。

98年的时候,我们的毛入学率只有9.8% 。

我想,规模的改变不是最重要的,大家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的阶段,这是国际上引用得比较多的。

我想更重要的是,可能各位老师都已经体会到了,五年以前,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关注是∶我孩子考了很高的分数,没有学可上。

而到今年,实际上三年以前已经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很少看到“我考了很高的分数没有学可上”,这种社会舆论大家还看到过吗?至少我没看到。

现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什么情况,我考了很高的分数我不愿意去上。

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因为他理想的学校没有录取他。

他一定要去上他理想他心目中满意的那个学校。

去年在咱们东北,就出现过一起,考了630分的一个孩子没有去上学。

最后,很多人去动员,包括我们教育厅的厅长,都去动员说,你还是去上学,我们跟学校协商找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去上。

结果不去,我宁愿03年再考。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是从由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转向要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从机会的要求转向对质量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这几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状况的总体改善。

当然,这个改善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98年开始,中央财政,(各位老师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国家的财政叫做分灶吃饭,中央财政花中央财政的钱,地方财政花地方财政的钱。

)中央本级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增加一个百分点是什么概念呢,就这么一项,五年累计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489亿。

当然,地方财政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比如,我知道有的省是每年增加两个百分点,有的省是增加1.5个百分点。

当然,还有的地方少,增加0.5个百分点。

不管怎么说,都增加了。

当然,和这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速度是不相适应的。

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我们的教师收入已经在17个行业里头名列前茅。

那么,五年以前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我们大学的教师要下海,到现在还有,但是非常少了。

现在更多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呢,原来下海的以及本来就在海里的人纷纷托关系,希望到学校去工作,我都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

我记得,01年的时候,当时的岚清副总理曾经讲过一句话:“希望我们的高
校校长把好自己的门。

”当年各位老师要下海的时候可是没有犹豫的,现在要再想回到我的学校来,对不起了,一定是只有那些能够达到教师要求、胜任教师岗位工作的才能够回来。

由于这个变化,社会对教师、对教育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老百姓对教育的心态由宽容、理解转向提高,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变。

从97年开始,我们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就是交费上学。

现在所有上大学的孩子都要交学费,当然,我们辅之以助贷奖(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减削免等各种措施,支持贫困的学生来上学。

那么,现在学生交的学费,按照通常的说法,不超过25% 。

实际收的额度是多少呢,当然各地都不同,比如北京,5000元左右。

5000元对于整个教育成本来说,不是一个大数;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特别对于工薪收入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

我想,实行缴费上学对于高等学校财政状况的改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实行缴费上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非常深远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座的各位绝大部分上学时不需要交学费的,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国家还提供助学金,差不多够自己的生活费,所以,各位去上学时都是学校排什么课我就上什么课∶已经很不容易了,已经很好了。

现在学生交了钱,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现在,学生说我是消费者,因此,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在不经意之中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说得稍远些,大家知道,五年以前,教育理论界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当时,当然是见仁见智,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归结为一条,就是老百姓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大家仔细地去分析,实际包括了两层矛盾。

第一层矛盾是老百姓对上大学的需求与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上学机会之间的矛盾。

就是说,老百姓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第二层含义,是我学校不愿意提供吗?不是。

是学校要发展,与教育资源提供者之间的矛盾。

实际表述为这两层矛盾。

那么,谁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呢,当然,主要是政府,也包括社会。

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因为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因此,我们专家们所谓的基本矛盾如果说白了,就是学生与家长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

当然,这种状况由于这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发生了转变。

我自己认为正在发生转变∶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将逐步由这么一对矛盾转向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因何而起呢?这是因为,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我自己体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方面是,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要做自己的主,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现在对不起,学生要选择。

第二个观念就是选择意识。

根据实际,我把选择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选老师,什么意思?这门课某某老师来上,我同学听了不满意,觉得这个老师讲得不好,联名打报告要求换老师。

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就遇到过。

这些学生当然年轻气盛,他们说话是一点不留情面的,有的是非常伤人的,我看到的学生打报告就是∶某某某枉为人师。

其实,这个老师是非常好的,就是讲不好,可能和表达有关。

第二个阶段就是选课程。

学校给我排了这个课程,对不起,我不愿意学,我们同学商量了,觉得这门课不行,我们要求换别的课程。

第三个阶段,从去年开始,就是选专业。

大家知道,教育是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结合,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国家需要,对于学生的选择关注的比较少。

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是非常正常的。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选择。

谈得更远一点,报刊杂志经常提到∶高等教育怎么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句话肯定没错,问题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谁去适应?是教育部长去适应,还是我们的大学校长去适应,还是各位老师去适应,谁去适应呢?那么,我自己认为,学生是我们大学和社会的接口,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首先表现为你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如果你培养的学生90%都找不到工作,你说我这个学校是非常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我的专业都是社会的热门哪,有人相信吗?不会有人相信。

因此,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选择。

当然,我自己也体会到,要最终走向学生选专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学生的选择,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漠视学生的选择。

实际情况是,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有一部分学校开始尝试放开选专业。

我举一个学校的例子∶去年,这个学校招生2000名左右,计划拿出三分之一的名额供学生选专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动员所有系的老师宣传自己的专业,介绍自己的专业,要让学生了解他的选择。

实际操作下来的情况是,报名的只有360个人,而真正实现转专业的,当然在报了名之后,还有中间各种过程,包括学生具体了解那个系,那个系
的老师,办学条件等等,相互之间的协调,实现转专业的只有260人。

这说明我们学生的选择并不完全具有盲目性。

只要我们老师加强引导,学生的选择还是非常有理性的。

学生选择的理性还可以从另外例子得到证实∶这个学校在办理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担心的是它的计算机专业有大量的学生去学,它的信息工程专业会不会有大量的学生去学。

担心的是我的坚苦行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专业可能没人学了。

我们在座的老师通常都会这么体会。

放开选专业,谁还会学数学呢,谁还会学物理呢,很有意思的现象。

实际转下来的情况是,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没有从计算机系转到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学生多。

这是一个例子。

石油大学也是从去年开始做转专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石油大学的品牌专业是石油工程,运储工程,但这些都是很艰苦的呀。

去年他们做转专业也有类似的担心,实际下来,有更多的学生转去石油工程,转去储运工程。

这些例子说明,学生还是非常理性的,当然,有盲目性,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引导。

那么,随着学生的这个选择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就会使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转向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渴求。

因为学生交了钱,学生希望来给我上课的是达到要求的,而且真正是高水平的老师。

第二,就是学生的多样化选择。

因为社会需要是多样的。

这种多样化选择与学校相对封闭单一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结合起来,是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会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

正因为这一矛盾的转化,会使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比以前任何时候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原因,实际情况是,这几年我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当然,与此同时,外围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比如,我们的占地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建筑面积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我们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和我们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的一些条件,人均条件在下降。

比如,我们的生均图书拥有量,98年的时候是106册,01年的数据是60多册;比如,我们的的生师比,原来只有13-14,去年,我们到了19,个别学校到了50。

所以,由于与办学直接相关的办学条件的降低,也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质量。

第五个方面原因,我国加入了WTO,对于教育的影响自然是见仁见智。

我个人体会,中国加入WTO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会使中国更多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之中。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教育如何面对这种国际竞争?我自己体会是,要应对这种国际竞争,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方面,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参与并胜任这种国际竞争。

大家知道,什么是竞争,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发展,比如,中国发展了,就是在国际上占了比以前更大的份额,你占了比以前更大的份额是什么,就是说,你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占有别人的利益,你一定是占有了别人的利益,你才得到了发展。

那么,你要占有别人的利益,就需要你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且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扩大。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是我们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那么,很多学校跟我说,我这个学校很小,比如这次我们有高职高专学校的老师来,我这个学校很小,我培养的人就在当地就业了,我不需要什么国际意识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随着我们国家加入WTO,将来即便你培养的学生是在当地就业,在很偏远的地区就业,但是你所面对的也是国际市场。

如果你没有国际视野,你这个市场逐步就会被别人占去。

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教育本身要参与国际竞争。

这是什么意思?在WTO里头,教育是作为服务贸易纳入WTO 条款的。

服务贸易,毕竟是贸易,只不过是服务贸易里头的一种。

去年十月份我到澳大利亚去考察,他们讲,(数据可能不准,大体意思是)2000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教育贸易收入是43亿澳元,在澳大利亚所有贸易收入里头占第二位,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人提供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教育进口大国,是教育逆差大国。

当然,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我们需要教育的进口。

我们拿钱购买教育。

但我们不希望永远就是教育的进口国。

我们希望这个逆差越来越小,逐步走向盈余,最后成为教育顺差大国,成为教育的输出国。

当你成为教育输出国的时候,不仅仅是经济,而是政治、文化。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教育的出口国,必须提高质量。

如果你的质量国际不能认可,人家谁会到你这里来上学?我们必须改变我们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比如,现在我们鼓励英语上课,这就是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如果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汉语来上的,人家外国学生要到中国来留学,即便你的质量是很高的,(前提是“质量是很高的”)首先要学会汉语,然后才能去上课。

那自然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如果你的质量真的高,会有人来,但是,来的人还会受到限制。

所以,由于这么五个方面的原因,使质
量成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引起各界关注、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们教育界。

这是第一句话的前半句,那么,为了加强质量工作,01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四号文件“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02年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到各地进行检查,今年,经过去年一年的准备,今年正式启动了、部分启动了质量工程,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目前启动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教学名师奖的评选,目前,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现在正在报批过程中。

什么意思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的老师来到教学一线,更何况,上课、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

第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这个已经启动。

第一期的精品课程评选打算在今年年底以前进行。

第三项,外语的改革。

大学外语改革包括两个方面∶公共外语改革和双语上课。

第四项,教学工作的评估,就是要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每五年,所有的学校都要接受一次评估。

这是质量。

第一句话的第二个方面是结构调整。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自己理解,大的方面包括体制的调整,布局调整,管理调整等许多方面。

与教学相关的包括两个∶第一层,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01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五号文件“关于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这个调整包括,首先第一条就是放权。

放权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放责任。

以前专业设置是由教育部管的,那么,如果学生分不出去怎么办,教育部负责。

以后要把专业设置权放给学校,学生分不出去谁负责?学校负责。

因此,学校要保证自己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加快、大力地发展高新技术,以及加入WTO以后急需的专业;第三,要大力发展和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第四,要大力发展新兴交叉的复合型的专业。

第五,对于艰苦行业、国防、军工以及基础学科的专业要加强保护,作为战略需要给予保护。

这是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的第二部分,我自己体会更为重要,就是人才类型的调整。

我自己体会,人才类型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怎么看待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不是发展数量,而是提高质量。

换一个角度说,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是要减少数量。

因为我们1396所普通高校中,绝大部分认为是培养学科性人才。

我们有1632万的在校生,大家都是研究人才,将来吃什么?所以,研究型人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提高质量。

第二,要大力发展或者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自己认为,我们1396所学校里头绝大部分学校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讲得过分一点,即便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恐怕里头有一部分专业也是这个任务。

第三,要大力发展有企业参与的职业型人才的培养。

大家知道,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大量需要的是能够动手的职业型人才。

那么,我们现在学校大量培养学科性人才,当然,老师们说∶我的优势是潜力,有发展潜力。

但是,别忘了现代科技发展很快,我们指望学校教给学生的东西在五年以后继续发挥作用,或者继续起非常主要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接受更多的技能训练。

第四,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这需要我们学校更多地研究。

比如,加入WTO以后,有的老师说,我们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会增加。

我对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不是的。

为什么说“需求会增加”呢?大家知道,加入WTO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采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就是平等。

什么叫平等?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贸易权。

多年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企业只具有不完全的贸易权,只具有国内贸易权。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国际贸易权,因此,我国有几大国际贸易公司,所有的国际贸易都要通过它们来做。

进入WTO以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所有的企业都将拥有国际贸易权。

那么,下面的结论就是,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会增加。

我说不一定。

为什么这么说?当所有企业都拥有国际贸易权的时候,每个企业的贸易量是非常有限的。

这样的企业不需要也养不起专搞国际贸易的专家,况且,国际贸易的改革走向也日渐简单化、傻瓜化。

我以为,将来更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懂贸易,或者既懂管理又懂贸易,就是需要这种复合型的人才。

更何况,真正需要的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也绝不是现在,可能我这话说得有点绝对,绝不是现在我们学校里挂着那个“国际贸易专业”所能够培养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很多挂着“国际贸易专业”牌子的,那里面实际上是没有讲国际贸易规则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胜任国际贸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五种类型,提高型教育。

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会成为高等教育主流。

但是,是一种社会需求。

比如,每年都有老人考大学,只是为了丰富自己。

第二句话,现代远程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什么是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

我们国家从99年开始发展这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去年底,网络教
育的注册学生已经达到139万人,因此,在全国学生1600万中,它占了百分之七、八的样子。

应该说,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

在它的学生中,80%左右是在职人员。

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应该说得到我们在职人员的非常强烈的欢迎。

为什么?这是因为网络教育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就可以学。

即便是广播电视教育,也只能按时去看,错过时间便没有。

学生什么时候有问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提问。

因此,我自己认为,网络教育最终将会成为支撑我们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性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句话,高职高专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

从99年开始,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在高职高专教育领域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

比如,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置权放给了省里头,招生计划的制订权放给了省里头,专科专业的设置权放给了省里头。

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这几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五年内,新增的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459所。

从布局上讲,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分布在我们国内绝大部分的地级政府所在地,就是说,地级政府所在地都有一所以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布局上基本实现了和地方经济的结合。

当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可能我们在座的老师有体会。

那么,今后怎么办?我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就是要狠抓科学定位。

这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培养什么样的人?去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就业需要的人才。

第二,高职高专的人才怎么培养?当然,人才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鼓励订单培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三层含义,就是每一所学校要确定自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第四层含义,就是每一所学校要确立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句话,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

这也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

我们学校教育有我们学校教育的优势,优势是教书;我们也有弱势,就是我们实际动手做的能力差,条件差,而在社会上却大量存在着补充资源。

我们要把社会资源作为我们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第二层含义,要实行双证书制度,就是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第三层含义,就是要拓展我们学校的职能。

什么意思?我们大家比较瞧得起学历教育,但学历教育的实质含义是什么?学历教育的实质含义是培养新生劳动力。

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培养以后成为劳动力。

新生劳动力一年有多少?全部加起来也就1000多万。

但我们现在在岗的劳动力是多少呢,7亿多。

我们在岗劳动力的提高,同样是我们高职高专的任务。

因此,我自己提出,希望我们的学校三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全日制学历教育,第二条腿,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第三条腿,培训。

产学结合的第四层含义,就是要开拓行业企业服务市场。

刚才说过,在WTO里面教育是服务,是贸易,这就有市场。

市场虽然是天然存在的,但市场不是自然归属哪个学校的。

哪个学校去开发,它就是哪个学校的。

你不开发就不是你的。

因此要采取各种途径开发这个服务市场。

第三句话,就是要形成特色。

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命力。

前面讲过质量,我自己体会,质量是水平加特色。

就是说,如果你做的跟别人是一样的,你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除非你做的是别人没做的东西。

第四句话,突出实践和实践属性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特点。

“突出实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比如,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包括我们数学建模。

为什么我们数学建模这么受到学生的欢迎,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我的体会是,这么多年来,重视实践成为我们教育系统的共识。

举实验改革为例,实验改革总的走向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科研性实验。

我们加强毕业实习、毕业环节的指导和教学。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叫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因此,我们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学生科研计划。

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申请课题,虽然钱不多,但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小实验的支持。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参加老师的课题组,参加技术开发,技术改造。

“实践属性”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重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大家知道,我们前几年批了36所学校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它的目标就是实用型软件人才。

去年,批了35所学校建立生命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培养基地,强调的就是上下游的结合。

今年又批9所学校搞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强调的就是培养设计和工艺人才。

第二层含义,就是强调去做。

大家不要光说,我有很好的观点,有很好的想法,有很好的文章,这不够的。

我们有观点、有看法、有文章,就要把它用到我的课堂上,用到我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