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读者文摘》的创新理念
2024年读者文摘读后感
2024年读者文摘读后感通过阅读2024年的读者文摘,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本杂志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一本长期以来备受读者喜爱的杂志,它在2024年依旧保持着高品质的内容和出色的编辑团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首先,2024年的读者文摘在内容上更加贴近时代和读者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读者文摘在这一点上做出了积极的调整,推出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
比如,我在杂志中读到了很多与健康生活和环保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介绍了一些新的健康食品和运动方式,提供了一些环保生活的小窍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启发。
此外,读者文摘还增加了一些有关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和应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这些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其次,2024年的读者文摘在编辑上更加注重深度和品质。
读者文摘一直以来都以优秀的编辑团队著称,他们精心挑选的文章和优雅流畅的文字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2024年,这个传统并没有改变,在杂志中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比如,我读到了一篇关于人性的故事,它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精细入微的描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还读到了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些历史的真相。
这些文章不仅给了我很多的思考,而且还提供了很多的知识和见解。
同时,读者文摘还保留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它们简洁而有力的文字给了人们很多的温暖和勇气。
最后,2024年的读者文摘在设计上更加时尚和精美。
作为一本传统的纸质杂志,读者文摘一直以其简洁而精美的设计而著称。
而在2024年,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和设计技术的进步,读者文摘的设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在杂志中看到了一些新设计的元素,比如更加大胆的配色和更加醒目的排版。
这些设计元素不仅让杂志更具现代感,而且还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
对《读者》的评价
对《读者》的评价自从我初中的时候接触到《读者》(或称《读者文摘》)这本杂志以后,它的一切都慢慢地吸引了我。
它是一本与时代互动的杂志,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它还是一个时代的参与者。
这本杂志创造过令人惊讶的奇迹,让很多人都体会到它其中的奥妙。
我们该怎么理解它呢?有人说,《读者》是一位绅士,它身穿着西装,下面却穿着马褂,它亦中亦西,博古通今,是最新的老牌人士,又是最旧的新派。
也有人说,《读者》是位隐士,它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间,这就是它的姿态,也是它的立场。
所以,大隐隐于市,《读者》应该隐于读者中。
(出自《读者传奇》)《读者》表现了办文摘期刊也是创造性的劳动。
优秀的文摘期刊绝不仅仅是信息的二次传递,而是以调度这些信息进入新的思想层面,新的情感境界,新的智能活动的创造性的精神产品。
它的成功还在于它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形态,它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期刊,使它具有新鲜感,吸引更多的读者。
这是它的成功所在。
它的内容通俗易懂,中外皆有,都贴近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启发,它可以满足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使读者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熏陶,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该刊经历了四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成长期、拓展期。
这四个时期也可以看做该刊适应时代发展、办刊思路不断进行适当调整而形成的发展轨迹。
杂志创办初期,内容以转载其他报章和杂志的文章为主,但现今也有不少内容是由编辑部自行采访的,或由特约撰稿人所写的。
《读者文摘》亦会不定期出版不同类型的精装书,为不少读者的收藏,当中超自然系列颇为绘炙人口,70年代出版的《瀛寰搜奇》,到今天仍有不少读者在网上交易及讨论。
而在成长期,提出了‘‘选择《读者》就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的征订口号,注重杂志的文化底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刊逐渐向市场经营主体转变,改进营销策划,实行多元经营。
从1994年起,《读者》开始刊登广告,杂志的收益由单一地依靠发行转变为发行、广告并重,目前,广告收入已超过了发行收入。
读者文摘的成功
成功的市场细分策略
在一个受“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逻辉支配下的报刊市场上,华莱士独辟蹊径,推出友爱、正直、追求健康生活的《读者文摘》,抓住了人作为天使的那一半需求。
不断地创新
一方面,在杂志的发行上,从寻找预定户到占领报摊阵地,再到举办各种促悄活动;在文摘的内容上,从“预刊”文章到原作文章,再到浓缩书籍;在对杂志的开发上,从出版浓缩书到刊登广告,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但另一方面,在杂志的风格和职工队伍建设方面,他又主张尽力稳定。
《读者文摘》读后感
《读者文摘》读后感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读物,《读者文摘》一直以来都陪伴着读者。
在我眼中,《读者文摘》就是一个经典的读物,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还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作为一本精选文章的杂志,每一篇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读者文摘》的文章中有些非常“实用”,有些则是激励人心,另一些则是让我们深入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始终感觉到充分的欣喜和乐趣。
尤其是在我处于疲惫、沮丧或迷茫的时候,《读者文摘》总是能为我提供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让我重新找到动力和信念。
比如,我读到了一篇题为“时光的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古董收藏家。
作为收藏家的精神状态的思考,作者叙述了很多关于时光的奥秘,通过这些故事,我惊叹于时间的无声流逝,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让我获得了无限的启示。
其次,《读者文摘》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唤醒读者的细微感受和思想情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忙于一些事情,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地阅读一下。
然而读者文摘却尝试着从容地讲故事,把最细微的感情传递给我们,让人不由地被吸引。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加我们的深度思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更深入地认识现实生活。
最后,我认为,读者文摘可以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
在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者的创造性思考的幻想,这些幻想可以唤起我们的灵感之火,让我们可以更有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读者文摘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创意思维的机会,让我们努力超越现实,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总之,作为一个集趣味和读物于一体的读物,《读者文摘》是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成长和启示,也有很多的思想和感悟。
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读者文摘》来感受到同样的情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2024年读者文摘读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读者文摘读后感标准版本《读者文摘》是一本经久不衰的杂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
作为一本综合类的读物,《读者文摘》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给读者带来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阅读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文摘》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不仅仅是一本娱乐读物,更是一本给人以思考和启发的杂志。
2024年的《读者文摘》依然延续了这种传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2024年的《读者文摘》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杂志的编者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涵盖了科学、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这让我感到很兴奋,因为我可以通过一本杂志了解到好几个不同的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一篇关于宇宙的科普文章让我对宇宙的浩渺和神奇有了更深的认识,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帮助我了解了一些以往不为人所知的事实。
这些内容不仅仅只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是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其次,2024年的《读者文摘》更加注重故事的质量。
杂志中的每个故事都值得一读,每个故事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有些故事让我笑破肚皮,有些故事让我泪流满面。
杂志中的这些故事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虚构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更需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通过这些故事,我学会了用灵活的思维去解读和理解别人的故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商。
再次,2024年的《读者文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杂志中有很多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
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和影响他人。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埋怨和抱怨,不如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读者文摘读后感
读者文摘读后感
作为一名读者,我一直很喜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和文章。
在我看过的许多书籍和文章中,有一本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杂志,创始于1922年,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这本杂志刊登了许多不同主题的文章,包括人文、科学、历史、医学等等。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启示性的内容,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丰富。
在读过《读者文摘》之后,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启发。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这些思想和哲理是我平时无法想到的。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者文摘》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了解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思想。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洞察力和启示。
其次,这本书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读者文摘》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例如,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出了许多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暴力的观点。
它还鼓励人们思考和探究问
题的本质,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
这些观点和思考方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总之,《读者文摘》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提供深刻的思想启示,而且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细心的阅读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时也对我们的人生道路做出深刻的引导。
《读者》品牌塑造和创刊理念
《读者》品牌塑造和创刊理念广电09 万英吉0920200329从1981年创刊时的月发行量3万册,到今日月发行量1000万册, 《读者》在发行量上一直稳居中国和亚洲期刊的第一, 世界综合性期刊的第四。
《读者》在领跑中国期刊业的过程中完成了很多创举, 也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其执着不二的“真善美”理念、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精神; 其“高品位、大众化”的编辑方针和不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 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并探讨的焦点。
一、《读者》的品牌塑造品牌是期刊的办刊理念、市场定位、风格特色、营销策划、整体形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身为《读者》社长彭长城认为, 做好一个品牌, 第一, 需要为品牌注入很好的内涵和文化品位; 第二, 不能激进, 要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寂寞, 慢慢地做; 第三, 不能刻意追求高额利润, 要真正为读者着想,真正为读者服务, 要满足消费者实实在在的需求。
从1981年创刊起, 它的定位就确定在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力求让阅读者享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滋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 《读者》按照读者的需求增加了所谓“心灵鸡汤”类的文章, 在读者中形成了不错的反响; 为了及时了解读者对刊物的评价, 把握读者的阅读感受, 《读者》在“心声”和“编读往来”两个栏目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 2005 年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实现与读者积极互动, 《读者》推出短信交流平台, 发动读者为杂志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期刊品牌创立的关键在于构建读者对期刊的认同, 这是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为读者认可的过程, 是期刊输出的信息与读者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期刊不断接受读者挑剔和选择的过程。
”在过去的25 年中, 《读者》从读者的需求出发, 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 以大众为中心, 从人文的视角来思考中国民众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以创新策划为主要手段, 注重对读者的心理进行渗透。
浅析《读者》的办刊理念
浅析《读者》的办刊理念[摘要] 《读者》作为中国民族期刊第一品牌,其办刊理念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培养特有气质,塑造杂志人格;表达人性之美,尽显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建立亲情纽带。
《读者》独特的办刊理念能够为中国期刊业提供了许多启示。
[关键词] 读者、办刊、理念《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社会综合类文摘期刊。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的时候,《读者》的发行量却一直遥遥领先,不仅在国内期刊中稳居首位,并且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我国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
《读者》深处中国内陆的西北角,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兰州既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不是文化信息重镇,获取信息资源、开发期刊市场条件都不很优越,却能出一本如此誉满四海的杂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探究《读者》的成长,解读《读者》现象,其独特的办刊理念也许能够为中国期刊业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培养特有气质,塑造杂志人格《读者》的核心读者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在所有刊物中,除个别的英语读物外,《读者》的占有率是第一位的。
但其读者群并非仅仅是年轻人,她读者群结构的多样性令人目眩,在中学生、大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人钟情于《读者》,她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本多元的受到各阶层接受的杂志,与其特有的气质与人格是分不开的。
《读者》虽然是一本杂志,但编辑们从未把她仅仅当作48页印刷纸看待,而是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
《读者》前任主编胡亚权曾说“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内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幸福家园,有自己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祖国。
她简直是一位中国公民”。
二十几年来,《读者》以其特有的气质成长着,每一期《读者》都以其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感染着读者,那些优美的文字与图画,是她手中的火烛、照亮并温暖着平凡人的精神世界。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在兰州,有一样东西跟拉面一样声名远扬——《读者》杂志。
“有拉面的地方就有《读者》”,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有了这两样东西,肚子和心灵可以每时每刻都饱胀着满足。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
三毛这样说过。
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
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
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
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
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
《读者文摘》读后感
《读者文摘》读后感
《读者文摘》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深度的杂志,它不仅提供了
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还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每一期的《读者文摘》都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让人感受到
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
在《读者文摘》中,有许多优秀的故事和文章,这些文章涉及
到各个领域,包括人生感悟、科学知识、历史故事、心理学、社会
现象等等。
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在阅读中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同时,《读者文摘》还经常刊登一些感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
事往往能让人感动和震撼,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还能激励人们珍惜眼
前的幸福,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阅读《读者文摘》是一种享受和启迪,它不仅能带
给人精神上的愉悦,还能让人在思想上得到提升。
希望《读者文摘》能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读者带来智慧和启示。
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是风靡世界的杂志,它的发行量在世界名列前茅,除了杂志办得好,有内容外,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销售上很有创意。
《读者文摘》的前身叫《智慧》,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一天,林肯来到华盛顿大街上,忽然发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满了人,于是他也好奇地靠了上去,发现在华丽的墙上竟然打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不许向里看。
”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
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一本《智慧》杂志广告画面,他觉得这份杂志很有创意。
后来林肯看到《智慧》杂志不仅内容丰富,排版活泼,版式大方,装帧精致,封面设计新颖,印刷质量精美,也订了一份《智慧》杂志。
一天他处理完公务后,顺手拿起一本新到的一期《智慧》翻阅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本杂志的中间几页没有裁开,他很是扫兴,便顺手将这本杂志丢在了一边。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看看书,突然想起了翻过的《智慧》杂志,越想越好奇,为杂志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突然使他联想起《智慧》杂志曾经搞的那次促销活动,林肯心中隐隐约约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名堂”。
他便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像一名侦探一样,小心翼翼用小刀裁开连页。
几页连页中,其中有一页连页中内容竟然被纸糊住了。
他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他继续用小刀撬起了糊纸,下面竟写着这样的几个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一万美元的奖金……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的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非常欣赏,便提笔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
不久,林肯便接到了编辑部寄来的一万美元和回信,信中写道: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这5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采取了寄回杂志社调换刊物的做法,看来你的`确是位智者。
这本杂志就是至今仍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现在,我们商品在销售上,也应该有这种好的创意,并且一次次地“打动人”,使各行各业,包括名流对我们的创意,非常敬佩。
ReadersDigest(读者文摘)美国版英国版不断更新中
ReadersDigest(读者文摘)美国版英国版不断更新中
一、亮点:
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被称为:美国版《知音》——永远追求“真善美”
笔者之见,养成一个长久的阅读习惯是很有益处的,那么养成哪些习惯呢?
从个人经历来看,把读一本英文杂志作为一种习惯!
此次分享的杂志是国外著名杂志《Readers Digest》,大家大都听说过这本杂志吧!
二、简介
您可能没有听说过《Readers Digest》,但是肯定听说过中国的《读者》吧,而《Readers Digest》在国外的知名度也许比《读者》在国内的知名度还要高哦。
推荐理由:
众所周知,历年考研英语试题都是选自西方主流报刊杂志,比如《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Time》(时代周刊),《Newsweek》(新闻周刊),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等等。
《Readers Digest》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月刊,擅长走温情路线,“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
《Readers Digest》不同于众多的快餐类读物,不追求热点。
该杂志内容包罗万象,题材广泛,涉及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同时,由于内容具有思考价值、探讨性和实用性,中国英语考试中有不少题目和材料来源于这本杂志。
适用人群:英语初、中级水平学习者
另外,也是我们最关注的的一点,就是利用《Readers Digest》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考研、考博、甚至高考作为素材和阅读准备。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摘要]对《读者文摘》转型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杂志在转型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读者文摘》转型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读者文摘》美国杂志业平面媒体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100-04《读者文摘》于1922年由华莱士夫妇在美国创刊,曾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杂志,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月刊之一。
2009年8月24日,美国《读者文摘》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公司根据事先拟定的破产协议,通过债权转投股的方式完成债务重组,计划把债务从22亿美元削减至5.5亿美元。
2010年2月22日,《读者文摘》对外宣布完成破产重组,减少了四分之三的债务,并将总经营杠杆由17.5倍降为3.2倍。
除了资本结构的改善,《读者文摘》表示将继续向连接世界各地1.3亿多读者的教育、娱乐杂志转型。
1 《读者文摘》转型原因2005年网络媒体兴起以来,平面媒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报刊的纸质版已经生存不下去,转而发展网络版。
2007年美国经济衰退带来了美国平面媒体的整体衰退,平面媒体依赖广告支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申请破产保护的平面媒体比比皆是。
金融危机和网络冲击造成了平面媒体的大崩溃,“大势所趋”成了《读者文摘》不得不转型的外部原因之一[1]。
理念是一本杂志的灵魂,是杂志所要呈现给读者的最核心的东西。
如果理念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那么杂志必将被读者甩在脑后。
《读者文摘》创刊于“一战”期间,其理念是给人们更多的希望和安慰。
到21世纪,人们希望通过杂志获取的已经远远超出希望和安慰的范围。
而《读者文摘》定位模糊、内容陈旧,乃至编辑方式都略显落伍,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发行和广告收入是杂志收入的两大来源。
《读者文摘》的杂志发行主要分为两部分:订阅和零售。
订阅业务以《读者文摘》自建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为基础,那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其次是由报摊、超市及类似机构进行的零售业务。
读者
《读者》树立行业期刊榜样《读者》自创办以来便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内容丰富,引人沉思,激荡人心,洗涤心灵。
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形式和内容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读者》杂志作为老牌的文摘杂志,杂志内容主要为转载文章。
在保护著作权、平衡各方利益方面,有很多同行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一,《读者》杂志从创刊以来,每一篇转载的文章都清楚注明转载自哪里、作者是谁,甚至还有推荐人,这些信息比较完整。
第二,很早就实行“一稿三酬”制度。
转载一份作品,一定完整地开出3份稿酬———给原作者、作品最初发表的图书或期刊以及推荐人,比例为4:2:1。
“一稿三酬”制是《读者》在全国文摘期刊中率先使用并一直坚持的,后来一些刊物也仿效这种做法。
第三,与很多作家签订协议,在转载前取得作者授权。
从2002年开始,与全国1000多位作家和画家签订作品使用协议。
可以说,现在活跃在中国的汉语写作界的作家或者写手,基本上都签订了作品使用协议。
《读者》这么做,既有示范意义,又有前瞻性。
我们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除非作者声明,否则转载不需要征得原刊杂志同意。
《读者》杂志社与许多刊物长期合作,一般篇幅不大的文章就不用打招呼。
个别文章,我们一定要和原刊社联系。
比如转载《收获》杂志上史铁生的文章,就事先跟《收获》杂志联系,跟作者的家属联系,原文要做删节,我们要取得授权。
一个杂志要走得更长远,离不开好的作品,而好作品的来源离不开杂志社的有效管理。
《读者》极具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给了中国建筑论文网的田主编很大的启发,田主编指出,作为国内首家的建筑论文网,我们一直用心服务,坚持作者之上,目前网站刊载了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施工技术、公路桥梁、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论文,同时还提供了建筑行业信息,建筑职称的论文写作指导,以及期刊常识、职称评审等信息。
从《读者》中可以学到的三点写作经验
从《读者》中可以学到的三点写作经验《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
办刊宗旨: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办刊理念:高雅、清新、隽永。
刊徽:《读者》的标识是一只小蜜蜂的图案,其含义为蜜蜂采花,传播花粉,引来的是百花盛开,得到的是蜂蜜,如果说小蜜蜂给人类提供高营养的物质食粮,那么读者给予人们的是真善美的精神食粮。
在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下,读者杂志历经几番变局,仍能长销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者杂志讲述故事的独特技巧,它传递的都是看得见的思想,而非虚无缥缈的枯燥理论,它的文章大都是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折射出思想的光亮,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将人生智慧潜移默化地传达到读者心中,其效果远远胜过直接进行道理灌输,因为故事的叙述语言,具有通俗性和亲和性,更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所谓“用看得见的思想,传递悟得出的道理”。
通过日常小事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潜移默化中便可将故事中的哲理传授给读者,引导读者体味其中的大智慧,同时故事的阅读门槛低,其受众面更广,传播范围更大。
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创作者,我们可以学习《读者》杂志的叙事角度,用看得见的思想,传递悟得出的道理,创作出大众化、通俗化,却不失哲理性的作品。
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介绍如何向《读者》杂志学习。
小处着眼,大处着手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故事,其取材范围必然来自于生活小事,生活本身就是文化。
我们要善于将生活小事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由生活小事出发,认真体会、仔细感悟、耐心思考,那么这些小事必将进一步上升为人生智慧,再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妙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来,如此佳作便可作成。
抽象哲理具体讲述哲理总是抽象难懂的,但若通过具体的故事表现出来,就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时我们应该借鉴法国儿童哲学画绘本的创作手法,先将抽象哲理句话,通过发问或故事情节引出来,再通过故事中发展的事件线索逐步印证、得出结论,之后再回归生活,将哲理引入到生活实践中,由此完成哲理在读者心中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至此读者不但在头脑中完成了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能迁移到实践中,使其内化为指导人生的方法论。
《读者》的品牌经营理念
1、市场化运作——《读者》发展壮大的保证追求精品战略,是《读者》赢得读者喜爱的关键。
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是《读者》杂志发展壮大的必要保证。
转变思想观念、做好“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建立《读者》的营销策划系统,抓好发行工作。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工作提出层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要求,《读者》杂志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走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的道路。
《读者》开始从侧重内容及图文并茂方面下功夫转变到注重内容与营销策划并举上来。
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逐步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营销策划理念。
即“让《读者》成为您身边的杂志”,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做好读者分析,确定《读者》的读者群体。
第二是市场分析,分析确定巩固已经占领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市场和潜在空间。
第三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竞争对手,学其所长,避己之短。
第四是对分销渠道的分析,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分销渠道主要是邮局、零售、书店和二渠道等。
第五制定低价位的营销方案。
低价位适合中国国情,能满足最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报刊杂志打价格战时,《读者》已经深入人心,以低价位提前占领市场。
第六是进行效益评估,根据总体效益及变化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营销策划系统。
2、采取了分印点的办法,1988年开始在全国设立分印点。
分印之前发行量在150—180万之间徘徊,分印后各个印刷点通过竞争,很好的促进了发行。
1986年《读者》的发行量在全国期刊排名第16位,分印后发展很快,这几年已经名列前茅。
3、加强广告策划,逐步和国际与市场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
如今,《读者》的年广告收益已达2000万元以上,占到赢利收入的三分之二,这又为《读者》的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策划并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扩大《读者》的影响力。
如开展了向“希望工程”捐款救助失学儿童活动,此举让7700名失学儿童重新跨入课堂。
1997年教师节,发起子给全国特级教师赠书、给边防哨卡解放军送书行动,向7000名教师免费赠送一年的《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自己的话来描述《读者文摘》,它“以非常广阔的媒介形式,致力于丰富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生活。
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得到娱乐”。
毫无疑问,《读者文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杂志之一:月发行量2000多万册,用19种文字发行48个版本,读者多达1亿,年收入超过25亿美元,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月刊,有着世界影响力,被认为“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大人物”。
目前,读者文摘出版集团以经营《读者文摘》杂志为主,兼营书籍、音乐录制品、家庭音像出版、直销、制作和发行业务,并通过直投、实时电视、电缆、上门服务零售以及互联网等许多渠道销售其产品。
内容设置与编辑流程
一、温情内容吸引读者
《读者文摘》杂志的风格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
通俗的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
有个被常常提及的例子:尼克松在竞选失败的日子里,被《读者文摘》里的许多文章温暖,最终竞选成为总统。
“《读者文摘》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鼓励人们更好地生活。
”《读者文摘》杂志董事长托马斯·雷得说。
不追求过眼烟云一样的热点,始终守住人性——创始人华莱士认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有所敬畏,那就是看似简单朴素的真善美。
是真善美在拯救、平衡人的内心。
《读者文摘》在平淡中蕴藏力量的真善美,在人文关怀中温暖读者的内心,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二、独特的编辑方针,持久质量保障
1.浓缩才是精华
华莱士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做浓缩文章的人。
浓缩源于他的一次受伤住院,他在医院里总结出了一套浓缩文章的方法——
1917年4月4月,美国对德宣战,华莱士参军。
在战场上,华莱士被弹片击中,在医院住了近半年。
疗伤的日子里,他编辑了专门给士兵阅读的杂志,觉得大多数文章都可以删去原来的四分之一而不损及文章精髓。
他的乐趣就是用精简《星期六晚报》《浮华世界》和《史克莱纳》杂志上的文章来放松心情。
通过大量的练习,华莱士探索出了一类做文摘的方法。
回国之后,他马上动手筹办文摘杂志,取名《读者文摘》。
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足够的机会阅读所有书籍、报刊;而且,在多方面的内容中,人们感兴趣的可能只占一部分。
文摘通过摘录,集中了读者比较喜欢的那部分,保留了文章原汁原味的袖珍内容。
尤其是名记者、名作家的文章,大受欢迎。
2.有创意的编辑三问
编辑的管理很大一部分是对编辑内容的管理。
对此,华莱士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这就是在《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3.引入竞争机制
华莱士时代的《读者文摘》,建立了一套轮换的最终编辑制度,目的是能持续、稳定地保证《读者文摘》的质量。
有了这个制度,华莱士能够仔细审查阅读每一期杂志,同时尽量适度授权给最终编辑。
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编辑们每个月要研读高达500份的杂志,然后将其中的文章分成NU(无用)、U(有用)、P(可能有用)三类。
必要时编辑们还要在文章空白处加上评论;
负责阅读的编辑不仅要选择、标示文章,也要删减文章。
通常是将原来的文章,浓缩成原文四分之一的程度,然后再由部门主编审查一遍,送到终审编辑手里;
每月由终审编辑负责选出30篇文章以及所有的补白资料和书摘;
在浓缩文章的过程中,每个编辑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终审编辑对什么人做了什么删改一目了然。
根据估算,为了选出30篇可供浓缩为一期《读者文摘》的文章,编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
当终审编辑完成打印好的样本后,送到副主编手里,副主编审查后,再送给主编审查。
审查完以后的样本,还要送到研究部门检查有无错误,并分送至审稿编辑部和律师处检查有无法律上的问题。
直到出了校样,文章还是可能再被浓缩,以腾出空间给新的补白或其他的资料。
华莱士看到的最后校对样,通常是即将付印的那一份。
如果他这时候做了修改,通常是提出另一篇更合乎编辑主题的文章。
华莱士鼓励编辑们彼此竞争,并曾经一度将终审编辑增加到5~6位。
评价终审编辑的标准,是他们负责的那几期杂志在报纸摊位上的销售量。
由于购买原作或转载文章都需要先经过一位终审编辑的同意,所以助理编辑们经常把从终审编辑手里退回的稿件转到另一终审编辑手里,终审编辑的眼光也因之受到考验。
变成终审编辑成了《读者文摘》编辑们的奋斗目标。
营销策略与制度保障
一、为不同国家的读者配备不同口味的饭菜
在迎合读者方面,《读者文摘》国际杂志出版部总裁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读者文摘》的编辑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做选菜。
不同国家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口味,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掌握他们的口味,为他们配备最可口的饭菜。
一道大餐的烹制过程是这样的:
1.对每期封面文章有严格的挑选标准。
如果是一个真实而且激动人心的故事,就要求情节、细节有趣而又富有人情味儿。
即便是转载的故事,也要非常谨慎地核对,以确保其真实性。
通过与作者或文中涉及到的人联系,确认事实没有出入后采用。
“事关我们80年来在读者中积累的声誉,绝不能马虎半点”,这是每个编辑的心声。
2.对选取文章优美文字的要求。
缩写要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
《读者文摘》杂志严谨、求实的精品意识,迎合了特定读者的喜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与时下新潮、时尚、多变的年轻人的杂志相比,《读者文摘》的定位和内容更深深地抓住中年读者的心,维持了高发行量和销售量。
近年来,《读者文摘》加强视觉效果,重视美术设计,令杂志看来更生动。
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在广告经营方面,《读者文摘》对不同国家、不同版本,实行不同的折扣。
它们为世界各地的广告商提供不同的地区版本,这些版本通常具有相同的编辑内容,因地制宜地为不同广告商发布广告。
在编辑业务方面,《读者文摘》每个国际版本都拥有当地的编辑人员,负责各地期刊的内容编辑。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出自专业人员或自由作家之手。
杂志还配备了一支专业队伍,负责研究、编辑各种出版材料,所有这些材料都要经过编辑的浓缩。
三、积极拓展相关业务
《读者文摘》发展成为美国品牌期刊后,华莱士夫妇立即着手进行其他产品的开发。
1940年,他们发现公司出版的“图书增刊”非常畅销,就开始开发图书出版业务,也就是后来的浓缩套书的“祖先”。
这种文稿式图书的版式和印刷风格与《读者文摘》相同,并进行连续出版。
在不破坏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压缩和编辑,尽量把原作的精彩内容奉献给读者。
1959年,《读者文摘》进军音像出版业。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读者文摘》的发行方式,不断走向多元化,他们积极拓展其他发行渠道,充分利用电视、零售业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宣传自己。
四、不断完善客户的邮购资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邮购名单
在开始创业阶段,华莱士发现,办公室的青年会会刊中,有一栏是关于女青年新地址的专门报道。
他示意员工,定期将它剪下。
他认为:“我们知道,这个女孩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还没有找到新朋友前一定会寂寞,有任何一封信,即使只是一封推销信,她看了也会很高兴。
”就这样,持续不断的收集客户的名单,不放过任何机会编写客户名单,使《读者文摘》的邮寄名单年年持续增加,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购名单,这成了《读者文摘》的无价之宝。
五、提供具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稳定员工
华莱士认为:每一个在《读者文摘》工作的员工都应该是终身制。
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使读者文摘集团的人员一直比较稳定,好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随着《读者文摘》的壮大而逐渐提高。
华莱士去世后,现任CEO对员工终身制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员工终身制有种种弊端。
例如,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巨额的养老退休金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使《读者文摘》无法轻装前进,在与新兴刊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等。
六、给员工提供高薪金,以保证《读者文摘》持续的高质量。
高薪金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是华莱士人力资源管理的惯用手法之一。
优秀的人才对于刊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网罗人才,华莱士可谓费尽心机。
1930年,他开出年薪7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聘请了《读者文摘》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编肯尼斯·佩恩。
1976年,在资深员工一年一度的聚餐会上,华莱士出人意料地宣布给全体3300名员工加薪:年薪在4万美元以下的加11%的薪金,年薪在4万美元以上的加8%的薪金。
为了保证《读者文摘》浓缩书的质量和编辑出版政策的贯彻执行,华莱士夫妇从《读者文摘》中拿出部分利润,花高薪聘请了出版专业人才,包括高级出版管理人员和著名编辑,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出版班子。
这种向雇员支付高薪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读者文摘集团的一大传统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