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5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1.(1)顺丰使用波音747货机进行冷链生鲜速递运输其原因是()1.(2)顺丰的自有货运机场选址鄂州的原因是()A. 运输距离长速度快B. 安全运量大C. 受天气影响小全天候运输D. 运费低企业盈利高【答案】A【解析】(1)冷链生鲜不容易保存必须快速运到客户手中航空运输快顺丰使用波音747货机进行冷链生鲜速递运输其原因是运输距离长速度快 A对航空运量小 B错航空运输受天气影响不能全天候运输 C错航空运输运费高 D错故选A【答案】A【解析】(2)从图中看鄂州位于主要城市的中心地点交通便利快速覆盖范围广所以顺丰的自有货运机场选址鄂州 A对位于山区各种资源丰富工业区集中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自动化水平高这些不是快递主要考虑的问题故选A2.(1)图示各环节运输均采用公路运输方式是因为公路运输()2.(2)图示粗糖生产与精糖生产区位选择不同是由于()①粗糖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数量巨大②精糖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数量巨大③食品厂精糖品种需求具有多样性④食品厂精糖品种需求具有单一性A. 运费低B. 运量大C. 装卸成本低D. 受自然限制小【答案】C【解析】(1)公路运输装卸方便且从门到门不需要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减少装卸次数装卸成本低运费低、受自然限制小、运量较大均不符合公路运输特点且与图示各环节运输任务不符故选C【答案】A【解析】(2)甘蔗加工成粗糖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巨大因而粗糖生产靠近甘蔗产区既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又有利于废渣还田利用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粗糖进一步加工成精糖废弃物数量少产品种类多因而需靠近市场(食品厂)以降低产品分类运输的费用故选A3.(2)结合所学旅游地理知识分析高铁开通更有利于()A. 小长假选择近程旅游人数明显增加B. 双休日选择中程旅游的比重明显增长C. 其他时间选择远程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减少D. 黄金周对外出旅游的吸引力变得更大【答案】B【解析】(1)读图虚线空点表示开通前实线黑点表示开通后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小长假选择近程旅游人数明显减少 A错双休日选择中程旅游的比重明显增长 B对其他时间选择远程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C错黄金周对中、远程外出旅游的吸引力变化不大 D错故选B【答案】B【解析】(2)高铁开通市民出游增多不能节约市民旅游经费预算 A错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游客灵活选择出游方案 B对游客增加不利于保护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 C错可以节约时间不能缩小客源与旅游资源距离 D错故选B4.(1)船舶大型化的发展()4.(2)利用岸上电力为大型船舶提供能源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了电力输送能力B. 增加了造船的订单量C. 提高了海洋运输能力D. 增加了港口的吞吐量【答案】C【解析】(1)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运载量大大提高海洋运输能力提高了 C对船舶大型化提高运载量跟电力输送能力无关 A错大型化的发展减少了造船的订单量 B错港口的吞吐量跟经济发展有关大型化不能改变其吞吐量 D错故选C【答案】D【解析】(2)利用岸上清洁的电力为大型船舶提供能源减少大型船舶利用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大型船舶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港口大气质量 D 符合题意利用岸上电力为靠泊的大型船舶提供能源与船舶自身燃烧化石燃料提供能源成本相差不大对降低运输成本效果不明显 A不符合题意岸上电力也可能来源于化石燃料因此并不一定能节约化石燃料 B不符合题意利用岸上电力为大型船舶提供能源与码头自动化无关 C不符合题意故选D5.图中河流()A. 全年水位变化幅度很小B. 注入海洋导致陆地水减少C. 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D. 只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解析】6.(1)下列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6.(2)2012年后甲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甲—高铁B. 乙—公路C. 丙—水运D. 丁—普通铁路【答案】C【解析】(1)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客运对速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运速度慢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客运的要求逐渐退出客运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丙的客运量急剧萎缩说明丙代表水运丁在21世纪从无到有迅速崛起说明丁代表高铁普通铁路和公路相比客运周转量比重更大的是公路原因是铁路承担的旅客大部分需要通过公路转运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甲为公路运输乙为普通铁路运输故选C【答案】D【解析】(2)高铁的迅速崛起因其快速、准时和舒适抢占了短途和中途旅行的很多乘客对公路运输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选项D正确故选D7.(1)与铁路和水运相比矿石、钢铁、焦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选择公路的优势是()7.(2)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沿海实施“公转铁”、“公转水”可以()A. 运力集中B. 能耗较低C. 中转费用低D. 连续性好【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8.该岛上无铁路运输的主要原因是()A. 地域狭小铁路运输成本高B. 地质复杂铁路修建投资大C. 物产贫乏运输需求小D. 自给自足对外联系少【答案】A【解析】9.(1)影响贵南高铁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为()9.(2)贵南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使两省市()A. 科技因素B. 地形因素C. 经济因素D. 人口因素【解析】(1)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故选C【答案】C【解析】(2)贵南高铁建设成之后减少了出行时间有利于两地的人口的流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高铁主要服务于客运对矿产资源运输和货物运输距离的影响小贵南高铁的修建会对两省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就业困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0.(1)说出铁路与管道运输具有的相同优点10.(2)从地形和土壤特性角度分析太中银铁路穿越黄土高原时建设难度较大的原因10.(3)简述建设太中银铁路的意义【答案】(1)运量大连续性好运费较低【解析】(1)铁路的优点是运量大运费较低运速较快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弱)管道运输的优点是受时间和季节限制小连续性强运量大液体不外流货物损耗小安全性好两者相同优点是运量大连续性好运费较低【答案】(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增加了建设的难度黄土高原深厚松软的黄土不利于铁路地基建设【解析】(2)图示区域太中银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从黄土高原的土质、地表形态、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分析从黄土高原的土质来看读图可知该区域太中银铁路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土质疏松不利于路基建设从地表形态来看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需要架设的桥梁和开挖的隧道多【答案】(3)完善我国铁路运输网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解析】(3)太中银铁路建设产生的重大意义主要从提高交通通达度促进区域联系加快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太中银铁路的建设完善了国家铁路网布局提高运输效率太中银铁路的建设缩短西北与华北之间的运输时间加强西北与华北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联系促进西部大开发太中银铁路建设结束了对陇海铁路干线过度依赖的状态提高山西、陕西的煤炭外运能力减轻公路运输压力加快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太中银铁路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起到重要作用11.(1)简析格库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11.(2)说明台特玛湖特大桥路段没有采用传统地面铁路铺装而是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原因11.(3)简述格库铁路全线贯通运营的意义【答案】(1)当地气候干旱线路经过沙漠地貌风沙危害严重线路穿越盆地高山地势起伏大干旱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解析】(1)格库铁路沿线多荒漠景观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铁路沿线相对高差最高可达2500米被称为“西北天梯” 说明地势起伏大增加施工困难铁路沿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施工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答案】(2)防止线路被沙土掩埋防止路基阻挡风沙避免风沙在台特玛湖区堆积覆盖湖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野生动物活动预留通道使风沙通过避免风沙在台特玛湖区堆积覆盖湖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桥墩较多为野生动物活动预留了足够的通道【答案】(3)完善了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新两省区的铁路网缩短通车时间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贸往来推动青、新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安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解析】(3)该地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完善交通网、促进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回答12.(1)指出银西高铁相对普通公路在载客方面的优势12.(2)与我国东部平原城市间的高铁相比银西高铁增加“高铁带货”业务的原因【答案】(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安全快捷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大到达准时正点率高【解析】(1)主要从高铁的优势和公路的劣势方面进行分析高铁与公路相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安全快捷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大到达准时正点率高【答案】(2)银西高铁途经区域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公路运输货物的时间长效率低沿线城市规模较小经济水平较低乘坐高铁人数有限上座率低通过高铁带货提高运营效益【解析】(2)“高铁带货”实现了城市间的货物次日达增加“高铁带货”业务主要从银西高铁效益低与公路运输的效率低两方面进行分析相比东部地区银西高铁途经区域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公路运输货物时间长效率低高铁途经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出行成本高上座率低通过高铁带货提高运营效益13.(1)画出鄂霍次克海冬夏季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13.(2)描述鄂霍次克海冬季降水的形成过程13.(3)列举鄂霍次克海发展航运可能面临的障碍【答案】(1)风向如图所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理由冬季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夏季陆地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解析】(1)鄂霍次克海位于北半球属于季风气候冬夏季分别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答案】(2)来自极地的冷气团在南下的过程中与来自南部的暖湿气团相遇形成温带锋面暖气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解析】(2)鄂霍次克海冬季降水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冷暖气团相遇、抬升等方面回答【答案】(3)冬季结冰春夏季有大块浮冰夏季浓雾火山、地震导致风浪大【解析】(3)鄂霍次克海发展航运可能面临的障碍可以从浮冰、海雾等方面思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大气环流与天气选择题1. 以下有关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两极温差的存在B. 世界上所有气流都是呈横向分布的C. 在同一地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常常同时发生D. 气流的方向是相对不变的【答案】A2. 高空急流的形成条件是()。
A. 向上运动气流较强B. 区域内温度差异小,直接产生地转偏向力C. 大范围纬向气流形成了一个宽广的高压纹型,不断地把气流向南或向北垂直纬向转移D. 形成于夏季【答案】B3.以下不属于热带风暴的现象是()。
A. 集中的强降雨B. 多发生在副热带地区C. 中心风速在12级以上D. 中心附近气压很高【答案】D填空题4.地球的4个大气圈依气温降低而分别命名为()。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界面层(也可写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部层)5. 大气成分组成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约为()。
【答案】0.04%6. 商业性质最强的热带风暴为()。
【答案】台风第二章水资源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浅层地下水的是()。
A. 泉水B. 雨水C. 河水D. 湖水【答案】 D2. 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基础数据测定水资源量的方法属于()。
A. 注水或井调B. 物理调查C. 数量平衡调查D. 多功能调查【答案】B3. 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 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大B. 资源分布不均,南短北长C. 资源利用中主要以农业为主D. 不存在缺水地区【答案】B填空题4. 常用的粗略估算水资源量方法有注水或井调法、比例法和()。
【答案】使劲抽干法5. 我国第一个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是()。
【答案】京杭运河6. 直接利用地下水,将地下水开采后用管道输送到城市供应水的方式是()。
【答案】地下水直接供水方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城区,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开发,公共使用优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TOD模式的最主要优点是A.节省建设用地 B.降低建设成本C.改善交通,利于出行 D.增加绿地,优化环境2.按照TOD模式,下列功能区布局时,离公交站点由远到近依次是A.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 B.办公区、居住区、核心商业区C.核心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D.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老城区选址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铁路运输C.河流D.矿产资源4.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矿产资源的开发B.铁路运输的发展C.人口分布的改变D.环境污染的影响“睡城”也称“卧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人口虽然大量入住,但是仅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赶往市中心。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是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
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
下图为燕赵相对位置示意图,图中箭头及数字表示京漂族每天上班的方向及平均距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燕郊成为“睡城”,其原因有( )①房价相对较低②与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近③工资水平低④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人口“潮汐式”流动会给北京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下列有利于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是( ) A.在北京与燕郊之间增建高速公路B.北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C.在北京及燕郊地区大量增建住宅区D.燕郊及附近地区承接北京转移的部分产业“村中城”是指很多村落内或邻近村落间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
高中地理试卷-地理必修2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8K精练版,可打印制卷)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单元同步测试试卷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1.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C.清洁生产主要解决清洁产品问题 D.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性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回答3~4题。
3.绿色食品是指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4.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5.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符合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6.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了7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雨增多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7.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A.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C.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8.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9.制订全国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俄罗斯10.“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 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铁路穿越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行政因素D.历史因素读“某城市住宅区内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2.当L线变成P线时,反映了各功能区的变化是()A.商业区范围变小B.工业区范围变大C.住宅区范围变大D.工业不断向外围移动某大型超市在厦门火车站广场开张,后又在位于远离商业中心的城郊地带、出入厦门岛主干道(BRT)站点旁开设第二家店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超市首选火车站广场的最主要原因是()A.流动人口多B.常住人口密度大C.劳动力充足D.居民购买能力强读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4.图中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分别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是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6.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7.③区域可能属于()A.工业区B.住宅区C.商业区D.行政区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完成以下两题。
8.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以下两题。
9.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植物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建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配套测试题汇编(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配套测试题汇编(章节练习题+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内容如下: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一章模块检测题第二章模块检测题第三章模块检测题第四章模块检测题第五章模块检测题第六章模块检测题综合测试题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基础巩固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四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其正确的排序是()A.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B.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北美洲C.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2目前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国家主要分布在()A.甲B.乙C.丙D.丁3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很大,甲、乙、丙、丁四洲中,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图中甲出生率最高,为非洲;丁人口呈现负增长,为欧洲;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快于北美洲。
第2题,欧洲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
第3题,非洲人口受教育水平最低,人口出生率很高。
答案:1.A 2.D 3.A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7 462万人。
有关学者认为,2020年中国大陆总人口将达到峰值14亿左右。
据此完成第4~5题。
4当前我国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人口素质可以()A.缓解当前就业压力B.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C.将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D.扩大耕地面积5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上图中表示2020年的点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4题,提高人口素质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可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度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D)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预测图”,回答3~4题。
3.对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预测是基于(A)A.国家较早实施计划生育B.国际劳工会大量输出C.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D.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长4.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D)A.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B.短期内会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C.短期内会导致国外劳动力的大量输入D.长远看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
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表”。
读表回答5~6题。
5.新疆A.2010年人口增长已变为“三低”模式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6.新疆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B)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0~14岁人口比重上升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
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没有人口红利。
下图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C.0.9% D.1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①④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
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
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②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③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④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2.调查发现,迁入四川、重庆的人口中,很多是广东人,影响广东人口迁入四川、重庆的主要原因是( )A.务工B.经商C.家庭因素D.生态环境因素读美国(本土)、中国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3~14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4.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主要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二、综合题16.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地区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北京市0.044 2.199河南省0.55 0.53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这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关于我国人口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4)根据我国的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A 2.D 3.B 4.D 5.C 6.D 7.C 8B 9.D 10.B 11.C 12.B 13.B 14.C 15D16 (1)高外来人口增加(2)低人口迁出(3)增长经济因素17 (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2)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
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
(4)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
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主要表现有( )A.B.城市化水平都是以快速持续增长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D.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2.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变化是( )A.商业区都位于城市几何中心B.工业区逐渐向市区外缘移动C.文化区接近商业区布局D.功能区一旦形成,不会发生变化3.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
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
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读某城区分布图,完成4~5题。
4.该城市布局中,各种布局最合理的是( )A.①处布局高级住宅区B.②处大型港口仓储区C.③处为城市外迁的水泥厂D.④处沿江商业区5.关于城市国道改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更加方便市民出行,提供多种出行方式B.引导城市建成区在空间上往北和东发展C.使过境车辆绕过城市,缓解城区交通拥堵D.使进入城市车流减少,限制城市经济发展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7.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2012年夏季北京市连续遭受几次严重的城市内涝影响,阅读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完成8~9题。
位置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地下径流/mm蒸发量/mm城市中心区675.0 405 337 68 270郊外平原区644.5 267 96 171 3778.城市建设导致了( )A.市区蒸发量减少B.郊区径流总量减少C.市区地下径流增加D.郊区降水量减少9.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中心区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C.扩大城市的规模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B.二环路C.三环路D.环城路11.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 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12.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②市中心交通拥堵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读下图,回答13~14题。
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13.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两倍多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14.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发展城市道路④完善排水系统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15.如图为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区图,图中的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米而设计的。
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是( )A.①住宅区②工业区③商业区B.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C.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D.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二、综合题16.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城市常年盛行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