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 提要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提要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文献的收集、整理、鉴定、传播和利用等方面。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术研究、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献学关注的是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获取到全面准确的文献资料。
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收集文献,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渠道更加便捷地获取文献资料。
但同时,互联网的信息泛滥也给文献的收集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文献学强调的是文献的整理与鉴定。
文献的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分类、编目等操作,使之更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
而文献的鉴定则是对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估。
文献学家通过分析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对其进行鉴别和评价,以确保所收集到的文献能够真实可靠地支持学术研究。
第三,文献学探讨的是文献的传播与利用。
文献的传播是指将文献资料向社会进行广泛传递和推广。
在过去,文献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出版社、期刊等传统媒体渠道,而如今随着电子出版、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文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献学家研究和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将文献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同时,文献的利用则是指将文献资料运用到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社会决策等各个领域。
文献学家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文献,推动学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总之,文献学作为一门对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从收集、整理、鉴定到传播和利用等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文献的作用和价值。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献学的研究越发重要,它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献学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学术素养,更是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相信文献学在未来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各种类型的文献的
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档案、电子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对各种类型的文
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目录、索引和数据库,便于人
们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文献学也研究如何鉴别和鉴定文献的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和
编目,可以使文献资源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文献学研究不同的分
类体系和编目规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文献分类
和编目。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
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探讨
文献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保护和保存。
由于文献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献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保存,
以防止文献的丢失和损坏。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保存技术和方法,包
括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的应用。
总之,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文献和文化资料的学科。
它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保存、分类、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电子文献等不同形式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
文献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文献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文献和书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献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文献的保存与分类: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分类各种类型的文献,使其更易于访问和利用。
第三,文献的传播与使用:研究文献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和使用,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
第四,文献的评价和价值判断:研究如何评价文献的质量和价值,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的验证和鉴别。
文献学在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
同时,文献学也为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提供了管理和组织文献的方法和技术。
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旨在更全面地探索和解释文学世界中的名词,以便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
因此,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种能够重点考虑,提取和研究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语,从而最终建构出文献语汇表的方法。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通过研究早期文献的语言,努力揭示文献的脉络,并分析出文献中的名词的本义、暧昧义和传统义,从而弥补文献中的空缺。
其主要原则是,只有在文献的历史内容中,才能真正理解文献的中心意义和众多词汇的内涵。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认为,名词本身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关于文献历史与文献现实背后,潜在思想、价值观念或概念的体现。
因此,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不仅仅是对文献中出现的名词,而且还包括关于该词语的历史、演变、形成和发展的深入研究。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运用实证方法,凭借历史记载和诸多实际实例来推断、解释和证明文献的特定用词的含义,将许多未曾明确的名词概念换算成抽象的概念,从而使文献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此外,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揭示当前社会就某一主题而产生的新词汇,并将其融入论文中,以形象生动地表达文献中未被涉及的词汇,从而给人以更加完整的文学指导。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是对某一话题的深度研究,在洞察语言本质、认识文献背后的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能增加学术认知,及时发现文献
中的知识缺陷,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通过仔细研究文献中出现的词汇,将读者带入文献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自己对文献的深入理解,从而拓展学术空间,更好地看待生活与文学。
中医文献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文献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文献学是研究古代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学术史、经典文献、古籍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文献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名词和术语,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常考的名词。
1. 经典在中医文献中,经典是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古代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重要依据。
2. 古籍古籍是指古代书籍,包括中医文献学中的中医经典、医药学著作,以及与医学相关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古籍是了解古代医学思想、疾病诊疗方法等的重要来源。
3. 方书方书是记载医药方剂的书籍,它主要包括药方和药物的配伍、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方书在中医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4. 注释注释是对经传、方剂等古籍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献形式。
在中医文献研究中,注释是理解古籍内容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解决遇到的疑问,阐明古籍的意义。
5. 校勘校勘是指对古籍进行考证和校订的过程。
中医文献学中的校勘主要包括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版本比对、排比校对等工作。
通过校勘可以消除文献中的错误和疑点,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
6. 评述评述是对中医经典、古籍的评价和说明,它是对古籍的内容、作者、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过程。
在中医文献学中,评述是学者对古籍深入研究的一种表现形式。
7. 妙用妙用是指古代医药方剂的特殊应用。
在古代医书中,很多方剂都有一定的妙用,即某些方剂对某些特定病症的效果特别好。
了解方剂的妙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8. 奇方奇方是古代中医中的特殊疗法和治疗方法。
奇方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可以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了解奇方可以为医生提供解决疑难病症的思路和方法。
9. 藏书阁藏书阁是古代存放书籍的地方,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大学或书院都设有藏书阁,收藏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古籍著作。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关注文献的产生、流传、保存和利用等方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献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献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文献(Literature)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书籍、手稿、文章、论文、报告、档案等各种文字资料。
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统的和书面传统的两类,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学术文献、非学术文献等。
2. 文献的分类(Classification)文献的分类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文献的载体类型(如书籍、文章、手稿等)、内容(如文学、历史、科学等)、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数学等)等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3. 文献的索引(Index)文献的索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提取和编制索引的过程。
索引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的文献目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源。
常见的索引方式包括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有效的文献索引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信息检索服务。
4. 文献的标引(Abstracting)文献的标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标引通常包括对文献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出版信息等进行分析和提取。
标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文献的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文献的分类和索引工作。
标引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献利用效果的关键。
5. 文献的引证(Citation)文献的引证是指在学术论文或其他文献中引用其他文献的过程。
引证可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用来表明自己工作的基础。
引证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常见的引证方法包括现代语言协会(ML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等。
正确的引证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被引文献。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及其性质、特点、传承、保存、整理、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与文献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文献:文献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创造的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各类记载性资料。
文献可以分为原始文献和再版文献,原始文献是指首次发表或创作的资料,再版文献则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再整理或再编撰的资料。
2. 文献的性质:文献的性质包括文献的形态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形态特点指文献的具体物理形态,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自然属性指文献记录了人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创造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属性指文献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定性和社会意义。
3. 文献的分类:文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科技文献、人文文献、社会科学文献等;按照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出版标志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等。
4. 文献的传承:文献的传承指将文献的原始内容、形态特点和性质传递给后人。
文献的传承可以通过印刷、复制、翻译、编纂等形式进行。
传承文献需要重视文献的保存与保护,以及文献的传播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5. 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是指将文献整理、分类、存放、保护等工作。
保存与整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文献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进行。
6. 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文化创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文献的内容和信息。
文献的利用可以通过阅读、引用、引证、分析等方法进行。
7. 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版本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比较、校勘、考订等方式,揭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还原文献的原貌,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
8. 纪录学:纪录学是研究信息管理和文献档案事业的学科。
纪录学主要包括信息记录、检索、组织、展示、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献信息。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1. 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采集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2.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从严格意义上说,版本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3. 辑佚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亡佚了,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4. 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5.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它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的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6. 句读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做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
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7.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继承发展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
这便是四部类分法的创始于开端,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与此。
8.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各家目录书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也有不区别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而合称为“小序”的,姑且统称为“类序”。
9.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10. 影印本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百度解释】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5.丛书【老师笔记】丛书指把各种不同的书,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然后冠以总名。
【百度解释】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6.目录【老师笔记是目录学】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学科叫“目录学”。
【书本概念】目,就是篇目、条目的意思;录,就是著录、记载的意思。
把书名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成了书籍的目录。
【百度解释】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7.敦煌学【笔记】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1902年,叶昌炽做莫高窟藏经洞的报告;敦煌文献记载隋唐到清朝的内容,王维国第一人研究敦煌学。
【百度解释】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8.版本【笔记】以写本、勘本、抄本、印本、批校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叫“版本学”。
【百度解释】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
书称“本”。
【百度详细解释】1.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2.印本。
与写本相对。
3.同一类东西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样子。
9.战国文字【无笔记】【百度解释】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10.籀文【无笔记】【百度解释】汉字的书体名称。
籀文或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叫籀书,又称大篆。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书》。
【简答题】1.类书与辞书有什么区别: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辞书:字典、词典和各类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书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解决字词的读写、理解和运用问题。
(1)特征不同:类书:①内容上广采博收、包罗宏富②编排上主要以类相从③具有汇编性。
辞书:①汇集词语②以单个词或单个语分别处理③按照执简御繁、便于寻检的原则④按形序、音序、义序等方式编排(2)产生和发展不同:类书:《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宋代——类书空前发展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辞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周代的《史籀》是见于著录的最早一部字书。
(3)分类不同: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辞书:1、以义为系的字、词典《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2、以形体结构为主的字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它是公认的第一部字典。
3、以音韵为系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
(4)作用和类型不同:①类书的作用:封建社会——为帝王熟悉封建文化,作为治乱兴国,君臣得失的借鉴,以及供读书人作诗文查取典故辞藻之用和士人科举考试之用。
当今——第一,提供各种原始、系统的资料。
第二,校勘古籍和辑录佚文。
②类书的类型按采集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
③辞书的类型字典按功用特点分:综合性和专门性。
词典分为语文性词典和知识性词典两大类。
语文性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知识性词典可分为百科性和专科性词典。
2.甲骨文如何断代、分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6例》中,董作宾将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这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殷墟甲骨文,分为下述五个不同时期。
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丁、文丁(二世二王);第五期:帝亡、帝辛(二世二王);这五个不同时期,是用下述十项标准研究甲骨文得出的。
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
3.类书与丛书有什么异同?类书: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丛书:把各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再给它编一个总名。
相同: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文原貌呈现,没有臆改篡乱的情形。
相异: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则是由各书中选择摘抄材料,分类编次。
4.古本《竹书纪年》的含义是?①《竹书纪年》凡十三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②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③《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5.类书的功能有哪些?①便于查找史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②帮助今人校勘和考订古书。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有助于校订异文。
③有利于今人的辑佚。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而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6.古代文献流布方式有:①讲唱:文献通过民间口头传唱出来②镌刻:把文献用某种文字刻在甲骨、龟背、石头或青铜器等上③抄写:将文献传抄在竹简、棉帛、丝绸或纸上④印刷:印刷术的发明使文献得以刊印发行⑤摄影:(自己发挥)7.商周时期铜器铭文种类有:酒器,如爵、觚、尊、壶等食器,如鼎水器,如盘等乐器,如钟、等8. 《竹书纪年》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影响?(1)《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成为校对古书必须具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2)纠正了现存史书的谬误,补足历史史实的不足。
如《史记》中关于战国年表中的混乱错误,后世史学家通过《竹书纪年》重定年表,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不可或缺的主要依据(3)《竹书纪年》的出土和整理,还刺激了晋代史学的发展,促使了中国史学的独立。
这种学术分类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意义深远。
(4)《竹书纪年》的发现,是对以儒家历史观为根基的春秋——左传——国语系统和后世的《史记》——《汉书》系统的一次重大颠覆【论述题】1.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的关系。
①“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
“出土文献”指的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献(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文献形成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传承下来,此后被重新发掘出来;二,该文献仍然存留于世,呗发掘出来的是它较早时代的一个版本。
)②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可以互补互证。
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真。
出土文献长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
出土文献本身也不一定十全十美,所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本质上应该是互补互证,不能绝对地分高下优劣。
③出土文献的研究可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证明传世文献的可靠性,对传世文献有所增益。
④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倡在古史研究中应用“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检验补充“纸上之新材料”。
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的古籍整理中,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源流,包括成书的时代、篇章的分合以及资料的来源等问题。
⑤三重证据法是建立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运用三重或多重证据研究历史的考据方法。
在近代之前,传统史家常常只是运用文献记载作为唯一的研究历史的证据材料。
另参考: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应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需要古典文学研究的支持、协助;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研究需要出土文献不断为其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论据以及新的课题。
出土文献是埋藏于地下的文字材料,由于时代和自然侵蚀等原因,今天直接阅读存在相当的困难,必须首先进行辨识和整理。
因为出土文献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学或与文学相关的文献,故没有相应的古典文学知识难以进行整理,需要有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参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