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_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第2 7卷 第 1 期 20 年 2 09 月
轻工杌糖 Lg t ih 血d咖 l Ma h n y c/e x
V0 . 7 No 1 12 . F b2 o e .0 9
[ 经营 ・ 集
姚 则 东
(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 杭州 30 1 ) 104
co efrn uta cut s nZ e a gt isr it tego a vlec a p rd n eeo t a o a zt n h i d s il ls r i hj n e o h l l au hi t u ga ea dd vl i e t n i i c oi r e i o n tn b nO p n r i l ao n
行业构 成 。一是 化纤 业 。20 0 1年 底 , 纤业 有 纺 丝生 化
产线 15 , 4 条 其中进 口 13 ; 0 条 化纤加弹机 29台, 0 其
中进 口 I5台 , 0 1年共 生 产化纤 丝 4 .5万 t二是 1 20 28 ;
织造业 。20 年底 , 01 绍兴拥有各类 国产及进 口喷水、 喷气、 剑杆 、 片梭无梭织机 2 7 20 6台 , 中进 口 899 其 5 台; 梭织 机 863台。生 产 各 类 化 纤 、 纺 面 料 2 .5 0 混 0 2
1 绍 兴纺 织产 业集 群
末, 绍兴共有纺织企业 42 1 , 5 个 占全市企业数的 4 . 8 7 %。纺织行业总产值 542 亿元 , 1 2 .2 占市工业总产值 的 5 .7 , 93 % 占全 国纺织业 产值的 1%。年织造能力 5 2 0亿 m, 占全 国纺织 品总产量 的 16 年印染能力达 /, 3 O亿 m, 占全 国的 151J / -。 L 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 由一系列与纺织产业相关的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素 :即社会 网络、地 方企业 家和地方政 府。这三个要 素具 有内 在的联系 ,它们 不仅 都以地方 社会 文化 结构为背景 ,更重 要的 是 ,三者通过不 同的组合影 响着 产业群 网络结构和发展 路径 。
2 .成 长阶段 :专 业市场 的应 运而生 。进入2 世 纪8 年代 0 O 后期 ,随着 乡镇 企业改制的迫切需要 ,专业市场作为浙江农村 地区特定历 史时期商品流通体制 的产物 ,为家庭工场提供 了可 靠的产品销售渠道 ,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取得 了良好 的经 济效益。因此 ,在各级地方政府 的推动下 ,各地专业市场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市场细化现象明显 ,从原材料 、中间产 品到高
冯新勤 (05 从浙 江产业集 群形 成机制的总体 特征和浙 江产 20 )
业集群 的具体形成机 理 即静态 和动态两方 面进行研究后 认为 ,
浙江产业集群形 成机制 的总体特 征表现为 政府 的积极不 干预 、
社会关 系 网络 的独特作 用 、 ‘ 拉 特式 ”的 中小企业 、小 商 普 品 、大市场 、 ‘ 江精神”的关键 作用等五个方面 ,而浙 江产 晰

余 玉龙
背景 、政府 的扶持等方面展开探讨 。事 实上 ,这些外 部因素和
环境在 中国的东南沿海省 市诸 如广 东 、福建或许 更具优势 ,并
非为浙江所独有 。因此 ,本文侧重从浙 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
视 角人 手, 研究浙江产业 集群 的萌 芽 、成长 、成熟 、更替 的 从
演变轨迹来深入探讨其独特的形成机制 。
业集群 的具体形 成机理 包括 专业市 场带 动型 、传统工 艺现代 型 、 副产 品深加工型 、能人示 范模仿型 四大类别。 农 归纳起来 ,以往 的研究 主要从 体制落差 、经商传 统 、文化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分析视角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分析视角

售 11. 亿元 ( 586 7 占全县工业销售 的 6 . , 3 %)实现利润 6. 1 02 7 亿元 , 上交税 金 3 . 亿元 , 品 出口 7. 亿 美元 。 8O 9 纺织 32 3 尤其 是化 纤 、 面料和 印染在全 省乃至全 国 , 占有一定 比重 。化 均 纤年 产达 2 68 5 .5万吨 , 占全 国的 8 各类 面料年 产 5 . 约 %; 36 亿米 , 占全 国的 1% ; 约 0 印染 年产 量达 到 1 7 米 , 8亿 占到全
点 发展非针 织布 , 钱清镇重 点发展轻纺 原料市场 。 3产业价值链 . 绍兴县纺织 产业经过 多年 的集 聚化发展 ,建立 了较为 完 整 、 套协作 的产业体系 , 配 形成 了包含上游 的 P A、 T 聚酯 、
化纤 原料 , 中游 的织 造( 括产业用 布 )染整 , 包 、 下游 的服装 、 家纺 和轻纺 市场等一条完 整的产业链 和市场产 销体系 。与 全 国其他 纺织产 业基 地相 比 , 绍兴 县纺织 业 的产业链 最完
1 . 产业规模
至 21 0 0年末 , 全县 纺织产业 规模 以上企业 1 2 0 7家 , 其 中, 化纤企 业 6 3家 , 造企 业 6 9家 , 织 9 印染企 业 17家 , 9 服 装企 业 9 5家 。 固定资 产 5 53 亿 元 , 值 13 . 4 .3 产 5 87 元 , 4亿 销
整, 竞争优 势最 明显 。 4产业装 备 . 目前 , 绍兴县 纺织产 业 已拥有 无梭 织机 35万 台 , 中 . 其
作 为国 内最 有影 响力 的纺织产 业集群之 一 ,绍兴 县纺 织业 已经形 成 了 由聚酯 、 化纤 、 造 、 织 印染 、 服装 行 业组 成 的完 整 的产 业链 , 围绕 该 产业 链 出现 了纺织 机 、 并 印染 助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式案例——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式案例——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E nterprise E conomy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式案例分析———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陈瑾[摘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为经济体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但与国外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因此,加快构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其进一步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发现集群演进轨迹经历了从培育、发展、成熟到转型这一生命周期,集群各阶段既呈现出与其他集群都具有的共性,又有其特质。

该集群各阶段持续更替的动因,也印证了集群各阶段升级的一般条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造成了极大影响。

这一方面暴露出集群发展中存在着隐忧问题,对集群抗危机、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阐明成熟期集群只有不断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着力提升产业链、营销链、价值链、循环链、服务链五大路径,才能实现更具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12-0076-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分层梯度式升级模式研究”(批准号:09BJY051)[作者简介]陈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江西南昌330077)Abstrac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conomic force,while,compared with thatof foreign countries,our competitiveness is relatively weak.Therefore,how to 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and guide them for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come a highlight of our country.Based on case studies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luster evolves from cultivation,development,maturity to transition,with same similarities as other clusters and also its own features at various stages.The causes of continuous alternations of the cluster at every stage confirm general conditions of cluster upgrading of every stage.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 some wor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and new challenges for crisis and risk resistance capabilities come out.In addition,the mature cluster can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a moder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y means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chains of industry,marketing,value,circulation and service.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haoxing textile;industrial cluster;upgrading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临杭州,面积1177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

绍兴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探索

绍兴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探索
集 成制 造 系统 、 计 算机 辅 助设计 等 技术 手段 日益 成 熟. 极 大地提 高 了企业 生产 管理 的效 益 .
1 . 3 消费升 级 为传统 产 业转型 升级 提供 了基本 需 求和 内在 动力
经济发展导致的要素资源结构变动 , 强化 了绍兴
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 内 在 动 力 . 以低 成 本 和 精 细 分 工 为支撑 、 以规模 化 生 产 为基 础 的 传 统 产 业 正 逐 渐
弱化. 因此 , 结合传统产业 的发展实 际 , 依托 工业 园区、 产业生态园区 、 高 新 区等 载 体 , 打 造 在 国 际
价 值 链 中具 有 较 高 定 位 的特 色 产 业 集 群 , 是 提 高
绍 兴 区 域 经 济 国 际 竞 争 力 和 绍 兴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的重 中之重 .
转变 与发 展 , 是 绍 兴 推 动 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 必 然 选 择. 是绍 兴再创 开 放 新优 势 的有 效 途径 , 是 绍 兴提
2 . 1 要 素 空 间集 聚梯 度 不够 合 理 , 产 业结 构 亟待
优 化
当前 。 主要 发 达 国家第 三产 业 在 G D P 中 的 比 重均 高于第 二产 业 . 绍 兴 第 二 产业 比重 偏 高 , 第 三 产业 则相 对偏低 . 产 业结构 亟待 优化 . 同时 , 绍兴 在
0 引 言
全 球金 融 危 机 以来 , 世 界 经 济 调 整 和 国际 市 场 供
求 关 系变 动 给 绍 兴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带 来 了外 在 压
1 . 2 技术 进 步为传 统产 业转 型 升级提 供 了必 要 的 技 术支 撑
近 年来 , 以物 联 网技术 为代 表 的信息 技术 蓬勃

浙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开题报告】

浙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经济学浙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的背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欧洲爆发的欧债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同时也对我国外汇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带来了巨大挑战,因而对于我国特别是浙江的外向型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面临不利的因素,2008年1至9月份广东共关闭企业5万多家,当中以珠三角的加工、出口企业占多数。

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 如何有效的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国家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它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全球四分之一的面料在这里成交,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聚集到这里,形成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金额最高的纺织品专业市场,这就是位于浙江绍兴县城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也被称为“世界布市”。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中国轻纺城仍然实现成交额708亿元,同比增长11.5%,出口达1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7%。

绍兴纺织产业集聚度很高,对外依存度高,但是走高端路线并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发展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严重。

然而,危机与契机同在,通过市场转换、产品升级、结构调整等手段,绍兴的纺织企业很快就走出危机,并企稳回升,实现了增长。

选题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人通过研究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通过通过实地的走访、询问,运用获调查问卷等形式搜集第一手的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来说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从而归纳与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做原因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力求能为浙江省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共生营销视角下的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绍兴四大产业集群为例

共生营销视角下的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绍兴四大产业集群为例


问题 的提 出及 共 生 营 销理 论
和对策 。
“ 生 ”概 念首 先 由德 国真 菌学 家 德 贝里 ( n 共 A.
t eB r)在 17 o d a n y 89年 提 出 的 。德 贝里 将 “ 生 ” 共
上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产业 集 群 在 世 界 各 地 迅 速发 展 。不 仅发达 国家存 在着典 型 的制 造业 集 群 现 象 ( 克鲁 格 曼 ,2 0 ) 0 0 ,而 且 发 展 中 国 家 也 普 遍 存 在着 这 种 产 业 现 象 ( 得 沃 德 ,20 ; 亨 得 森 , 伍 00 20) 0 1 。国 内外 快 速 发 展 的 产 业 集 群 现 象 引 起 了研 究者 的广 泛兴趣 ,大多数 学者 从 经济 地 理学 、经 济
所未 有 的变化 ,使 得产 业集 群 的营销 管理 E益 凸显 t 出来 ,然 而 目前从 营销 管理 的角度 对 产业 集 群 进行 分 析研 究 的还 较为少 见 。本文 在对 绍兴 四大 产业 集
群 实证 凋研 的基 础上 ,试 图从共 生 营销 的 角 度来 探
1 04
进 ,从 而达 到 优 化 资 源 共 同 发 展 之 目的 。 把 “ 共 生”现 象 引 进 市 场 ,便 产 生 “ 生 营 销 ” 战 略。 共
定义 为不 同种 属 生 活 在一 起 。 “ 生 ” 概 念后 经 范 共
明特 ( e ii 、布 克 纳 ( ht —t i)等人 得 到 Fm n m) s Po o oc x
发展完 善 。 “ 生 ” 的理 论 和 方法 应 用 于社 会 科 学 共
方 面始 于二 十世纪 中叶 。西方 社 会学 者认 为 ,在 科

集群创新系统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集群创新系统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图 1 集 群 创 新 系 统 主体 要素 图
新 的激 胁 。 为 制 度 创新 的 主体 , 作 地方 政 府 为 企 业 与竞争 者 和 互补 者 之 间的互 动关 系。
通 过 建 立 有 利 于 创 新 的 一 系 列 制 度 安 排
11 企 业 .
( ) 企业 与大 学 科 研 机 构 间 的 知 识 流 2 展 ,除 了作 为 创 新 主 体 的 企 业 发 挥作 用 以
企 业 在 诸 多 主 体 要 素 中是 核 心 主 体 , ( 产 权 保 护 制 度 、 励 制 度 、 险投 资 制 动 。集 群 内 的知 识 得 以流 动 。创 新得 以开 如 激 风
. 等 交 互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创 新 网 络 与 集群 创 12 地方 政 府
流 动 。 此 , 快 识 别 产业 集 群 创新 系统 中 因 尽
知 识流 动 模 式 .促 进 知识 的有 效 转 移 和 全
新 环境 的有 机 融 合 。并 可 以促 进 不 同来 源
集 群 创 新 系 统 建设 是 一个 复 杂 的 系统 面共 享 对 于 集 群创 新 系统 的运 行 有 着 非 常
F6. 0 29
文 献标 识 码
1 集群 创新 系统分 析
证 了 集 群 中优 化 了的 信 息 流 和 知 识 流 能 够 造 和 流 动 , 新 是知 识 流 动 的 结果 。 多研 创 许 被 企业 个 体 所 内化 利 用 .另 一 方 面 也保 证 究 认 为 ,建 立 与 完 善 产 业 集 群创 新 系统 的
的 知识 在 集 群 内 部 积 累 、 散 、 扩 共享 和增 加 工 程 , 府 作 为 系 统 中的 一 个 重 要 主 体 , 政 在 关 键 的作 用 。笔 者认 为集 群 创 新 系 统 中 主 的交 互 式 学 习 的 平 台 系统 。集 群 创 新 系统 其 中有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地 方 政 府 在 集 群 要 存 在 着 两 种类 型 的知 识 流 动 : 的运 行 方 式 是 集 群 中 主体 要 素之 间 的创 新 创 新 系 统 中 的职 能 主 要 有 两 方 面 。 过程 。它 运 行 的 实质 就 是 知识 在 主体 要 素 ( ) 业 间 的 知 识 流动 。 为创 新 系统 1企 作 ( ) 企 业 提 供 基 本 的 创 新 基 础设 施 。 主 体 的 企业 ,它 们 之 间 的合 作 互 动 是 知 识 1为

绍兴地区纺织集群的产业发展研究

绍兴地区纺织集群的产业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纺织业作为绍兴的传统产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历经多次产业升级,方奠定了其在绍兴、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集群优势地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劳动就业、创造国家税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拟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和分析集群产业相关理论,巩固对产业集群理论知识。

其次回顾了绍兴纺织集群产业的相关历史与现状,重点研究纺织集群产业现状从而得出其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产业集群结构、企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得出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绍兴纺织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绍兴地区ABSTRACTThe textile industry as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of Shaoxing throug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several times, to lay its posi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haoxing、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which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illar of industry reven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to resolve labor and employment,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In this article,first of all,throug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o understand the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Second review of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focus on the status of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in order to arrive at the question of its existence. And then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enterprises come to conduct a study analyzing the existence of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in a range of issues,Shaoxing hindere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upgrading. Finally,the issues raised by the existence of effective measures.KEYWORDS: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 ShaoxingArea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选题背景 (1)第二节选题意义 (1)第三节研究方法 (2)第二章产业集群与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3)第一节产业集群定义 (3)第二节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4)第三节国内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5)第三章绍兴纺织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7)第一节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历史 (7)第二节绍兴纺织集群业产发展现状 (8)第三节绍兴纺织产业的升级 (10)第四章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3)第一节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 (13)第二节政府管理引导的欠缺 (16)第三节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创新问题 (17)第五章推动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19)第一节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作用 (19)第二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的作用 (21)第三节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21)第六章总结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途径问题实证分析——以绍兴市柯桥镇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途径问题实证分析——以绍兴市柯桥镇纺织产业集群为例

作者: 杜庆彬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产业集群;集群升级;价值链;内源型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价值链的分析框架,对目前我国的内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进行了分析。

笔者以浙江绍兴市柯桥镇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区分了位于印花加工价值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演变路径,并发现集群内部存在跨环节功能升级趋势明显、营销环节驱动价值链升级、基于价值链整体的研发投入不足等现象。

结合统计结果,笔者提出了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_娄淼英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_娄淼英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_娄淼英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娄淼英,李海燕,⾦丹妮,陆姣姣(绍兴⽂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纺织业在我国是⼀个劳动密集程度⾼和对外依存度较⼤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绍兴地区形成了⼀定的纺织产业规模,但还没有形成⼀个有机协作的纺织产业集群。

本研究通过对绍兴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现状的分析,深⼊探讨中国尤其是绍兴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客观分析绍兴地区在未来⼏年中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发展策略纺织是我市国民经济传统⽀柱产业和重要的民⽣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等⽅⾯发挥着重要作⽤,在今后相当长⼀段时间,纺织⾏业在稳定就业,稳定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会产⽣重要的作⽤,所以纺织⾏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事关国计民⽣和社会稳定。

近⼏年,纺织业虽稳步增长,但从增长态势上看正在逐步放缓,⽽全球⾦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这恰好暴露并放⼤了纺织产业集群上的⼀系列问题,从⽽促使⼈们把焦点汇聚到整个纺织产业结构上去。

绍兴是以依靠纺织作为经济命脉的城市,纺织的未来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绍兴的经济增长。

因此,研究和探索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态势,有利于绍兴纺织产业摆脱困境,推动其更好的发展,并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其作出更好的决策和发展策略。

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纺织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但其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是粗放型发展。

受美国次贷危机、⼈民币升值、出⼝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贸易政策调整、劳动⼒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业界巨头也出现严重危机,这给绍兴县的纺织企业和商家们⼼头蒙上了⼀层厚厚的阴霾。

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小生意 , 早在 6 o年代 , 绍兴农村 从事 副业 的人就很多 了。 到了改
罗、 绸三大类 ; 齐贤产品主要为缎类 , 素缎 、 有 玄色缎 、 藏青缎等 。 12 9 4年 , 人造 丝传 人中国 , 齐贤镇 瑞云祥绸厂率 先使 用 , 织仿 丝 花缎 , 投放市场称 “ 摩登 花缎 ”, 以假乱真 , 益颇 丰。 效 各厂 、 各机
象 , 的关联 、 内在 交流 、 合作与竞争 才是产业集群 的本质 。 ‘


产 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演进过程 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是特
定 的资源禀赋 、 文化基因 、 制度安排 以及 人力 资本 等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有序运行的必然产物。 ( ) 一 自然 禀赋
集聚创造了十分便利 的资源性条件 。
维普资讯
■■■l
关注政府 ・O E N E T G V RM N
产 业集群 响 演 进 规 律 搞 析
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文/ 刘孟 达
产业集群是指 由众多 自主独立企业 ,在某一特定领域 内和


位优势 , 如靠近大学和科研 机构 , 本地能够提供产品生产初期所
成区域性分工 , 中嵊县 、 其 诸暨 、 昌以生产 蚕丝为 主 , 新 山阴 、 会
稽 以丝织 、 印染为主 , 并且成为 当地 经济发展 中的支柱产 业 。 清 末, 丝绸纺织业 主要集 中在山阴华舍 、 贤一带 , 齐 已形成 了颇具 规模的丝绸 染织集 聚地 , “ 有 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 。 民国初期 , 华 舍 、 贤两地 开始采用 日本产 铁制拉机 。 齐 华舍 丝绸织品有 纺 、
销往全 国各地并 由香港转销东南亚 国家。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

产业集群论文: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摘要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产业集群在浙江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效应,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产业集群在浙江兴起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指出,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导我们不断地思考,如何发展好浙江的产业集群。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聚集效应比较优势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在浙江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也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经典定义。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即为产业集群。

而产业集群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不仅大大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使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其独有的模式。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浙江的产业集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温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辐射到宁波、绍兴地区,而后扩展至金华等地,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至2004年底, 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这些产业集群都业绩显著, 在全国同类产业或产品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1)聚集效应:一是可使群内企业高效率地获取熟练员工和专门化投入品的供给;二是使群内企业拥有获取专门知识和信息的便利条件;三是可以使群内企业充分利用公共物品和其他机构提供的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成本;四是群内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获取分工效益;五是相似产业的集聚提供了低成本的多样化辅助性产业和中间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分工的加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竞争强化效应:由于产业集群积聚了许多中小企业,因而大大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度。

绍兴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绍兴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绍兴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绍兴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引言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绍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繁荣的经济中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绍兴逐渐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如纺织、婴童用品、酿酒和文化创意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绍兴的产业集群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绍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绍兴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绍兴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点1.1 绍兴的产业集群绍兴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婴童用品、酿酒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各个产业集群之间形成了一个协同发展的关系,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纺织产业集群是绍兴最早兴起的产业之一。

绍兴的纺织产业起源于宋代,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纺织产业基地。

绍兴的纺织企业主要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但在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以创新为核心的中小企业。

婴童用品产业集群是绍兴的另一个亮点。

绍兴的婴童用品企业以制造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

目前,绍兴的婴童用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

酿酒产业集群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其中以绍兴黄酒最为著名。

绍兴的酿酒产业集群包括了酒厂、糟坊、调配厂等各个环节。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绍兴的新兴产业之一。

绍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2 绍兴产业集群的特点绍兴的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绍兴的产业集群规模适中。

绍兴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小,但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这种适中规模的产业集群更容易形成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绍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绍兴的产业集群往往以某一特定产业为核心,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绍兴的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链。

绍兴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绍兴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绍兴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绍兴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浙江省中北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在产业布局方面向“三线”倾斜,使得绍兴缺乏国家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步履十分缓慢,一直以来维持着“鱼米之乡”的传统农业经济构架。

改革开放以后,绍兴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绍兴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有所加快,并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及时掌握绍兴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了解产业结构变动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调整优化绍兴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绍兴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之初,绍兴经济发展明显呈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三次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排序,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份额,1978年农业经济占整个经济总量达到45.6%,工业除了几家稍有规模的棉纺、丝绸、酿酒企业之外,大多为“五小工业”企业和为支农服务的农具修理业,经济发展到2004年,全市已有工业企业单位数98289家,全部工业总产值达3390.17亿元;有商品交易市场361家,年成交额达884.59亿元。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绍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量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1、绍兴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产业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飞跃,三次产业构成从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顺利过渡到工业化城市中后期。

1978年随着党有改革开放政策,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随着这股自下而上的巨大力量推动,各级政府在抓好农业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工业发展。

仅过了三年时间,1980年三次产业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其构成由1978年的45.6:32.8:21.6转变为39。

绍兴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

绍兴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

绍兴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绍兴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随着绍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绍兴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规模扩大、规格提高的绍兴大城市必须寻求更大范畴与更高层次的产业依托,研究合乎时代趋势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由于新的绍兴中心城市包括了老城区和绍兴县,已经形成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等多核组团的格局,因此组团式是当前绍兴城市产业布局的基本框架。

以组团为基础,按产业功能进行分区布局将是未来绍兴城市产业布局的必然选择。

为此,根据产业布局现状,参照大都市普遍发展规律,本研究将绍兴中心城市划分为五大产业功能区,通过不同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引导政策,整合放大各功能区产业优势,以促进中心城市走上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

老城区块包括古城区和城南、城西、城北,是绍兴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贸中心。

重点应发展科技研发、商贸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休闲等都市服务业,内部工业根据不同类型分别向柯桥、袍江工业区和江滨区块转移。

绍兴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区域文化的集中区块。

老城区应充分挖掘绍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环城河以内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所在,在现有鲁迅故居、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咸亨酒店、沈园等旅游项目开发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开发开放名人故居,挖掘戏剧、黄酒、书法等传统文化,建设旅游特色街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餐馆、酒店。

在文化旅游基础上,还应培育美容、健身、休闲吧、度假村等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城北可发挥铁、公、水路站场优势,结合绍兴水文化,开辟大滩、迪荡水上乐园。

为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遏制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大都市对绍兴产业的极化吸引,老城区应在绍兴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以轻纺、电子为主的研发机构的建设,并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一、发展现状[1] 何雄明,张玉英.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1,(8):90-93.观点:1.从绍兴纺织集群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浙江在迈过了原始积累阶段后,体制优势不再,土地、电力、能源乃至水资源等这些初级生产要素开始全线告急,在这种“浙江危机”大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何去何从?2.从绍兴纺织业发展轨迹来看,纺织产业集群大多数仍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加上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

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且明显呈上升趋势。

3.从绍兴纺织产业结构来看,集群内产业层次较低。

绍兴作为纺织业集群大市,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是现阶段绍兴纺织集群发展的主流,在发展过程中大都遇到了产业转移、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障碍。

4.从集群品牌和集群文化来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品牌或企业个性品牌意识不强,除了“巴贝”“步森”、“恒柏”、“冠友”等在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以外,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创出自己的晶,掉,大多依靠跑量赚取微利。

集群文化或企业文化认同感不强,归属感不强。

5.政府角色有时错位,或者定位不清。

地方政府没有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保障集群企业的分工合作、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等。

[2] 朱杏珍,汤建枫,徐越海. 绍兴纺织产业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政策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53.观点:绍兴纺织产业市场集中度低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纺织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归路的体现。

二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特殊性的体现。

三是政府政策效应。

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纺织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较小、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同构率高且以中低档为主,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进入退出壁垒过低,因而绍兴纺织产业的市场结构接近完全竞争型。

(2)由于地域化特点,企业数量增长超过市场容量承载能力,市场竞争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更加剧烈。

五位专家把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

五位专家把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

五位专家把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绍兴这几年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与产业集群是分不开的。

企业过去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现在是从原料到产品、到服务、到配套,都进行了非常细化的分工,而这种细化的分工非常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的水平。

另外,这种产业集群能够支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区域营销和区域创新的系统,比如说共性技术的开发、转移、扩散;思想观念的交流、更新,这对形成区域优势非常有利。

我们现在不应该对这种产业集群的模式产生怀疑,問题在于怎么样去提升它的档次?关于绍兴纺织集群的提升方向,绍兴市行四句话:“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增强差异性,提高附加值。

”我觉得这四句话说得非常好,关键是怎么落实。

我想这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纺织集群的层次由技术水平决定,技术水平发展不到那个层次,你非要把它拉那么长也不行,还只能在你现有的技术水平上,截取长的产业链中的某一段,可能是中低档的那一段。

就这问题,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点建议是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产业的关联,形成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

从绍兴的情况来讲,你说大唐的袜子,人家都知道;你说嵊州的领带,人们也都很清楚。

那么从纺织业整个角度来讲,绍兴作为一个区域,名气到底在哪?也就是他的亮点在哪?从整个绍兴市的角度来讲,怎么样把不同的镇、不同的优势整合成区域的优势,这个还有比较多的事情要做。

据我所知,纺织业38个产业集群当中,真正有知名度的并不多。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怎样去引导市场整合资源,在增强产业的关联,来形成我们区域的整体优势?大家可能要问,我的领带已经搞到3亿条了,袜子搞到90亿双了,再怎样继续提升?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了,怎样继续发展?我个人的第二点建议,就是怎样提升产品的档次,真正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国内品牌,甚至是国际品牌。

我们的领带跟意大利比,他一条领带卖多少钱,我一条领带卖多少钱,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袜子,我们的袜子可能就是几块钱的袜子,便宜的甚至几毛钱一双的袜子,在国际市场上有几十块的、10多美元的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是指由众多自主独立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和一定地理位置上,通过集聚过程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专业化产业区,是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同业交往等关系,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联合体。

地理上的群落是外在现象,内在的关联、交流、合作与竞争才是产业集群的本质。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特定的资源禀赋、文化基因、制度安排以及人力资本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序运行的必然产物。

(一)自然禀赋1.资源条件。

产业集群往往得益于当地在自然资源(土地、矿产、地理位置等)及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差异性优势。

许多企业在选址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原材料的供应是否便利。

现在,越来越多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基础和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生长并壮大起来,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如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本地能够提供产品生产初期所需要的原材料等。

美国旧金山湾的高技术公司的原料投入就有很强的区位依赖,50%以上的原料来自30英里以内的本地公司。

同样,绍兴县的纺织产业集群,就是在以柯桥为核心的方圆30平方公里范围内,织造业从纺丝原料到织造面料均有顺畅的销售渠道。

上游化纤产品(包括PTA、聚酯、纺丝)和下游印染企业一应俱全,且有钱清轻纺原料和中国轻纺城两大市场南北呼应。

这种“就地取材”的格局,为周边2700多家化纤织造企业的集聚创造了十分便利的资源性条件。

2.产业渊源。

传统产业集群大多起源于当地工商业的历史沿革,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以绍兴纺织业为例,史籍载,境内丝织业自越王句践“劝农桑”、西施浣纱、句践夫人自织之后,民间历来重农桑、事机织,以此为生。

2000多年来,丝绸生产以数量多、质量优而著名,是全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从战国时期的帛,到隋代的花绫,唐代的越罗,乃至五代十国的越绢,宋代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探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文/刘孟达32经济论坛2007・2的尼罗,都是著名的朝廷贡品。

明、清以来,境内丝绸生产逐步形成区域性分工,其中嵊县、诸暨、新昌以生产蚕丝为主,山阴、会稽以丝织、印染为主,并且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清末,丝绸纺织业主要集中在山阴华舍、齐贤一带,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染织集聚地,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

民国初期,华舍、齐贤两地开始采用日本产铁制拉机。

华舍丝绸织品有纺、罗、绸三大类;齐贤产品主要为缎类,有素缎、玄色缎、藏青缎等。

1924年,人造丝传入中国,齐贤镇瑞云祥绸厂率先使用,织仿丝花缎,投放市场称“摩登花缎”,以假乱真,效益颇丰。

各厂、各机户纷纷仿效。

1929年,全国丝绸织品处于旺销期,绍兴华舍、齐贤一带织绸业达3850户,织机6860台,年产绸缎20.2万匹。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由香港转销东南亚国家。

1979年起,绍兴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乡(镇)、社出资创办的丝绸生产企业遍及全地区,其中尤以绍兴县居多。

产品逐步由单一桑蚕丝产品发展为真丝、人造丝、化纤丝等交织产品,直到80年代初化纤纺织取代了丝绸纺织。

80年代中后期大中型企业注重引进片梭织机、喷水织机及其配套设备,成为我国丝绸织造业向无梭织造发展之开端。

90年代初,丝织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48%,占全省同类产品的21.62%。

从此,绍兴丝绸产业已超过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因此,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产业,纺织业在绍兴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因此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一支纺织业大军,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

其实,据研究,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就有从事麻葛制品生产、铸铜造船、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园区”。

(二)文化基因1.重商氛围。

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统治阶段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即视农业为天下之本,而将工业和商业视为“末业”。

但历史上,绍兴人较早地提出了“农商并重”的思想,具有“重商主义”的区域文化传统。

早在2000多年前的越国大夫计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价值规律并提出“息货渔利说”的思想家。

他敢于批评句践“躬人自耕,夫人自织”的做法,认为这是不懂得商品流通规律。

他主张在掌握商品流通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上货物盈余或缺乏的状况进行买卖,才能取天下之利。

在他的建议下,越国制定了一整套“以商兴国”之策,集聚人口,积累财富,为兴越灭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又如,越大夫范蠡提出了农工商各业并举,用经济手段促进各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且主张尊重能工巧匠。

出自蕺山学派创始人刘宗周门下的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

明朝灭亡以后,尤其是科举废止后,绍兴的士大夫阶层中有一大批人选择了经商之路。

特别是近代绍兴在上海滩的形成和崛起,也充分反映了绍兴人重商务实的文化价值取向。

上海开埠后,大批绍兴人移民到上海创业,主要从事柴碳业、锡箔业、绍酒业、染坊等。

他们重实干,脚踏实地,经营有术,不少人成为商界巨贾。

这在上海钱庄业界地位尤其突出。

清末民初,以经商起家的绍兴钱庄堪与“山西票号”抗衡,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海金融业,可见其势力之盛。

所有这些重商主义文化基因,深深地根植于一代代绍兴人的潜意识中,形成了“讲究功利、善于模仿、勤奋苦干”的人文精神。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重商文化激励着人们从事非农行业,农民们即使在没有任何本钱的情况下也要不屈不挠地做点小生意,早在60年代,绍兴农村从事副业的人就很多了。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手工业,再次大量出现。

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搞小纺织、小五金、小化工、小冶炼等。

当一部分人在商业意识驱使下从事某种行业获利后,周围处在同样环境下的其他人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业冲动。

2.人文网络。

又称社会资本或人际资源。

长期以来,农村社区中的宗族文化根深蒂固。

这种无形的人文网络在经济活动和农民生活中占很大比重,使信用和合作得以加强。

在绍兴农村工业化初期,由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共同出资创办企业或经邻里熟人、亲戚朋友介绍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企业之间无论是资金上的相互赊借和延迟付款、工艺技术方面的相互模仿等,都是由这种“人情链”来维系的,从而导致中介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趋于稳定,从而比其他产业组织更有灵活应变、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制度安排1.体制选择。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自由经济体制的选择。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村中的生产要素,都被行政指令人为分割,相互间根本无法自由流动,更谈不上集聚。

比如,70年代初,为了开拓诸暨店口五金产品市场,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带了一帮农民企业主,因参加广交会而乘飞机。

回来之后,凡是诸暨县委县政府开大会都要对其进行批评,因为“镇委书记乘飞机,县委书记坐吉普”。

显然,这在当时的体制条件下是不允许的。

因此,只有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成千上万渴望致富的农民才得以从狭窄的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务工经商的生力军。

可见,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产业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背景。

因为这种体制实现了“四个转变”,即集中统一劳动向自主经营劳动转变,劳动者获得了自主经营的劳动权;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民间产业资本获得了制度性默认和扶持;大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民间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获得了初步发育;严格封闭的城镇管理体制向有序开放的新城镇管理体制转变,农民获得进城定居就业的权利。

正是这“四大转变”,才真正使农民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体。

2007・2经济论坛332.政府角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政企关系经历了“顶牛”、“放羊”和“赛马”三次变迁。

相应地,地方政府角色也从“强制看管者”向“无为治理者”再向“主动服务者”逐步转变。

80年代初,绍兴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萌芽与孕育基本上采取“不争论、允许试、沉着看”的态度,不随便“戴帽子、打棍子”,这个看似中庸的决定,实际上政府已经暗含了对民营经济力量的“纵容”,半公开地支持了这种“真私人、假集体”的民间企业的发展,绍兴步入了一个“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中小企业崛起的时代。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地方政府在放开价格、创办市场、促进流通等方面为民营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90年代初开始,民营企业已经对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等构成竞争威胁的时候,也正逢国内姓“社”姓“资”的争论关头,此时,政府顶住上级和舆论界的巨大压力,看到了民营企业在税收、就业等领域不可逆转之趋势,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提出“政策上支持,政治上鼓励,法律上保护”的口号;在具体政策上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也更加清楚,很多限制私营经济的土地、出口、工商执照等政策,尽可能解除限制,实在不能解除的则采取“红帽子”挂靠集体企业的做法,给予私人经济合法的地位。

同时,政府则主动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等软硬环境的改善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明政府形象,有力地推动着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发展。

(四)人力资本1.地方能人。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地方“能人”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是一种“能人经济”模式。

在绍兴,这些“能人”就是通常被称为“能工巧匠”,具有专业技能的手工业者等乡土人才。

正是他们对市场机会的准确把握、选择和对技术的敏感,才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地方产业集群。

例一:农民用肩膀扛起的店口五金业。

70年代以前,诸暨市店口镇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更谈不上什么制造业,仅有的是走村穿巷的铁匠、木匠、箍桶佬和弹棉花佬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种一点自留地都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更别谈工业了。

到了1971年,店口镇新一村支书陈伯生等3人在听了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农民老乡说“搞五金能赚钱”后,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罪名”,动员全村村民砍了25万公斤木柴换来8500元钱,借了5000元钱,在原来农机厂的基础上,创办起店口新一农机修造厂,店口五金业便开始起步。

当时,店口的交通条件非常差,除了浦阳江的水运航道,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没有路就没有车,甚至连一辆三轮车都没有。

第一台机器是是靠十几个农民的肩膀扛回来的。

第一家企业办起来之后,五金企业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到了70年代末,原店口小乡21个行政村,村村都办起了五金小企业,并辐射到了周围其他的乡镇。

可见,从某种程度而言,培育产业集群最关键的是当地要有一批有创业冲动、善于经营的“能人”。

2.离乡人员。

在传统产业集群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活跃于全国各大市场的企业购销人员或部分头脑灵活的外出打工者起着重要作用。

在利益机制驱动下,部分原先在国有、集体企业就业的购销人员,凭借他们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持续稳固的购销渠道,相继离厂独创企业,一些赴外地的务工人员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销售渠道后回乡办厂,于是,在当地孵化和衍生出许多与原来所在企业同质的新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