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人居环境学论文

引言
在一个及其重视生存智慧的国度里,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江河竞流,山川俯仰的变化,从而格物致如,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形成了专门研究居住环境与营建布局之间关系的学科,即是风水学。风水文化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十七世纪以后,风水文化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水热席卷全球,形成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4.2风水与水文地质学
现代水文地质学告诉我们,在地质构造中包涵和产生着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会产生各种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有时还要闻尝土和水的气味,如水味甘甜应是吉地,如果水味苦涩则是不吉之地等。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中的“龙脉”思想,就是现代地质地理学关于山脉、水流与岩层的走向的学问。而风水中“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观念相融洽。
2中国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
风水学的产生形成,是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的。追根溯源,它是与《易经》卦理分不开的。《易经》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就是《易经》研究和发展的源渊,更是中国风水文化的根基。随着历史的推进,先圣先哲又从中推演出道、气、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的理论逐步至臻完善。
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如昼为阳,夜为阴;云开见日为阳,乌云蔽日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等等[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经·公刘》:“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等等,就都为阴阳原义。风水理论言“阴阳”,除了其原始意义外,主要还是从山川自然和建筑之“道”之“理”,及审美追求的角度取义的。略如以下论说:“大矣哉,阴阳之理也。经之阴着生化,物情之母也;阳着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葬经》)[6]。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2000字范文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2000字范文我整理的环境科学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科学2000字论文篇一:《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摘要:论述了生态环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另一个目标。
关键词:环保;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
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
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
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
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
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性欲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
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涵盖了农村地区的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问题,以及农村民居的环境整治和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燃烧等,尤其是农村燃煤的现象比较普遍。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水污染:农村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排放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地,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土壤污染:农村地区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排放。
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的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
此外,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垃圾随意倾倒会影响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4.噪声污染:农村地区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交通和生活噪声等。
这些噪声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居民的休息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和挑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
2.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环境治理成本高昂: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环境治理成本较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
4.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不够有效: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规划和实施工作不够有效。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2000字范文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2000字范文我整理的环境科学2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科学2000字论文篇一:《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摘要:论述了生态环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另一个目标。
关键词:环保;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
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
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
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
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
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性欲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
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完整版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对“人居”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系别建筑系专业班级建筑设计学生姓名黎烨宾指导教师陈兰娥提交日期2013年12月20日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摘要: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第八讲里,谢浩教授说过“建筑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占很大一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说明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八周的人居环境系列讲座想说明的也就是“人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下面有我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小小思考。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生态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所以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里,方小山教授也提出了“地形不是一块呆板的地,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方小山教授的这句话,恰恰很好的说明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闻名世界的建筑流水别墅,就是出自赖特大师之手。
人居环境论文

财富与舒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Weath and Comfortable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Rural)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
美好的社会除了物质的富足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文明状态。
以农村来说,人居环境脏、乱、差正是不文明的一种表现。
因此搞好农村的村容村貌的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human survival,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their lives. Good society is not only material abundance outside, still need a good state of civilization. In rural speak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polluted, disorderly and poor is not civilization of a kind of expression. Therefore better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CunMao rural areas,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mprove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task.关键字:农村、人居环境、内蒙通辽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TongLiao 农村人居环境是我们人类居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始祖最初定居从事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生活形态,是与大自然长期共生,相互依存的恬静生活。
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的探讨

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的探讨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情况,并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学科发展和学科群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两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建筑规划学家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雏形。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是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规划问题。
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人居环境科学内容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五项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之间也是如此,它们相互关联、牵制。
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五项原则,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
“人居环境科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构架和学科体系。
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 非常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贾跃华土木21班2120702010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涵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
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
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
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
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贯、综合、集成”,人居环境科学倡导者称为“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日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律,成绩斐然。
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
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
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思维方式的过度解析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 格迪斯(Patrick Geddes) 在20 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学术的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
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
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巨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2.2 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
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随时代拓展。
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
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2.3工作组织方式的过度专业化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工作组织方式过度专业化。
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数目大大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各部门工作又难以协调统一,结果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规划的权威性不高。
个别城市领导,在编制问题上不讲科学,最好是他今天刚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图做好规划,从而导致规划质量的低劣。
2.4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城市规划应当既是城市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趋近目标。
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张蓝图,还必须包括实现蓝图采取的政策步骤。
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在对象上仅限于物质要素的层面,在手段上仅限于技术领域。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
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
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
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
3.1市规划理论的重构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我国国情出发,重构已有成果。
1)“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
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即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 和共同的目标(即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 。
我国古代人居环境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其优良的品质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2)以综合性城市规划为目标,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
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要实现整体利益,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
3)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同步协作,发展建设与城市有关的相关学科,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3.2城市规划实践的改造实践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城市规划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提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动态应变能力,支持城市健康的生长。
1)在认识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综合程度。
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调查,内容要不分巨细地涉及城市系统各组成要素,要达到必要的深度,要考虑城市规划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领域。
调查方法必须强调多学科的参与协作,多种角度进行调查,多种方法进行校验,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
2)在分析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集成程度。
在分析工作开始前,首先应该进行分析方法的加工:一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选择面要广,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领域,并且所选方法要典型、实用、适用,能够满足城市规划分析需要;二是根据规划对象的实际要求,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修正,特别是同一学科方法之间、不同学科方法之间的整合、集成,发展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如此,分析结果才可能真正反映问题。
3)在解决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融贯程度。
在具体规划中,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强不同规划手法之间的糅合,真正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某城市规划项目“调查———分析———规划”的具体方法来开展实践工作。
4)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创新。
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化城市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城市管理系统及统一的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加快合理的城市系统控制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和道德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各子系统管理的协调能力。
3.3主要方法和途径1)以人类社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为指导。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城市单个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生理、心理、文化价值的需求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